好書試閱

莊子的智慧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把「真我」的牌匾掛起來

「真我」,在莊子的筆下指的是有個性的人、閒適之人、快樂之人,而這一切皆可歸於「心態」兩個字上。沒有好心態,再美妙的生活都是一堆垃圾;相反,再糟糕的生活,都是可口的饗宴。

我是一切好,我是最好。不但如此,我是唯一的好。這個唯一不是說在眾人裡唯一,而是說在天地間是唯一。不必他人證明,讓我來證明自己。以我證我,乃見真我。不再求證,我乃為大。

誰都不如自己好。我們自己是最好的。

我們不說別人不好,而是說我們最好。沙特說:「他人即地獄」,這太過頭了。如果他人是地獄,那麼我們也是地獄。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好比一個大家庭,任何一個家庭成員出了麻煩,那麼整個家庭都麻煩。如果某人喜從天降,那麼全家都喜從天降。

大家都好,這很好。為了更好,就要突出一個最好。誰是最好?當然是我們自己了。

必須認識到自己是最好的,你才會明白自我價值。由此相推——

我是最美的。我是最幸福的。我是最偉大的。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與生命。」即此。

《聖經》上講:「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也是這個意思。總之你要記住:我就是道,我能成就一切,當然不畏懼一切。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不必羡慕他人》:

獨腳獸夔羡慕那多腳的蚿,蚿羡慕那無腳的蛇。蛇羡慕那風,風羡慕那眼睛,眼睛羡慕那心靈。

夔對蚿說:「我用一隻腳跳著行走,沒有誰比我更簡便的了,你用一萬隻腳行走,到底是怎樣的呢?」

蚿說:「我啟動自然機能而行走,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這樣。」

蚿對蛇說:「我用很多腳行走,還不如你沒有腳走得快,為什麼呢?」

蛇說:「我依靠天生的機能而動作,哪裡用得著腳呢!」

蛇對風說:「我運動背椎和腰肋行走,你呼呼地從北海颳起來,又呼呼吹入南海,好像沒有形跡,為什麼呢?」

風說:「我能折斷大樹,吹飛大屋,在細小方面不求勝利,而求得更大的勝利。獲得大的勝利,只有聖人才能夠做到。」

這最大的勝利,就是得到自己。夔羡慕蚿,蚿又羡慕蛇,蛇又羡慕慕風,風羡慕眼睛,眼睛羡慕心靈。這都是不對的。不必羡慕他人,我們自身是最好的。人比人,氣死人。不必比,我們自己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無與倫比的、獨一無二的。要比,就自己比自己。用現在的我比昨天的我,用大我比小我,用開心的我比不開心的我,你又會發現確實進步了,現在的我確實是最好的。

人們通常誤以為「明天會更好」,其實現在就是最好。

一定要堅持自我,流言會自清,謊言會自穿,誤會會消失。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孔子不怕被誤會》:

孔子周遊匡地,被衛國人層層圍住,但他仍不停止地彈琴唱歌。

子路入內見孔子,說:「先生為何這樣快樂?」

孔子說:「堯舜時代,沒有不得志的人,桀紂時代,沒有得志的人。這是時勢造成的。人的窮困和潦倒是命,只有通達的人才能認識到,大難臨頭是不懼怕的,需要聖人的勇敢。」

不一會兒,統帥士卒的將官走了進來,表示歉意說:「大家誤認為你是陽虎,所以把你團團圍住,現在知道你不是陽虎,我將撤退圍兵。」

孔子知道自己是孔子,不是陽虎。所以當別人把他當強盜陽虎圍起來時,他坦然不懼,彈琴唱歌。他的這種鎮定鎮住了一切人,圍他的人因此意識到這其中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於是去查清了,誤會消失。

假如孔子一聽別人說他是陽虎,他自己也動搖了對自己的信念,甚至想:莫非我真的是陽虎?那麼他就完了。

孔子當然不會這樣,我們當然也不會這樣。當別人指著我們說我們不過是某某某時,你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就是某某某。

我們不是某某某,我們是自己。不可動搖你的心,你才能成就自己的信。你信什麼,你就是什麼。

莊子講了一個著名的寓言《邯鄲學步》:

燕國壽陵的少年到趙國去學走路,但他沒有學會趙國人的步法,反將自己原來的步法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此人之所以退化了,就是因為喪失了自我。本來一切順其自然,自然可以成就自身,但他違反了自然規律,自然就會剝奪他舊有的功能。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魏年教導公孫龍》:

公孫龍問魏年:「我從小學習先王治世的道理,後深入仁義,能把不對的說成對的,把不可的說成可的,使百家智士困惑,使善辯之口詞窮,今聽莊子的言談,感到茫然,是我辯不過他還是知識不如他?」魏年聽了,靠著几案深深歎了一口氣,仰天笑著說:「你不足以知道是非的境地,無法洞悉莊子的言論,你的智慧不足以瞭解極其玄妙的理論。莊子的理論下達地層上登天空,南北東西通達而不受拘束,返歸無所不能的大道,而你還拘泥於瑣碎淺陋的察辨尋求。」

公孫龍張大嘴而不能合攏,舌頭高高抬起而放不下來,很迅速地逃走了。

魏年指出,公孫龍之所以不如莊子的地方恰巧就在於他「善辯」。莊子是不辯的,因為他心中自有想法,不受他人影響,也不必說服別人。無須互動,我說的就是正確的。

孔子也是不喜好爭辯的,在被圍困時,如果他爭辯自己不是陽虎,那麼將很快被殺掉。因為凡是爭辯者都是可疑的,至少在對方看來是如此。所以你愈說得有理,愈沒有用。不如不說,走開,讓別人說。

公孫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辯士,他與孟子都是雄辯家。但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不得已而已。」內心不願與人爭辯。公孫龍卻對此樂此不疲,專門研究如何辯出新道理來,他能證明「白馬非馬」,但這有什麼用呢?馬還是馬。與其辯論白馬非馬,不如騎馬逍遙。這個馬也不是真正的馬,而是以夢為馬,讓自己的感覺自由遊走。

辯來辯去,只是逞口舌之快,過不久別人又會翻案。不如什麼也不說,自己清靜無為,自然有一番境界。

莊子說「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就是說體悟自己的本性,抱緊自己的神(精神),你就可以暢遊在世俗之間,並且可以暢遊出世。

總之,認識了自己,認可了自己,你就能成就自己。再說一遍,梁漱溟講孔子的全部學問是「自己學」,我講莊子的全部學問就是「學自己」。向自己學習,向自己致敬,向自己虛心請教,你就會成功,自由、逍遙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