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什麼是《易經》?

《易經》是中國流傳最古老的一部經典,名列四書五經之首,有「群經之王」的稱號。經文本身才四千多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卻無比深遠,幾乎中國所有的學問和技藝,都直接或間接受其啟發。《易經》中有神秘的易占、易數,透過術數之學的推廣,和傳統的平民生活也密切相關。自古迄今,論述《易經》的文字當以億計,而且隨著時代的演變,還不斷產生嶄新的詮釋和應用,好像易海無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易經》屬於集體創作,從傳說的伏羲畫卦開始,可能經過周文王姬昌修訂卦、爻辭,到孔子經傳思想的集大成,長達四千多年才定稿。書中充滿了歷代聖賢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沉的思想智慧,後浪推動前浪,義理愈研愈精,在各方面都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峰。
人類文明的發展,可視為一系列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歷程,《易經》的結構也是如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象徵各種類型的宏觀及微觀的問題,而卦、爻辭即是最好的答案。熟習易占的人都知道,占卦基本上就是一問一答的互動,問得愈深入,答得就愈精彩。
卦、爻辭的文字相當精簡,通常都是描述現狀、預測未來,並告知行動準則,以謀趨吉避凶。人生任何決策,總得以相當的預測為基礎,往前看得愈遠、愈準,成功的概率自然就比較高。
《易經》的「易」字,主要是指「變易」,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面對宇宙間不斷變動的現象,人應當如何適應、理解及運用呢?「易」又指「不易」,變動的表象背後,自有永恆不變的法則,只要我們深入掌握,再去處理事情就能化繁為簡,以簡御繁,故「易」又有「簡易」的含義。
佛教有三法印之說,即「諸行無常」、「涅槃寂靜」、「諸法無我」。這和《易經》變易、不易、簡易的說法相通。
「簡易」是悟道之後的境界,表示修行的過程中得節制嗜欲,無私無我。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莊子‧大宗師〉)反過來說,嗜欲淺者,天機必深,天機深,才能徹悟大道。
「變易」是隨時間流逝而產生的變化,要研究「變易」,就得理解時間的本質,〈易傳〉中處處強調「時」的重要,可謂其來有自。《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孟子推崇孔子為「聖之時者」,人生所有的學習必須與時俱進,才能發揮實效。
「學」字的甲骨文,就是小孩子雙手玩六爻之象,說明了啟蒙得從《易經》開始,學易才能有所見,而這就是覺悟的「覺」字。「習」字是小鳥練飛之象,下半的「白」字有二說:一為「自」,也就是得靠自己體會;一為「日」,代表必須天天勤練。
《易經》中的坎卦稱「習坎」,小過卦則取象小鳥練飛,表示人生必須經歷坎險的磨練,才能學到東西,不斷在嘗試錯誤中成長。
時間一去不回頭,是人生最寶貴的資源,而時機、時勢的變化尤須精確掌握,機敏回應。形勢比人強,個人很難跟大環境對抗,所以在形勢形成初期的醞釀階段,就得見微知著,早做準備。《易經》各卦、各爻所言,其實就在教人知機應變。
人的稟性有剛有柔,資源有多有寡,所處環境有順有逆,如何應事合宜,還得講究「時中」之道。「中」是陰陽和合、剛柔互濟的概念,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中才能生,才可超越及化解世事與人性中充滿的矛盾。「時中」表示中道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因時因地制宜,在每一情境中尋求最高明的辦法。
萬物皆分陰陽,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彼此並非絕無融通的可能,任何一邊擴張過度,還會陽極轉陰、陰極轉陽,造成戲劇性的形勢逆轉。這種思維模型切合太極圖的意涵,稱為「太極思維」,在《易經》卦、爻中處處體現。
因此,任何形式的陰陽互動,皆以和為貴,一旦產生激烈衝突,必然兩敗俱傷。《易經》中以「雨」字象徵和合,以「血」字象徵衝突,提醒人處於和戰之際得審慎思量。例如坤卦尚柔(六爻全陰,),本宜順勢包容,若走極端,和乾卦(六爻全陽,)象徵的強權對抗,上爻爻辭即稱:「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小畜卦的唯一陰爻處於眾陽之間,以小博大,生存壓力很大,卦辭稱「密雲不雨」,第四爻爻辭且出現「血」字,看來最好還是謀求和解。到了上爻,爻辭稱「既雨既處」,終於相安無事。
《易經》中的解卦,講求「赦過宥罪」,冤家宜解不宜結,傳文中即有一場傾盆大雨的景象:「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才是處理人事最高的解法。
多年學《易》,我把易學的核心要義整理成十二個字:「至誠如神,敬慎不敗,唯變所適。」誠信為立身之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易理之精確、易占之神準,皆繫於此。真心為「慎」,人於所愛所重,必然全力維護,先求立於不敗之地,再等待取勝的良機,《孫子兵法》稱:「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易經》也是如此,絕不盲動、躁動。世事變動不居,無可拘執,養成隨時創新、靈活應變的能力最重要。「唯變所適」是〈繫辭下傳〉第八章的話,前接「不可為典要」一句,徹底打破迷信教條的心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告訴我們那麼多應事的法門,最後又一句將之解消,這才是《易經》最圓融高明之處!
認識卦爻符號

《易經》和古今中外許多經典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一整套卦爻符號的表意系統,遠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已創立。若依傳說伏羲畫卦的說法,六、七千年前已有了八卦。「卦」字從「圭」、從「卜」,「圭」為信物,「卜」以求信,似乎切合卦的本意。卦亦通「掛」,上古結繩為治,遇到生活上有重大疑難,一時思索不通,綁個繩結高掛在日常出入之處,朝思暮想,想通了就把它鬆開解下來,再掛上另一個新結。不斷提出問題,不斷尋求解答,本來就是《易經》的基本結構。
「爻」字為《易經》所獨有,字形很可能就是兩個繩結,小問題搞個小結,大問題搞個大結,上下合看又有繩索交纏之狀。人生面對一些懸而未決的難題,始終思緒交纏,牽掛在心,大概就是卦和爻的本義吧!
爻分陰陽,是《易經》最基本的單元符號。陽爻一實線、陰爻一虛線,明顯即從男根女陰的生殖器官取象。「易」有生生不息之義,伏羲當年畫卦,從人體直接悟道,小宇宙和大宇宙皆蘊自然之理。
積三爻成八卦,三爻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天、地、人稱為「三才」),代表空間的佈局。由初爻而上,一「始」、二「壯」、三「究」,則象徵時間變化的歷程,也就是說,任何事態的演變,皆可取三個點代表之:開始、結束及中間發展最壯盛的高點。八卦兩兩相重,成六十四卦,始、壯、究接著始、壯、究,代表終而復始之義。六畫卦中,三才之位又有了新的安排:初、二爻為「地」位,三、四爻為「人」位,五、上爻為「天」位,於是三才亦分陰陽。六畫卦確立後,《易經》以時空合一的象徵系統已然完備,九畫、十二畫全無必要,六十四很可能是宇宙中的一個常數,像人體基因DNA的配置就是43,即六十四種。
基因密碼有排序,六十四卦也有排序。《易經》分為上、下經,上經從乾、坤到坎、離,共三十卦,代表宇宙從開天闢地、生命源起到人類文明登上舞台的自然演化歷程;下經從咸、恒到既濟、未濟,共三十四卦,闡明人類社會從戀愛、婚姻到事業成功失敗的奮鬥經驗。
前人學《易經》,首先得背會三首卦歌:〈八卦取象歌〉、〈分宮卦象次序〉(又稱「京房八宮卦序」),以及〈上下經卦名次序歌〉。滾瓜爛熟之後,才算進入《易經》的符號世界。中國經典的背誦功夫很重要,自然熏習,心會神通,這一點電腦沒法代勞。
八卦有其基本特性,不論象徵什麼實物,其功能不變,學《易》者亦須牢記: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陷、離麗、艮止、兌悅。
乾卦取象於「天」,天體健行不已,所有剛強勁健、勇猛精進的東西,都可用乾來象徵,例如乾為君、乾為馬。
坤卦取象於「地」,大地柔順包容,坤為母,坤為民眾,坤為牛。「坤」字從土、從申,有草木深根入土、順勢茁壯之意。人生須善用土地及民眾的資源,以務實奮鬥。
震卦取象於「雷」,雷鳴時驚天動地,人生種種行動,皆以震卦象之。震卦亦有生機、主宰之義。人生須確立內在生命的主宰,發為外在積極的行動。
巽卦取象於「風」,風行無孔不入,所有低調、沉潛、深入的活動,皆以巽卦象之。
坎卦取象於「水」,水行於地面低窪之處。江湖險,人心更險,稍一不慎即陷溺其中。
離卦取象於「火」,也有孔目相連的網罟之象,火光閃耀,照亮一切,結繩作網,以行漁獵,都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發現和發明。「離」即「麗」,有附麗、亮麗之意,火須依附於物件上才能燃燒,個人得依附於社會群體,在縱橫交織的人際網路中找到定位,才能生存。「麗」字本係兩頭鹿相依相偎,靠在一起,所謂伉儷情深,情景十分動人。
艮卦取象於「山」,橫亙阻隔於前,不得不止。人心欲望無窮,也得調節克制,適可而止。
兌卦取象於「澤」,開口向上,內積多了,必然向外宣洩。「兌」字加「言」成「說」,加「心」成「悅」,加「金」成「銳」,加「肉」成「脫」,都有可能傷人傷己,故兌卦又有毀折之象。
八卦的屬性陰陽各半,〈易傳〉中也賦予其擬人化的象徵: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男女兩性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展現各異的生命特色。
一卦六爻的結構,可以將之立體化成金字塔式的組織形態:初爻象徵廣大基層,五爻代表最高領導,一般定義為君位。下三爻組成下卦,上三爻組成上卦,上下卦的互動,就像在朝和在野、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眾、管理階層與員工一樣,關係的好壞足以影響全局的安危。上卦的領導班子,除代表君位的五爻外,四爻代表執行政務的管理高層,上爻代表退休的大老,提供諮詢以利施政。這個科層化的模型非常有用。人在社會中不可能不過組織生活,組織中各種層級關係的互動,絕對影響個人的前途發展。
下卦又稱「內卦」,上卦又稱「外卦」,由下而上,由內而外,人生事業的發展往往如此,內外的關係也可由上下卦的互動看出。
迷人的易占

易占是易學中一個充滿魅力的領域,很多人習《易》動機就在於此。占法自然有其神機妙算之處,但切不宜執迷沉溺,反而失去了做人的本分。
宋儒張載有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前人也說:「有是德,方應是占。」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就在是否積德。君子自強不息,始終不放棄人事上的積極努力;小人行險僥倖,就想沾尖取巧,不勞而獲。
事實上,《易經》所有的預測只是教人看清形勢,並提供建言,至於做不做得到,還在於人的修為。卦、爻辭中充滿了但書,必須做到了才會有往後的結果,如果私心用事,不願或不敢面對現實,怎麼會有善終?「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為,《易經》絕非宿命論。
不過,既然還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奮鬥仍得重視客觀的形勢,許多事態的發展自有其規律,不以個人主觀的意志為轉移。老子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說得就很透徹,人只能在本分上盡力,成敗利鈍,不完全由我們決定。
易占的方法很多,最繁複而精深奧妙的為「大衍之術」—用五十根蓍草,經十八次分分合合的演算,可得出卦象,再看看有無爻變或卦變的可能,然後做出判斷。演算的程序在本書附錄有詳盡說明,很容易學會,但是判斷就太難了,不僅涉及《易經》的專業知識,也和解占者的學行修為有關,這方面可說是沒有止境的。以孔子學《易》之勤、蘊養之深,也說「百占而七十當」(占卜的準確率約百分之七十)的話,何況其他?而且《易經》的核心宗旨是義理,也不在易占,孔子曾說「不卜而已矣」,荀子則稱「善易者不占」。
然而,要引導初學者進入《易經》的堂奧,教占還是很好的方便法門。
通過易占的問答,學生很快將難懂的經文和熟悉的生活結合起來,進而激發深入研讀的興趣。星雲法師弘揚佛法,曾言:「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鉤牽。」我多年授《易》,也有主張:「藉占習易,藉易修行。」
藉占習易、藉易修行

俗話說,演卦容易斷卦難。因為斷占的過程一定會涉及到占卦的原理,如果對《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背景知識不很熟悉,也缺乏深刻的體悟,斷占當然很困難。儘管難,但只要掌握幾個基本原則,並切記「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同樣可以斷占。自古以來,但凡研究《易經》者,大都會注意現場斷占的情勢、自身的精神狀態,以及自身的修為能力,甚至還包括你的靈感。所謂「藉占習易、藉易修行」,說到底還是要歸於人生的基本實踐。藉著易占的問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更容易進入《易經》豐富而深刻的義理世界。換句話說,如果學習態度是健康的,在習占、習易的過程中,藉著一個問題、一個答案這種占卦的訓練,一定會提升行事判斷跟決策思維,甚至是實踐的能力。如果養成依賴心,學了易占之後,不占就不能決策、不敢做事,那就本末倒置了。過去我也提過,一般要在碰到比較過不去的困局跟險境時才會想到問占;學會占法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明明靠基本判斷就可以解決的事,還要啟占,這樣的情形也是有的。所以斷卦之難,有時候也難在你容易感情用事;因為你深陷在自己的情境中,不敢面對真相。我們講蒙卦的時候也說過,「初筮告,再三瀆」;當「瀆」的情形出現,一定會影響判斷,你會一廂情願,把明明已經呈現的客觀真相,硬是曲解成對自己有利的狀況。所以占卦時必須跳脫個人好惡,站在比較客觀、比較中道的角度做冷靜的判斷;否則,自己占過之後,再請朋友、老師代占,因為對方的判斷比較可以就事論事、就易論易。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最好的方式還是面對自己的問題,然後練習面對人生很多的難關。累積久了,肯定會增加處理人生困境的能力。所以學占卦是為了增強你的決策判斷能力,不是讓你養成依賴心,這是大前提。
大衍之術

在大衍之術的講解過程中,會用很多占例來做示範。當然,不見得每一種斷卦的變化類型都有代表的卦,我們只舉出過去一些非常有啟發意義、已經是靈驗如神,或者在未來發展中我們最關切的幾個中長期問題為例。
學斷占不可心急,斷占之難,難在它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不只需要對《易經》卦爻義理的深刻理解,甚至需要以畢生的修為,以及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當然也不是每個都那麼難,不然我們都沒信心學了。易卦四千零九十六種變化類型,有的很簡單,一目了然,卦辭、爻辭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非常繁複,明明看老師講起來好像很容易,等自己下手判斷時卻茫無頭緒,遇到這種情況也不必心急。我還沒碰過有教占、學占、看占例馬上就懂的學生,所以有挫折感或不懂是正常的。
相較於其他占法,《易經‧繫辭傳》中提到的「大衍之術」是最繁複的。「衍」即「水之行」,就是環繞高山曲折而流的河流,最後歸於大海。這就是「衍」的基本意思。透過占卦也可以理解,人生的奮鬥並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須經過一些曲曲折折,然後依形勢而成。「大」代表無所不衍,在宇宙時空中,沒有不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計算的;只要一個問題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一定可以得出相應的答案。
初學易占的人,實際體驗還不很豐富,也許會覺得「大衍之術」的占法,其理論根據和曆法有關,亦即跟星辰運轉的規律性有點關係。這套占法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它像電腦模擬一樣,不僅模擬天地人三才、星辰日月,還有春夏秋冬四時;這就跟太陽、地球的互動有關。然後它還考慮了置閏的設計,閏年、閏月,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陽曆有陽曆的方式,陰曆有陰曆的方式。發明這套「大衍之術」的人,把這些都設計在整個操作程式之中,看似簡單,其實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如果沒有這套占法,以現代人的聰明才智,還未必能創造出這樣的占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