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忿窒欲—損卦第四十一
六十四卦中最難的兩個卦—損、益二卦
對初學《易經》的人來講,我覺得損、益二卦可能是最難的兩個卦。這兩個卦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運用起來也無窮無盡,不管是運用到身體還是管理企業、治理國家等,凡是涉及理性方面的事務,都可以得心應手。但是要理解這兩個卦,熟悉《易經》的人都知道不是那麼容易的。
損卦和益卦都是三陰三陽的卦,也就是說,陰陽各半。這樣的卦在《易經》中有十組卦,陰、陽總量平衡,但是分佈不同。第一組三陰三陽的卦是泰、否二卦,這是陰陽對稱分佈的。泰、否之後就是隨、蠱和噬嗑、賁這兩組。這是上經三陰三陽的卦,其餘七組三陰三陽的卦都是在談人間世的下經。下經一開始的咸、恒二卦就是,除了損、益二卦,還有困卦和井卦、漸卦和歸妹卦、豐卦和旅卦、渙卦和節卦,這些卦都不是那麼簡單。
但是,損、益二卦更難,除了必須精確掌握其卦辭、爻辭的文字,其義理又涉及《易經》以外的範疇。儒、道兩家的經典之中時常有損、益的說法;在傳統的中醫中,也有很多原理都跟損、益有關,像所謂的「七損八益」即是。「七損八益」最早記載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天下至道談》中,提出透過兩性性生活的須知及養生之法,主張去除和防止「七損」,並以「八益」來達到養生保健之效,以求得損、益的平衡,而求平衡是人間世最難的。因為人的身體是動態的,不是靜止不動的,隨時都會變,外面的環境變了,身體的相應部位也會變化。在這種不斷的動盪、變化中找到隨時可以維持平衡的點,這才是最難的。
在中國儒、道兩家的思想中,損、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內容主要還是源於《易經》的損、益兩卦。《老子》第四十二章有云:「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八章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還有四十三章云:「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又《論語‧為政篇》記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儒、道兩家的宗師在他們有限的傳世話語之中就提了好多次損、益在各方面的運用,可見他們非常重視。
從我們養生的小宇宙,求身心的平衡,大到治國平天下,還是在損、益中斟酌。《易經》因為其高度概括性,可以說明一切,所以損、益兩卦也提煉得非常抽象;越抽象,越適合於各種具體情境。有些卦的爻辭是對具體情境如歷如繪的描寫,像睽卦上爻「載鬼一車,見豕負塗」就很形象化。但損、益二卦中沒有這些,都是高度抽象的原則。損、益的心法要結合具體的人生經驗才能體會,而運用的時候又不限於某個具體情境,所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對於損、益二字來說,現代人大概不會陌生,最平常的就是企業的損益表。做企業的人都知道,做生意一般都是先損後益,剛開始所有的投資、聘雇人員,還有前期的試投產都是損,沒有錢進賬不說,已經花掉一大堆,什麼時候能夠回收,開始獲益,通常需要時間;有時幾月甚至幾年。先損後益是企業必經階段,先投資再求回報,這就需要在經營活動的每一個時間點,心中都有一把尺,有一個算盤,不論時間長短,最後的目的還是要獲益。因此企業有損益表,有資產負債表,這都是平衡的概念。很多企業對危機的處理一般會設計停損點,即損到這個點時不能再損,這是最後的底線,再損下去就會面臨崩盤。
可見,損、益是很實用的,我們身體之中的陰氣、陽氣的平衡運用也是高度奧妙的。《大學》講的從小宇宙到大宇宙,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統統在損、益的運用範圍內。《論語》中記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是關於損、益最有名的例子。為什麼孔老夫子充滿自信,認為三千年都可以預測?就是因為掌握了損、益的大原則,其他的細節再怎麼變也變不出這一範疇。我在講恒卦第二爻時也說過,長期預測穩定長久的大趨勢,不必在乎動盪,只要把主軸線抓住,就沒有任何問題。有些人容易被眼前的一些東西迷惑,看不到長遠的未來,而孔子可以對超過任何一個人生命可能的時限進行大膽的預測,因為他完全掌握了歷史變動中人性、時代的大原則。他是周朝的子民,但是他也知道周朝不可能千秋萬代下去,周朝將來也會滅亡,哪有不滅亡的朝代呢?將來滅亡了,還會有新的朝代取代,這就是改朝換代的大原則。任何一個新朝推翻前朝的時候,一定會有新的建設,會革故鼎新,不合乎時代潮流的,就把它廢止了,這就是「損」。不合時宜的放棄、廢止,要因應新的時代需求,就要進行改革創新,那就叫「益」。所以經過時間的變化,有些事物在損,有些事物在益,一直就這麼發展下去。只要我們掌握損、益的大法則,就可以繼往開來,前有夏、商、周,後面不管什麼朝代,其大致的變動都可以掌握,也不出損、益兩卦十二個爻寥寥可數的這些文字。一旦掌握這個原理,我們也可像孔子一樣,很有氣魄地說:「雖百世可知也。」
損、益二卦與中國人的日常思考習慣也是息息相關的。俗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也就是說,損就是益。不吃虧,淨想佔便宜,到最後就一定吃大虧。自私自利的人,做任何事情第一個想到的是自己,想給自己帶來收益,但根據損、益的法則,不用想都知道,這個人絕不得善終,一定損的,因為他視利益為一切出發點。要想獲得收益,開始是要犧牲、奉獻的,或者先讓人家獲益,最後自己才有可能獲益,這是自然的法則。所以,當我們讀完損、益二卦之後,也可以檢討一下自己或者去了解別人。任何起心動念,不要一開始就想怎樣才會有利呢?我有什麼好處呢?長期下去,絕對會有問題。西諺云:「施比受有福。」乾卦講天道的時候,一開始就是布施的心態:「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這是回饋的法則。想要長期獲益,非先損不可,什麼都想先照顧自己的利益,到最後一定是損。
利益眾生—益卦第四十二
六十四卦最難解之卦
我在損卦一章中就說過,對於初學者來講,損、益二卦是最難的。很多舊的註解或者現代人的解釋,常流於片面或膚淺,沒有整體的貫穿。儒、道兩家的祖師爺都很重視損卦、益卦,小到一個人的精氣神,大到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陰陽互動之間的補瀉這一套高度抽象的法則。卦辭、爻辭所涵蓋的大小宇宙,其文辭的描述典雅,因此一般老百姓難以理解。《易經》自古就是帝王學,在孔子「有教無類」之前,一般人連字都不認識,絕對不可能懂的。古人尚且如此,對於現代人來說,還要借助翻譯白話來理解,那就更難懂了。尤其益卦比損卦還難,算得上是六十四卦中最難的一個卦。
而且,損、益二卦所涉及的一些大道理,小到個人養生,大到治國平天下,以及文明的因革,不僅僅限於《易經》,還關係到其他很多相關的經典,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更難了。像《尚書》中的「洪範九疇」,那是有名的詰屈聱牙,非常難懂,它就和益卦有關;必須用《易經》卦爻結構的模型,把它表達出來,然後還要穿針引線、承乘應與,如此串聯,才能了解。
斟酌損益與泰極否來
我在損卦一章中,強調了損、益二卦跟泰、否二卦的關係。人為的斟酌損益絕對要了解外在客觀自然大環境的泰極否來。人的生老病死,時代的變遷都是如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隨時做調整。損、益二卦就是根據泰、否二卦而做相應的調整。
在〈雜卦傳〉中,就強調人的修為跟自然的架構,即所謂的天人合一,人要順天,但是不能放棄自己主觀的努力,在根據自然法則修行的同時,又不能過分地干擾、破壞自然的平衡。在泰、否大環境變動的時候,每一個時、位的作法,都要有損、益相應的調整。〈序卦傳〉中,泰、否二卦在上經,損、益二卦在下經,都是十一卦、十二卦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天人相應。可是〈雜卦傳〉就提出,人修到一定的境界之後,天就是人,人就是天,天人是合一的,本來自然卦序的第十一、十二是泰卦和否卦的位置,現在換成了損卦和益卦,此時的人已經是巧奪天工,天人合一。所以〈雜卦傳〉更重視人為的努力,泰、否反而跑到了下經,變成第九、第十:「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天人因為合一,人就是天,天就是人,完全可以互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小宇宙完全彰顯出大宇宙生生化化的原理,對於〈雜卦傳〉來講,擺在上經和擺在下經都互相呼應是一樣的。
這就說明《易經》的理氣象數都是通的,尤其是益卦,完全有可能把我們一般人必受的限制打通。什麼限制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易經》的角度來講,就是時跟位。當我們了解了時空的奧秘之後,就不要忽略位跟時的關係。一旦真正通曉,修為高的人就可以跳脫時空的限制,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就像乾卦〈彖傳〉所說的「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每一個龍都代表千變萬化的時跟位,一旦可以統天、御天,所有的自然順序、生化盡在你的掌控中。益卦的〈彖傳〉就講時間通常對我們有很大的限制,我們所處的空間對我們也是很大的限制,如果完全按照〈彖傳〉所說的修行到位,這些限制都可以跳脫,不受任何時間、空間的變化所限。就像〈繫辭傳〉所說的「神無方而易無體」,就會變化自如,無所不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也應對無礙。這就是益卦的境界,時、空皆跳脫,從《金剛經》的角度講就是「無壽者相」,如此才能「長裕而不設」,創造力可以發揮無窮。
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是益卦的主題。也就是說,人不要自私自利,要顧及公眾的利益。如果大家都為自己活,那麼這個世界非毀滅不可。乾卦〈文言傳〉稱:「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就是標榜「天下為公」的思想。大有卦第三爻云:「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說的就是小人就很難突破這個境界。《禮記‧禮運大同篇》則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指出完全不為自己謀利也是不可能的,不過不一定每次都是為自己。
益卦的人位,也就是第三爻和第四爻,在思考益的問題的時候,就提出要損己益人,第三爻爻辭稱:「益之用凶事,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第四爻稱:「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在對待損、益這些問題的時候,這兩爻態度很明確,就是儘量少私心,要化私為公;畢竟三爻、四爻是多凶、多懼的人位,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那就真的是多凶、多懼。這兩個爻直接把「天下為公」的「公」表達了出來,強調「告公」,並且在上面的第五爻和第六爻也有很明確的對照,即利己心與利他心,長期的果報絕對不同。
這就是有關益卦主旨的闡述,在我們還沒有進入具體的卦爻辭之前,先有結構上的掌握,明其主旨。並且,「利益眾生」所針對的還不只是人,人以外的自然環境等也包括在內,甚至人及非人都在這個範圍內,那麼如何讓「益」發揮作用,其意義就重大了。所以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的行為,在益卦中絕對會有非常不好及不可預料的惡果。這一點就表現在益卦的上爻:「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但是,人要做到濟度眾生、利益眾生這一點並不容易,「天下為公」的想法雖非憑空說大話,但首先就得經過「損」的階段,即「懲忿窒欲」。先要降低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有時的憤懣心理,調整心態,經過「懲忿窒欲」的修行,才有可能進入益卦的境界。要知道,人的私心私欲非常可怕,綜觀發生在我們周遭世界的一些事情,我們就知道佛要變成魔鬼是多麼的容易,而魔鬼要修行成佛,需要經歷多少層的地獄修煉。
六十四卦中最難的兩個卦—損、益二卦
對初學《易經》的人來講,我覺得損、益二卦可能是最難的兩個卦。這兩個卦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運用起來也無窮無盡,不管是運用到身體還是管理企業、治理國家等,凡是涉及理性方面的事務,都可以得心應手。但是要理解這兩個卦,熟悉《易經》的人都知道不是那麼容易的。
損卦和益卦都是三陰三陽的卦,也就是說,陰陽各半。這樣的卦在《易經》中有十組卦,陰、陽總量平衡,但是分佈不同。第一組三陰三陽的卦是泰、否二卦,這是陰陽對稱分佈的。泰、否之後就是隨、蠱和噬嗑、賁這兩組。這是上經三陰三陽的卦,其餘七組三陰三陽的卦都是在談人間世的下經。下經一開始的咸、恒二卦就是,除了損、益二卦,還有困卦和井卦、漸卦和歸妹卦、豐卦和旅卦、渙卦和節卦,這些卦都不是那麼簡單。
但是,損、益二卦更難,除了必須精確掌握其卦辭、爻辭的文字,其義理又涉及《易經》以外的範疇。儒、道兩家的經典之中時常有損、益的說法;在傳統的中醫中,也有很多原理都跟損、益有關,像所謂的「七損八益」即是。「七損八益」最早記載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天下至道談》中,提出透過兩性性生活的須知及養生之法,主張去除和防止「七損」,並以「八益」來達到養生保健之效,以求得損、益的平衡,而求平衡是人間世最難的。因為人的身體是動態的,不是靜止不動的,隨時都會變,外面的環境變了,身體的相應部位也會變化。在這種不斷的動盪、變化中找到隨時可以維持平衡的點,這才是最難的。
在中國儒、道兩家的思想中,損、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內容主要還是源於《易經》的損、益兩卦。《老子》第四十二章有云:「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八章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還有四十三章云:「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又《論語‧為政篇》記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儒、道兩家的宗師在他們有限的傳世話語之中就提了好多次損、益在各方面的運用,可見他們非常重視。
從我們養生的小宇宙,求身心的平衡,大到治國平天下,還是在損、益中斟酌。《易經》因為其高度概括性,可以說明一切,所以損、益兩卦也提煉得非常抽象;越抽象,越適合於各種具體情境。有些卦的爻辭是對具體情境如歷如繪的描寫,像睽卦上爻「載鬼一車,見豕負塗」就很形象化。但損、益二卦中沒有這些,都是高度抽象的原則。損、益的心法要結合具體的人生經驗才能體會,而運用的時候又不限於某個具體情境,所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對於損、益二字來說,現代人大概不會陌生,最平常的就是企業的損益表。做企業的人都知道,做生意一般都是先損後益,剛開始所有的投資、聘雇人員,還有前期的試投產都是損,沒有錢進賬不說,已經花掉一大堆,什麼時候能夠回收,開始獲益,通常需要時間;有時幾月甚至幾年。先損後益是企業必經階段,先投資再求回報,這就需要在經營活動的每一個時間點,心中都有一把尺,有一個算盤,不論時間長短,最後的目的還是要獲益。因此企業有損益表,有資產負債表,這都是平衡的概念。很多企業對危機的處理一般會設計停損點,即損到這個點時不能再損,這是最後的底線,再損下去就會面臨崩盤。
可見,損、益是很實用的,我們身體之中的陰氣、陽氣的平衡運用也是高度奧妙的。《大學》講的從小宇宙到大宇宙,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統統在損、益的運用範圍內。《論語》中記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是關於損、益最有名的例子。為什麼孔老夫子充滿自信,認為三千年都可以預測?就是因為掌握了損、益的大原則,其他的細節再怎麼變也變不出這一範疇。我在講恒卦第二爻時也說過,長期預測穩定長久的大趨勢,不必在乎動盪,只要把主軸線抓住,就沒有任何問題。有些人容易被眼前的一些東西迷惑,看不到長遠的未來,而孔子可以對超過任何一個人生命可能的時限進行大膽的預測,因為他完全掌握了歷史變動中人性、時代的大原則。他是周朝的子民,但是他也知道周朝不可能千秋萬代下去,周朝將來也會滅亡,哪有不滅亡的朝代呢?將來滅亡了,還會有新的朝代取代,這就是改朝換代的大原則。任何一個新朝推翻前朝的時候,一定會有新的建設,會革故鼎新,不合乎時代潮流的,就把它廢止了,這就是「損」。不合時宜的放棄、廢止,要因應新的時代需求,就要進行改革創新,那就叫「益」。所以經過時間的變化,有些事物在損,有些事物在益,一直就這麼發展下去。只要我們掌握損、益的大法則,就可以繼往開來,前有夏、商、周,後面不管什麼朝代,其大致的變動都可以掌握,也不出損、益兩卦十二個爻寥寥可數的這些文字。一旦掌握這個原理,我們也可像孔子一樣,很有氣魄地說:「雖百世可知也。」
損、益二卦與中國人的日常思考習慣也是息息相關的。俗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也就是說,損就是益。不吃虧,淨想佔便宜,到最後就一定吃大虧。自私自利的人,做任何事情第一個想到的是自己,想給自己帶來收益,但根據損、益的法則,不用想都知道,這個人絕不得善終,一定損的,因為他視利益為一切出發點。要想獲得收益,開始是要犧牲、奉獻的,或者先讓人家獲益,最後自己才有可能獲益,這是自然的法則。所以,當我們讀完損、益二卦之後,也可以檢討一下自己或者去了解別人。任何起心動念,不要一開始就想怎樣才會有利呢?我有什麼好處呢?長期下去,絕對會有問題。西諺云:「施比受有福。」乾卦講天道的時候,一開始就是布施的心態:「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這是回饋的法則。想要長期獲益,非先損不可,什麼都想先照顧自己的利益,到最後一定是損。
利益眾生—益卦第四十二
六十四卦最難解之卦
我在損卦一章中就說過,對於初學者來講,損、益二卦是最難的。很多舊的註解或者現代人的解釋,常流於片面或膚淺,沒有整體的貫穿。儒、道兩家的祖師爺都很重視損卦、益卦,小到一個人的精氣神,大到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陰陽互動之間的補瀉這一套高度抽象的法則。卦辭、爻辭所涵蓋的大小宇宙,其文辭的描述典雅,因此一般老百姓難以理解。《易經》自古就是帝王學,在孔子「有教無類」之前,一般人連字都不認識,絕對不可能懂的。古人尚且如此,對於現代人來說,還要借助翻譯白話來理解,那就更難懂了。尤其益卦比損卦還難,算得上是六十四卦中最難的一個卦。
而且,損、益二卦所涉及的一些大道理,小到個人養生,大到治國平天下,以及文明的因革,不僅僅限於《易經》,還關係到其他很多相關的經典,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更難了。像《尚書》中的「洪範九疇」,那是有名的詰屈聱牙,非常難懂,它就和益卦有關;必須用《易經》卦爻結構的模型,把它表達出來,然後還要穿針引線、承乘應與,如此串聯,才能了解。
斟酌損益與泰極否來
我在損卦一章中,強調了損、益二卦跟泰、否二卦的關係。人為的斟酌損益絕對要了解外在客觀自然大環境的泰極否來。人的生老病死,時代的變遷都是如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隨時做調整。損、益二卦就是根據泰、否二卦而做相應的調整。
在〈雜卦傳〉中,就強調人的修為跟自然的架構,即所謂的天人合一,人要順天,但是不能放棄自己主觀的努力,在根據自然法則修行的同時,又不能過分地干擾、破壞自然的平衡。在泰、否大環境變動的時候,每一個時、位的作法,都要有損、益相應的調整。〈序卦傳〉中,泰、否二卦在上經,損、益二卦在下經,都是十一卦、十二卦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天人相應。可是〈雜卦傳〉就提出,人修到一定的境界之後,天就是人,人就是天,天人是合一的,本來自然卦序的第十一、十二是泰卦和否卦的位置,現在換成了損卦和益卦,此時的人已經是巧奪天工,天人合一。所以〈雜卦傳〉更重視人為的努力,泰、否反而跑到了下經,變成第九、第十:「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天人因為合一,人就是天,天就是人,完全可以互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小宇宙完全彰顯出大宇宙生生化化的原理,對於〈雜卦傳〉來講,擺在上經和擺在下經都互相呼應是一樣的。
這就說明《易經》的理氣象數都是通的,尤其是益卦,完全有可能把我們一般人必受的限制打通。什麼限制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易經》的角度來講,就是時跟位。當我們了解了時空的奧秘之後,就不要忽略位跟時的關係。一旦真正通曉,修為高的人就可以跳脫時空的限制,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就像乾卦〈彖傳〉所說的「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每一個龍都代表千變萬化的時跟位,一旦可以統天、御天,所有的自然順序、生化盡在你的掌控中。益卦的〈彖傳〉就講時間通常對我們有很大的限制,我們所處的空間對我們也是很大的限制,如果完全按照〈彖傳〉所說的修行到位,這些限制都可以跳脫,不受任何時間、空間的變化所限。就像〈繫辭傳〉所說的「神無方而易無體」,就會變化自如,無所不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也應對無礙。這就是益卦的境界,時、空皆跳脫,從《金剛經》的角度講就是「無壽者相」,如此才能「長裕而不設」,創造力可以發揮無窮。
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是益卦的主題。也就是說,人不要自私自利,要顧及公眾的利益。如果大家都為自己活,那麼這個世界非毀滅不可。乾卦〈文言傳〉稱:「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就是標榜「天下為公」的思想。大有卦第三爻云:「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說的就是小人就很難突破這個境界。《禮記‧禮運大同篇》則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指出完全不為自己謀利也是不可能的,不過不一定每次都是為自己。
益卦的人位,也就是第三爻和第四爻,在思考益的問題的時候,就提出要損己益人,第三爻爻辭稱:「益之用凶事,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第四爻稱:「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在對待損、益這些問題的時候,這兩爻態度很明確,就是儘量少私心,要化私為公;畢竟三爻、四爻是多凶、多懼的人位,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那就真的是多凶、多懼。這兩個爻直接把「天下為公」的「公」表達了出來,強調「告公」,並且在上面的第五爻和第六爻也有很明確的對照,即利己心與利他心,長期的果報絕對不同。
這就是有關益卦主旨的闡述,在我們還沒有進入具體的卦爻辭之前,先有結構上的掌握,明其主旨。並且,「利益眾生」所針對的還不只是人,人以外的自然環境等也包括在內,甚至人及非人都在這個範圍內,那麼如何讓「益」發揮作用,其意義就重大了。所以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的行為,在益卦中絕對會有非常不好及不可預料的惡果。這一點就表現在益卦的上爻:「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但是,人要做到濟度眾生、利益眾生這一點並不容易,「天下為公」的想法雖非憑空說大話,但首先就得經過「損」的階段,即「懲忿窒欲」。先要降低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有時的憤懣心理,調整心態,經過「懲忿窒欲」的修行,才有可能進入益卦的境界。要知道,人的私心私欲非常可怕,綜觀發生在我們周遭世界的一些事情,我們就知道佛要變成魔鬼是多麼的容易,而魔鬼要修行成佛,需要經歷多少層的地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