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經典道家妙語談人生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

老子曾教誨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生活在你我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社會中,是因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離不開遵循處理好相互關係的種種道德規範。如果不講道德,不但自己難以立身社會,也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社會風尚。

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捨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

【釋義】君子不認為小善不值得做而捨棄它,積累小善才能成為大善;不認為小不善無傷大雅就去做,因為小不善積累起來就是大不善。所以君子常常反省自己,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是三國時期蜀國國君劉備的臨終囑託,意在教育兒子劉禪不可輕視小事情,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這句話雖是古人的訓誡,但今天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勿以善小而不為。”凡事應從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也許對你而言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一句善意的鼓勵,將使一個對學業失去勇氣的孩子成為發奮圖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也許一個溫暖的微笑,會使一個準備輕生之人,停下了走向死亡的步伐,體會到人世間的溫情;也許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比如撿起地上的一張紙屑,會讓我們的外國朋友瞭解到我國人民的好習慣,從而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又也許是一個友善的舉動,會使路人避免受傷的危險……

“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犯錯誤,也往往是從並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的。壞事雖小,但它能腐蝕一個人的靈魂,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導致質變,最後就會陷入犯罪的泥坑,成為可恥的罪人。所謂“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防微杜漸加以改正,而依然我行我素的話,就會發展到惡習成性,最終走上違法道路。

很多的“小善” 能使他人受益匪淺,相反,許多的“小惡”卻使人失去了太多。有些人最後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只是因為兒時的一絲貪念,小偷小摸圖的是那一時的快感。而正是這樣的“小惡”的累積,導致了一個個悲劇的發生。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

【感悟】

“小善”、“小惡”其實往往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小和大是相對的,但善與惡卻是絕對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惡也是惡。善是一種循環,惡也是一種循環。美好的生活在我們的點點滴滴中創造,在持之以恆中延伸。我們要從小善做起,開啟一扇善門,並將小惡擋在門外。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黃帝

黃帝,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黃”即指黃帝。《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傳說他曾居姬水,姬姓(一說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亦稱有熊氏,係有熊國(或族)國君少典氏之子,十五歲繼承王位。阪泉(河南涿鹿縣東)一戰,擊敗炎帝神農氏八世,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涿鹿(今河南涿鹿縣)再戰,擒殺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後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紀時、數學、軍隊、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造、舟車、弓矢、房屋等。

黃帝生而靈異。漢代緯書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鑑》說,黃帝的母親附寶曾夢見一道電光環繞北斗星,又某日,附寶往郊外,一道巨大的閃電在北斗星周圍耀眼地閃爍,附寶得到感應,於是懷孕二十四個月,才生了軒轅。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

黃帝還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的。現存《素問》,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其內容為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的醫學著作;《道藏》中還有《黃帝陰符經》、《黃帝九鼎丹經》等。

以德修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金玉滿堂莫收,古人安此塵醜。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嵇康

【釋義】再多的金銀財寶,古人也會安居於陋室不為之心動。如果以道德來作為自己的朋友,就能夠使自己的精神永遠不朽。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我們的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忠告。它告誡後人取財必須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用現在比較正式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要遵紀守法、符合道德倫理綱常。

追求錢財是無可厚非的。財是養命之源,生活中我們誰也離不開它。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該是每個求財人的正確理念。然而有些“非君子”,只一味的關心自己的荷包是不是“日進斗金”,卻不管不問那些得來的錢財是不是“黑心錢”。前些日子有媒體曝光了一則由明星代言的某減肥產品的虛假廣告,其廣告代言人一次又一次遭到觀眾的鄙視和譴責。非常遺憾的是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事屢見不鮮。甚至有些明星直接坦言:“我只講廣告報酬,不論廣告真偽。”由此引發的金錢與道德的話題,又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指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金錢,享受生活,這本沒有錯,但要用正當的手段,要符合道德底線。一些人本著“人為財死”的生存哲學,帶著“金錢萬能論”的生活經驗,一心往“錢”看,他們為了牟取金錢,公然違背良知,踐踏道德。有些人為了金錢,挖空心思,坑蒙拐騙;有些官員為了金錢,出賣國家和人民賦予他們的神聖權力,出賣人格,權錢交易;有些老闆工頭為了金錢,不惜加班加點,拼命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有些影視明星為了金錢,昧心欺騙追捧他們的觀眾……這些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成為了金錢的奴隸。然而他們最終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沒有錢財是很難生存的,但一定要“取之有道”,一定要按正當的途徑來獲取。這樣我們才能走得光明磊落,活得頂天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曾指出:“首先是崇高的道德,其次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道德的社會是會崩潰的。”所以在獲取金錢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深刻清晰地堅守道德高於金錢的準則,堅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底線。只有這樣,才不會為金錢鋌而走險,才不會見利忘義,我們的社會也才不會“崩潰”。

【感 悟】

追求金錢,應該在道德的前提下,在道德的天地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理直氣壯。即使我們追不到金錢,也能“君子固窮”,把我們良好的道德修養流傳下去。

給予才能有收穫,有捨才能有得到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德經》

【釋義】盡力照顧別人,自己也更為充足;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不要把它們都吃掉,這樣一來你只是吃到了六個蘋果,一種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送給別人吃,雖然你失去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五份友情,五份好感,以後你還會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裡得到一個橘子,從那個人手裡得到一個梨。你就可能吃到五種不同的水果,嘗到五種不同的味道,看到五種不同的顏色,感受到五個人的友誼。

人一定要學會,用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做人最大的樂趣,就在於通過奮鬥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缺點意味著可以進一步完美,有匱乏之處意味著可以進一步努力。所以說,給予和放棄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有句歇後語是這樣說的:“瞎子打燈籠——白費蠟。”意思是說做毫無益處的事情,白忙活而近乎愚蠢。但當我們換個角度去看的時候卻寓意深刻,別有一番意味。黑夜裡,滿世界的人都看不見,瞎子打盞燈籠,一方面當然是照亮了別人的路,可同時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不至於讓自己被別人碰倒。其實瞎子的做法實在是非常高明,是深諳“給予”之道的表現。

“給予”難道不是這樣的嗎?給予了別人,自己也有所收穫。如果我們需要快樂,我們就給予他人快樂;如果我們需要幸福,我們就給予他人幸福;如果我們需要愛,我們就給予他人愛;如果我們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欣賞,我們就學會欣賞和關注別人;如果我們想精神上富有,我們就讓別人精神上富有起來;如果我們想物質上富有,我們就幫助別人先富裕起來。

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得到與失去。成功與失敗總是交錯地出現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要做到:“得到的時候,不矯飾;失去的時候,不言敗。”我們不僅要經得起成功的洗禮,更要受得住失敗的考驗。在得失成敗之間,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扎。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我們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感 悟】

捨得,捨得,有捨去,才能有得到。在人生的長河中,人們常常面臨著捨與得的嚴峻考驗。在捨與得、給予和接受的關係中,給予產生接受,接受又產生給予。這如同有“上”必有“下”、有“左”就有“右”一樣。輸出的必定有回歸,給予一定有回報。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約西元前600—西元前500年),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在東周帝國的首都洛陽擔任“守藏室之史”(等同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首先,“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次,“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再次,“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覽”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慾”。

守住心靈的綠茵,讓奉獻之樹常青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呂不韋《呂氏春秋》

【釋義】天沒有出於私心要覆蓋的,地沒有出於私心要承載的。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往往著重於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事實上,這兩種文明的發展都源於無私的奉獻,因此,奉獻在兼顧個人利益的同時,已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我們常把老師的奉獻比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教師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無私傳授給學生,使一批批學生成為國家棟樑而奔赴社會建設的洪流。當他們放下手中的粉筆,滿頭銀絲感歎桃李滿天下的時候,才真正感觸到奉獻之後的欣慰。

生活中的許多人也向我們展現了生命中博愛的一面。那穿梭於崎嶇山路的“鄉村醫生”,他們不是不明白為自己謀福利,只是在他們的心裡,早已將別人放在了第一位,而無暇顧及自身的功名利祿。

一枚貝殼之所以能將無數的沙粒轉化成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那是長期用心哺育,經過了無數個黑夜的承受,用心堅守的結果,並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們不僅要看到那顆光彩奪目的珍珠,也要看到那個經歷了無數個日夜,只為別人獲得一顆明珠的勞作。

泰戈爾曾經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正是這些無聲、無痕的一切,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世界的美麗。無私奉獻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她像冰山雪蓮,潔白無瑕;她像滿山杜鵑,情暖人間。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無私奉獻的燦爛光輝,最偉大的是無私奉獻的傑出人物。他們之所以耀眼、偉大,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業績,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國家和人民。

【感 悟】

有些人以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為世人稱頌。其實還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力量。正是這千千萬萬人的無私奉獻,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觀

君子反道以修德。——呂不韋《呂氏春秋》

【釋義】“反”者,返也。“反道”,就是返回道的本源,隨時修正自己道德修養的意思。

“道”在老、莊道家學說中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老子認為“道”無名無形而成濟萬物。莊子更進一步認為“道”無有無名而物得以生。照他們看,“道”不是什麼具體的事物,而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是超越天地萬物的本體,因此人應該按照“道”的要求行事;而“道”以“自然無為”為法則,故人應崇尚“自然”,行“無為之事”。老、莊“順應自然”的學說,實是建立在以超越性的“道”為基礎的哲學本體論之上的。 “道”越來越遠,因此人應該“反本”、“歸根”,返回到“道”。

照老子看,宇宙的原始狀態是和諧的統一體,正是由於分化才使之越來越複雜,從而離“道”也越來越遠,因此人應該“反本”、“歸根”,返回到“道”的原始狀態,這樣才可以清除“人為”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弊病。

《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還能始終不渝,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這與道家的“獨處起來,修身養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良的習慣會改變一個人的好品質,最終形成君子和小人對立的局面。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範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本心的。內心不誠不信,是偽君子。

屈原以香草自喻,以美人自比,不正是因為他以君子為傲,發自內心的要做一個優秀的人嗎?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讓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是個真君子嗎?

【感 悟】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似乎每個人的私慾都在膨脹著。這樣快節奏的生活,彷彿根本沒有等一等的意思。於是在這樣浮躁的年代,我們似乎都已麻木。鋼筋水泥罩住的不僅僅是那澄澈的天空,更是人們追求“慎獨”的心!慎獨的智者總能夠安撫自己的一顆浮躁的心,與寂寞為伴,讓自己的心在紙醉金迷的繁市中脫身,從而更加謹慎、更加投入、更加執著地朝著目標前進。

安貧樂道,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品德

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王充《論衡.自紀》

【釋義】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居於貧苦的生活中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志向。

大凡胸懷大志,為實現某種理想者,都要經過苦讀苦學的漫長階段。他若不是恰巧生於富貴之家,就要忍受很長時間的貧窮。而古人著書撰文或進行學術研究,既無稿酬,也無科研經費,並且若不為官,便無俸祿,即使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未必就能靠此致富。李白、曹雪芹、吳敬梓等人,一生窮困,可以為證。故“安貧”,是他們所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實現理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樂道”,則是他們的志向所在,是堅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斷努力的基石。若擋不住發財的誘惑,談何“安貧”?若所做之事非自己所願所好,又談何“樂道”?對於那些出身於貧苦之家或遭遇坎坷的人,若無人捐資,不安貧樂道,又怎能成其大業?

淵博的知識,可以培養出美好的情操。漢朝的王充,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從不賣弄聰明去追求俸祿,也不為個人利害去拜見長官;他經常說別人的長處,卻從不炫耀自己;結交朋友著重品德和才能,非志同道合的,則終日不言。由於不肯同流合污,他曾遭誣陷受貶黜。因經常與長官意見不合,他自動辭去了官職。面對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和偽書俗文的虛妄,他居貧苦而志不倦,幽居獨處,閉門潛思,斷絕一切禮節性的往來,專心致志地從事著述,分別寫了《譏俗》、《政務》和《論衡》之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想以此求得辯明是非真偽,拯救被迷惑者的心靈。

人們厭棄“安貧樂道”這個詞,是因為只看到前面的“安貧”,而忽視了後面的“樂道”。貧窮的滋味,嘗過者皆知其苦,人豈有安於貧窮,甘受困苦之理?其實“安貧樂道”的宣導者孔子也不反對發家致富。他曾言:“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也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其意是說,富如可求,雖然為人家趕馬車,我也願意做呀。要是不可求,我還是做我愛好的事吧。這“從吾所好”,即是“樂道”。孔子對自己如何“樂道”,也有表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而樂於道,則“學猶不及,猶恐失之”,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正因為能安貧樂道,故能學問日進,終成儒學宗師。

【感 悟】

歷史上的許多科學文化瑰寶,都是甘於為理想獻身的安貧樂道者創造的。安貧樂道,其實是一種有志者的選擇,是一種心無旁騖、積極進取的姿態,而不是消極處世、自暴自棄的代名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