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選摘(節錄)

第一章 大鵬誰屬──解碼〈逍遙遊〉中大鵬隱喻的境界位階

前言、四十年當代研究

顧影當代研究對〈逍遙遊〉中大鵬寓意的探索,自一九七三唐君毅發論迄今忽忽已卌年,茲將前賢之研究成果摘要簡表如附錄一。當代研究者多主大鵬影射自由、無待之最高境界,如唐君毅認為莊子乃是以物之「大者、遠者、奇怪者」譬喻得道者;方東美主〈逍遙遊〉中飛翔於無限時間與無窮空間的「大鵬神鳥」,象徵著人的「靈性自由」、「精神生命之極詣」與「莊子之精神」;任繼愈視「騰空九萬里」、「俯視世俗」的大鵬象徵「得道的人」之「崇高、自由」;王邦雄主張莊子乃以鵬隱喻「人的精神生命」,「鵬之大」代表「生命主體的大」;吳光明則認為結合鵬之飛騰與鯤之遨遊,才能「在無限的天地裏自創自由」;蒙培元認為「鯤鵬等大鳥」乃是莊子以「美學的語言表達其直接體驗到的個性自由」;王博認為相對於形軀沉重的鯤,具有翅膀的大鵬代表著心靈的「輕」、「清」;陳鼓應先生則認為莊子以鯤鵬的巨大象徵「心靈的寬廣」,鵬之高飛,遊於無窮象徵著「精神游於自由適意之無窮境域」。多數當代《莊子》研究者,均認為大鵬所象徵、譬喻、指涉的,即為《莊子》書中的最高境界。

然一九八四年馮友蘭的說法在學界彷彿異軍突起,指出大鵬的高飛需等待諸般外在條件具足後,方得以「游」,屬「有所待」、而非「完全地自由自在」。馮氏不以大鵬為〈逍遙遊〉中「彼且惡乎待哉」之至高境界象徵,而主大鵬乃喻列子之御風而行的說法,在學界宛若孤軍,須待十四年後,方得張亨先生之共鳴,並補強論據。

迥異於大多數研究者透過喻依探究喻體的進路,張亨先生別具隻眼,在大鵬所喻的研究論證中援引袁珂之說,回溯大鵬的譬喻根源。袁珂指出《山海經》中所載人面鳥身的北海神禺京(又名禺疆,字玄冥),除了海神之外尚兼風神之職。《淮南子.墜形》記載禺強(禺疆)生於不周風,故能主宰不周風;《史記.律書》不周風「主殺生」。《淮南子.本經》中亦記載了於堯時的害民之物「大風」。袁珂認為此「大風」實即「大鳳」,亦即《莊子.逍遙遊》中「人面鳥身」之大鵬。袁珂指出莊子憑藉禺京身兼北海神與風神的神話底蘊,抽取其「魚身手足」之鯤,「人面鳥身」之鵬的形象,撰作出〈逍遙遊〉中的寓言象徵。儘管袁珂點出〈逍遙遊〉中鯤、鵬的神話根源,但並未追究莊子以鯤、鵬所象徵的人物所指或寓意為何。

張亨先生前承袁珂之論,申論這些「人面獸身」或「鳥身」的人物,都顯示其具有「超人的能力」,並主張由鯤化鵬的神話更蘊含著「物類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意涵。張亨先生於此申論基礎上更進一步詮釋〈逍遙遊〉中的大鵬,謂大鵬之高飛是受限於種種條件限制之下的「相對的自由」,既非「逍遙無待」、自非「真我的精神境界」或「絕對的精神自由境界」之體現。

在檢視四十年來當代學者對大鵬誰屬的研究成果後,發現可將各家結論分類為二:一類以大鵬不受時空條件的限制,象徵《莊子》的最高境界;另一類則主張大鵬受限於時空條件,非屬最高境界。唯當代《莊》學研究或前有所承,或與古合轍,本文首節將上溯歷代《莊子》注疏中對大鵬誰屬的各種詮解。
綜觀各家詮釋,並由莊子描述其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无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可歸結「有待」或「无待」,即能否「乘」、「御」常變以遊無窮,是判定大鵬是否為最高境界的重要關鍵。莊子為何在鋪陳大鵬圖南的文脈中強調「『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无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无力」?本文第二節將聚焦「水」、「風」譬喻中的「乘」與「被乘」,辨析「乘御」能力的級別小大。且在跨越篇章藩籬的討論中,得見莊子如何將所有際會外在世界「水」、「風」的機緣,化為體道、得道的助力。

然欲探究大鵬的乘御力是否已臻至極,還需回歸由鵬、鯤、適千里者、適百里者、適莽蒼者、斥鴳、鸒鳩、蜩等建構的譬喻群組。莊子於〈逍遙遊〉中以空間、時間與智能三個向度揭示其「小大之辯」譬喻系統,本文第三節即循此脈絡釐清箇中「小」、「大」相對何指,在相參互較中了解大鵬喻依的意象特性。

喻依指射喻體,若果真莊子借大鵬象徵得道者,那麼其境界究竟為何?本文第四節考掘得道者「至╱神╱聖人」生命境界的具體內涵。在瞭解《莊子》如何從正面敘說得道者之德行內容與具體工夫後,進一步探究此般正面敘述是否合適以大鵬譬喻,又或《莊子》書中已另有相契得道者境界的譬喻、象徵。

《莊子》書中自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莊子.寓言》)、「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莊子.天下》)由此可知譬喻在《莊子》一書傳遞思想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強生(Mark Johnson)於《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指出在過去「譬喻被視為純屬語言的特色,屬言詞方面而非思想或行為方面」,但Lakoff和Johnson卻顛覆了以往大眾對譬喻的認知,並點出:

譬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遍布語言、思維與行為中。我們用以思維與行為的日常概念系統(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其本質在基本上是譬喻性的。

兩位作者極具突破性的譬喻理論,足以顛覆我們對於語言裏面修辭學的分析。就創作者言,譬喻的實質是藉由一類事物去體驗、表述,以傳達另一類事物。然就詮釋工作言,則需解碼譬喻,方得理解並體驗《莊子》所要表述的初衷本懷。

自Lakoff與Johnson開創譬喻研究的新向度後,受其影響,相關研究如春筍雨後。然而研究者多從單一譬喻的概念進行討論,但如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於其名著《真理與方法》(Truth and Method)所言:「理解的運動經常就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返回到整體。」關於《莊子‧內篇》中連綿出現如網羅般的譬喻群組,似乎有進一步從譬喻群組相互支援、蘊涵的角度通論的必要。

因此本研究除了延續過往對單一譬喻的研究,更將聚焦於《莊子》書中的譬喻群組,希望透過尋繹莊子在使用譬喻之後,是否曾明白指出所喻為何,以《莊》解《莊》地梳理、重現《莊》書譬喻間的蘊涵關係,並由此等關鍵譬喻間的蘊涵關係所形構的譬喻群體,透過局部與整體、單一與群體間往復的詮釋循環,期能釐清《莊子》象中之言,正解譬喻所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