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序論
1《易經》是一本什麼書?
有人認為《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純屬迷信;也有人認為《易經》是一本天書,很難學會。那麼,《易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本節內容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易經》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書。
第二,《易經》是預測未來的書。
第三,《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
第四,《易經》是十三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一)《易經》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書
最早的《易經》是沒有文字的。翻開《易經》這本書,我們會發現它是一部厚重的國學經典,怎麼能說《易經》沒有文字呢?這就牽涉到《易經》的成書過程。
《易經》最初只是一系列符號,包括八卦和64卦。它製作於伏羲氏的時代,當時還是漁獵社會;後面經過神農氏,直到黃帝時代,才由倉頡發明了文字。所以,最早的《易經》是沒有文字的。
《易經》的出現可能與古代的結繩記事有關。人類有理性,可以將自身的經驗傳承下來,使人類的文明不斷進步。在文字發明之前,古人使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傳遞資訊。在古代茂密的原始叢林中,人們利用樹藤來打結,給同族人留下記號,幫助大家趨利避害。由此衍生出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用來傳遞有價值的資訊,這就是《易經》的起源。
文字發明之後,夏朝、商朝和周朝形成了各自的《易經》文字版本。可惜夏商兩代的資料早已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周朝的版本,所以也稱為《周易》,它的文字部分據傳是由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長達七年,在此期間,他為64卦的每一卦寫了一句卦辭,為384爻每一爻寫了一句爻辭。周文王沒有寫完的部分,就由周公或周朝的一位卜官繼續補充完成。
可見,《易經》最初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書,它只是一套符號系統,卻包含了宇宙、人生的重要資訊。
(二)《易經》是預測未來的書
學習《易經》之後,能否準確預知未來,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呢?據《尚書.洪範篇》記載,從夏朝開始,每當帝王面臨重大決策時,都會參考五方面的意見。首先,要考慮天子自己、重要官員以及一般百姓的意見。這三方面屬於「人算」。另外,還要求助於卜和筮。卜就是用龜殼或牛骨來占卜,筮就是用蓍草來占卦,再由卦象來決定吉凶。這兩方面屬於「天算」。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只有將各方面考慮周詳,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可見,《易經》確實可以預測未來。
(三)《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
《易經》的英文譯名是The Book of Changes,可見,《易經》還是一本探討變化的書。我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我的指導教授是一位西方學者。有一天,他忽然問我:「中國有本書叫做《愛情》,那是什麼書?」我當時很詫異,實在想不起來中國有哪本名著叫做《愛情》。還好我反應夠快,想起來以前西方的人是不用漢語拼音的,而是使用威妥氏拼音。《易經》的威妥氏拼音是 I Ching。如果沒學過發音,很容易把它念成「愛情」。於是我對教授說:「您說的是《易經》吧?那是一本探討變化的書。」
人活在世界上,最直接的經驗就是變化。一切都在變化,那麼變化的規律是什麼呢?《易經》探討變化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即通過觀察天地之道,來建立人類生存的法則。天地在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怎樣才能活得平安愉快呢?這就是創作《易經》的目的所在。
(四)《易經》是十三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尤為重要的是,《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它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關於《易經》的作者,有「易歷三聖」的說法,即《易經》是經過三位聖人的努力才寫成的。
第一位聖人是伏羲氏,他創作了基本八卦,並將其組合為64卦。伏羲氏的年代比黃帝還要早,當時尚未發明文字。伏羲氏就用這些符號來提醒族人,幫助人們趨利避害,趨吉避凶。這是《易經》創作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位聖人是周文王,也包括他的兒子周公,以及周朝的一位卜官。他們接力合作,為《易經》創作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如何寫成的?據說經過了多次實驗,可能在一兩百年之間反復占卦,把占卦結果和事件的發展都記錄下來,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大數據。古人通過長期占卜和不斷總結,逐漸掌握了每個卦、每個爻的特點,然後再把它提煉成文字。
第三位聖人是孔子。《易經》的卦圖、卦辭、爻辭加在一起,只有幾十頁的篇幅,為什麼現在的《易經》版本這麼厚呢?這要歸功於孔子及其弟子。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到了戰國時代乃至漢朝初期,《易傳》的十個部分才全部完成。
《易經》經過了三位聖人之手才得以成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首。《十三經》是宋代編輯的中國經典。在春秋時代,只有《五經》。《易經》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幫助人們在天地之間安身立命。中國古人受到《易經》的啟發,形成了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他們認為,宇宙中充滿生命,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的物質或機械。大至天地萬物的變化,小至個人生命的細節,都包含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宇宙裡面。
《易經》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重視說話的人,推崇《易經》的言辭;重視行動的人,推崇《易經》的變化;重視製作器物的人,推崇《易經》的卦象;重視卜筮的人,推崇《易經》的占驗。2可見,《易經》這本書非常實用,可以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並產生實際的效果。
收穫與啟發
本節介紹了《易經》這本書的緣起,它是中國古代最特別的一本經典。
1.《易經》最早是沒有文字的,只是一套符號系統,用符號來象徵宇宙、人生的變化,助人趨利避害。
2.《易經》可以預測未來。古代帝王在面臨重大決策時,非常慎重,不僅要考慮「人算」,還要考慮「天算」。《易經》占筮就是兩種天算之一。
3.《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變化是最普遍、最恆久的現象。《易經》通過觀察天地之道,來建立人類生存的法則,幫助人類安身立命。
4.《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經過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這三位聖人之手,《易經》才最終得以成書。
《易經》正文解讀
1 乾卦
(一)自強不息是天天健身嗎?
從本節開始,要詳細介紹《易經》的 64 卦。
《易經》每一卦有六爻,由兩個基本八卦組合而成。《易經》第一卦是由兩個乾卦(☰)重疊而成,卦名也稱作乾卦。
由基本八卦重疊而成的卦,稱作純卦。純卦共有八個,其中有七個卦的卦名與基本八卦相同;只有坎卦稱為習坎卦(第二十九卦),代表重複的坎卦,提醒人們坎卦十分危險。
乾卦是下乾上乾,六個爻全部是陽爻。這代表什麼呢?我們在認識一個卦的時候,要練習從空間與時間兩個角度去看。首先,從空間的角度看,兩個乾卦連在一起,不是代表天外有天嗎?天無限廣大,可以覆蓋一切。其次,從時間的角度看,天之後還有天,不是代表無窮的動力嗎?天可以創生一切。
陽爻本身是實在的、有力量的。現在重複六個陽爻,代表它有無限的主動力與生命力,可以創生萬物。因此,64卦以乾卦作為開始。古代所謂的「天」,包含「天體」與「天時」兩方面。「天體」是日月星辰,白天夜晚不斷循環。「天時」是春夏秋冬,年復一年不斷運行。天所展示的是健行不已的力量。
卦辭
乾。元亨利貞。
【譯文】
乾卦。創始、通達、合宜、正固。
《易經》的主要原則是:觀察天地之道,以安排人之道。「元」代表創始,乾卦六個陽爻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可以創生萬物。「亨」代表通達,萬物都來自於乾卦,它們彼此相通,構成一個有機體。「利」代表適宜,萬物各有適合生長的空間及條件。「貞」代表正固,即正確而固守,說明萬物都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從自然界來看,「元亨利貞」有如春夏秋冬的循環。古人配合天時的變化,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節奏。人的生命也可以像四季一樣,展現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文言傳〉如何解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呢?〈文言傳〉屬於《易傳》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發揮,它把「元亨利貞」四個字應用到人的世界。
「元」是創始。有創始才有萬物,一切價值由此開端,所以「元」是眾善之長,是一切善行的首位。「亨」是通達,可以將美好的事物會合在一起。「利」是適宜,可以把合適的事物放在一起,保持和諧的狀態。「貞」是正固,任何事物只有依循正途並維持一段時間,才能夠成功。
把「元亨利貞」應用於人的世界,則「創生萬物」(元)對應「仁」;「會和美好的事物」(亨)對應「禮」;「維持一切適宜」(利)對應「義」,因為「義」的本意就是「適宜」;「正固」(貞)對應「智」,如果不能守正和堅持,怎麼能辦成事業呢?所以,「元亨利貞」在人的世界就變成了「仁禮義智」這四種德行。
象傳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
〈象傳〉說: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君子由此領悟自己要不斷奮發上進。
《易傳》的〈彖傳〉負責解釋卦辭,在此先略過不談。〈象傳〉負責解釋整個卦的象徵。乾卦的〈象傳〉說,君子看到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由此領悟要「自強不息」。什麼是「自強不息」呢?
人的生命有三個層次,所以「自強不息」可以有三種考慮:第一,在身體層面,要堅持鍛練身體;第二,在心智層面,要終身努力學習;第三,在倫理、精神的層面,要一輩子行善助人。
能夠三者兼顧當然很好,事實上很難做到。對很多人來說,連早睡早起都不容易,又何談鍛練身體呢?工作應酬這麼多,還要照顧老人孩子,哪有時間讀書學習呢?那麼,有什麼事可以像「天行健」一樣,一直做下去呢?
如果自強不息是指每天鍛練身體,那麼當人老了,坐在輪椅上或躺在病床上時,又要如何鍛練呢?如果自強不息是指每天學習、讀書上進,但是人老了可能出現老年癡呆症,又該如何是好呢?自強不息既然與人的一生有關,必然涉及對人性的理解。事實上,這句話體現了儒家「人性向善」的觀念。
人的一生只要活著,就要一直行善助人,因為人性是向善的。有人可能會質疑:《三字經》不是說「性本善」嗎?事實上,《三字經》是南宋末年的學者創作的,只代表那個時代的心得,與孔子、孟子的思想未必一致。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原始儒家的思想。
《孟子》書裡提到曾家三代人的故事。曾點的兒子是曾參,他們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孟子說,曾點老了以後,眼睛看不清了,曾參奉養曾點,每一頓飯都有酒有肉,讓父親吃飽喝足。曾點吃飽之後就問:「還有剩下的酒菜嗎?」曾參一定說「還有」,然後請示父親要如何安排。曾點很高興,讓兒子每天把剩下的酒菜送給附近的窮人家。孟子說,曾參確實孝順,他除了「養口體」(讓父親吃飽喝足)之外,還能夠「養志」。「志」代表心意。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心意,活到老要行善到老。
曾參的兒子叫曾元。後來曾參老了,眼睛也看不清了。曾元奉養曾參,每一頓飯也是有酒有肉。但是曾參吃完之後,曾元就不再請示父親剩下的酒菜要給誰了。孟子說,曾元只做到了養口體,沒有做到養志。
這個故事說明,人的一生不管身體、心智處於何種狀況,總是希望行善助人。人活在世界上,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有一種願望——希望自己與別人建立一種適當的關係。儒家所謂的「善」,是指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所以,只要家裡還有一點能力,曾點就讓孩子送一些食物給窮人家,滿足自己繼續行善的願望。
「自強不息」體現了《易經》與《易傳》的差別。《易經》只闡述客觀的情況,讓人掌握趨利避害、趨吉避凶的方法。《易傳》則從人性的根源出發,提醒人們要修德行善,完成人性向善的要求。
這樣解釋的根據是乾卦的〈文言傳〉,它說:「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意即:君子以成就道德作為行動的目標,要體現在日常可見的行為中。這就是「自強不息」的真正內涵。
總之,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也代表「仁禮義智」四種德行。乾卦的〈大象傳〉強調「自強不息」,這當然可以包括天天健身、天天學習,但重點在於天天行善,因為儒家認為人性是向善的。君子要效法天的剛健不已,一生行善助人,這才是《易經》真正的用意。
序論
1《易經》是一本什麼書?
有人認為《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純屬迷信;也有人認為《易經》是一本天書,很難學會。那麼,《易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本節內容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易經》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書。
第二,《易經》是預測未來的書。
第三,《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
第四,《易經》是十三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一)《易經》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書
最早的《易經》是沒有文字的。翻開《易經》這本書,我們會發現它是一部厚重的國學經典,怎麼能說《易經》沒有文字呢?這就牽涉到《易經》的成書過程。
《易經》最初只是一系列符號,包括八卦和64卦。它製作於伏羲氏的時代,當時還是漁獵社會;後面經過神農氏,直到黃帝時代,才由倉頡發明了文字。所以,最早的《易經》是沒有文字的。
《易經》的出現可能與古代的結繩記事有關。人類有理性,可以將自身的經驗傳承下來,使人類的文明不斷進步。在文字發明之前,古人使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傳遞資訊。在古代茂密的原始叢林中,人們利用樹藤來打結,給同族人留下記號,幫助大家趨利避害。由此衍生出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用來傳遞有價值的資訊,這就是《易經》的起源。
文字發明之後,夏朝、商朝和周朝形成了各自的《易經》文字版本。可惜夏商兩代的資料早已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周朝的版本,所以也稱為《周易》,它的文字部分據傳是由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長達七年,在此期間,他為64卦的每一卦寫了一句卦辭,為384爻每一爻寫了一句爻辭。周文王沒有寫完的部分,就由周公或周朝的一位卜官繼續補充完成。
可見,《易經》最初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書,它只是一套符號系統,卻包含了宇宙、人生的重要資訊。
(二)《易經》是預測未來的書
學習《易經》之後,能否準確預知未來,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呢?據《尚書.洪範篇》記載,從夏朝開始,每當帝王面臨重大決策時,都會參考五方面的意見。首先,要考慮天子自己、重要官員以及一般百姓的意見。這三方面屬於「人算」。另外,還要求助於卜和筮。卜就是用龜殼或牛骨來占卜,筮就是用蓍草來占卦,再由卦象來決定吉凶。這兩方面屬於「天算」。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只有將各方面考慮周詳,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可見,《易經》確實可以預測未來。
(三)《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
《易經》的英文譯名是The Book of Changes,可見,《易經》還是一本探討變化的書。我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我的指導教授是一位西方學者。有一天,他忽然問我:「中國有本書叫做《愛情》,那是什麼書?」我當時很詫異,實在想不起來中國有哪本名著叫做《愛情》。還好我反應夠快,想起來以前西方的人是不用漢語拼音的,而是使用威妥氏拼音。《易經》的威妥氏拼音是 I Ching。如果沒學過發音,很容易把它念成「愛情」。於是我對教授說:「您說的是《易經》吧?那是一本探討變化的書。」
人活在世界上,最直接的經驗就是變化。一切都在變化,那麼變化的規律是什麼呢?《易經》探討變化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即通過觀察天地之道,來建立人類生存的法則。天地在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怎樣才能活得平安愉快呢?這就是創作《易經》的目的所在。
(四)《易經》是十三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尤為重要的是,《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它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關於《易經》的作者,有「易歷三聖」的說法,即《易經》是經過三位聖人的努力才寫成的。
第一位聖人是伏羲氏,他創作了基本八卦,並將其組合為64卦。伏羲氏的年代比黃帝還要早,當時尚未發明文字。伏羲氏就用這些符號來提醒族人,幫助人們趨利避害,趨吉避凶。這是《易經》創作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位聖人是周文王,也包括他的兒子周公,以及周朝的一位卜官。他們接力合作,為《易經》創作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如何寫成的?據說經過了多次實驗,可能在一兩百年之間反復占卦,把占卦結果和事件的發展都記錄下來,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大數據。古人通過長期占卜和不斷總結,逐漸掌握了每個卦、每個爻的特點,然後再把它提煉成文字。
第三位聖人是孔子。《易經》的卦圖、卦辭、爻辭加在一起,只有幾十頁的篇幅,為什麼現在的《易經》版本這麼厚呢?這要歸功於孔子及其弟子。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到了戰國時代乃至漢朝初期,《易傳》的十個部分才全部完成。
《易經》經過了三位聖人之手才得以成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首。《十三經》是宋代編輯的中國經典。在春秋時代,只有《五經》。《易經》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幫助人們在天地之間安身立命。中國古人受到《易經》的啟發,形成了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他們認為,宇宙中充滿生命,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的物質或機械。大至天地萬物的變化,小至個人生命的細節,都包含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宇宙裡面。
《易經》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重視說話的人,推崇《易經》的言辭;重視行動的人,推崇《易經》的變化;重視製作器物的人,推崇《易經》的卦象;重視卜筮的人,推崇《易經》的占驗。2可見,《易經》這本書非常實用,可以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並產生實際的效果。
收穫與啟發
本節介紹了《易經》這本書的緣起,它是中國古代最特別的一本經典。
1.《易經》最早是沒有文字的,只是一套符號系統,用符號來象徵宇宙、人生的變化,助人趨利避害。
2.《易經》可以預測未來。古代帝王在面臨重大決策時,非常慎重,不僅要考慮「人算」,還要考慮「天算」。《易經》占筮就是兩種天算之一。
3.《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變化是最普遍、最恆久的現象。《易經》通過觀察天地之道,來建立人類生存的法則,幫助人類安身立命。
4.《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經過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這三位聖人之手,《易經》才最終得以成書。
《易經》正文解讀
1 乾卦
(一)自強不息是天天健身嗎?
從本節開始,要詳細介紹《易經》的 64 卦。
《易經》每一卦有六爻,由兩個基本八卦組合而成。《易經》第一卦是由兩個乾卦(☰)重疊而成,卦名也稱作乾卦。
由基本八卦重疊而成的卦,稱作純卦。純卦共有八個,其中有七個卦的卦名與基本八卦相同;只有坎卦稱為習坎卦(第二十九卦),代表重複的坎卦,提醒人們坎卦十分危險。
乾卦是下乾上乾,六個爻全部是陽爻。這代表什麼呢?我們在認識一個卦的時候,要練習從空間與時間兩個角度去看。首先,從空間的角度看,兩個乾卦連在一起,不是代表天外有天嗎?天無限廣大,可以覆蓋一切。其次,從時間的角度看,天之後還有天,不是代表無窮的動力嗎?天可以創生一切。
陽爻本身是實在的、有力量的。現在重複六個陽爻,代表它有無限的主動力與生命力,可以創生萬物。因此,64卦以乾卦作為開始。古代所謂的「天」,包含「天體」與「天時」兩方面。「天體」是日月星辰,白天夜晚不斷循環。「天時」是春夏秋冬,年復一年不斷運行。天所展示的是健行不已的力量。
卦辭
乾。元亨利貞。
【譯文】
乾卦。創始、通達、合宜、正固。
《易經》的主要原則是:觀察天地之道,以安排人之道。「元」代表創始,乾卦六個陽爻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可以創生萬物。「亨」代表通達,萬物都來自於乾卦,它們彼此相通,構成一個有機體。「利」代表適宜,萬物各有適合生長的空間及條件。「貞」代表正固,即正確而固守,說明萬物都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從自然界來看,「元亨利貞」有如春夏秋冬的循環。古人配合天時的變化,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節奏。人的生命也可以像四季一樣,展現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文言傳〉如何解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呢?〈文言傳〉屬於《易傳》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發揮,它把「元亨利貞」四個字應用到人的世界。
「元」是創始。有創始才有萬物,一切價值由此開端,所以「元」是眾善之長,是一切善行的首位。「亨」是通達,可以將美好的事物會合在一起。「利」是適宜,可以把合適的事物放在一起,保持和諧的狀態。「貞」是正固,任何事物只有依循正途並維持一段時間,才能夠成功。
把「元亨利貞」應用於人的世界,則「創生萬物」(元)對應「仁」;「會和美好的事物」(亨)對應「禮」;「維持一切適宜」(利)對應「義」,因為「義」的本意就是「適宜」;「正固」(貞)對應「智」,如果不能守正和堅持,怎麼能辦成事業呢?所以,「元亨利貞」在人的世界就變成了「仁禮義智」這四種德行。
象傳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
〈象傳〉說: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君子由此領悟自己要不斷奮發上進。
《易傳》的〈彖傳〉負責解釋卦辭,在此先略過不談。〈象傳〉負責解釋整個卦的象徵。乾卦的〈象傳〉說,君子看到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由此領悟要「自強不息」。什麼是「自強不息」呢?
人的生命有三個層次,所以「自強不息」可以有三種考慮:第一,在身體層面,要堅持鍛練身體;第二,在心智層面,要終身努力學習;第三,在倫理、精神的層面,要一輩子行善助人。
能夠三者兼顧當然很好,事實上很難做到。對很多人來說,連早睡早起都不容易,又何談鍛練身體呢?工作應酬這麼多,還要照顧老人孩子,哪有時間讀書學習呢?那麼,有什麼事可以像「天行健」一樣,一直做下去呢?
如果自強不息是指每天鍛練身體,那麼當人老了,坐在輪椅上或躺在病床上時,又要如何鍛練呢?如果自強不息是指每天學習、讀書上進,但是人老了可能出現老年癡呆症,又該如何是好呢?自強不息既然與人的一生有關,必然涉及對人性的理解。事實上,這句話體現了儒家「人性向善」的觀念。
人的一生只要活著,就要一直行善助人,因為人性是向善的。有人可能會質疑:《三字經》不是說「性本善」嗎?事實上,《三字經》是南宋末年的學者創作的,只代表那個時代的心得,與孔子、孟子的思想未必一致。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原始儒家的思想。
《孟子》書裡提到曾家三代人的故事。曾點的兒子是曾參,他們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孟子說,曾點老了以後,眼睛看不清了,曾參奉養曾點,每一頓飯都有酒有肉,讓父親吃飽喝足。曾點吃飽之後就問:「還有剩下的酒菜嗎?」曾參一定說「還有」,然後請示父親要如何安排。曾點很高興,讓兒子每天把剩下的酒菜送給附近的窮人家。孟子說,曾參確實孝順,他除了「養口體」(讓父親吃飽喝足)之外,還能夠「養志」。「志」代表心意。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心意,活到老要行善到老。
曾參的兒子叫曾元。後來曾參老了,眼睛也看不清了。曾元奉養曾參,每一頓飯也是有酒有肉。但是曾參吃完之後,曾元就不再請示父親剩下的酒菜要給誰了。孟子說,曾元只做到了養口體,沒有做到養志。
這個故事說明,人的一生不管身體、心智處於何種狀況,總是希望行善助人。人活在世界上,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有一種願望——希望自己與別人建立一種適當的關係。儒家所謂的「善」,是指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所以,只要家裡還有一點能力,曾點就讓孩子送一些食物給窮人家,滿足自己繼續行善的願望。
「自強不息」體現了《易經》與《易傳》的差別。《易經》只闡述客觀的情況,讓人掌握趨利避害、趨吉避凶的方法。《易傳》則從人性的根源出發,提醒人們要修德行善,完成人性向善的要求。
這樣解釋的根據是乾卦的〈文言傳〉,它說:「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意即:君子以成就道德作為行動的目標,要體現在日常可見的行為中。這就是「自強不息」的真正內涵。
總之,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也代表「仁禮義智」四種德行。乾卦的〈大象傳〉強調「自強不息」,這當然可以包括天天健身、天天學習,但重點在於天天行善,因為儒家認為人性是向善的。君子要效法天的剛健不已,一生行善助人,這才是《易經》真正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