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孟子.告子上》
把控局勢,才能把握機會
不知道你對圍棋是否有所涉獵?韓國有一位著名棋手李昌鎬,人稱石佛,大家又稱他少年姜太公。李昌鎬下棋最大的特點,就是全盤看似稀鬆平常,很少見他有「神之一手」般的點睛之筆,但就是那波瀾不驚的一手手行棋,讓他的對手越來越無所適從,越來越四面楚歌。接下來,李昌鎬會以他冠絕天下的收官能力,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
李昌鎬的棋,重在把控局勢。很多優秀的棋手都是如此,很少會去計較個別棋子的微小得失。他們始終在整張棋盤之上布局,甚至會為了大局主動犧牲自己的一些棋子,從而掌控全局主動。這種真正掌控全局的能力就是「大局觀」。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我們平時做事也是如此。就拿經營人生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顆棋子,每一次落子都決定著這盤棋局的走向。如果我們的視野不夠開闊,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歡斤斤計較,那必將會困於一隅,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句話:「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意思是說,身體四肢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小的,也有大的,不要因為小的而損害大的,不要因為次要的而損害重要的。比如說,你不能為了保護腳後跟的皮膚,而導致自己患上心臟病;腳後跟的皮膚沒那麼重要,心臟病卻是會要人命的,這是丟卒保帥。所以孟子說,一個人只關注自己身體的細枝末節,那是小人物;只有關注到自己內心宏大的部分,才叫大人物。
這句話看似是在說,只要學會健康地保養自己的身體,那麼這個人就可以成為君子、成為大人物,但其中真正想表達的含義並非如此簡單。這句話真正想說的是,一個人如果想成為大人物、成為君子,是一定要有廣闊的大局觀的。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以前特別喜歡的產品品牌——柯達。說起柯達公司,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早些年大家出去拍照片,選擇的都是柯達膠捲。一九七五年,柯達公司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這項發明使得柯達公司掌握了再次改變影像行業認知的巨大商業機會。但是企業的高層卻認為,這項技術在短時間內沒辦法賺取令公司滿意的利潤,還會讓已經遍布全球的膠捲產業受到劇烈衝擊,他們不想放棄已經深耕多年、擁有高利潤的膠捲業務。所以,為了不讓公司當時的主要盈利項目受到影響,這些高層最終決定放棄繼續研究和生產數碼相機的計畫。
柯達公司的這個決定讓它的競爭對手抓住了機會,索尼、富士等公司開始大力投資研發數碼技術,並以數碼相機業務迅速佔領了市場。當柯達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想要追趕時,卻發現對方的技術能力已經讓自己望塵莫及了,最後只能遺憾地退出數碼相機市場,再也難以翻身了。
你看,柯達公司原本在影像行業中掌握著主動,就因為管理高層目光短淺,沒有很好地把握機會,最終將本該屬於自己的巨大商機拱手讓人,失去了對局勢的把控,也失去了對未來市場的話語權,最終導致公司的衰敗與沒落。
在培養大局觀上,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進行閱讀和學習,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知道,歷史,是真正的未來學。
我們常說,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閱讀每一個王朝的歷史,感受它們的興盛與衰敗,可以讓我們知道每一個王朝在不同時期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是如何影響王朝的發展的。這些知識可以開闊大家的視野,讓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了解和看待各種事情。
而學習歷史上古人的一些做法,就是要把站在全局把控局勢進行抉擇的能力具體到個人。每一位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都絕非泛泛之輩,他們依靠的不僅是運氣與機遇,更多的是他們的智慧,以及在全局把控上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閱讀這些人的事跡時將自身代入其中,思考一下為何他會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那樣的選擇?換作是我又會如何去做?從而感受這些歷史名人給我們帶來的戰略視野。當我們能夠將這些書中的知識進行消化與吸收,並嘗試著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時,就有可能成為一位真正優秀的人。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離婁上》
通權達變的智慧
很多人都喜歡讀《三國演義》,如果讓你來評價一下裡面的曹操,你認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管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人們對曹操的評價都呈現出兩極化。有人認為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作者陳壽將他比美商鞅、韓信、白起等人物;《資治通鑑》中則認為曹操有「十勝」,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就是「有權謀,多機變」,清晰地點明了曹操的主要特點,就是善於權謀、通權達變。尤其是通權達變這一點,在現在看來,也是一個人做事、成事必備的素質。
《三國演義》中有個很著名的案例:官渡大戰中,袁紹被曹操打敗,袁紹的數萬士兵被曹軍俘虜。在清理戰場時,曹操得到了一份機密文件,是自己營中的人與袁紹暗中勾結的書信。有人建議曹操把這些通敵分子都找出來,一一除掉,但曹操權衡一番之後,說道:「當時袁紹的勢力比我強大,我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人呢!」說完,他就把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了,也沒有去追究那些通敵分子。
真的是曹操不想清除掉這些對自己不忠的人嗎?我看未必。當時的大戰剛剛結束,軍隊內部還需要同心協力,鞏固自己的力量。如果此時曹操處罰了這些人,很可能會引起軍心浮動,導致大規模的叛逃。曹操肯定也看到了這一點,這才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寬容。
曹操的謀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大事者的通權達變,或者叫適度的妥協。在一些人眼中,妥協似乎是軟弱和不堅定的表現,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做事智慧。因為這種妥協並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以退為進,目的是讓目標更容易實現。當目標方向清晰了,發現某條路走不通時,如果適當妥協一下,繞個彎就可能過去,這肯定比原地踏步好得多。
《孟子》當中就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片段,說齊國稷下學宮裡有個名叫淳于髡的辯士。有一天,淳于髡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件事,符合禮法規定嗎?」孟子給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問:「那如果嫂子掉到河裡,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來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是個坑: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你就不能觸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會被淹死,這時該怎麼辦?
但是,孟子的回答卻很具變通性,他說:「嫂子掉入水裡,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為。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這是一種通權達變。」面對有生命危險的人時,肯定要先救人,禮制必須先放在一邊,人要學會變通才行。
這時,淳于髡又順勢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天下也溺在水裡了,先生為什麼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認為,孟子作為一個厲害的大儒,卻不願意做官,不願意伸手援救天下,這很說不過去,所以又挖了個坑讓孟子跳。
孟子這麼聰明的人,自然不會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難道你想讓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嗎?
孟子反唇相譏,既讓淳于髡無話可說,也體現出了自己善於變通的處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於世,本來就有可為、有可不為,面對不同的問題,應對策略也是不同的,這種機變與權變的做法被稱為「權變理論」。它的核心觀點就在於,一個人在做事時,必須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和安排。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而是要善於變通,能夠隨機應變,適應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個適合的環境當中,否則,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些蜜蜂和蒼蠅一起放入一個平放著的玻璃瓶中,然後讓瓶底對向光亮處,瓶口對向暗處。結果發現,裡面的蜜蜂全都拚命地向著光亮處飛去,雖然屢次碰壁,也不知道轉換方向,最後都累死了;而那些四處亂竄的蒼蠅,竟然全都從瓶口飛出去了。
這個實驗就告訴我們: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有時光朝著一個既定方向努力也許恰恰是南轅北轍;只有隨機應變地尋找出路,必要時甚至突破規則,才有可能找到生機。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充滿了不確定性,經營人生應該像帶兵打仗一樣,既要面對客觀環境,也要考慮主觀條件,我們改變不了外部的客觀環境,如社會環境、趨勢變化等,那就只能從主觀上學會變通,根據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隨機應變地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如果學會了通權達變,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掌握了經營自己人生的精髓。
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盡心上》
「菩薩心腸」和「金剛手段」
我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曾國藩為政期間,經常要外出帶兵打仗,但由於他自幼學的就是一些儒家仁愛的觀點和主張,所以每次上戰場殺敵,凱旋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殺人傷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這件事後,就送給他一副對聯,寫的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看到後,很是感慨,自此就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這副對聯其實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為懷,要有菩薩心腸;但做事的時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鐵腕手段、霹靂手段。善於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實施一些鐵腕手段,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這一點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體現得十分明顯。比如古代的一些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時,如果出現打不過敵國的情況,守城的頭領就會動員城裡的百姓一起拿起刀槍棍棒,抵禦外敵。雖然明知道這樣會讓很多百姓犧牲,也必須這樣做。而老百姓明知道前線危險,甚至會因此失去生命,也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因為大家知道,這都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為了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即使自己在戰爭中受傷了、犧牲了,也是值得的,不會去埋怨那個讓他們上戰場的人。
如果大家看過關於王陽明的故事,應該會了解到王陽明平叛的時候殺了很多人,但史書並沒有將他寫成是嗜殺者,因為他殺人的目的是保全更多的百姓,保一方安寧。他雖然在平叛時採用的是金剛、鐵血手段,但對百姓卻是仁慈的。
孟子曾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為了讓百姓生活安逸而驅使百姓從事勞役,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會怨恨;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殺那些不得不殺的人,被殺的人雖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這一點放在現在同樣說得通。比如我們今天要創業,如果發現一起創業的人不適合這份事業,為了整個團隊的發展,可能需要解僱他,這就相當於古代人說我要動手殺人了。那麼怎樣解僱這個人,才不會讓他怨恨你呢?
我在《可複製的領導力》中曾提到,我們在創業時,要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而不是一個家。因為你把公司當成一個家,並且經常跟團隊伙伴說「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話,那麼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被解僱時就會難以接受:原來你會為了公司的利益、前途而隨便放棄「家人」呀!所以,當你對跟你一起創業的人說「我們是一家人」的時候,就相當於向對方做出了承諾,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對方,但這恰恰是創業時無法做到的。
相反,如果我們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球隊的目標是什麼?是贏球。大家聚在一起也是為了進步,為了讓團隊更加優秀,贏得最終的勝利。如果團隊中某個成員與整個團隊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就會增加團隊的內耗,你本來每天應該想著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好、發展更快,現在卻要每天想著怎麼去調和內部矛盾,這就容易錯失很多寶貴的發展機會。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你就需要採取點「金剛手段」,對團隊成員做一些調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這樣的方式去解僱人,就能比較好地顧及被解僱者的面子,不至於招致對方的怨恨。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心與活法》中引用了王陽明的一句話:「小善是大惡,大善似無情。」稻盛和夫指出,只懂得仁愛謙讓的經營者,無法真正地經營好企業;而僅僅有嚴厲的態度,也不會有人追隨;只有將兩者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經營者。
經營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在別人眼中一直都是菩薩心腸,做事也是菩薩手段,為了讓周圍的人擁護自己,平時對大家都是有求必應,放任自流。一旦遇到困難,不能再為別人提供幫助時,有的人可能就會說:「明明平時那麼好的人,怎麼一下子變成這樣了?原來以前都是裝出來的呀!」即使平時跟你關係比較好的人,從此可能對你也不會再有好印象了。
但是,如果我們平時能幫助別人時,就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如果不能幫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絕對方,讓對方尋找其他的出路。這樣看起來很無情,其實恰恰是為了自己好,也為了大家好。這才是「大善」。
所以你看,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誡國君如何管理國家,還是今天的稻盛和夫告誡企業管理者如何管理員工,抑或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其底層觀點都是相通的。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就要使用金剛手段。遇到困難時,也不要含含糊糊,必須採用乾脆有效的策略去解決。但在考慮問題時,就要盡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要圖一時痛快,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
——《孟子.告子上》
把控局勢,才能把握機會
不知道你對圍棋是否有所涉獵?韓國有一位著名棋手李昌鎬,人稱石佛,大家又稱他少年姜太公。李昌鎬下棋最大的特點,就是全盤看似稀鬆平常,很少見他有「神之一手」般的點睛之筆,但就是那波瀾不驚的一手手行棋,讓他的對手越來越無所適從,越來越四面楚歌。接下來,李昌鎬會以他冠絕天下的收官能力,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
李昌鎬的棋,重在把控局勢。很多優秀的棋手都是如此,很少會去計較個別棋子的微小得失。他們始終在整張棋盤之上布局,甚至會為了大局主動犧牲自己的一些棋子,從而掌控全局主動。這種真正掌控全局的能力就是「大局觀」。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我們平時做事也是如此。就拿經營人生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顆棋子,每一次落子都決定著這盤棋局的走向。如果我們的視野不夠開闊,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歡斤斤計較,那必將會困於一隅,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句話:「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意思是說,身體四肢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小的,也有大的,不要因為小的而損害大的,不要因為次要的而損害重要的。比如說,你不能為了保護腳後跟的皮膚,而導致自己患上心臟病;腳後跟的皮膚沒那麼重要,心臟病卻是會要人命的,這是丟卒保帥。所以孟子說,一個人只關注自己身體的細枝末節,那是小人物;只有關注到自己內心宏大的部分,才叫大人物。
這句話看似是在說,只要學會健康地保養自己的身體,那麼這個人就可以成為君子、成為大人物,但其中真正想表達的含義並非如此簡單。這句話真正想說的是,一個人如果想成為大人物、成為君子,是一定要有廣闊的大局觀的。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以前特別喜歡的產品品牌——柯達。說起柯達公司,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早些年大家出去拍照片,選擇的都是柯達膠捲。一九七五年,柯達公司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這項發明使得柯達公司掌握了再次改變影像行業認知的巨大商業機會。但是企業的高層卻認為,這項技術在短時間內沒辦法賺取令公司滿意的利潤,還會讓已經遍布全球的膠捲產業受到劇烈衝擊,他們不想放棄已經深耕多年、擁有高利潤的膠捲業務。所以,為了不讓公司當時的主要盈利項目受到影響,這些高層最終決定放棄繼續研究和生產數碼相機的計畫。
柯達公司的這個決定讓它的競爭對手抓住了機會,索尼、富士等公司開始大力投資研發數碼技術,並以數碼相機業務迅速佔領了市場。當柯達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想要追趕時,卻發現對方的技術能力已經讓自己望塵莫及了,最後只能遺憾地退出數碼相機市場,再也難以翻身了。
你看,柯達公司原本在影像行業中掌握著主動,就因為管理高層目光短淺,沒有很好地把握機會,最終將本該屬於自己的巨大商機拱手讓人,失去了對局勢的把控,也失去了對未來市場的話語權,最終導致公司的衰敗與沒落。
在培養大局觀上,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進行閱讀和學習,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知道,歷史,是真正的未來學。
我們常說,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閱讀每一個王朝的歷史,感受它們的興盛與衰敗,可以讓我們知道每一個王朝在不同時期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是如何影響王朝的發展的。這些知識可以開闊大家的視野,讓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了解和看待各種事情。
而學習歷史上古人的一些做法,就是要把站在全局把控局勢進行抉擇的能力具體到個人。每一位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都絕非泛泛之輩,他們依靠的不僅是運氣與機遇,更多的是他們的智慧,以及在全局把控上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閱讀這些人的事跡時將自身代入其中,思考一下為何他會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那樣的選擇?換作是我又會如何去做?從而感受這些歷史名人給我們帶來的戰略視野。當我們能夠將這些書中的知識進行消化與吸收,並嘗試著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時,就有可能成為一位真正優秀的人。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離婁上》
通權達變的智慧
很多人都喜歡讀《三國演義》,如果讓你來評價一下裡面的曹操,你認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管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人們對曹操的評價都呈現出兩極化。有人認為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作者陳壽將他比美商鞅、韓信、白起等人物;《資治通鑑》中則認為曹操有「十勝」,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就是「有權謀,多機變」,清晰地點明了曹操的主要特點,就是善於權謀、通權達變。尤其是通權達變這一點,在現在看來,也是一個人做事、成事必備的素質。
《三國演義》中有個很著名的案例:官渡大戰中,袁紹被曹操打敗,袁紹的數萬士兵被曹軍俘虜。在清理戰場時,曹操得到了一份機密文件,是自己營中的人與袁紹暗中勾結的書信。有人建議曹操把這些通敵分子都找出來,一一除掉,但曹操權衡一番之後,說道:「當時袁紹的勢力比我強大,我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人呢!」說完,他就把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了,也沒有去追究那些通敵分子。
真的是曹操不想清除掉這些對自己不忠的人嗎?我看未必。當時的大戰剛剛結束,軍隊內部還需要同心協力,鞏固自己的力量。如果此時曹操處罰了這些人,很可能會引起軍心浮動,導致大規模的叛逃。曹操肯定也看到了這一點,這才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寬容。
曹操的謀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大事者的通權達變,或者叫適度的妥協。在一些人眼中,妥協似乎是軟弱和不堅定的表現,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做事智慧。因為這種妥協並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以退為進,目的是讓目標更容易實現。當目標方向清晰了,發現某條路走不通時,如果適當妥協一下,繞個彎就可能過去,這肯定比原地踏步好得多。
《孟子》當中就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片段,說齊國稷下學宮裡有個名叫淳于髡的辯士。有一天,淳于髡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件事,符合禮法規定嗎?」孟子給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問:「那如果嫂子掉到河裡,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來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是個坑: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你就不能觸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會被淹死,這時該怎麼辦?
但是,孟子的回答卻很具變通性,他說:「嫂子掉入水裡,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為。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這是一種通權達變。」面對有生命危險的人時,肯定要先救人,禮制必須先放在一邊,人要學會變通才行。
這時,淳于髡又順勢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天下也溺在水裡了,先生為什麼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認為,孟子作為一個厲害的大儒,卻不願意做官,不願意伸手援救天下,這很說不過去,所以又挖了個坑讓孟子跳。
孟子這麼聰明的人,自然不會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難道你想讓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嗎?
孟子反唇相譏,既讓淳于髡無話可說,也體現出了自己善於變通的處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於世,本來就有可為、有可不為,面對不同的問題,應對策略也是不同的,這種機變與權變的做法被稱為「權變理論」。它的核心觀點就在於,一個人在做事時,必須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和安排。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而是要善於變通,能夠隨機應變,適應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個適合的環境當中,否則,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些蜜蜂和蒼蠅一起放入一個平放著的玻璃瓶中,然後讓瓶底對向光亮處,瓶口對向暗處。結果發現,裡面的蜜蜂全都拚命地向著光亮處飛去,雖然屢次碰壁,也不知道轉換方向,最後都累死了;而那些四處亂竄的蒼蠅,竟然全都從瓶口飛出去了。
這個實驗就告訴我們: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有時光朝著一個既定方向努力也許恰恰是南轅北轍;只有隨機應變地尋找出路,必要時甚至突破規則,才有可能找到生機。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充滿了不確定性,經營人生應該像帶兵打仗一樣,既要面對客觀環境,也要考慮主觀條件,我們改變不了外部的客觀環境,如社會環境、趨勢變化等,那就只能從主觀上學會變通,根據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隨機應變地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如果學會了通權達變,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掌握了經營自己人生的精髓。
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盡心上》
「菩薩心腸」和「金剛手段」
我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曾國藩為政期間,經常要外出帶兵打仗,但由於他自幼學的就是一些儒家仁愛的觀點和主張,所以每次上戰場殺敵,凱旋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殺人傷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這件事後,就送給他一副對聯,寫的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看到後,很是感慨,自此就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這副對聯其實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為懷,要有菩薩心腸;但做事的時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鐵腕手段、霹靂手段。善於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實施一些鐵腕手段,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這一點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體現得十分明顯。比如古代的一些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時,如果出現打不過敵國的情況,守城的頭領就會動員城裡的百姓一起拿起刀槍棍棒,抵禦外敵。雖然明知道這樣會讓很多百姓犧牲,也必須這樣做。而老百姓明知道前線危險,甚至會因此失去生命,也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因為大家知道,這都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為了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即使自己在戰爭中受傷了、犧牲了,也是值得的,不會去埋怨那個讓他們上戰場的人。
如果大家看過關於王陽明的故事,應該會了解到王陽明平叛的時候殺了很多人,但史書並沒有將他寫成是嗜殺者,因為他殺人的目的是保全更多的百姓,保一方安寧。他雖然在平叛時採用的是金剛、鐵血手段,但對百姓卻是仁慈的。
孟子曾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為了讓百姓生活安逸而驅使百姓從事勞役,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會怨恨;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殺那些不得不殺的人,被殺的人雖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這一點放在現在同樣說得通。比如我們今天要創業,如果發現一起創業的人不適合這份事業,為了整個團隊的發展,可能需要解僱他,這就相當於古代人說我要動手殺人了。那麼怎樣解僱這個人,才不會讓他怨恨你呢?
我在《可複製的領導力》中曾提到,我們在創業時,要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而不是一個家。因為你把公司當成一個家,並且經常跟團隊伙伴說「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話,那麼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被解僱時就會難以接受:原來你會為了公司的利益、前途而隨便放棄「家人」呀!所以,當你對跟你一起創業的人說「我們是一家人」的時候,就相當於向對方做出了承諾,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對方,但這恰恰是創業時無法做到的。
相反,如果我們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球隊的目標是什麼?是贏球。大家聚在一起也是為了進步,為了讓團隊更加優秀,贏得最終的勝利。如果團隊中某個成員與整個團隊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就會增加團隊的內耗,你本來每天應該想著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好、發展更快,現在卻要每天想著怎麼去調和內部矛盾,這就容易錯失很多寶貴的發展機會。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你就需要採取點「金剛手段」,對團隊成員做一些調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這樣的方式去解僱人,就能比較好地顧及被解僱者的面子,不至於招致對方的怨恨。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心與活法》中引用了王陽明的一句話:「小善是大惡,大善似無情。」稻盛和夫指出,只懂得仁愛謙讓的經營者,無法真正地經營好企業;而僅僅有嚴厲的態度,也不會有人追隨;只有將兩者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經營者。
經營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在別人眼中一直都是菩薩心腸,做事也是菩薩手段,為了讓周圍的人擁護自己,平時對大家都是有求必應,放任自流。一旦遇到困難,不能再為別人提供幫助時,有的人可能就會說:「明明平時那麼好的人,怎麼一下子變成這樣了?原來以前都是裝出來的呀!」即使平時跟你關係比較好的人,從此可能對你也不會再有好印象了。
但是,如果我們平時能幫助別人時,就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如果不能幫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絕對方,讓對方尋找其他的出路。這樣看起來很無情,其實恰恰是為了自己好,也為了大家好。這才是「大善」。
所以你看,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誡國君如何管理國家,還是今天的稻盛和夫告誡企業管理者如何管理員工,抑或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其底層觀點都是相通的。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就要使用金剛手段。遇到困難時,也不要含含糊糊,必須採用乾脆有效的策略去解決。但在考慮問題時,就要盡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要圖一時痛快,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