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注釋】
(1)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複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 說:音ㄩㄝˋ,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 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 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 慍:音ㄩㄣˋ,惱怒,怨恨。
(9)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複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注釋】
(1) 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 入:古時候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 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悌,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 泛:音ㄈㄢˋ,廣泛的意思。
(6)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 行有餘力:指有閒暇的時間。
(8) 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注釋】
(1) 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
(2) 重:莊重、自持。
(3) 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 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 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 過:過錯、過失。
(8) 憚:音ㄉㄢˋ,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注釋】
(1) 就:靠近、看齊。
(2)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 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要小心謹慎,常接近有道德修養的人以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注釋】
(1) 患:憂慮、怕。
(2) 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注釋】
(1) 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執政者應以道德治理國家,即「德治」。
(2) 北辰:北極星。
(3) 所:處所,位置。
(4) 共:同拱,環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國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周圍。」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
【注釋】
(1) 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
(2) 蔽:概括的意思。
(3) 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後者較妥。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注釋】
(1) 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 齊:整齊、約束。
(3) 免:避免、躲避。
(4) 恥:羞恥之心。
(5) 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引導老百姓,用刑法約束老百姓,老百姓只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用禮制規範老百姓的言行,老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會守規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注釋】
(1) 有:同「又」。
(2) 立:站得住的意思。
(3)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
【注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複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注釋】
(1) 罔:迷惑、糊塗。
(2) 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為政》
【注釋】
(1) 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2) 疑:懷疑。
(3) 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先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先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注釋】
(1) 輗:音ㄋㄧˊ,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 軏:音ㄩㄝˋ,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人而不仁,如禮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
【注釋】
(1) 仁:仁德。
(2) 禮:禮節、禮儀。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