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國之學的《大學》
西周時期,社會興旺發達,人們對生產、生活法則的認知,以及在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逐漸達到了比較齊備的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傳承這些經驗,從王宮到國都以及普通街巷,沒有不設立學校的。
上自王公的子孫,下至老百姓的子弟,年滿8歲的孩子,都進入小學學習。小學教學的內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其中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長到15歲時,再進入大學學習窮盡事理、端正本心、修養自身、管理人的原則和方法。
這些西周學校的設置是如此廣泛,教學方法的次序和內容是如此詳細分明,而所教的內容,都是人君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和心得,不要求學習日常生活規則和倫理之外的知識。正因為這樣,當時這些學習的人,沒有不明白自己的職分所應當做和不應當做的,這樣各人就埋頭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能力。諸侯雖然是周王室的臣屬,但在其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國君,擁有用人、財政、軍事等方面的獨立大權。於是,一些諸侯勢力強大之後,他們便不再服從周王室的命令,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上述學校的教學體制不能推行,教化隨世事而變遷,風俗也頹廢敗壞。
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就獨自開設私人學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習讀《詩》、《書》和歷史文獻,把先王之道傳授給弟子們。
孔子有3,000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個叫曾參的弟子,深明其中真義,他把孔子的講解寫成書,名為《大學》,作為傳講的精義,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和說明,傳播於世。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明確肯定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事實上,這正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
孔子認為,先王之道的宗旨在於弘揚人們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人們只有知道自己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地走下去;志向堅定了便能夠清靜安心、思慮周詳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末,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孔子的這一思想,反映在曾參所著《大學》裡,書中寫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君主要達到這個「道」,有8個具體步驟。對此,《大學》裡這樣寫道: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裡的「格物」、「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其每一項都以前一項為先決條件,而「身修」即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前4項是修身的方法途徑,後3項是修身的必然效果。從《大學》開始,「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經典。
曾參能夠編著成流傳後世的《大學》,以至於在儒學傳播中產生巨大的效應,和他的家學淵源有很大關係。
曾參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五帝」之首黃帝。西周建立的時候,曾參的先祖曲烈被封於曾,西元前557年莒滅曾。曾國太子巫逃到魯國,曾參是太子巫的第五代孫。
曾參的父親曾點也孔子的學生,被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對曾參的教育,從一開始就非常嚴格。
曾參小的時候,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曾參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了。
曾參甦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
曾參16歲時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當孔子知道他被父親打的這件事後,頗為感慨,認為小懲罰可以接受,大懲罰則可以避一避。否則的話,如果被盛怒的父親打死的話,就會令父親受不義之惡名,從而造成終身遺憾。
曾參聽到後認為,如果真的那樣,自己的罪過就大了!可見曾參對父親的感情之深。
孔子去世後,曾參為了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便開始聚徒講學。當時曾參的門下有不少弟子,因而他被尊稱為曾子。
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在孔子過世後便也師從曾子,子思學成之後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子以他的建樹,成為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曾子在生活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生都謹慎小心,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叫做「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意思是說,我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就好像有十隻手指著我,十個眼睛看著我,我當然是循規蹈矩了。
曾子還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曾子由於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打算聘請他為卿。曾子因為要在家孝敬父母,就推辭了。
曾子作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自從著成〈大學〉,他和他的〈大學〉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儒家尊為「宗聖」。
〈大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為「初學入德之門也」。北宋教育家程顥、程頤特別重視〈大學〉,曾分別將它從《禮記》中抽出來加以改編,使之獨立成篇。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在「二程」改編的基礎上繼續加工、編排,分為「經」、「傳」,作成章句,透過注釋闡發己意,並將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在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極大。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朱熹的《大學章句》,隨其《四書章句集注》一道,在封建社會後期一直被作為學校教育及科舉取士的基本程序,由此,《大學》的思想內容也就透過朝野士大夫的思行言教而輻射到整個社會心理之中。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人們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西周時期,社會興旺發達,人們對生產、生活法則的認知,以及在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逐漸達到了比較齊備的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傳承這些經驗,從王宮到國都以及普通街巷,沒有不設立學校的。
上自王公的子孫,下至老百姓的子弟,年滿8歲的孩子,都進入小學學習。小學教學的內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其中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長到15歲時,再進入大學學習窮盡事理、端正本心、修養自身、管理人的原則和方法。
這些西周學校的設置是如此廣泛,教學方法的次序和內容是如此詳細分明,而所教的內容,都是人君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和心得,不要求學習日常生活規則和倫理之外的知識。正因為這樣,當時這些學習的人,沒有不明白自己的職分所應當做和不應當做的,這樣各人就埋頭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能力。諸侯雖然是周王室的臣屬,但在其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國君,擁有用人、財政、軍事等方面的獨立大權。於是,一些諸侯勢力強大之後,他們便不再服從周王室的命令,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上述學校的教學體制不能推行,教化隨世事而變遷,風俗也頹廢敗壞。
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就獨自開設私人學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習讀《詩》、《書》和歷史文獻,把先王之道傳授給弟子們。
孔子有3,000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個叫曾參的弟子,深明其中真義,他把孔子的講解寫成書,名為《大學》,作為傳講的精義,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和說明,傳播於世。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明確肯定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事實上,這正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
孔子認為,先王之道的宗旨在於弘揚人們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人們只有知道自己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地走下去;志向堅定了便能夠清靜安心、思慮周詳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末,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孔子的這一思想,反映在曾參所著《大學》裡,書中寫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君主要達到這個「道」,有8個具體步驟。對此,《大學》裡這樣寫道: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裡的「格物」、「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其每一項都以前一項為先決條件,而「身修」即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前4項是修身的方法途徑,後3項是修身的必然效果。從《大學》開始,「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經典。
曾參能夠編著成流傳後世的《大學》,以至於在儒學傳播中產生巨大的效應,和他的家學淵源有很大關係。
曾參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五帝」之首黃帝。西周建立的時候,曾參的先祖曲烈被封於曾,西元前557年莒滅曾。曾國太子巫逃到魯國,曾參是太子巫的第五代孫。
曾參的父親曾點也孔子的學生,被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對曾參的教育,從一開始就非常嚴格。
曾參小的時候,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曾參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了。
曾參甦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
曾參16歲時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當孔子知道他被父親打的這件事後,頗為感慨,認為小懲罰可以接受,大懲罰則可以避一避。否則的話,如果被盛怒的父親打死的話,就會令父親受不義之惡名,從而造成終身遺憾。
曾參聽到後認為,如果真的那樣,自己的罪過就大了!可見曾參對父親的感情之深。
孔子去世後,曾參為了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便開始聚徒講學。當時曾參的門下有不少弟子,因而他被尊稱為曾子。
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在孔子過世後便也師從曾子,子思學成之後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子以他的建樹,成為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曾子在生活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生都謹慎小心,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叫做「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意思是說,我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就好像有十隻手指著我,十個眼睛看著我,我當然是循規蹈矩了。
曾子還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曾子由於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打算聘請他為卿。曾子因為要在家孝敬父母,就推辭了。
曾子作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自從著成〈大學〉,他和他的〈大學〉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儒家尊為「宗聖」。
〈大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為「初學入德之門也」。北宋教育家程顥、程頤特別重視〈大學〉,曾分別將它從《禮記》中抽出來加以改編,使之獨立成篇。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在「二程」改編的基礎上繼續加工、編排,分為「經」、「傳」,作成章句,透過注釋闡發己意,並將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在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極大。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朱熹的《大學章句》,隨其《四書章句集注》一道,在封建社會後期一直被作為學校教育及科舉取士的基本程序,由此,《大學》的思想內容也就透過朝野士大夫的思行言教而輻射到整個社會心理之中。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人們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