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莊子這個人
先秦文人大多張狂,熱衷於遊說四方,販賣各種主張,說客曾一度是極為「熱門」的行業。就連孔老夫子也不能免俗,儘管他曾四處碰壁,甚至遭遇斷糧、被圍等劫難,還是堅持不懈地周遊列國。唯有莊子十分低調,就像朱熹所說的那樣:「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只在僻處自說。」(《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這可能嗎?後世大名鼎鼎、風光無限的莊子活著時竟然落到沒人搭理,一生只是孤獨地坐在僻靜的角落自說自話?
不過,翻閱一下先秦典籍,同時代文獻中幾乎沒有留下莊子的任何痕跡。稷下學宮文人士子往來如織,爭辯之聲震耳欲聾,可是這裡就是沒有莊子的聲音。與莊子同時的孟子,對異己一向口誅筆伐,毫不留情,卻也無視莊子的存在,似乎覺得罵上莊子幾句也不值得。在世時莊子的名聲與魏晉後莊子的名聲相比,何止地下天上!
如今我們要認識莊子,理解莊子,走進莊子的世界,首先就得了解莊子這個人。遺憾的是,由於莊子在世時,不但他的學說反響寥寥,他本人的生平事蹟也鮮有記載,這就給我們了解莊子的身世生平留下了許多難題與困惑。為了知人論世,先讓我們一起去浩瀚的史料中鉤沉一番吧。
一、莊子的名字與生卒年代
隨便翻開一部今人編寫的百科全書、史書典籍,「莊子」條目下,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記述:「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這條資料是怎麼來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回到莊子生活的時代。
莊子的真實處境可能比朱熹所說的還要糟一些。「無人宗之」倒也罷了,僅有的兩、三位注意到莊子的人還都對他十分不以為然。與莊子最有交情的惠子,曾不只一次當面說莊子的學說就像大葫蘆一樣,「大而無用」,既不能盛水,還占地方,只能砸碎了扔掉。(《莊子.逍遙遊》)惠子的話雖有幾分玩笑的成分在,卻很可能真實地代表了當時人對莊子的普遍看法。再者,就是比莊子小五十來歲的荀子說莊子受自然之道的矇蔽,對人一點也不了解。(《荀子.解蔽》)
除了這些簡單到不肯多說一句的否定之聲外,先秦諸子幾乎再也沒有人提及莊子。
漢初,司馬遷作《史記》,為老子、韓非子作傳。考慮到老子與莊子都談「道」,司馬遷又很欣賞莊子的文采,便順便也給他立了個二百三十餘字的短小傳記。就是這麼短短幾百字,成了除《莊子》一書以外,了解、研究莊子生平事蹟最為珍貴的史料。
儘管莊子和《莊子》一書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謎團,至少有一點還是可以確認無疑的,那就是莊子的名字。《莊子》一書中多次提到「莊子」。「子」是先秦時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猶如今天稱學者為「先生」、「老師」一樣。《莊子》中還多次使用「莊周」指稱莊子。如〈齊物論〉中「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山木〉中「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外物〉中「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天下〉中「莊周聞其風而悅之」,等等。可見,莊子的確名周。因此,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開篇便肯定地說「莊子者,名周」。除此之外,莊子並沒有其他名號。
司馬遷對莊子的留意應該始於他父親司馬談。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提出「道德家」一派。由於老子、莊子、列禦寇、楊朱、彭蒙、慎到等都談論「道」,便把這幾位通通歸為道家。而對「道」的學說著力較多、闡述也較詳盡的莊子,就這樣成了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於是,歷史上便將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
魏晉時期,文人推崇老莊玄學,追求回歸山林、放蕩形骸、率性而為的人生境界。與《老子》、《易經》並稱三玄的《莊子》,也就隨之在文人中流行起來。
隋唐之際,李氏唐朝為了給本朝統治的合法性找到令人心服口服的依據,利用「楊氏將下,李氏將興」、「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的政治讖言,牽強附會地把自家之「李」與老子之「李」攀上了親戚,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祖歸宗,說老子是李氏唐朝的始祖。唐高宗乾封元年,還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就這樣,與老子並稱的莊子,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升。《唐會要》卷五十記載:「天寶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贈莊子為南華真人,所著書為《南華真經》。」
這便是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真人」,《莊子》也被稱為《南華真經》的由來。可以說,唐代的莊子,不但「顯」還「貴」,竟然躋身於廟堂之上受人香火供奉了。
如此一來,莊子此前不太周全的生平便需要加以完善了。
先秦文人大多張狂,熱衷於遊說四方,販賣各種主張,說客曾一度是極為「熱門」的行業。就連孔老夫子也不能免俗,儘管他曾四處碰壁,甚至遭遇斷糧、被圍等劫難,還是堅持不懈地周遊列國。唯有莊子十分低調,就像朱熹所說的那樣:「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只在僻處自說。」(《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這可能嗎?後世大名鼎鼎、風光無限的莊子活著時竟然落到沒人搭理,一生只是孤獨地坐在僻靜的角落自說自話?
不過,翻閱一下先秦典籍,同時代文獻中幾乎沒有留下莊子的任何痕跡。稷下學宮文人士子往來如織,爭辯之聲震耳欲聾,可是這裡就是沒有莊子的聲音。與莊子同時的孟子,對異己一向口誅筆伐,毫不留情,卻也無視莊子的存在,似乎覺得罵上莊子幾句也不值得。在世時莊子的名聲與魏晉後莊子的名聲相比,何止地下天上!
如今我們要認識莊子,理解莊子,走進莊子的世界,首先就得了解莊子這個人。遺憾的是,由於莊子在世時,不但他的學說反響寥寥,他本人的生平事蹟也鮮有記載,這就給我們了解莊子的身世生平留下了許多難題與困惑。為了知人論世,先讓我們一起去浩瀚的史料中鉤沉一番吧。
一、莊子的名字與生卒年代
隨便翻開一部今人編寫的百科全書、史書典籍,「莊子」條目下,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記述:「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這條資料是怎麼來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回到莊子生活的時代。
莊子的真實處境可能比朱熹所說的還要糟一些。「無人宗之」倒也罷了,僅有的兩、三位注意到莊子的人還都對他十分不以為然。與莊子最有交情的惠子,曾不只一次當面說莊子的學說就像大葫蘆一樣,「大而無用」,既不能盛水,還占地方,只能砸碎了扔掉。(《莊子.逍遙遊》)惠子的話雖有幾分玩笑的成分在,卻很可能真實地代表了當時人對莊子的普遍看法。再者,就是比莊子小五十來歲的荀子說莊子受自然之道的矇蔽,對人一點也不了解。(《荀子.解蔽》)
除了這些簡單到不肯多說一句的否定之聲外,先秦諸子幾乎再也沒有人提及莊子。
漢初,司馬遷作《史記》,為老子、韓非子作傳。考慮到老子與莊子都談「道」,司馬遷又很欣賞莊子的文采,便順便也給他立了個二百三十餘字的短小傳記。就是這麼短短幾百字,成了除《莊子》一書以外,了解、研究莊子生平事蹟最為珍貴的史料。
儘管莊子和《莊子》一書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謎團,至少有一點還是可以確認無疑的,那就是莊子的名字。《莊子》一書中多次提到「莊子」。「子」是先秦時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猶如今天稱學者為「先生」、「老師」一樣。《莊子》中還多次使用「莊周」指稱莊子。如〈齊物論〉中「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山木〉中「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外物〉中「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天下〉中「莊周聞其風而悅之」,等等。可見,莊子的確名周。因此,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開篇便肯定地說「莊子者,名周」。除此之外,莊子並沒有其他名號。
司馬遷對莊子的留意應該始於他父親司馬談。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提出「道德家」一派。由於老子、莊子、列禦寇、楊朱、彭蒙、慎到等都談論「道」,便把這幾位通通歸為道家。而對「道」的學說著力較多、闡述也較詳盡的莊子,就這樣成了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於是,歷史上便將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
魏晉時期,文人推崇老莊玄學,追求回歸山林、放蕩形骸、率性而為的人生境界。與《老子》、《易經》並稱三玄的《莊子》,也就隨之在文人中流行起來。
隋唐之際,李氏唐朝為了給本朝統治的合法性找到令人心服口服的依據,利用「楊氏將下,李氏將興」、「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的政治讖言,牽強附會地把自家之「李」與老子之「李」攀上了親戚,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祖歸宗,說老子是李氏唐朝的始祖。唐高宗乾封元年,還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就這樣,與老子並稱的莊子,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升。《唐會要》卷五十記載:「天寶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贈莊子為南華真人,所著書為《南華真經》。」
這便是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真人」,《莊子》也被稱為《南華真經》的由來。可以說,唐代的莊子,不但「顯」還「貴」,竟然躋身於廟堂之上受人香火供奉了。
如此一來,莊子此前不太周全的生平便需要加以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