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傅佩榮講莊子(全三冊)

79特價9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引言1
歡迎來到《莊子》的世界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念《莊子》,我首先想到以下三點:
一,《莊子》是一本值得念的書。
二,《莊子》是一本很有趣又很難懂的書。
三,學了《莊子》人生會有什麼不同呢?
先說第一點,《莊子》這本書值得念嗎?明朝學者王世貞選出歷代以來的四大奇書,包括《莊子》、《史記》、《水滸傳》、《西廂記》。清朝學者金聖歎選出六才子書,在這四本之外,加上《離騷》與《杜詩》,其中第一本也是《莊子》。那麼,《莊子》值得念嗎?好像非念不可!就以日常生活的成語為例,來自於《莊子》的實在不少,你不想知道原始的出處嗎?譬如,一個年輕人從學校畢業了,你祝他「鵬程萬里」,他進入社會工作之後,你希望他「扶搖直上」。他剛入職場的時候,覺得前輩是個高手,他就希望「亦步亦趨」,但後來發現這些前輩「奔逸絕塵」,不容易跟上。工作多年之後,專業能力熟練了,他相信對自己的工作像「庖丁解牛」一樣,可以「遊刃有餘」。但是他擔心自己格局太小,有可能能像個「井底之蛙」,甚至「以管窺天」。尤其在與別人合作的時候,他提醒自己一方面不可以「越俎代庖」,同時更不能夠「尸位素餐」。在看到各種利益出現的時候,要記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果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就覺得人生如「白駒之過隙」;覺得空間太廣大了,整個中國就好像「太倉之稊米」。同別人來往久了,有時候會深有感觸,像「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最後的希望當然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以上簡單的一段話就用了十幾句成語,像這樣的例子可以再翻幾十倍啊!都來自於《莊子》,你不希望知道原始的出處嗎?知道原來的用法上下文是怎麼連起來的,到底在說什麼?
為什麼一本思想深刻的書會有這麼多有趣的成語呢?能夠兩千多年傳下來,讓我們從裡邊得到啟發,《莊子》與《老子》合稱老莊,代表道家,在中國的文化發展上,能與儒家分庭抗禮影響全球華人的就是道家,他的三觀都非常特別,這點最後再說。這就是第一方面,《莊子》絕對是一本值得念的書。
其次,就第二點來說,《莊子》這本書很有趣但是又很難懂。這是怎麼回事呢?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提到莊子的時候,只用235個字就把《莊子》打發了。但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對,就是莊子這個人「其學無所不窺」,他的學問是沒有書不看的。另外,司馬遷說他當時看到莊子的書有十幾萬字,但今天《莊子》的版本只有 7 萬多字,是在魏晉時代郭象(252-312)所編的,那不是少了將近一半嗎?可惜的是司馬遷對《莊子》的介紹非常簡單,並且沒有把握到重點,這些我們將來會作說明。那麼,莊子的書有何特色呢?
首先,它的編輯方式很有趣,怎麼有趣呢?全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有33篇。內篇有7篇,講的是基本觀點,有如內在的本質;外篇有15篇,主要是外在的應用;雜篇有11篇,可能混雜了其他學派的思想。
然後,他的寫法很特別。莊子在〈寓言〉說他寫這本書,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這加起來不是超過了十了嗎?是這樣的:寓言裡面又有重言,所以沒有什麼超過的問題。什麼是寓言?寓言就是講一個故事,裡面描寫各種不同的人物、動物或植物,事實上講的都是一般人的狀況。因為如果直接講特定的人,誰想要聽呢?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魚一個是鳥。《莊子》裡面講到魚,以大的來說,一開頭就是: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後面有一段談到任公子釣魚,用50頭牛當作魚餌,一釣釣了一整年,釣上來之後,這條大魚可以讓浙江以東好幾個縣幾萬人全部飽餐一頓,這大得難以想像吧!
再看小的,他說小的魚,一個小池塘讓牠游來游去,牠的供養就充足了,可以活得開心。到了江湖之中,裡面幾條魚不分大小可以相忘於江湖,由此提醒人可以相忘於道術。
莊子有一段描寫自己貧困,去向別人借錢,別人稍加推拖,他就說:那你還不如把我當作快要枯死的魚,最後到魚乾店找我算了。跟你借點水你推推拖拖的,魚早就變成魚乾了。另外,提到魚不能忘記「魚快樂嗎?」這一段莊子跟惠子的辯論可謂精彩之至,但是他到底在說什麼?
再看鳥方面。一說到鳥,前面那隻叫做鯤的魚變成鳥,成為大鵬鳥,牠的背「不知其幾千里也」。也是大得不得了,簡直像天邊的雲朵一樣。
大的鳥不是只有這一隻。有一次魯國的郊外來了一隻大鳥,魯君非常高興,認為這是祥瑞的徵兆,於是立刻演奏最好的音樂,請牠吃上等的美食。但這一隻鳥根本不領情,牠要的只是回歸自然。其次,講到小的鳥,有一種鳥名叫意怠,飛的時候不飛在最前面,也不飛在最後面,因為最前面的被獵人當目標,最後面的吃不到任何食物。
另外一種鳥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燕子,牠在人家的屋樑上結巢,一發現有危險轉頭就飛走,真是謹慎。另外,莊子也把自己比喻為「鵷鶵」這種鳥,牠很有格調,不是梧桐樹牠不棲息,不是橡樹的果子牠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牠不喝。見到利益,不可大意輕忽,我們前面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莊子》書裡面原文是「異鵲」在後,就是一隻奇怪的鵲。黃雀是麻雀的雀,這個「異鵲」是喜鵲的鵲。以上就魚與鳥來看看莊子的寓言,就覺得很有趣了。用在寓言中的還有什麼?還有猴子、狐狸、蝴蝶、蟬、牛、豬、雞等,都是他的寓言材料。
第二種寫法是重言。為什麼要念輕重的重呢?他是指借重古人的話。你能想像嗎,莊子借重的古人,最多的是孔子,其次才是老子(老聃)。但是老聃出現的時候經常會教訓開導別人,包括孔子在內。莊子為什麼喜歡借重孔子呢?因為孔子在戰國時代中葉已經名聞天下,大家皆知他是辦教育的,因而較為熟悉儒家的思想。莊子也藉此揭示儒家思想的後遺症。
寫作方法除了寓言與重言,還有卮言,卮言就是隨機應變的話。另外被莊子借重的人包括黃帝、堯、舜、禹、湯等等,還有很多假人假名都非常生動。
但是,《莊子》的書特別難念,他的用字用詞用語都是獨到的,尤其是中文裡面,形相似,音相同,意思也可以相通,所以很多假借的字與奇怪的字,我們見都沒見過。如果不借助文字方面的專家,實在難以入門。
在〈天下〉有一段描寫自己,說莊子的著作「雖然宏偉奇特,但行文婉轉不妨礙事理;他的言辭雖然變化多端,但是玄妙幻想而頗有可觀;他的思想充實而難以窮究,……他談到本源,說得弘廣而通達,深遠而博大;他談到根基,可以說是和諧適宜,抵達最高境界了。……他的道理無從竭盡,他的說法無跡可尋;茫茫然昧昧然,真是深不可測。」這真是一本有趣又難懂的書。
接著,談到第三點,學了《莊子》人生會有什麼不同?這可以由以下兩方面簡單說明。一方面,你要記得三個不可能,學《莊子》不可能一看就懂,不可能一懂就做,更不可能一做就成。你想看懂嗎?每一段都要看兩三遍以上。懂了之後你要做嗎?要從自己手邊慢慢練習,需要一段時間;做了就能成嗎?可能一輩子也成不了多少。我自己學習《莊子》的修養,第一步「外天下」就學了幾十年,也還沒有學成。但至少了解他在想什麼。
第二方面,學了《莊子》對於三觀會有明確的啟發,可以調整你的宇宙觀,挑戰你的人生觀,顛覆你的價值觀。如何調整你的宇宙觀呢?宇宙是指空間與時間的整體,空間成為無限之大,由無限來看有限的萬物,眼光自然不一樣;時間成為永恆之久,從永恆來看變化的一切,那會一樣嗎?這是宇宙觀方面。
其次,挑戰你的人生觀。一般人都希望成功、有用、發達,能夠不負此生,但莊子提醒你整體萬物是相通的,所以不要只以人類狹隘的世界做為標準,還要把眼光提升,以「道」作為標準。宇宙萬物有如氣化的一體,是一個整體相通的生命。所以,存在就等於肯定,這樣的人生觀是豁達的。
然後,顛覆你的價值觀。一般講價值觀就是對於真、善、美的判斷。莊子對於善,尤其有他自己的看法,因為善與惡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所做的判斷,但它是普遍的嗎?是永恆的嗎?顯然不是。都是相對的,只要明白這個相對性,你就更能夠活得自在了。所以我常說:儒家掌握的是「善」,道家掌握了「真」以及「美」。莊子在〈知北遊〉甚至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發展了道家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可以比擬為公車後面的八個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到了莊子的時代(戰國時代中葉),很難保持距離,那怎麼辦?要與萬物一起變化,與它一起進一起退,所以要設法悟道,「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學習老子與莊子,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悟道。
最後,學習《莊子》會有三點附帶的效果﹕
一,學會深刻思考,你會熟悉正反合的辯證法,肯定這樣做可以那樣做也可以,都對;那到底怎麼樣才是對呢?你由此避免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也不會定於一尊,面對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可以做比較完整的、深入的思考。
二,學會敞開心胸,了解一切、接受一切、欣賞一切。
三,學會逍遙自得,不管處在任何情況,只要活著還能夠呼吸,皆有可思之理與可樂之處。

-----

內篇
逍遙遊第一
▌要旨
本篇莊子三度描寫大鵬寓言,意在肯定:人可以藉修行而成其大。由此上承老子所說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25章)。人若成其大,則有望成為至人、神人、聖人,抵達無待之境而自在逍遙,也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無用之爭。

1〈逍遙遊 1.1〉
先把眼界心胸放大幾千倍

1.1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里。他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里。牠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這隻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大池。

莊子開篇講了一個寓言,這個寓言是有根據的,下一章就會看到。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注意到他的表達方式。莊子的表達方式大致的次序是:什麼地方?什麼東西?什麼名字?名字是關鍵。接著,什麼狀況?什麼發展?這五個「什麼」,正是說故事的基本條件。
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然後,在今天這個時代,可以從裡面學到什麼?
這五個「什麼」,中間的關鍵是名字。在北冥這個地方,有一條魚這個東西,牠有一個名字。名字為什麼重要?這裡要回想到老子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講完道之後,立刻就要講名,為什麼?因為對人來說,人有認知能力,如果沒有概念就不可能進行思想的活動,而概念就是名稱。所以在老子來說也是一樣,講完道就要講名。
莊子了解這一點,因為不講名字的話,大家都會覺得有點抽象空洞。北海有一條魚,什麼樣的魚?牠的名字叫做「鯤」。搞定了!接著就要問,什麼狀況?大得不得了;然後有什麼發展?鯤變化為一隻鳥。
這隻鳥什麼名字?名字叫做「鵬」。什麼狀況,牠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里。後面發生了什麼?鳥如何奮起高飛等等。所以,你首先學到什麼?任何東西要先有名字,人類才能思考。
其次,莊子為什麼要說這麼大的魚與鳥?「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樣的描述,就是要讓你無法想像,希望你不要用一般的常識去限制牠。因為他要接上《老子》第25章所說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說「道」是大的,完全沒有問題,萬物的來源與歸宿當然至大無比;「天大,地大」也無可置疑,天無所不覆蓋,地無所不承載,但是,「人亦大」就有問題了。人的身體比起馬、牛、象小得很,那為什麼說人也大?
原來人的大不在於有形可見的身體,而在於無形可見的心靈的力量。所以,莊子為什麼要講這樣的寓言來使人側目?他要接上老子所謂的「人亦大」。這個「大」有個特色,就是能夠變化。如果是魚,再怎麼大也不能離開海洋;牠變成鳥之後只需要空氣,自由的程度遠遠超過魚。人也是如此,小時候在一個環境裡面生活,不可能超越,長大之後越來越多的知識讓他可以思考,心靈的自由顯然擴大提升了。
不但如此,這隻大鵬鳥飛的時候,後面還會談到要飛到九萬里那麼高。但這裡只是先說牠的大,要了解的是「其翼若垂天之雲」,「垂」代表邊,像今天說的邊陲。垂天之雲就是天邊的雲朵。再怎麼大的東西,不可能把整個天空都遮住,但可以看起來像天邊的雲朵,這已經夠大了。
大鵬鳥有什麼活動?牠要從北冥飛到南冥。「冥」這個字是說黑暗、神祕莫測、難以想像,所指的就是某種海洋,因為魚沒有海洋是不能生存的。從北冥飛到南冥,則與中國的地理環境有關。中國在北半球,百姓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南方代表太陽、光明、溫暖,所以古代的帝王要面向南方治理百姓,所謂「南面而王」。在《易傳》裡面也提到帝王要「向明而治」,面向光明治理百姓。從北冥飛往南冥,都使用「冥」字,代表牠是從無邊的黑暗,進入到另一種黑暗,就好像人出生以前與死了之後,那種難以理解的情況。但是,你要把握的是人生的過程,從黑暗飛向光明,這才是重點所在。
本章最後加上一句「南冥者,天池也」,南冥是天然的大池,用池來形容「冥」,也說出了冥就是海。從北冥飛往南冥,代表人生不是要停下來的,而是有其方向與目標,要去完成一個任務。這個任務顯然不是人間的某種成就,而是要讓人的精神可以提升到自由翱翔的層次。
莊子在〈逍遙遊〉一開頭,就把老子的思想非常精準地接過來了。任何東西的存在,對人而言,一定先要有名字,沒有名字就無法對它思考,至於它如何存在則是另一回事。有了名字以後,就知道是這個而不是那個。
接著要強調「大」,肯定人的心靈可以無限擴大。莊子在〈逍遙遊〉關於大鵬鳥講了三章,這大鵬鳥後來怎麼樣了?事實上,出了〈逍遙遊〉範圍之外,大鵬鳥不見了,好像真的飛到南冥去了,或者飛到九萬里那麼高,不見蹤影了。莊子可以用的寓言故事很多,鯤與鵬就在這裡出現,後面還有別的許多生物要做為寓言角色,準備上場。
莊子肯定「名」的重要與「大」的涵義,是要描寫人的心靈有一種覺悟的能力,這樣才可以突顯莊子整部著作的明確目標。他不只是在講寓言故事,也不在意是不是真有這種魚變成鳥的事。從他說「不知其幾千里也」這句話,就知道不必為人設下限制。一個小孩子慢慢成長,他的心智能力與精神狀態,是有無限的可能性,這種無限的可能性讓你覺得神妙無比。人不就是如此嗎?每一個人的心智都有無限成長的空間,要像大鵬鳥一樣,先脫離海水,進入空中往上飛,飛到什麼地方?後面會繼續說明。
《莊子》首章提醒我們他的寫作策略。後面還會看到很多例子:什麼地方?什麼東西?什麼名字?名字一出現,就可以掌握到大致的情況,後面再問什麼狀況?什麼發展?這五個什麼,可以說明莊子為什麼講這樣的寓言故事,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所有的寓言,都要應用到人的身上。
總之,人本來同天地一樣大,「人亦大」,你不要把自己看小了,你要發展心靈,就是精神狀態的潛能,發展到最後,可以達到逍遙的境界,那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