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親士
——用賢親士,才能成就霸業,治理好國家
【原文】
入國①而不存其士②,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③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④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注釋】
①入國:「入」疑為「乂」之形誤,乂國即治國。
②士:賢士,指人才。
③抑:壓抑,忍耐。
④內:當作「退」,指不得志。
【譯文】
治理國家如果不能優待賢士,那麼國家就會滅亡。發現賢士而不趕緊任用,那些賢士就會怠慢君主。沒有比任用賢士更為緊迫的事情了,因為沒有賢士,就沒有人與你共商國事。怠慢賢士、棄用賢士又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最終匡正天下;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後來稱霸於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吳王的羞辱,最終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這三個人能夠成功而名揚天下,都是因為他們能忍辱負重。最成功的人是不遭遇失敗,其次是失敗後再獲得成功,這才叫善於用人。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並不是沒有豐厚的財富,而是自己有著無法滿足的內心。」所以君子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君子在前途順利時,要能不改變他的志向,在不得志時,則要審視自己。即使雜處於平凡人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這樣做就是有自信的人。所以說,一個人凡事若是能從難處做起,必定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但卻未曾聽說只揀自己所喜歡的去做,卻能避免他所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原文】
是故偪臣①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②之臣,上必有詻詻③之下。分議者延延④,而支苟⑤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⑥,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⑦,其抗也;孟賁⑧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注釋】
①偪臣:「偪」同「嬖」,倖臣。
②弗:通「拂」,反對,矯正過失。
③詻詻:直言,爭辯。
④延延:紛紛。
⑤支苟:疑為「交苛」二字形誤,指互相責難。
⑥錯:同「厝」,磨刀石。
⑦殪:死。
⑧孟賁: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
⑨沈:通「沉」。
【譯文】
所以倖臣會損害君主,讒佞之輩有害於主上。君主必須有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子,上級必須有直言極諫的下屬。討論議事的人紛紛敢於直述己意,互相責難的人要敢於堅持己見,這樣才可以長養民生,保全國家。如果臣子只以爵祿為重而不敢直言,心腹大臣也都緘默不言,關係疏遠的大臣只是暗自感歎,那樣怨恨就鬱結於民心了;如果君主身邊全是諂諛奉承之人,好的建議就會被他們阻攔,那樣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而失去了天下賢士,結果喪身亡國。所以說,與其贈送國寶,不如推舉賢人、舉薦能士。
比如現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為鋒利,那麼這一把必定最先折斷。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最快,那麼這一把必定最先損壞。所以甘甜的水井最易乾枯,挺拔的樹木最易被砍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灼燒用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來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為他剛強正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恃武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為她長得太美;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勞太大。可見,這些人很少不是死於他們的長處。所以說:太興盛了就難以保全。
【原文】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鎰①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②,大水不潦潦③,大火不燎燎④,王德不堯堯⑤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磽埆⑥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釋】
①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②昭昭:明亮;光明。
③潦潦:雨大水流貌。
④燎燎:形容火勢大。
⑤堯堯:道德高尚的樣子。
⑥磽埆:土地堅硬而瘠薄。
【譯文】
因此,即使是賢明的君主,也不會喜歡無功之臣;即使是慈愛的父親,也不會喜歡無用之子。所以,凡是不能勝任工作,而佔據那一位置的,就不該是居於此位的人;凡是不勝任其爵位卻享有這一俸祿的,就不是該享用這些俸祿的人。良弓難以拉開,但能夠射得高沒得深;良馬難以駕馭,但可以載得重行得遠;好的人才不容易駕馭,但可以使國君受人尊重。所以,長江黃河就因不嫌棄小溪流灌注它裡面,才能讓水量增大。聖人勇於任事,又能接受他人意見,所以成為蓋世英才。所以,長江黃河裡的水,並非只有一個源流;價值千金的狐白裘,也不是從一隻狐狸腋下採集的。哪裡有意見符合己意的才採納,不合意的就不採納的道理呢?這不是一統天下的君主該有的做法。
所以大地不以一點光線為光明,大水不以陰雨綿綿為盛大,大火不以火勢猛烈為炎熱,君王不以自己德行高尚而自大,才能成為千萬人的首領。如果像箭一樣直,像磨刀石一樣平,那就不能包容萬物了。所以狹窄的溪流乾得快,平淺的川澤枯得早,堅硬貧瘠的土地不長五穀。如果君主的深恩厚澤只限於宮廷之內,就不能遍及全國。
【解析】
《親士》,是《墨子》的第一篇。本篇的主題為用賢親士,講的是要親近和任用賢良的人,才能成就霸業,治理好國家。作者以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賢君與桀、紂等昏君對待賢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為例,說明能否親士用賢,關係著國家的興衰成敗。在墨子看來,任用賢人就要寬容地對待他們,允許他們直言進諫,絕不能因為他們說了逆耳的忠言而怪罪,只有這樣才能廣開言路,否則就會偏聽偏信,受小人蒙蔽,最終招致殺身亡國的災禍。
墨子在開篇說,如果不親近賢士、與賢士共治天下,那麼就不能保存邦國。作者認為晉文公、齊桓公、越王勾踐在危難中仍然能得到賢士的幫助,這是達到了用賢的高境界。然後墨子通過「嚴於律己,面對困難」的道理,告訴君王要防止「權臣」、「拍馬」兩類惡臣可能造成惡劣的後果,就必須任用賢士,讓賢士指出君王的錯誤和明察臣子的違規。接下來,墨子指出「自任其事」是危險的,君王不能出錯,所以必須任用賢能去處理政務。再接下來墨子指出,賢能的人雖然不好駕馭,但卻能真正幫助君王,君王應該做到大度有容,放手讓賢士去做事,如此則能獲得河納百川壯大自己的效果。最後墨子批評「親親」違背「親士」的道理,認為「親親」不能潤澤天下。
文中以晉文公、齊桓公、越王勾踐為例,說明一時亡國之辱並不可怕,只要能發現並任用國中的賢能之人,就一定能忍辱負重,重新建立霸業。相反,即使建立了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現和使用賢人,這個國家也是不會長久的。
為了強調賢士的重要性,作者甚至認為「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也就是將賢士提到了至高的、最可寶貴的地位。所以,即使「良才難令」,也一定要想方設法招納各種人才為己所用,從而實現己安國強。
——用賢親士,才能成就霸業,治理好國家
【原文】
入國①而不存其士②,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③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④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注釋】
①入國:「入」疑為「乂」之形誤,乂國即治國。
②士:賢士,指人才。
③抑:壓抑,忍耐。
④內:當作「退」,指不得志。
【譯文】
治理國家如果不能優待賢士,那麼國家就會滅亡。發現賢士而不趕緊任用,那些賢士就會怠慢君主。沒有比任用賢士更為緊迫的事情了,因為沒有賢士,就沒有人與你共商國事。怠慢賢士、棄用賢士又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最終匡正天下;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後來稱霸於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吳王的羞辱,最終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這三個人能夠成功而名揚天下,都是因為他們能忍辱負重。最成功的人是不遭遇失敗,其次是失敗後再獲得成功,這才叫善於用人。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並不是沒有豐厚的財富,而是自己有著無法滿足的內心。」所以君子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君子在前途順利時,要能不改變他的志向,在不得志時,則要審視自己。即使雜處於平凡人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這樣做就是有自信的人。所以說,一個人凡事若是能從難處做起,必定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但卻未曾聽說只揀自己所喜歡的去做,卻能避免他所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原文】
是故偪臣①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②之臣,上必有詻詻③之下。分議者延延④,而支苟⑤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⑥,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⑦,其抗也;孟賁⑧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注釋】
①偪臣:「偪」同「嬖」,倖臣。
②弗:通「拂」,反對,矯正過失。
③詻詻:直言,爭辯。
④延延:紛紛。
⑤支苟:疑為「交苛」二字形誤,指互相責難。
⑥錯:同「厝」,磨刀石。
⑦殪:死。
⑧孟賁: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
⑨沈:通「沉」。
【譯文】
所以倖臣會損害君主,讒佞之輩有害於主上。君主必須有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子,上級必須有直言極諫的下屬。討論議事的人紛紛敢於直述己意,互相責難的人要敢於堅持己見,這樣才可以長養民生,保全國家。如果臣子只以爵祿為重而不敢直言,心腹大臣也都緘默不言,關係疏遠的大臣只是暗自感歎,那樣怨恨就鬱結於民心了;如果君主身邊全是諂諛奉承之人,好的建議就會被他們阻攔,那樣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而失去了天下賢士,結果喪身亡國。所以說,與其贈送國寶,不如推舉賢人、舉薦能士。
比如現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為鋒利,那麼這一把必定最先折斷。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最快,那麼這一把必定最先損壞。所以甘甜的水井最易乾枯,挺拔的樹木最易被砍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灼燒用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來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為他剛強正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恃武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為她長得太美;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勞太大。可見,這些人很少不是死於他們的長處。所以說:太興盛了就難以保全。
【原文】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鎰①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②,大水不潦潦③,大火不燎燎④,王德不堯堯⑤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磽埆⑥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釋】
①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②昭昭:明亮;光明。
③潦潦:雨大水流貌。
④燎燎:形容火勢大。
⑤堯堯:道德高尚的樣子。
⑥磽埆:土地堅硬而瘠薄。
【譯文】
因此,即使是賢明的君主,也不會喜歡無功之臣;即使是慈愛的父親,也不會喜歡無用之子。所以,凡是不能勝任工作,而佔據那一位置的,就不該是居於此位的人;凡是不勝任其爵位卻享有這一俸祿的,就不是該享用這些俸祿的人。良弓難以拉開,但能夠射得高沒得深;良馬難以駕馭,但可以載得重行得遠;好的人才不容易駕馭,但可以使國君受人尊重。所以,長江黃河就因不嫌棄小溪流灌注它裡面,才能讓水量增大。聖人勇於任事,又能接受他人意見,所以成為蓋世英才。所以,長江黃河裡的水,並非只有一個源流;價值千金的狐白裘,也不是從一隻狐狸腋下採集的。哪裡有意見符合己意的才採納,不合意的就不採納的道理呢?這不是一統天下的君主該有的做法。
所以大地不以一點光線為光明,大水不以陰雨綿綿為盛大,大火不以火勢猛烈為炎熱,君王不以自己德行高尚而自大,才能成為千萬人的首領。如果像箭一樣直,像磨刀石一樣平,那就不能包容萬物了。所以狹窄的溪流乾得快,平淺的川澤枯得早,堅硬貧瘠的土地不長五穀。如果君主的深恩厚澤只限於宮廷之內,就不能遍及全國。
【解析】
《親士》,是《墨子》的第一篇。本篇的主題為用賢親士,講的是要親近和任用賢良的人,才能成就霸業,治理好國家。作者以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賢君與桀、紂等昏君對待賢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為例,說明能否親士用賢,關係著國家的興衰成敗。在墨子看來,任用賢人就要寬容地對待他們,允許他們直言進諫,絕不能因為他們說了逆耳的忠言而怪罪,只有這樣才能廣開言路,否則就會偏聽偏信,受小人蒙蔽,最終招致殺身亡國的災禍。
墨子在開篇說,如果不親近賢士、與賢士共治天下,那麼就不能保存邦國。作者認為晉文公、齊桓公、越王勾踐在危難中仍然能得到賢士的幫助,這是達到了用賢的高境界。然後墨子通過「嚴於律己,面對困難」的道理,告訴君王要防止「權臣」、「拍馬」兩類惡臣可能造成惡劣的後果,就必須任用賢士,讓賢士指出君王的錯誤和明察臣子的違規。接下來,墨子指出「自任其事」是危險的,君王不能出錯,所以必須任用賢能去處理政務。再接下來墨子指出,賢能的人雖然不好駕馭,但卻能真正幫助君王,君王應該做到大度有容,放手讓賢士去做事,如此則能獲得河納百川壯大自己的效果。最後墨子批評「親親」違背「親士」的道理,認為「親親」不能潤澤天下。
文中以晉文公、齊桓公、越王勾踐為例,說明一時亡國之辱並不可怕,只要能發現並任用國中的賢能之人,就一定能忍辱負重,重新建立霸業。相反,即使建立了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現和使用賢人,這個國家也是不會長久的。
為了強調賢士的重要性,作者甚至認為「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也就是將賢士提到了至高的、最可寶貴的地位。所以,即使「良才難令」,也一定要想方設法招納各種人才為己所用,從而實現己安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