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道家哲學主幹說(第1版)

95特價5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導言
論道 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兼論道、儒、墨、法多元互補
  目前學界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孔子是中國哲學的創始人,儒家是中國哲學史的主幹。這個觀點,蓋基於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之現象,沿襲近兩千年封建經學的習慣,似是而實非。它主要是從政治倫理的觀點出發,而削弱了哲學的其它更主要組成部分—─如形上學、知識論及方法論等,這就將哲學史狹義化,因而造成嚴重的偏頗。如果拋開歷史的和學派的成見,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哲學發展史,那我們就必須承認:中國哲學史實際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為主幹,道、儒、墨、法諸家互補發展的歷史,而絕不是像一些學者所描述的主要是一部儒家思想發展的歷史。
一、
  中國哲學的系統發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即西元前六世紀左右,這同時也是古希臘及印度等地的哲學發生的時期。因此,德國哲學家雅斯培曾稱西元前八世紀到前二世紀的幾百年間為世界歷史的「軸心時代」。從中國當時的情況來看,周天子在政治及文化上都失去了統治權威,作為統治基礎及象徵的禮樂系統已趨於崩潰,整個社會正處於深刻的變化之中。當時一部分掌握知識的人們,基於「救時之弊」的動機,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使當時的思想界呈現出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一種多元的文化狀態,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及標準。以地域言之,有鄒魯文化、燕齊文化、三晉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學派言之,則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
  關於先秦諸子學派之分,後人雖有詳略之別,如司馬談只列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漢書‧藝文志》則增縱橫、雜、農、小說四者而為十家,其中去小說家,又稱「九流」。但人們幾乎一致認為,道家和儒家在諸子中影響最大,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最高,如《劉子‧九流》云:「道者玄化為本,儒者德
教為宗。九流之中,二化為最。」今人金春峰先生更將先秦諸家歸結為儒道兩大家,他說:「在先秦,按傳統的說法有六家,即儒、道、墨、名、法、陰陽。然而按最基本的思想體系來區分,本文認為只有兩大家,即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各家思想的對立,主要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對立。」從歷史上來看,在先秦及兩漢,學者們就曾探討過誰是中國哲學史的主幹這個問題,只不過當時這問題是以哪家學說更全面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此問題,學者們的意見是不同的,或以為孔子儒家經緯天地,或以為道家學術範圍宇宙。前說的代表可推戰國末的荀子,後說的代表則是西漢的司馬談。
  荀子學本儒家、宗孔子,曾作〈非十二子〉、〈天論〉、〈解蔽〉諸篇,於諸子多有批評而獨尊孔學。司馬談學本黃老,曾著〈論六家要旨〉,於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皆有評說,其中除道家外,餘五家皆有可有不可。「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唯有道家,司馬談以為已兼具眾家之長,最為全面,「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論六家要旨〉)。如此之道家,非只為諸家中之最全面者,且直可以取諸家而代之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