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兩千四百多年前,一顆平民巨星從東方升起,他就是墨子。
墨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道德實踐家,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子墨子」。他懷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奔走各國,大聲疾呼「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下》)他滿懷博愛的情懷,兼愛天下,竭力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他創立了中國思想史上內容博大的學派──墨家。如今,僅憑殘存的《墨子》一書,我們就可聆聽其在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名辯術、科學等各個方面給予我們的教誨。
墨家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捨己殉道、注重實踐的力行學派。「摩頂放踵」(《孟子.盡心上》),以利天下;自奉極簡,「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犧牲自我,一心為公。成語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出自《文子.自然》),正其謂也。
其學盛行於戰國之世,與儒學並稱「顯學」(《韓非子.顯學》);墨子亦與孔聖同稱「孔墨」。墨學深得民眾及士人的鍾愛和信從,「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見於《孟子.滕文公下》。楊,即楊朱,為我;墨,即墨子,兼愛)。惜乎,進入秦漢之後,墨學驟然而逝。自漢迄清,兩千年間,墨學未傳承下來,墨書僅存殘編。
墨家一興一衰之外因何在?學人對墨學如癡如醉的內因何在?試隨本文拙筆,聊事觀覽焉。
第一章 墨子的生平
墨學在秦漢之際已經衰微,故墨子事蹟在漢代已不甚了了。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特重儒道,故對孔子及其門弟子、老莊及其後學行事,多能勾稽探微,著為專傳;卻忽略墨子,只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之末,漫不經心地附帶一筆:「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寥寥二十四字,留下了許多疑問。其一,語首「蓋」者,表推測也,表明墨子事蹟已難以明確言說;其二,「墨翟」一詞,並未明言何者為名,何者為姓;其三,關於國籍,《史記》只說「宋之大夫」,未明說他的國別;其四,關於學術,只說「善守禦,為節用」,並未說他著有什麼書;其五,更令人遺憾的是,連關於墨子生活的時代,也只是含糊地說「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由於當時人們普遍不重視墨子之學,一直無人認真研究司馬遷留下的諸般疑點。自此之後,除了道家(如葛洪、伊世珍)偶爾利用墨子製造幾段離奇的故事外,墨學少有人問津。直到清代中葉以及近代,才有人重新對墨子的學術產生興趣,也才有人稍稍注意到墨子生平事蹟的問題。然而,時移世易,書缺有間,其事蹟更是難於稽考了。於是,學人們各尋依據,互立異說,大多不可為據。但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孔子世家》),讀墨子著作,能對墨子其人其事置於不顧乎?下麵僅就筆者所知,略述有關墨子身世異說,聊博觀覽。
兩千四百多年前,一顆平民巨星從東方升起,他就是墨子。
墨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道德實踐家,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子墨子」。他懷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奔走各國,大聲疾呼「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下》)他滿懷博愛的情懷,兼愛天下,竭力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他創立了中國思想史上內容博大的學派──墨家。如今,僅憑殘存的《墨子》一書,我們就可聆聽其在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名辯術、科學等各個方面給予我們的教誨。
墨家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捨己殉道、注重實踐的力行學派。「摩頂放踵」(《孟子.盡心上》),以利天下;自奉極簡,「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犧牲自我,一心為公。成語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出自《文子.自然》),正其謂也。
其學盛行於戰國之世,與儒學並稱「顯學」(《韓非子.顯學》);墨子亦與孔聖同稱「孔墨」。墨學深得民眾及士人的鍾愛和信從,「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見於《孟子.滕文公下》。楊,即楊朱,為我;墨,即墨子,兼愛)。惜乎,進入秦漢之後,墨學驟然而逝。自漢迄清,兩千年間,墨學未傳承下來,墨書僅存殘編。
墨家一興一衰之外因何在?學人對墨學如癡如醉的內因何在?試隨本文拙筆,聊事觀覽焉。
第一章 墨子的生平
墨學在秦漢之際已經衰微,故墨子事蹟在漢代已不甚了了。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特重儒道,故對孔子及其門弟子、老莊及其後學行事,多能勾稽探微,著為專傳;卻忽略墨子,只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之末,漫不經心地附帶一筆:「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寥寥二十四字,留下了許多疑問。其一,語首「蓋」者,表推測也,表明墨子事蹟已難以明確言說;其二,「墨翟」一詞,並未明言何者為名,何者為姓;其三,關於國籍,《史記》只說「宋之大夫」,未明說他的國別;其四,關於學術,只說「善守禦,為節用」,並未說他著有什麼書;其五,更令人遺憾的是,連關於墨子生活的時代,也只是含糊地說「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由於當時人們普遍不重視墨子之學,一直無人認真研究司馬遷留下的諸般疑點。自此之後,除了道家(如葛洪、伊世珍)偶爾利用墨子製造幾段離奇的故事外,墨學少有人問津。直到清代中葉以及近代,才有人重新對墨子的學術產生興趣,也才有人稍稍注意到墨子生平事蹟的問題。然而,時移世易,書缺有間,其事蹟更是難於稽考了。於是,學人們各尋依據,互立異說,大多不可為據。但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孔子世家》),讀墨子著作,能對墨子其人其事置於不顧乎?下麵僅就筆者所知,略述有關墨子身世異說,聊博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