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聖人的風采
民族因聖人而昌盛,文化因聖人而輝煌。豈不是嗎?歐洲因為有耶穌基督而文明,印度因為有釋迦牟尼而神聖,阿拉伯人因為有穆罕默德而輝煌,中華文化也因為有自己的精神領袖──孔子而偉大。
孔子是中華的至聖先師,他的思想和智慧獨具特色,自成體系,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是中華智慧的精神泉源,是中華文化塑造的典範。宋代蜀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教誨驅散了愚昧的迷霧,孔子的思想照亮了黑暗的時代。
耶穌基督、釋迦牟尼、穆罕默德都成了宗教教主而被神化,也越來越脫離凡塵俗世,孔子卻始終保持其人間智者、萬世師表、凡世聖人的本色,一直與世人親切相處,無微不至地影響著華人的教育活動、思維活動以及其他精神生活。他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和道德實踐家。
身為一位智者,他給予人滿腔熱忱的教誨,給予人豐富多彩的智慧,也給人如沐春風般的關切。華夏人民世世代代崇敬他、紀念他和學習他,他的思想也走出國門,施教八方,贏得世界範圍的榮譽和愛戴。他被推為對人類文化有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並榮居榜首。
第一節 從孤兒到良師
孔子事蹟,在《史記》有傳,稱〈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尼,西元前551年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昌平鄉在今山東曲阜東南30公里的尼山附近。尼山西南有昌平山,山腳有昌平亭,山下昌平之魯源村。
孔子祖先本是宋國公族,是殷代「三仁」之一微子啟的後裔。孔子祖先一系本是微子嫡傳,至弗父何讓位於弟弟宋厲公,遂由公室降為輔政公族。六世祖孔父嘉在政治鬥爭中失利,遭到殺身奪妻之禍。《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宋華父督見孔父(嘉)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宋殤)公怒,(華父)督懼,遂弒殤公」。據此,孔父嘉與華父督的矛盾似為奪妻,但同年三月《左傳》又曰,「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掌兵),(華父)督為大宰(執政),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可見孔父嘉的失敗,實為政治上的失誤被人構陷所致。
子弟畏於仇家,逃難於魯國,世居陬邑,於是成為魯國人。古代得姓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以王父之字為姓」之制。「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才是名,就像前面的「弗父何」、後面的「叔梁紇」一樣,「弗父」、「叔梁」都是字,「何」、「紇」才是名。孔父嘉的後人以「孔」為姓,孔父嘉就成了孔子這一支的遠祖。
《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似乎孔父嘉之後,至曾孫孔防叔時,孔氏子孫始奔魯國,不確。崔述《考信錄》云:「孔父為華督所殺,其子避禍奔魯可也。防叔其曾孫也,其世當宋襄、成間,於時華氏稍衰,初無構亂之事,防叔安得避華氏之禍?」崔氏所疑有理。孔子祖先之奔魯,應在木金父之時。
在魯國,孔氏子孫四代皆不顯,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紇,才稍有事蹟見稱於史籍。叔梁紇身強力壯、勇武有謀,是頗有名氣的武士,累功積勳,升為陬邑大夫,故又稱「陬人紇」。後世以孔子貴,封為「梁公」。
叔梁紇先娶施氏女為妻,生有九女;再娶一妾,生子孟皮,病足。晚年乃與顏氏女徵在結合而生孔子。關於孔子出生,《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何為「野合」?司馬貞《索隱》注云,「《家語.本姓》云:『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顏氏,徵在以父命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張守節《正義》:「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據此,婚過六十四矣。」根據兩家注釋,「野合」是指結婚年齡懸殊,不合禮儀。亦有人認為「野合」是上古求子的婚俗,以為男女的野外結合,容易得子,但這不能說孔子是「私生子」。因為那也是合乎古代婚俗的。
孔子生來頭上圩頂,有似阿丘,故取名為丘。孔子生前,其父母曾禱於尼丘之山,故取字仲尼。在尼丘山東麓至今尚有坤靈洞,相傳當年叔梁紇、顏徵在即祈禱於此,並於洞中生下孔子。洞內原有石刻孔子像、夫子几、夫子床等物件。
不幸的是,孔子剛三歲,父親叔梁紇就死了,孔子隨母移居曲阜闕里。
孔子少年時代生活十分艱苦,自幼年起即幫助孀居的母親做些工作,他後來回憶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因而他體知下情,關心民瘼,也多才多藝,技能全面。
民族因聖人而昌盛,文化因聖人而輝煌。豈不是嗎?歐洲因為有耶穌基督而文明,印度因為有釋迦牟尼而神聖,阿拉伯人因為有穆罕默德而輝煌,中華文化也因為有自己的精神領袖──孔子而偉大。
孔子是中華的至聖先師,他的思想和智慧獨具特色,自成體系,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是中華智慧的精神泉源,是中華文化塑造的典範。宋代蜀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教誨驅散了愚昧的迷霧,孔子的思想照亮了黑暗的時代。
耶穌基督、釋迦牟尼、穆罕默德都成了宗教教主而被神化,也越來越脫離凡塵俗世,孔子卻始終保持其人間智者、萬世師表、凡世聖人的本色,一直與世人親切相處,無微不至地影響著華人的教育活動、思維活動以及其他精神生活。他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和道德實踐家。
身為一位智者,他給予人滿腔熱忱的教誨,給予人豐富多彩的智慧,也給人如沐春風般的關切。華夏人民世世代代崇敬他、紀念他和學習他,他的思想也走出國門,施教八方,贏得世界範圍的榮譽和愛戴。他被推為對人類文化有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並榮居榜首。
第一節 從孤兒到良師
孔子事蹟,在《史記》有傳,稱〈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尼,西元前551年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昌平鄉在今山東曲阜東南30公里的尼山附近。尼山西南有昌平山,山腳有昌平亭,山下昌平之魯源村。
孔子祖先本是宋國公族,是殷代「三仁」之一微子啟的後裔。孔子祖先一系本是微子嫡傳,至弗父何讓位於弟弟宋厲公,遂由公室降為輔政公族。六世祖孔父嘉在政治鬥爭中失利,遭到殺身奪妻之禍。《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宋華父督見孔父(嘉)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宋殤)公怒,(華父)督懼,遂弒殤公」。據此,孔父嘉與華父督的矛盾似為奪妻,但同年三月《左傳》又曰,「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掌兵),(華父)督為大宰(執政),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可見孔父嘉的失敗,實為政治上的失誤被人構陷所致。
子弟畏於仇家,逃難於魯國,世居陬邑,於是成為魯國人。古代得姓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以王父之字為姓」之制。「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才是名,就像前面的「弗父何」、後面的「叔梁紇」一樣,「弗父」、「叔梁」都是字,「何」、「紇」才是名。孔父嘉的後人以「孔」為姓,孔父嘉就成了孔子這一支的遠祖。
《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似乎孔父嘉之後,至曾孫孔防叔時,孔氏子孫始奔魯國,不確。崔述《考信錄》云:「孔父為華督所殺,其子避禍奔魯可也。防叔其曾孫也,其世當宋襄、成間,於時華氏稍衰,初無構亂之事,防叔安得避華氏之禍?」崔氏所疑有理。孔子祖先之奔魯,應在木金父之時。
在魯國,孔氏子孫四代皆不顯,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紇,才稍有事蹟見稱於史籍。叔梁紇身強力壯、勇武有謀,是頗有名氣的武士,累功積勳,升為陬邑大夫,故又稱「陬人紇」。後世以孔子貴,封為「梁公」。
叔梁紇先娶施氏女為妻,生有九女;再娶一妾,生子孟皮,病足。晚年乃與顏氏女徵在結合而生孔子。關於孔子出生,《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何為「野合」?司馬貞《索隱》注云,「《家語.本姓》云:『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顏氏,徵在以父命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張守節《正義》:「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據此,婚過六十四矣。」根據兩家注釋,「野合」是指結婚年齡懸殊,不合禮儀。亦有人認為「野合」是上古求子的婚俗,以為男女的野外結合,容易得子,但這不能說孔子是「私生子」。因為那也是合乎古代婚俗的。
孔子生來頭上圩頂,有似阿丘,故取名為丘。孔子生前,其父母曾禱於尼丘之山,故取字仲尼。在尼丘山東麓至今尚有坤靈洞,相傳當年叔梁紇、顏徵在即祈禱於此,並於洞中生下孔子。洞內原有石刻孔子像、夫子几、夫子床等物件。
不幸的是,孔子剛三歲,父親叔梁紇就死了,孔子隨母移居曲阜闕里。
孔子少年時代生活十分艱苦,自幼年起即幫助孀居的母親做些工作,他後來回憶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因而他體知下情,關心民瘼,也多才多藝,技能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