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的生平事蹟
人們普遍認為荀子姓荀,這其實是一個錯誤。除《史記》外,先秦兩漢的著作都稱其姓「孫」。特別是《荀子》一書,幾乎都稱「孫」。《荀子》中的一些篇章即使不是荀子親手所寫,至少也是荀子弟子所記,他們的記載較司馬遷的記載應更可靠。韓非為荀子學生,其著作《韓非子》稱其師姓氏也為「孫」,這與《荀子》一書的記載是一致的。所以,無論是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還是根據記載的多寡來判斷,荀子的本姓都應該是「孫」。
搞懂荀子的姓氏後,尋找荀子的族系和籍貫就有了依據。《史記》、劉向《敘錄》都說荀子是趙人;而孫氏在當時有三大族系,分別居於一楚、齊、衛三國。其中衛國一系為衛公子惠孫之後。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西元前372年,趙國伐衛,奪取衛國的七十三個鄉邑;西元前365年,趙國又佔據衛國的甄地,於是部分衛國人也就變成趙國人。荀子既為趙人、又姓孫,很可能出自衛公子惠孫之後,是由衛入趙的衛國人。《元和姓纂》「魂」韻「孫氏」條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楚令尹孫叔敖及荀況併為孫氏。」意即若嚴格區分姓和氏的話,荀子應該是姬姓、孫氏,也屬於周文王一系血脈。
荀子的名字,古今也有歧見。荀子名況,最早見於劉向《敘錄》,且為世人公認;而《史記》則只稱「荀卿」。對「卿」字的理解,古人認為是「時人相尊而號為卿」,即尊稱;但如今卻普遍認為「卿」為荀子之字。然而,先秦文獻中,弟子在其著述中直稱老師名字的,恐怕不多見。
例如《韓非子.難三》稱荀子為「孫卿」、《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語「君聞之荀卿曰」,甚至《荀子》一書稱「孫卿子」或「孫卿」的〈儒效〉、〈議兵〉、〈強國〉與〈堯問〉四篇,都是荀子弟子記述其師言行之作。如此足以表明,「卿」不可能是荀子之字,而應該是韓非、李斯等荀子弟子對其師的尊稱,就如同稱「子」一樣。卿與子本為官爵名,後變為尊美之稱,故可連用。例如楚、漢之際,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其含義應與荀子之「孫卿子」相同。如果卿真的是荀子之字,弟子直接在老師姓氏、字號後再加「子」以稱之,就如同稱「孔丘子」、「老聃子」、「莊周子」、「孟軻子」、「墨翟子」一樣,不是太彆扭了嗎?
人們尊稱荀子為「卿」,這與荀子的經歷有關。《史記.孟荀列傳》說: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戰國策.楚策四》說:「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韓詩外傳》也有類似的記載。荀子在齊國「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其聲望、地位應高於列大夫。加上他又曾為趙國「上卿」,這種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這應是人們稱其為「卿」的緣故。
荀子生於何年,文獻沒有記載。但《史記.孟荀列傳》提供了線索,說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而劉向《敘錄》說得更清楚,道是「齊宣王、威王之時」。以此推算,荀子之生年應在西元前368年左右;但《史記》又說:「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春申君死於西元前238年,荀子此時還活著;但如此一來,荀子當時至少已一百三十歲。顯然,司馬遷和劉向的記載,必有一家有誤。
目前學者一般認為《史記》和劉向《敘錄》的「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有誤,應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改「五十」為「十五」,即荀子「年十五始來遊學於齊」。但這種說法有兩個毛病:一是以後出的孤證否定前人的通說,以東漢人的一家之言否定西漢人的一致記載;二是「五十」與前後文具有邏輯聯繫,改為「十五」文意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將「年五十」改為「年十五」是不通順的。
										人們普遍認為荀子姓荀,這其實是一個錯誤。除《史記》外,先秦兩漢的著作都稱其姓「孫」。特別是《荀子》一書,幾乎都稱「孫」。《荀子》中的一些篇章即使不是荀子親手所寫,至少也是荀子弟子所記,他們的記載較司馬遷的記載應更可靠。韓非為荀子學生,其著作《韓非子》稱其師姓氏也為「孫」,這與《荀子》一書的記載是一致的。所以,無論是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還是根據記載的多寡來判斷,荀子的本姓都應該是「孫」。
搞懂荀子的姓氏後,尋找荀子的族系和籍貫就有了依據。《史記》、劉向《敘錄》都說荀子是趙人;而孫氏在當時有三大族系,分別居於一楚、齊、衛三國。其中衛國一系為衛公子惠孫之後。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西元前372年,趙國伐衛,奪取衛國的七十三個鄉邑;西元前365年,趙國又佔據衛國的甄地,於是部分衛國人也就變成趙國人。荀子既為趙人、又姓孫,很可能出自衛公子惠孫之後,是由衛入趙的衛國人。《元和姓纂》「魂」韻「孫氏」條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楚令尹孫叔敖及荀況併為孫氏。」意即若嚴格區分姓和氏的話,荀子應該是姬姓、孫氏,也屬於周文王一系血脈。
荀子的名字,古今也有歧見。荀子名況,最早見於劉向《敘錄》,且為世人公認;而《史記》則只稱「荀卿」。對「卿」字的理解,古人認為是「時人相尊而號為卿」,即尊稱;但如今卻普遍認為「卿」為荀子之字。然而,先秦文獻中,弟子在其著述中直稱老師名字的,恐怕不多見。
例如《韓非子.難三》稱荀子為「孫卿」、《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語「君聞之荀卿曰」,甚至《荀子》一書稱「孫卿子」或「孫卿」的〈儒效〉、〈議兵〉、〈強國〉與〈堯問〉四篇,都是荀子弟子記述其師言行之作。如此足以表明,「卿」不可能是荀子之字,而應該是韓非、李斯等荀子弟子對其師的尊稱,就如同稱「子」一樣。卿與子本為官爵名,後變為尊美之稱,故可連用。例如楚、漢之際,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其含義應與荀子之「孫卿子」相同。如果卿真的是荀子之字,弟子直接在老師姓氏、字號後再加「子」以稱之,就如同稱「孔丘子」、「老聃子」、「莊周子」、「孟軻子」、「墨翟子」一樣,不是太彆扭了嗎?
人們尊稱荀子為「卿」,這與荀子的經歷有關。《史記.孟荀列傳》說: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戰國策.楚策四》說:「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韓詩外傳》也有類似的記載。荀子在齊國「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其聲望、地位應高於列大夫。加上他又曾為趙國「上卿」,這種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這應是人們稱其為「卿」的緣故。
荀子生於何年,文獻沒有記載。但《史記.孟荀列傳》提供了線索,說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而劉向《敘錄》說得更清楚,道是「齊宣王、威王之時」。以此推算,荀子之生年應在西元前368年左右;但《史記》又說:「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春申君死於西元前238年,荀子此時還活著;但如此一來,荀子當時至少已一百三十歲。顯然,司馬遷和劉向的記載,必有一家有誤。
目前學者一般認為《史記》和劉向《敘錄》的「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有誤,應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改「五十」為「十五」,即荀子「年十五始來遊學於齊」。但這種說法有兩個毛病:一是以後出的孤證否定前人的通說,以東漢人的一家之言否定西漢人的一致記載;二是「五十」與前後文具有邏輯聯繫,改為「十五」文意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將「年五十」改為「年十五」是不通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