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聖者之風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551年)出生於魯國限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及政治家,宋朝的儒家學者讚美孔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學說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影響非常深遠,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柱。
每一個歷久不衰的偉大民族,都有其文化的特色和值得驕傲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所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萬世師表
孔子並不是天生的聖人,孔子和我們一樣,也有各式各樣的煩惱與痛苦,但他往往能以正向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困,但是他十分好學。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學也。」同時,孔子聰明睿智,他能超越個人的悲苦,為芸芸眾生提供寶貴的人生智慧,讓大眾轉悲為喜、轉苦為樂。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很多隱士對孔子的評價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反映了孔子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孔子好學、睿智,意志堅定,這是其成為聖人的重要原因。
孔子55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經歷了14年的奔波,但他的政治理想沒有受到諸侯國君的重用。於是,孔子在晚年專心於學術的研究和教育的工作,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最終成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學者,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十分傑出的貢獻。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更是倍受尊崇,被譽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美國當代史學家杜蘭博士(Will Durant)曾經寫了《世界文化史》十巨冊,在第一冊《我們的東方傳統》一書說:「中國歷史的形成,是受了孔子學說的影響,孔子的著述,歷代相傳,成為學校課本,所有兒童入學之後,即熟讀其書,心領神會。這一古代聖哲所創的光明大道,灌輸到全民族,使中國文化的強固,能歷經外力入侵而巍然不墜,並使入侵者受其影響而改造。即在今日,猶如往昔,欲醫療任何民族因唯智主義教育,以致道德墜落,個人及民族衰弱,因而產生混亂者,最有效的補救之方,實無過於使青年們接受孔子學說的薰陶。」這一段話是對孔子思想價值觀很好的詮釋。
仁者,愛人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中心。那麼什麼是仁呢?《中庸.哀公問政》:「子曰:『仁者,人也。』」簡單地說,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仁是仁德的總稱。在《論語》中,論仁的有58章,仁字出現105次,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孔子對仁的解釋有很多,其中以《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最為簡要圓滿。仁是一個人人格圓滿的表現,而人格必須在人群中才能呈現。一個能愛人的人,一定能夠在團體中與別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能夠時時關心別人、照顧別人、體諒別人、包容別人,也一定是具有良好品德的好人。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心裡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孔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懂得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生在世不只要追求自己的成功,也要能夠樂於助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人要有同理心,凡事能夠感同身受,同苦共悲。因為樂於助人,就不會被忌妒、被傷害,而且心存感恩、感激,共同創造和諧富裕的社會;因為有同理心,自己不願意吃苦,也不願意別人吃苦,人與人之間,就不會互相爭執、侵害,整個社會便充滿和諧、幸福。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551年)出生於魯國限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及政治家,宋朝的儒家學者讚美孔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學說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影響非常深遠,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柱。
每一個歷久不衰的偉大民族,都有其文化的特色和值得驕傲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所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萬世師表
孔子並不是天生的聖人,孔子和我們一樣,也有各式各樣的煩惱與痛苦,但他往往能以正向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困,但是他十分好學。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學也。」同時,孔子聰明睿智,他能超越個人的悲苦,為芸芸眾生提供寶貴的人生智慧,讓大眾轉悲為喜、轉苦為樂。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很多隱士對孔子的評價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反映了孔子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孔子好學、睿智,意志堅定,這是其成為聖人的重要原因。
孔子55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經歷了14年的奔波,但他的政治理想沒有受到諸侯國君的重用。於是,孔子在晚年專心於學術的研究和教育的工作,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最終成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學者,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十分傑出的貢獻。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更是倍受尊崇,被譽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美國當代史學家杜蘭博士(Will Durant)曾經寫了《世界文化史》十巨冊,在第一冊《我們的東方傳統》一書說:「中國歷史的形成,是受了孔子學說的影響,孔子的著述,歷代相傳,成為學校課本,所有兒童入學之後,即熟讀其書,心領神會。這一古代聖哲所創的光明大道,灌輸到全民族,使中國文化的強固,能歷經外力入侵而巍然不墜,並使入侵者受其影響而改造。即在今日,猶如往昔,欲醫療任何民族因唯智主義教育,以致道德墜落,個人及民族衰弱,因而產生混亂者,最有效的補救之方,實無過於使青年們接受孔子學說的薰陶。」這一段話是對孔子思想價值觀很好的詮釋。
仁者,愛人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中心。那麼什麼是仁呢?《中庸.哀公問政》:「子曰:『仁者,人也。』」簡單地說,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仁是仁德的總稱。在《論語》中,論仁的有58章,仁字出現105次,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孔子對仁的解釋有很多,其中以《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最為簡要圓滿。仁是一個人人格圓滿的表現,而人格必須在人群中才能呈現。一個能愛人的人,一定能夠在團體中與別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能夠時時關心別人、照顧別人、體諒別人、包容別人,也一定是具有良好品德的好人。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心裡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孔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懂得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生在世不只要追求自己的成功,也要能夠樂於助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人要有同理心,凡事能夠感同身受,同苦共悲。因為樂於助人,就不會被忌妒、被傷害,而且心存感恩、感激,共同創造和諧富裕的社會;因為有同理心,自己不願意吃苦,也不願意別人吃苦,人與人之間,就不會互相爭執、侵害,整個社會便充滿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