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〇一 學習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學習某樣事物,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學習,即是將自己的感官出賣。
然而,若能持續努力將所學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總有一天,恍然大悟的瞬間便會自然產生,知識便真正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透過將所學內化為自身的本能,能重新找回對事物的感受能力
這就是「習」的意義,豈非是最深沉的喜悅嗎?
(學而篇第一1-1)
〇〇二 沒有比學習的喜悅更重要的事
學習的喜悅,猶如與許久未通訊息的故友,在某個偶然之日自遠方不期而遇那般令人雀躍。
這般喜悅,對人類而言實屬至珍至貴。
(學而第一1-2)
〇〇三 別被不知學習喜悅之人擾亂心神
理解學習喜悅之人,見無法理解者,往往暗忖:「多麼鄙陋的俗人!」
然即使如此,仍能守心境不動者,方能稱為「君子」。
(學而第一1-3)
〇〇四 來自父母兄長的愛,連結著對他們的愛
有子曾說──
在父母兄長的慈愛中撫養長大的人,自然會將這份愛回饋於他們。
進而自發成為孝悌之人,將父母兄長視作珍寶,坦然遵循其教誨。
正因如此,這樣的人能對父母兄長毫無顧忌、不帶怯懦,率直表達心中所想。
(學而第一2-1)
〇〇五 能夠坦率向父母兄長表達想法的人
有子曾說──
若人能對父母兄長秉持孝悌,並率直表達心中所想,那即使步入社會,面對尊長時亦能不畏怯地陳述己見,同時不會失禮。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學而第一2-2)
〇〇六 對長輩坦率表達己見,且不失禮節
有子曾說──
對上位者坦誠陳述己見,同時謹守禮節,實非易事。
唯有能將此不易之事付諸實踐之人,方能在遵循自身信念時,以性命相搏、與同僚交鋒,並從其中淬鍊出更高階的和諧境界。
如此才稱得上君子之姿。從來不曾有人未能做到前者,卻能成就後者。
(學而第一2-3)
〇〇七 自身存在的根本為何
有子曾說——
君子遵循自己存在的根基來履行職責。只有當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穩固時,才能由此尋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這就是所謂的「仁」。那些受到父母兄長愛護,並且也秉持孝悌以待的人,才具備成為仁者的資格。
實際上,孝悌正是實現仁的根本所在。
(學而第一2-4)
〇〇八 所謂不合乎「仁」的人
僅靠口才優異、擅長擺出恰當表情的人,不可能被稱作「仁者」。
(學而第一3)
〇〇九 每日反省三件事
曾子曾說——
我每天都再三自我反省,回顧自己是否做了以下三件事:
① 是否因侍奉尊長而過於勤勉,背離了自己的本心?
② 有無為附和友人而口是心非之舉?
③ 可曾對未深諳之事輕率轉述,誤導後輩?
(學而第一4)
〇一〇 別讓自己看起來故作姿態
君子不會故作威嚴來壓迫他人,因此從不以勢力欺人;即使學到新知,也從不執著於既得知識。
(學而第一8-1)
〇一一 為了活出真實的自我
君子必須時刻保持真實自我,讓自己的言行一致無違。
因此,不可與虛偽自欺之人交為朋友。萬一不慎犯下錯誤,就應毫不遲疑地果斷修正。
(學而第一8-2)
〇一二 「禮」並非徒具形式
有子曾說──
所謂「禮」,並非徒具形式。雙方彼此敞開心扉、建立調和相處的關係,稱之為「和」;在此狀況下自然交織的溝通互動,必然不背離「禮」的本質。
(學而第一12-1)
〇一三 一切皆依禮而行
有子曾說──
將「禮」帶入人類社會的先王之道,認為唯有「禮」才是美的。因此一切大小之事,皆依禮而行。我們也應當遵循此道。
(學而第一12-2)
〇一四 思考何謂和諧
有子曾說——
即使以禮節規範行事,仍可能遭遇失敗。這種時候,必須回歸「調和」的核心精神重新審視——即使看似和諧的事物,也未必真正協調。通過懷疑與反思,才能實踐真正的和諧。若一味遵循表面禮節而忽視內在矛盾,事情終究無法順利解決。
(學而第一12-3)
〇一五 「信」與「義」
有子曾說——
當自己的本心與言辭一致,即為「信」。
當自己依循正道而行,自能明瞭當為之事,此即為「義」。
若一個人的言行既符合「信」又契合「義」,其言必貫徹實踐。
(學而第一13-1)
〇一六 「恭」與「禮」
有子曾說——
以對他人心存敬意為「恭」。
當彼此間和諧相處時的交流即稱為「禮」。
若「恭」不流於卑躬屈膝之態,而是端莊自持、接近「禮」的境界,便不會受人凌辱或蒙羞。
(學而第一13-2)
〇一七 倚靠坦率之人
有子曾說——
如果需要尋找倚靠的對象,則不可倚仗那些背棄本心之人。
應選擇託付那些親切真摯的人。如此一來,你自己也將成為值得倚靠之人。
(學而第一13-3)
〇一八 理解自己
「別人不理解自己」這種事,其實無關緊要。
真正的問題是——你自己是否願意理解自己。
(學而第一16)
學習某樣事物,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學習,即是將自己的感官出賣。
然而,若能持續努力將所學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總有一天,恍然大悟的瞬間便會自然產生,知識便真正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透過將所學內化為自身的本能,能重新找回對事物的感受能力
這就是「習」的意義,豈非是最深沉的喜悅嗎?
(學而篇第一1-1)
〇〇二 沒有比學習的喜悅更重要的事
學習的喜悅,猶如與許久未通訊息的故友,在某個偶然之日自遠方不期而遇那般令人雀躍。
這般喜悅,對人類而言實屬至珍至貴。
(學而第一1-2)
〇〇三 別被不知學習喜悅之人擾亂心神
理解學習喜悅之人,見無法理解者,往往暗忖:「多麼鄙陋的俗人!」
然即使如此,仍能守心境不動者,方能稱為「君子」。
(學而第一1-3)
〇〇四 來自父母兄長的愛,連結著對他們的愛
有子曾說──
在父母兄長的慈愛中撫養長大的人,自然會將這份愛回饋於他們。
進而自發成為孝悌之人,將父母兄長視作珍寶,坦然遵循其教誨。
正因如此,這樣的人能對父母兄長毫無顧忌、不帶怯懦,率直表達心中所想。
(學而第一2-1)
〇〇五 能夠坦率向父母兄長表達想法的人
有子曾說──
若人能對父母兄長秉持孝悌,並率直表達心中所想,那即使步入社會,面對尊長時亦能不畏怯地陳述己見,同時不會失禮。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學而第一2-2)
〇〇六 對長輩坦率表達己見,且不失禮節
有子曾說──
對上位者坦誠陳述己見,同時謹守禮節,實非易事。
唯有能將此不易之事付諸實踐之人,方能在遵循自身信念時,以性命相搏、與同僚交鋒,並從其中淬鍊出更高階的和諧境界。
如此才稱得上君子之姿。從來不曾有人未能做到前者,卻能成就後者。
(學而第一2-3)
〇〇七 自身存在的根本為何
有子曾說——
君子遵循自己存在的根基來履行職責。只有當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穩固時,才能由此尋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這就是所謂的「仁」。那些受到父母兄長愛護,並且也秉持孝悌以待的人,才具備成為仁者的資格。
實際上,孝悌正是實現仁的根本所在。
(學而第一2-4)
〇〇八 所謂不合乎「仁」的人
僅靠口才優異、擅長擺出恰當表情的人,不可能被稱作「仁者」。
(學而第一3)
〇〇九 每日反省三件事
曾子曾說——
我每天都再三自我反省,回顧自己是否做了以下三件事:
① 是否因侍奉尊長而過於勤勉,背離了自己的本心?
② 有無為附和友人而口是心非之舉?
③ 可曾對未深諳之事輕率轉述,誤導後輩?
(學而第一4)
〇一〇 別讓自己看起來故作姿態
君子不會故作威嚴來壓迫他人,因此從不以勢力欺人;即使學到新知,也從不執著於既得知識。
(學而第一8-1)
〇一一 為了活出真實的自我
君子必須時刻保持真實自我,讓自己的言行一致無違。
因此,不可與虛偽自欺之人交為朋友。萬一不慎犯下錯誤,就應毫不遲疑地果斷修正。
(學而第一8-2)
〇一二 「禮」並非徒具形式
有子曾說──
所謂「禮」,並非徒具形式。雙方彼此敞開心扉、建立調和相處的關係,稱之為「和」;在此狀況下自然交織的溝通互動,必然不背離「禮」的本質。
(學而第一12-1)
〇一三 一切皆依禮而行
有子曾說──
將「禮」帶入人類社會的先王之道,認為唯有「禮」才是美的。因此一切大小之事,皆依禮而行。我們也應當遵循此道。
(學而第一12-2)
〇一四 思考何謂和諧
有子曾說——
即使以禮節規範行事,仍可能遭遇失敗。這種時候,必須回歸「調和」的核心精神重新審視——即使看似和諧的事物,也未必真正協調。通過懷疑與反思,才能實踐真正的和諧。若一味遵循表面禮節而忽視內在矛盾,事情終究無法順利解決。
(學而第一12-3)
〇一五 「信」與「義」
有子曾說——
當自己的本心與言辭一致,即為「信」。
當自己依循正道而行,自能明瞭當為之事,此即為「義」。
若一個人的言行既符合「信」又契合「義」,其言必貫徹實踐。
(學而第一13-1)
〇一六 「恭」與「禮」
有子曾說——
以對他人心存敬意為「恭」。
當彼此間和諧相處時的交流即稱為「禮」。
若「恭」不流於卑躬屈膝之態,而是端莊自持、接近「禮」的境界,便不會受人凌辱或蒙羞。
(學而第一13-2)
〇一七 倚靠坦率之人
有子曾說——
如果需要尋找倚靠的對象,則不可倚仗那些背棄本心之人。
應選擇託付那些親切真摯的人。如此一來,你自己也將成為值得倚靠之人。
(學而第一13-3)
〇一八 理解自己
「別人不理解自己」這種事,其實無關緊要。
真正的問題是——你自己是否願意理解自己。
(學而第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