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事物總是在變化。
你自己也是如此。
你或許深信,
眼前的事物確實存在於那裡。
然而,
就算是那些你認為無法避免的事情,
也終將會消逝,或者發生變化。
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
都是以開放的狀態,存在於那裡。
事物變化,生滅循環。
你不必去害怕這種不確定性。
相反地,
如果你能理解:這意味著你本身的存在也充滿了可能性,
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第一章)
○○二
不要被語言束縛。
也不要束縛語言。
你或許深信,
事物與其名稱之間有著確鑿的連結。
你或許認為,「狗」理應是指「狗」。
你或許也認為,你的名字理應是指你本人。
然而,
語言的意義總是誕生於此處,消逝於他處。
也就是,處於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的開放狀態。
你既不應被語言束縛,也不應束縛語言。
倘若你正畏懼著某些事物,
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它們冠上的名稱。
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名稱。
如果能理解這點,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第一章)
○○三
正因為想依靠確定的東西,
才會感到不安。
要活在不確定之中。
為了活下去,
別把不確定的「事物」或不確定的「語言」,
誤認為穩固不變的東西。
倘若如此,你的生命力將會流失。
為了活下去,
必須回到事物的本源,
將自己託付給那份不確定性就好。
正因為想死命抓緊確定的東西,
正因為想全然依賴確定的東西,
你才會感到不安。
儘管你早就被賦予了,
在那份不確定之中活下去的力量。
(第一章)
○○四
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從不確定的狀態中誕生。
從一個萬事未卜、不確定的狀態之中,
天地於焉肇始。
這個豐富的世界就此誕生。
當我主動將意識投向事物觀看時,
映入眼簾的,是其外在的形貌。
另一方面,當事物自己躍入我的眼簾時,
我的無意識則會捕捉到,那股源於神祕力量的、事物的生成與構成。
然而,這兩者並非各自獨立,
不過是同一樣事物的兩個側面罷了。
世間萬物,是由那不可見的神祕之中的更深一層神祕所生成。
於此,便是一切的根源所在。
(第一章)
○○五
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
善惡優劣之分。
世上的萬事萬物,不過是如其所是地存在著。
無所謂美醜,亦無所謂善惡。
正因為你認為美的東西是「美」,「醜」才會應運而生。
正因為你認定好的東西是「好」,「不好」才會應運而生。
而這些,不過是你自身所創造出來的罷了。
正因為將「有」視為「有」,「無」才成為了「無」,
有無乃是相伴而生。
正因為將「難」視為「難」,「易」才成為了「易」,
難易乃是相輔而成。
正因為將「長」視為「長」,「短」才成為了「短」,
長短乃是相互形成。
正因為將「高」視為「高」,「下」才成為了「下」,
高下乃是共同存在。
正因為將「音樂」視為「音樂」,「噪音」才成為了「噪音」,
兩者乃是相互調和。
正因為將「先」視為「先」,「後」才成為了「後」,
先後乃是彼此相隨。
這些都是世間常理。
人同樣沒有「優秀」、「劣等」之分,
亦無「富裕」、「貧窮」之分。
因為你認為某人「優秀」,某人才會顯得「劣等」。
因為你認為某人「貧窮」,某人才會顯得「貧窮」。
而這些,不過是你自身所創造出來的罷了。
(第二章)
○○六
不要用語言來劃分世界。
正因為用「名稱」來劃分世界,
萬事才會變得窒礙難行。
應當停止用「名稱」去劃分,順應事物的本來狀態。
是故聖人治理時不加干預,教化時無須言語。
追根究柢,萬物的運行,甚至沒有所謂的開端。
在那不確定的狀態下,你的任何預期都起不了作用。
縱使它創造出了什麼,也從不停留於彼。
它僅是不斷前行,永不停歇,
也正因如此,它才永不消逝。
在這無法劃分、不確定的世界裡,你只能隨之漂流。
一旦被「名稱」所束縛,無論如何掙扎,
最終都只會傷害到自己。
(第二章)
○○七
統治者不動用機巧,
天下便能安定。
統治者若是重用所謂的賢能之人,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之間產生無謂紛爭的根源。
統治者若是珍視難得的貨物,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之間彼此背信盜竊的根源。
統治者若是著眼於那些容易引起欲望的事物, 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陷入混亂的根源。
因此,聖人的治理,是先放空自己的內心。
站穩根基,卻不強求有所作為。
取而代之的,是蓄積當變故發生時,能立即應對的力量。
聖人時時留意,不讓人民去思慮不必要的事,
也不讓他們產生不必要的欲望。
對於那些機巧聰明的人,也刻意不讓他們動用智巧,
當然,聖人自己也絕不動用智巧。
如此一來,天下必然安定。
(第三章)
○○八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
不可思議的力量。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那股不可思議的力量。
它幽玄而寧靜。
這股力量,任憑取用,既不會枯竭,亦不會滿溢。
它發自這個世界的最深處,自萬物的淵源而生。
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何時、從何而來。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比那主宰世界萬物的「天」,
更早便已存在。
「道」的作用,
能將尖銳之心變得圓融,
能將糾纏之結一一解開,
能調和自身光芒,
能洗淨世間塵埃。
它宛如深水一般澄澈靜止,
自那源頭而生,恆常存於此地。
(第四章)
○○九
想要好好地活著,
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
人要好好地活著,是件簡單的事。
為此,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
只要透過身體感受事物,
就能立即知曉自己該怎麼做,
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像這樣,當感性豐沛地運作,
使生命生意盎然的狀態,
便稱之為「仁」。
不只是人類,天地亦同樣擁有感性。
倘若天地失去了那份感性而變得「不仁」,
天地想必會無情地對待萬物吧。
但實際上,天地總是仁愛的。
倘若聖人失去了那份感性而變得「不仁」,
聖人想必會無情地對待人民吧。
但實際上,聖人總是仁愛的。
(第五章)
事物總是在變化。
你自己也是如此。
你或許深信,
眼前的事物確實存在於那裡。
然而,
就算是那些你認為無法避免的事情,
也終將會消逝,或者發生變化。
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
都是以開放的狀態,存在於那裡。
事物變化,生滅循環。
你不必去害怕這種不確定性。
相反地,
如果你能理解:這意味著你本身的存在也充滿了可能性,
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第一章)
○○二
不要被語言束縛。
也不要束縛語言。
你或許深信,
事物與其名稱之間有著確鑿的連結。
你或許認為,「狗」理應是指「狗」。
你或許也認為,你的名字理應是指你本人。
然而,
語言的意義總是誕生於此處,消逝於他處。
也就是,處於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的開放狀態。
你既不應被語言束縛,也不應束縛語言。
倘若你正畏懼著某些事物,
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它們冠上的名稱。
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名稱。
如果能理解這點,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第一章)
○○三
正因為想依靠確定的東西,
才會感到不安。
要活在不確定之中。
為了活下去,
別把不確定的「事物」或不確定的「語言」,
誤認為穩固不變的東西。
倘若如此,你的生命力將會流失。
為了活下去,
必須回到事物的本源,
將自己託付給那份不確定性就好。
正因為想死命抓緊確定的東西,
正因為想全然依賴確定的東西,
你才會感到不安。
儘管你早就被賦予了,
在那份不確定之中活下去的力量。
(第一章)
○○四
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從不確定的狀態中誕生。
從一個萬事未卜、不確定的狀態之中,
天地於焉肇始。
這個豐富的世界就此誕生。
當我主動將意識投向事物觀看時,
映入眼簾的,是其外在的形貌。
另一方面,當事物自己躍入我的眼簾時,
我的無意識則會捕捉到,那股源於神祕力量的、事物的生成與構成。
然而,這兩者並非各自獨立,
不過是同一樣事物的兩個側面罷了。
世間萬物,是由那不可見的神祕之中的更深一層神祕所生成。
於此,便是一切的根源所在。
(第一章)
○○五
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
善惡優劣之分。
世上的萬事萬物,不過是如其所是地存在著。
無所謂美醜,亦無所謂善惡。
正因為你認為美的東西是「美」,「醜」才會應運而生。
正因為你認定好的東西是「好」,「不好」才會應運而生。
而這些,不過是你自身所創造出來的罷了。
正因為將「有」視為「有」,「無」才成為了「無」,
有無乃是相伴而生。
正因為將「難」視為「難」,「易」才成為了「易」,
難易乃是相輔而成。
正因為將「長」視為「長」,「短」才成為了「短」,
長短乃是相互形成。
正因為將「高」視為「高」,「下」才成為了「下」,
高下乃是共同存在。
正因為將「音樂」視為「音樂」,「噪音」才成為了「噪音」,
兩者乃是相互調和。
正因為將「先」視為「先」,「後」才成為了「後」,
先後乃是彼此相隨。
這些都是世間常理。
人同樣沒有「優秀」、「劣等」之分,
亦無「富裕」、「貧窮」之分。
因為你認為某人「優秀」,某人才會顯得「劣等」。
因為你認為某人「貧窮」,某人才會顯得「貧窮」。
而這些,不過是你自身所創造出來的罷了。
(第二章)
○○六
不要用語言來劃分世界。
正因為用「名稱」來劃分世界,
萬事才會變得窒礙難行。
應當停止用「名稱」去劃分,順應事物的本來狀態。
是故聖人治理時不加干預,教化時無須言語。
追根究柢,萬物的運行,甚至沒有所謂的開端。
在那不確定的狀態下,你的任何預期都起不了作用。
縱使它創造出了什麼,也從不停留於彼。
它僅是不斷前行,永不停歇,
也正因如此,它才永不消逝。
在這無法劃分、不確定的世界裡,你只能隨之漂流。
一旦被「名稱」所束縛,無論如何掙扎,
最終都只會傷害到自己。
(第二章)
○○七
統治者不動用機巧,
天下便能安定。
統治者若是重用所謂的賢能之人,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之間產生無謂紛爭的根源。
統治者若是珍視難得的貨物,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之間彼此背信盜竊的根源。
統治者若是著眼於那些容易引起欲望的事物, 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陷入混亂的根源。
因此,聖人的治理,是先放空自己的內心。
站穩根基,卻不強求有所作為。
取而代之的,是蓄積當變故發生時,能立即應對的力量。
聖人時時留意,不讓人民去思慮不必要的事,
也不讓他們產生不必要的欲望。
對於那些機巧聰明的人,也刻意不讓他們動用智巧,
當然,聖人自己也絕不動用智巧。
如此一來,天下必然安定。
(第三章)
○○八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
不可思議的力量。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那股不可思議的力量。
它幽玄而寧靜。
這股力量,任憑取用,既不會枯竭,亦不會滿溢。
它發自這個世界的最深處,自萬物的淵源而生。
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何時、從何而來。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比那主宰世界萬物的「天」,
更早便已存在。
「道」的作用,
能將尖銳之心變得圓融,
能將糾纏之結一一解開,
能調和自身光芒,
能洗淨世間塵埃。
它宛如深水一般澄澈靜止,
自那源頭而生,恆常存於此地。
(第四章)
○○九
想要好好地活著,
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
人要好好地活著,是件簡單的事。
為此,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
只要透過身體感受事物,
就能立即知曉自己該怎麼做,
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像這樣,當感性豐沛地運作,
使生命生意盎然的狀態,
便稱之為「仁」。
不只是人類,天地亦同樣擁有感性。
倘若天地失去了那份感性而變得「不仁」,
天地想必會無情地對待萬物吧。
但實際上,天地總是仁愛的。
倘若聖人失去了那份感性而變得「不仁」,
聖人想必會無情地對待人民吧。
但實際上,聖人總是仁愛的。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