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第一句便顯示出:與時俱變、化而不固的活動歷程性道路,雖然可被暫時性地以某方式加以實踐或呈現(例如行走出某條道路出來),但這種特定化的利用呈現(可道),卻不宜被恆久地固定下來(「非」常道)。同理,與時俱變、化而不固的脈絡轉換之名言,雖然可被暫時地用來描述事物或分類存在,但這種描述與分類的命名活動(可名),卻不宜被偏執地一定永定(「非」常名)。《老子》之「道」,既不像古希臘存有論那種不落入變化的形上實體(ontological substance),也不必是神祕不可名狀的消言境界(mystical experience)。《老子》之「道」,更宜理解為不離變化歷程、不離物化脈絡的千變萬化之道。正如朱謙之所言:「蓋道者,變化之總名。」是故不宜在變化之外,另尋不變不化之常道。實際上,「道」就在描述與時遷移、應物隨化的活動歷程,而且如此歷程必然在不同活動關係的差異脈絡下,流行演繹出雜然萬化的差異情境。可以說,具體的變化之道屬於「非同一性」的複數化運動,自然也就呈現「夫物芸芸」的萬象多元性。「道」並非外於物而高高在上的大寫單一之道,「道」乃表現在千差萬別又並行不悖的物化之道中。可以說,「道」許諾出了萬物並生,各道其道、各正其正的共生空間。
  「道」原本就來自於道路的譬喻,《莊子‧齊物論》有所謂「道,行之而成」,3既顯示「道」是在「行」的活動中,才不斷被踐行出來,也暗示「道」具有並行不悖的種種踐行可能性,以及各色道路的脈絡合理性。例如人們行走在大地上,會因應不同情況而摸索出不同的道途路徑出來。然而老莊要提醒我們,這些暫時施行出來的道路途徑(可道)和指示路標(可名),雖有其功能性的合理脈絡之運用,但不宜(「非」)被恆久地膠定下來,更不宜(「非」)被封閉執定成為本質性的「常道」、「常名」。事實上,「道」和「名」原具無窮轉化和運用的可能性,因此人們在「可道」、「可名」的利用過程中,莫忘了要透過「非」的除病或去執作用,以預防自我掉入「常道」、「常名」的「固而不化」,如此才能善保「化則無常」、「以遊無窮」的最大變通性。4再則,「非」常道、「非」常名,亦可將單行道的固執心態給予十方打開,以能容納不同方向、不同意見的人事物。換言之,「非—常道」,不是價值的虛無。「非—常名」,不是神祕的無言。而是可以允諾差異多元的共在、觀點多元的共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