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王東遷
西元前771年,一支由申國(今河南南陽)、曾國(今河南方城一帶)和犬戎(游牧於周王室西邊涇渭流域的少數民族部落)組成的聯合部隊攻入了周王朝的都城鎬京,昏庸的周幽王苦等不到各地諸侯的勤王之師,危急之中帶著愛妻褒姒和愛子伯服驚慌失措地向東面的驪山奔逃,不久被窮追不捨的戎人追上並殺於驪山之下,都城鎬京也被戎人大肆劫掠了一番。延續了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至此滅亡。
周幽王被殺之後,在申侯及魯侯、許文公的主持下,原來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被擁立為王,這就是周平王。與此同時,有一個叫做虢公翰的諸侯也擁立王子餘臣為王,後世稱之為「攜王」。於是,周王朝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十餘年後,晉國的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重新統一。
鎬京被戎人大肆掠奪之後,殘垣斷壁,一片荒涼,要想在這裡收拾殘局、重新建都,再現昔時盛景,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方面來看都不可能。況且,鎬京臨近犬戎,即使在周王朝鼎盛之時,也常常受到戎人的侵擾。《詩.小雅.採薇》的作者就曾記下了當時人們面對戎人侵擾時的驚恐之狀: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沒有妻室沒有家,都因與獫狁去打仗)
……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怎能每日不戒備,獫狁情勢太緊張)
何況如今的周王朝,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只是靠了鄭、衛、秦、晉等諸侯國軍隊的支持才能勉強維持,假如戎人再度入侵,很可能會重演周幽王的驪山之逃。因此,重建鎬京的計畫被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西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周平王把都城遷到雒邑(今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後人把東遷後的周王朝稱為「東周」。從這時到西元前476年的295年間,因為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一書所記載的時間跨度(西元前722—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將這一歷史階段叫做春秋時期。
雖然經過兩周之際的戰亂紛擾,昔日繁華的宗周已化作一片廢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損失過半,但是在春秋初年的周平王時期,周王室仍然擁有方六百里的土地。那時的周王朝,「西有虢,據桃林之險,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呂,扼天下之膂,屏東南之固,而南陽肩背澤潞,富甲天下,輟轅伊闕,披山帶河,地方雖小,亦足王也」(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而當時的東都雒邑,地居天下之中,手工業和商業向來都很發達,是一個物阜民康的繁華之地。這時的周王室,不僅擁有「成周八師」的重兵,而且擁有天下大半賦稅的收入,勢力並不算弱。因此,在春秋初期的大半個世紀中,周王室的軍事活動不但頻繁,而且對各諸侯國依然能保持較大的影響力。
《詩.王風.揚之水》,據〈詩序〉講是諷刺周平王的。朱熹認為這首詩是「周人之戍申者,又以非其職而怨思」之作。詩中提到「戍申」、「戍甫」和「戍許」。申,即位於今河南南陽的申國①;甫,即呂國,也在今天的南陽境內;許,即許國,位於今河南許昌東。三國皆姜姓,因為受到南方楚國的侵擾,所以周王室派軍戍守。戍守申、甫、許的周人由於遠離家人,因為抱怨而寫了這首詩。在周平王和周桓王時代,周王室還有過一些軍事活動,曾出兵伐衛、伐晉、圍魏、伐宋。
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722年),鄭國發生內亂,鄭莊公的弟弟段叔以他的母親姜氏為內應,準備發動武裝政變。早有準備的鄭莊公得到段叔反叛的確切證據後,就命大夫子封率領200乘戰車進攻段叔的根據地京邑(今河南滎陽東南)。京邑的人也起來回應。段叔受到內外夾攻,逃奔到鄢,最後逃奔共國(今河南輝縣市境內)。段叔的兒子公孫滑在他父親失敗後逃到衛國,衛桓公收容了他,還派兵攻取了鄭國的廩延。當時鄭莊公還身兼王室卿士之職,於是鄭莊公便率領王室及虢國的軍隊討伐衛國,打到衛國的南郊,這是「伐衛」。
周桓王二年(西元前718年),晉國的小宗室曲沃莊伯聯合鄭國和邢國共同討伐晉國的大宗室翼侯,周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率軍協助曲沃莊伯,結果翼侯逃奔隨邑。曲沃莊伯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取得勝利後卻又反叛了周王室,於是性格剛烈的周桓王便派虢公率王室軍隊討伐曲沃,並立翼侯之子哀侯於翼,這是「伐晉」。
周桓王六年(西元前714年),周桓王因為宋殤公不到京城朝覲,便讓鄭莊公以王室名義討伐宋國。初戰不利,鄭莊公又以周桓王的命令要魯國出兵,魯隱公又約齊國共同出兵。於是在第二年,鄭莊公以王室左卿士的身分率領鄭、齊、魯三國之軍討伐宋國,這是「伐宋」。
周桓王十一年(西元前709年),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南)國君芮伯的母親因為不喜歡芮伯的寵人太多,便把他趕出國都,另立新君,芮伯遷居於魏(今山西芮城北)。秦國見芮國內亂,以為有機可乘,便在第二年派兵入侵芮國。由於輕敵,秦國反為芮國所打敗。於是秦國說動好鬥的周桓王出兵,共同征討芮國。王室的軍隊和秦軍包圍了魏,逮住了芮伯,這是「圍魏」。
從曲沃莊伯「叛王」、宋殤公「不共(供)王職」(不朝覲)等事看來,周王室的威信比起西周時已經是一落千丈;但從周王命虢公率軍伐曲沃,命鄭、魯、齊等國伐宋之事來看,周王室還在為維護自己「天下共主」的權威做最後的打拚。
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最後終結,則始自周、鄭的繻(ㄒㄩ)葛之戰。
西元前771年,一支由申國(今河南南陽)、曾國(今河南方城一帶)和犬戎(游牧於周王室西邊涇渭流域的少數民族部落)組成的聯合部隊攻入了周王朝的都城鎬京,昏庸的周幽王苦等不到各地諸侯的勤王之師,危急之中帶著愛妻褒姒和愛子伯服驚慌失措地向東面的驪山奔逃,不久被窮追不捨的戎人追上並殺於驪山之下,都城鎬京也被戎人大肆劫掠了一番。延續了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至此滅亡。
周幽王被殺之後,在申侯及魯侯、許文公的主持下,原來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被擁立為王,這就是周平王。與此同時,有一個叫做虢公翰的諸侯也擁立王子餘臣為王,後世稱之為「攜王」。於是,周王朝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十餘年後,晉國的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重新統一。
鎬京被戎人大肆掠奪之後,殘垣斷壁,一片荒涼,要想在這裡收拾殘局、重新建都,再現昔時盛景,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方面來看都不可能。況且,鎬京臨近犬戎,即使在周王朝鼎盛之時,也常常受到戎人的侵擾。《詩.小雅.採薇》的作者就曾記下了當時人們面對戎人侵擾時的驚恐之狀: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沒有妻室沒有家,都因與獫狁去打仗)
……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怎能每日不戒備,獫狁情勢太緊張)
何況如今的周王朝,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只是靠了鄭、衛、秦、晉等諸侯國軍隊的支持才能勉強維持,假如戎人再度入侵,很可能會重演周幽王的驪山之逃。因此,重建鎬京的計畫被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西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周平王把都城遷到雒邑(今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後人把東遷後的周王朝稱為「東周」。從這時到西元前476年的295年間,因為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一書所記載的時間跨度(西元前722—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將這一歷史階段叫做春秋時期。
雖然經過兩周之際的戰亂紛擾,昔日繁華的宗周已化作一片廢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損失過半,但是在春秋初年的周平王時期,周王室仍然擁有方六百里的土地。那時的周王朝,「西有虢,據桃林之險,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呂,扼天下之膂,屏東南之固,而南陽肩背澤潞,富甲天下,輟轅伊闕,披山帶河,地方雖小,亦足王也」(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而當時的東都雒邑,地居天下之中,手工業和商業向來都很發達,是一個物阜民康的繁華之地。這時的周王室,不僅擁有「成周八師」的重兵,而且擁有天下大半賦稅的收入,勢力並不算弱。因此,在春秋初期的大半個世紀中,周王室的軍事活動不但頻繁,而且對各諸侯國依然能保持較大的影響力。
《詩.王風.揚之水》,據〈詩序〉講是諷刺周平王的。朱熹認為這首詩是「周人之戍申者,又以非其職而怨思」之作。詩中提到「戍申」、「戍甫」和「戍許」。申,即位於今河南南陽的申國①;甫,即呂國,也在今天的南陽境內;許,即許國,位於今河南許昌東。三國皆姜姓,因為受到南方楚國的侵擾,所以周王室派軍戍守。戍守申、甫、許的周人由於遠離家人,因為抱怨而寫了這首詩。在周平王和周桓王時代,周王室還有過一些軍事活動,曾出兵伐衛、伐晉、圍魏、伐宋。
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722年),鄭國發生內亂,鄭莊公的弟弟段叔以他的母親姜氏為內應,準備發動武裝政變。早有準備的鄭莊公得到段叔反叛的確切證據後,就命大夫子封率領200乘戰車進攻段叔的根據地京邑(今河南滎陽東南)。京邑的人也起來回應。段叔受到內外夾攻,逃奔到鄢,最後逃奔共國(今河南輝縣市境內)。段叔的兒子公孫滑在他父親失敗後逃到衛國,衛桓公收容了他,還派兵攻取了鄭國的廩延。當時鄭莊公還身兼王室卿士之職,於是鄭莊公便率領王室及虢國的軍隊討伐衛國,打到衛國的南郊,這是「伐衛」。
周桓王二年(西元前718年),晉國的小宗室曲沃莊伯聯合鄭國和邢國共同討伐晉國的大宗室翼侯,周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率軍協助曲沃莊伯,結果翼侯逃奔隨邑。曲沃莊伯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取得勝利後卻又反叛了周王室,於是性格剛烈的周桓王便派虢公率王室軍隊討伐曲沃,並立翼侯之子哀侯於翼,這是「伐晉」。
周桓王六年(西元前714年),周桓王因為宋殤公不到京城朝覲,便讓鄭莊公以王室名義討伐宋國。初戰不利,鄭莊公又以周桓王的命令要魯國出兵,魯隱公又約齊國共同出兵。於是在第二年,鄭莊公以王室左卿士的身分率領鄭、齊、魯三國之軍討伐宋國,這是「伐宋」。
周桓王十一年(西元前709年),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南)國君芮伯的母親因為不喜歡芮伯的寵人太多,便把他趕出國都,另立新君,芮伯遷居於魏(今山西芮城北)。秦國見芮國內亂,以為有機可乘,便在第二年派兵入侵芮國。由於輕敵,秦國反為芮國所打敗。於是秦國說動好鬥的周桓王出兵,共同征討芮國。王室的軍隊和秦軍包圍了魏,逮住了芮伯,這是「圍魏」。
從曲沃莊伯「叛王」、宋殤公「不共(供)王職」(不朝覲)等事看來,周王室的威信比起西周時已經是一落千丈;但從周王命虢公率軍伐曲沃,命鄭、魯、齊等國伐宋之事來看,周王室還在為維護自己「天下共主」的權威做最後的打拚。
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最後終結,則始自周、鄭的繻(ㄒㄩ)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