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竹林七賢的道家哲學與人生

95特價52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老子的哲學與政治、人生智慧

第二節  道法「三玄」、「三寶」,知足常樂的人生智慧——至德之人  《老子‧十六章》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肯定人有認知能力,能分辨合乎道德的常道,也預知不理解常道且違反常道而「妄作」的  行為後果,會招致凶惡的報應。人有自由意志,擇取尊道貴德,或做了錯誤的判斷和行為取向,而有「不道」、「失德」的危險,心「介然有知」(〈五十三章〉)、「強行者有志」(〈三十三章〉),能領悟大道的智慧者「惟道是從」(〈二十一章〉)、「聖人抱一(道)為天下式(言行的範式)」(〈二十二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能尊道貴德的人,能自覺地覺察自己由「道」所賦予自己的本真之天性,如個人才能、個性、情感的感受、表達能力、性格⋯⋯等,具有個別差異的個體性。不但如此在自知之明後,能自我珍惜,努力修養,以步步自我實現。〈五十五章〉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至德之人是歸真返樸達到最高成就的人,其修行個人純真的樸實本性,步步推廣、層層提升。〈五十四章〉描述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可見「道」是萬物共同的本根,「德」是萬物由「道」所稟受的本性或本分。
  問題是人生為何無法如大道般的涵容萬物,化育萬物,成就萬物在和諧共融
中又能各自實現自己內在本性之真和內在價值的完美呢?老子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三章〉)。人有官能欲望,受不了繁華世界物質慾望的誘惑,乃至於外逐的聲色、犬馬之嗜欲,世俗之人貪婪成習,禁不起七情六欲的外在誘惑物之不斷誘惑,也情不自禁地如夸父追日般的盲目追求,而與他人爭執、結怨、相互不擇手段地爭奪相殘。老子很世故地告誡人們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人若陷溺在奢侈浮華的感官欲望之享受中,量變則質變,過度的官能欲望之享受,反而導致感性鈍化,滿足感遞減。若不知深思而改弦易轍,人生逐漸乏味,身心疲累,不知生命意義的真諦,精神幸福的品味又何在呢?甚至淪落到人生的價值虛無感。老子深刻地指出人生命的痛苦原因,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他對照出保全生命自身的價值,與逐外在欲望而不知返的身外之物價值,語重心長地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他主張回歸樸實無華,知足常樂的人生本命。
  他除了指出了感官欲求之弊病外,也診斷出常人心理的病端,所謂「心使氣曰強」(〈五十五章〉)、「強行者有志」(〈三十三章〉),人若疏離了自己內在本真之德,純真不染習氣的素樸本性,任憑偏執之心強行逐外物欲之志,與人相爭相忤,患得患失,得不償失,一切煩惱困苦源於自作自受。老子提出人生智慧的警語:「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因此,老子引導迷失於成見與偏執,名韁利鎖和七情六欲的世俗之人,消解吾身大患的心靈藥方在「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實踐「去甚、去奢、去泰」的習心習氣,將生活軌跡轉轍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三章〉),虛心弱志,才是可以從執迷不悟的人為造作的庸俗價值觀中超拔出來。同時,人應提升心境至人生最高的指導智慧,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不但認識道性自然,且深刻洞見道律動以「反者道之動」為深層原理,世事乃正反互變,難易相成,禍福相依。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世人易見事情發展的正面而不見其反面,兩面俱見,唯變所適,才是全然的人生慧眼。換言之,對道之運行有整全觀照的人,才能兩面兼顧地認識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的整全事理,不只是偏見於「剛」而無視於與之動態往來的「柔」。因此,老子告誡吾人處世之道,應該正反兼顧,特別是在一般人忽視的反面,柔弱面,應該妥善運用其「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的反面力量,善於以弱為用、順水操舟、借力使力,避開易遭人打擊的強勢風頭,熟諳「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的深層人生智慧。
  在人與人的社群生活方面,老子提出「三寶」的生活智慧。他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三寶」是效法大道的涵容萬物,化育萬物的大慈大愛。「慈」德係基於柔弱勝剛強的原理,以大仁大愛來關懷、生養萬物,化敵為友,是仁者、慈者無敵的大勇表現。「慈」德蘊涵「儉」德與「不敢為天下先」的虛懷若谷,惠澤天下人的美德。因為能慈於物,愛惜物力,成為廣濟眾人,是不鋪張、浪費,而能物盡大眾之用的節儉美德。慈愛於人,才能化解與人爭強的好勝心,「不敢為天下先」,猶「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上善亦即上德之人,像盈科後進的流水一般,身段柔弱,如水一般的滋養萬物,不和萬物爭長比短,低調地謙沖自牧,安於卑微的地位,可類比於有極大包容能量的「道」。由於水不與他物爭出頭,「是不敢為天下先」的大德者,自然因有不爭之德而不與人結怨尤,樹敵招敵了。因此,老子認為能以「道」為做人處世的典範,對他人能施捨和成全比爭奪和占有更貼近道智和道化的人生幸福。



第三節 善行無轍跡,以百姓心為心的道化政治
  《老子》全書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聚焦在論述理想的人生和政治。蓋老子的時代已是周文疲弊、禮崩樂壞的衰世,人的真情與禮文形式,常呈現「情」不及「禮」或「情」過於「禮」,文與質表裡不一致的虛偽弊端。《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機巧詐騙之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三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彼時救危治亂所提出的外在規範性的道德禮法,已至捨本逐末的地步了。老子提出的救本之法,在「絕聖棄智(非聖人聖明之聖,而是有虛名無實德的虛偽巧利之徒),民利百倍;絕(假)仁棄(假)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為政者應效法大道化育萬物,無轍跡,無心機之為而能如天無私覆,容光必照的無不為。就治國理民而言,為政者應消解片面之知,偏執之為的局而不全,而應深層悟道行道,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三十八章〉)。
  王弼在《老子指略》頗能洞見地說:「《老子》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而息末而已矣。⋯⋯故閑邪在乎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華,不在慈章,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止訟存乎不尚,不在善聽,故不攻其為也,使其無心於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無心於欲也。謀之於未兆,為之於未始也。如斯而已矣!」,近人湯用彤在《魏晉玄學論稿》一書中也詮釋說:「故返本者,即以無為體。以無為體,則能以無為用(沖而用之),以無為用,則無窮而無不戴矣。」王弼以無為本,湯用彤所謂「以無為體,以無為用」,係指消解人封閉的意識形態下的成心、偏執、偏好、局而不全,隔而相離的不公不全的偏執之為。就老子的立場而言,人現實生命之痛苦,係被貪婪的各種欲望所綁架,或不自覺的自陷於過重的人文價值信仰之偏執,人性原始的純真、樸實,被人不自覺地疏離、扭曲和異化。「無為」意指人應自覺的下「致虛寂,守靜篤」(〈十六章〉)的虛靜心功夫,亦即虛其心,弱化意欲之志,洗滌習心嗜欲,玄覽和效法無為而無不為的大道,涵容一切,化育一切。《老子‧六十二章》所謂:「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因為大道清靜自然,沒有意識作用不會做出分別心和具偏執心的行為,善人在妙契道真的心境中,亦可展現其樸實的純真生命。不善之人在大道的涵容下,也獲得不受侵害而保全性命。大道無限深奧,無方無隅,無所偏至地孕育萬物,使萬物適性適情,各遂其生,營造了機體性的整全之和諧與圓融一體。
  如何效法如大道無差別、無偏執地對待萬物而無所不包容,無物不長、育、亭、毒、養、覆地治國理民,是老子關懷的道化之治。《老子‧四十九章》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視如政治典範人格的聖人之治,為政者首先應消解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我執,能開放心懷,提升大公無私的心境,以百姓心為心,要能像大道般地無私無我執,才能「無為而無不為」地為全民的幸福來擬定施政方針。換言之,在心態上,聖人應把百姓之心與自己的心交融至渾然相同。《老子‧四十九章》所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在人法道的道化政治上,為政者應在心態上抱持《老子》書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二十七章〉),師法「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七十七章〉),約束自己不妄作不擾民。〈六十章〉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清淨無為與民休養生息的太平政治,為政者治政如煎小魚般,勿時時翻動而煮爛了小魚。《老子‧五十七章》謂:「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蓋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七十五章〉)。聖人有鑑於此,乃自我要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六十三章〉)。
  當權者的嗜欲和無事生非,畫蛇添足般的「有為」,是政治惡的主要因素。當權者當因奢華糜爛的物欲橫生,而運用權力操控國家機器苛稅暴斂,濫用民力以供其揮霍無度,或因好大喜功而耗民力傷財力。因此,《老子‧五十九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嗇」指應愛惜財力、物力和民力,以清淨無為、素樸之志自持。〈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尤其是當權者勿因好大喜功而急功好利導致苛政擾民。凡事之成由始而終,中有一循序漸進、積累而至的歷程,《老子‧六十四章》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妄為者)敗之,執者(固執不悟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當權者應以虛靜心,靜觀和深切學習天道無為而無不為的玄德。〈五十一章〉所標舉的「道之尊,德之貴。⋯⋯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三不」的玄德,旨在消解自我頑固的偏執的意識形態,不為己甚,而能走出貪功、多欲的我執與身外虛榮之名的執著。為政者應深層領悟道生德畜萬物於無形跡的因任自然,萬物才能以自足於內在天性,適性盡情的生長。「道」雖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而掌控之;「道」雖對萬物有造化之功,卻不自恃其能;「道」雖有成就萬物成熟生命之業績,卻不因此而宰制萬物,而能讓萬物自生自由自成而生機盎然,並育而不相害。無為之為、不治之治,為於無形、成於無跡,其中有真意和深意,令人有妙不可思和難以言傳的深微玄理。這是老子清淨無為而又能無所不為的政治最高智慧。
  總而言之,老子的道化政治,如〈十六章〉所言,旨在「知常(常道)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涵容一切),容乃公(大公無私),公乃全(無偏執而面面俱到全局),全乃天(周全的天道),天乃道,道乃久(具普遍性、恆常性),沒身不殆(長治久安之善政)」。清淨無為的政治之核心價值,在因遵道尚德才能大公無私,以全民幸福為最高目的。〈四十九章〉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五十七章〉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全然尊重民意,充分引導、釋放民間一切正向能量,達到天下為公,社會和諧,民富國安的政治理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