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79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部分 學問家的章太炎

一、醫學與章太炎

祖父不是出生於地主與宦官之家,而是生於浙江餘杭倉前的一個業醫世家,他曾說:「吾家三世皆知醫。」祖父的祖父名章鑒,舉人,「以妻病誤於醫,遍購古今醫學書,研究三十年」,「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諸方書,皆諳誦上口」,初僅為親族治病,很有效,遂為鄉人治病,「以家富不受人餉糈,時時為貧者治瘠,處方不過五六味,諸難病率旬日起」。後因家遭太平天國戰火而破落,乾脆行醫為活,但他為人治病「醫資足一日用」,餘錢「輒分潤鄰族」,醫德醫術皆受鄉人尊敬,先祖父從小以自己祖父為榮。

祖父的父親章濬繼承父業,據縣誌記載「長於醫,為人治病輒效」,家藏醫書三千多冊。祖父的長兄章籛也繼承了家學,又隨從錢塘仲昂庭先生學醫,醫術更加精進,「有瘺人子求治疾者,必應之,所全活甚眾」,是章氏三世中醫術最高的一位。

祖父二十三歲離家去杭州隨漢學大師俞曲園先生深造,在著名學府詁經精舍苦學七年。俞曲園先生不但擅長治經,也好治醫,他家人也遭庸醫誤治,故考據經典之餘也泛涉醫典,兼研醫理,著有多部醫論,這對我祖父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祖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醫學對他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而且他一度也隨他兄長去仲昂庭醫生家學醫,他完全有可能繼承家學,成為一名醫生。但他畢竟接受的是中國最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漢書》所言:「上醫醫國,下醫醫人」,這是做人的兩個最高境界,即出將入仕,治理國家,是人之首選,或退而求其次,治病救人,做個醫生。范文正公將此訓概括成「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這種傳統的觀念對祖父來講,是至為深刻的,他在救人還是救國兩者之中,必須要有所選擇。祖父青少年時代正處於鴉片戰爭後和甲午戰爭前,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又是一個無法洗盡恥辱的年代,這決定了祖父必先去救國的人生道路。一八九七年,他三十歲的這一年,他離開了杭州詁經精舍的書齋,投身了社會革命的洪流。他以筆作武器投入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抗日戰爭,幾乎參與了這個時代所有的政治運動,他的革命鬥爭又是通過學術來表達的,他對舊文化作了系統的批判,為時代提供了新文化與新思想,他在治學、講學、參加社會活動之餘,始終沒有忘記對醫學的關注與研究,家庭的薰陶使他對醫學的愛好是深入骨髓的,而他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研究,內中有不少地方與醫史醫典醫籍醫學是休戚相關的,他無一不加以梳理與研究,有著一般醫生都不能達到的水準。

祖父對醫學的研究與愛好,不僅僅停留在一種耳濡目染,他也是從基礎著手,廣泛收集古今醫方。如今保存在上海中醫學院醫史館由他親手抄錄的醫方有:古代醫案醫方三百三十種,精神醫治法抄方三十八種,治鼠瘻方法抄方十一種及其他抄方五種。所抄之方,皆以蠅頭小楷整齊寫明出自何處,可治何種疾病,幾乎涉及所有醫典,有的甚至非常罕見,可見用功之深,研究之透,是一般醫家不能望項的。這是留給了我們後人一筆非常重要的財富,醫界有識之士已意識到這一點了。

上海中醫學院醫史館收藏的祖父珍貴的文稿,是從我們家中流失的。當時抗戰爆發,我家被迫逃難,雇用了一個叫「大老李」的民工,專門負責挑祖父遺稿,一路顛沛流離數月,大老李的工作是始終負責保管祖父文稿。這時祖父有一個弟子叫潘景鄭的,他生於蘇州四大望族之一,國寶「大迂鼎」就是被他家收藏,後也是他們家族捐獻國家的。潘景鄭先生酷愛學術又酷愛我祖父,於是他收買了大老李,讓他將祖父文稿偷偷賣給他,他嗜好於此。但是,解放後他又將這些文稿分別捐贈給了他工作的上海圖書館及上海中醫大學等,但他還是留下了一些他最珍愛的稿件,如一冊《膏蘭室札記》。這札記一共四冊,是祖父在詁經精舍七年讀書中做下的大量閱讀札記,但第四冊經大老李偷賣給潘先生了。「文革」結束後,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決定先出十個歷史人物的全集,其中就包括祖父全集。於是祖母囑我去上海見潘景鄭,向他借《膏蘭室札記》第四冊,供出版全集使用。潘先生聽了我話後,大談祖父對他如何厚愛,他受祖父教誨如何之深刻,是他一輩子無以回報的,他絕口否認收藏了這冊札記,說著說著兩行濁淚從他布滿皺紋的臉頰上淌了下來……。我回家稟告祖母說:「我們似乎冤枉了他」,祖母聽了歎氣說:「你年輕不知世故也」。後祖父全集終於出版了,當然《膏蘭室札記》少了一冊。但潘先生去世不久,他的家人竟拿出了《膏蘭室札記》第四冊,當然不是捐給國家,更不是歸還我家,而是公開參加拍賣,僅僅以六、七萬元賣掉了。但我還是很感激潘景鄭先生,他畢竟將大多數「遺稿」捐給了國家,讓我們今天有幸讀到這些珍貴的遺稿。祖父治醫並不單純從傳統醫學著手,他還十分注意從當時西方的文化中去汲取營養,他努力學習當時他能學到的一切西方科學知識,有天體演化學說、生物進化學說、細胞學說、粒子與元素學說等近代自然科學的一系列最新成果,還包括有解剖學、生物學、生理學等西方醫學的新成就,並作了大量的札記。尤其他三次流亡日本期間,如飢如渴地閱讀了他能讀到的一切西方先進的科學成果,並將有些先進學說翻譯到中國來。如他最早翻譯了《斯賓塞文集》,把斯賓塞學介紹到中國,又將日本岸本武太著作翻譯到中國,取名《社會學》,這是中國最早介紹社會學的著作,「社會學」一名也是由他命名的。祖父正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各種文化問題,使他的學術在不少方面能走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樊籬,能對一些古老的命題做出全新的翻譯。他是當時社會能接受生物進化論,並用以詮釋中國古籍中生物變異問題的極少數的傑出者。他這樣的中國近代第一代先進的中國人,並不是都是泥古不化的木訥的呆板的迂腐的古董,都是一群頭梳小辮,身穿大褂,不知世界為何物的怪獸。反而今天的人太不了解過去了,說到我們這些先輩,都以為他們是「吸鴉片、梳小辮、纏小腳」的一群傻瓜,殊不知他們比我們先輩更傻。

祖父第一篇關於醫學的論作發表於一九一○年的《學林》雜誌,叫〈醫術平議〉,泛論了平脈篇、平六氣篇、平方藥篇,已經初步形成他的醫學的基本看法。但是十年後,他在編印《章氏叢書》時,跟他女婿龔未生說:前有「醫藥著述」數篇,「亦未甚精」,「筆端必有五行六氣字樣,徒令人厭笑耳」,不可收錄《叢書》。他雖於四十歲前後初步形成了他的醫學觀,從一九一一年他與錢玄同論醫書信中,可窺他當時醫學觀已相當成系統,但他仍不斷探索,不以為是。而真正形成較成熟的醫學觀大概在一九二五年前後,到一九三五年前後,則更成熟與精進了。祖父在工作之餘,還十分重視古醫書收集,僅在一九一四年前後,就收集宋明精本二三十部。當時他給湯國梨夫人信中說:「平生之好,又在醫學……家中頗有醫書二三十部,皆宋明精本,數年搜求,遠及日本,而後得之,望為我保持也。」到他晚年,共收集宋、元、明醫書精本,已達七十多種,這讓他得以群覽醫學之秘。試問,無論當時或今天,有幾個醫家有如此豐富收藏?可是經抗日、解放與文革,他這些收藏已蕩然無存了,歷史就是這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

自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年,祖父研究醫學的黃金時期,這時「護法運動」失敗,「五四運動」興起,「北伐戰爭」剛始,國家處於南北軍閥對峙階段,祖父已不是這個時代革命領頭人和代言人,讓他有了較充裕精力從事他酷愛的醫學了。他完成了醫學論文六十多篇,他選擇了其中三十八篇,結集出版了他第一部醫學著作叫《時病新論》,後改名為《猝病新論》。一九五八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又加重版,改名為《章太炎醫論》。祖父醫論涉及醫理的商討,醫術的研究,病症的論述,醫籍的考證,凡相脈論氣,溫寒暑濕.皆有講說,參酌科學的眼光,兼融中西之說,融會貫通,有許多獨到之見,將傳統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九二七年後,蔣介石「北伐」成功,定都南京,由「國共合作」到公開反共,大肆屠殺工農,消滅異己,在上海二次公開「通緝反動學閥」。祖父二次都在「通緝」首位,不得不藏匿起來,被迫與時代隔絕。是時代讓革命的先鋒被迫退出歷史舞臺,讓他一心救國的願望徹底破滅,從而從「不為良相」轉而追求「則為良醫」,去退守醫人的最後一塊陣地,去從事他自幼所喜的醫人的醫療陣地,去與醫學為伍了。從一九二七到一九三六年,即祖父人生的最後十年,則完全與醫學渾然一體了,他的許多醫學重要論說都出自這個階段。一九二七年中國醫學院在上海創立,由中醫界優秀的年輕輩王一仁、秦伯未、許半龍、嚴蒼山、章次公等創辦,他們公推祖父為首任院長,祖父雖身處逆境,但仍然毅然就任。不久,中醫界先進人物徐衡之、陸淵雷、劉泗橋、章次公、章巨膺等又發起成立上海國醫學院,公推祖父任院長,祖父又允任了,並親撰「發凡起例」,聲明要「一洗陰陽五行之說,欲以科學解釋中醫」。這是當時中國「第一所正式採取現代醫學作為基礎的中醫學校」。一九三四年祖父由上海遷居蘇州定居,被蘇州國醫學院聘請擔任名譽院長兼研究院院長,祖父也欣然接受,並為該校師生定期作演講和講學,深受師生愛戴。他捍衛了祖國古老的醫學,並力圖賦予新的生命,竭精殫力培養中醫人才,對祖國醫學教育功不可沒,正如章次公先生說:「民族革命之導師餘杭先生,亦即國醫革新之導師!」

祖父喜歡醫學,不僅喜研醫理,也鑽研醫術,他雖不是醫生,沒有懸壺,但他會治病,愛為人開方療疾。史書記載過他為鄒容與孫中山都開過處方,他為其他親戚朋友也治過病,他開藥方從不超過八味,一般都在四、五種藥而已,常很有效。

人皆知祖父是革命家、文學家,但他也是一個國醫大家,這一點知者寥寥矣,連研究章太炎的專家,在談到他的醫學時,都語焉不詳,這是十分可惜的。要認識一個真正的章太炎,就不能不知道他跟醫學的關係,以及在他醫學方面的成就。章太炎的學問是涉及多方面,但他最愛的是醫學,這是他的家庭與出身決定,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真正了解一個真實完整的章太炎。祖父生前有人問他,你的學術涉及許多方面,你自己認為哪一個部分你最精通?他不加思索地說:「我醫學第一,小學第二。」人們以為他是自謙之詞,其實這是他真心話,醫學是他第一的愛好。祖父的醫學著作,散落在各種有關的報刊雜誌中,這些報刊雜誌又散落在各地院校圖書館中,我沿著他的生平,按圖索驥,按他經歷的年、月、日到處去搜尋,走訪了諸多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等,遍閱各報刊、雜誌、書籍,歷經六個寒暑,搜集到一百三十多篇他的醫論,分別一一作了注釋,其中有三十多篇是家藏的未刊稿,終於在一九八八年編就了《章太炎醫論集》,又作了一篇三萬多字的介紹祖父醫學經歷的《前言》。但是我畢竟是外行,標點工作我請了上海中醫文獻館承擔,由潘文奎先生領頭校點,終於在一九九四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錄為《章太炎全集》第八集。

《章太炎醫論集》出版後,引起社會很大反響,有人說「功德無量」,有人說「錯誤百出」。一次,一位中央衛生部中醫局負責人見我說:「這是一筆巨大財富啊,我們今天遠遠沒有達到太炎先生水準!」去年我買到了學苑出版社出的《章太炎先生論傷寒》,這是由伍悅、林霖兩位先生根據我編的《章太炎醫論集》將其中我祖父論張仲景《傷寒論》的論述,重新編排,專門編輯成一部祖父論傷寒的專著,認為祖父醫學成就中以研究《傷寒論》為最,「文獻之廣闊,考證之精詳,方法之純熟,資料之豐贍,語語精采,字字璣珠啟悟無窮,開示多多,至今鮮有出其右者」。這部書專門請了當代中國最著名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教授寫了五萬多字的〈章太炎先生論傷寒釋要〉,附於書後。我讀了這部書,尤其細細拜讀了錢教授論文,慚愧得無地自容,原來祖父醫學成就如此之高啊,他們才是真正讀懂祖父醫論的大家啊,我這個醫學門外漢,充其量只是一個史學工作者,當年竟敢編祖父的醫論集,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如今想想實在後怕呀!

一般人論章太炎學術,都會忽略他的醫學經歷與成就,但我卻將他與醫學列為第一章節,我這樣的與眾不同,就是我撰寫「我所知道的祖父」的特點,可寫出一個我所知道的真實的祖父。的確,祖父對學術中最鍾愛的就是醫學,不知此,就太不了解章太炎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