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現在,傳授「瑜伽」修行法。
अथ योगानुशासनम्॥१॥
atha yoga-anuśāsanam ॥1॥
「瑜伽」一詞起源於古印度文化,最早見於西元前1500年的印度古籍《梨俱吠陀》以及解釋吠陀經典的《奧義書》。經文記載「瑜伽」是古印度人的修行方法,其最終目標要達至「梵我一如」的境界。「梵」在印度古籍中是指永恆的宇宙真相,並非專指某種神祇,是後人或他教的引用,才將「梵」衍伸為創造萬物的天神。
瑜伽是修行法
釋迦摩尼佛於西元前500年在印度示教時亦採用「瑜伽」一詞,在佛教經典中是指「止、觀」的修行法。《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是彌勒菩薩向佛陀請教修「止、觀」的章節,該品詳述了修止如何成就正定,修觀如何成就智慧的方法。
這個方法包含了心法和修法。「心法」是萬法唯心的教理;「修法」是止觀雙運的方法。「心法」是心地法門,能修正思想觀念、提升心靈層次,屬於佛法的理體;「修法」有實際可修證之法門,是身心合一的實踐方法,屬於佛法的相用。
佛教的「瑜伽行派」
彌勒菩薩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始祖,現居欲界「兜率天」內院。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凡夫天眾所住,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下一生成佛者)所居。釋迦摩尼佛曾親自授記彌勒菩薩,當其壽四千歲盡時,將下生娑婆世界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接續世尊宣教。
彌勒菩薩現在是等覺菩薩,此為菩薩位的極果、成佛前的最後身,祂是繼世尊之後來到人間弘法的下一尊佛,故也稱「未來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譯為「大慈」,彌勒菩薩刻在「兜率天」內院宣說瑜伽行法,其弟子無著菩薩從內院聽教而著有《瑜伽師地論》。
唐朝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前往印度取經,最想要研讀及翻譯的經典即為《瑜伽師地論》,該論長達100卷,唐太宗並曾為之作序。玄奘大師從印度請回的梵文原典達657部,譯出之經論有75部,包括《解深密經》、《大品般若經》、《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等等,玄奘大師並揉譯印度瑜伽論師之觀點而著有《成唯識論》。
上述相關經論之教派,在印度本土稱為大乘「瑜伽行派」,以彌勒菩薩為祖師,主要承傳者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護法、戒賢等大師。相關經論傳譯至中國本土後,則以玄奘大師為始祖,其重要弟子包括窺基、圓測、辨機等,稱為大乘「唯識學派」。此派又名「唯識宗、法相宗」:因闡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同時闡明何謂諸法萬相故又名「法相宗」。
瑜珈是「境、行、果」相應的修持
《瑜伽師地論釋》云:「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境瑜伽者謂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能隨順性、趣究竟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名瑜伽。行瑜伽者謂一切行更相順故、稱正理故、順正教故、趣正果故說名瑜伽。果瑜伽者謂一切果更相順故、合正理故、順正教故、稱正因故說名瑜伽。……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修習瑜伽,隨分滿足輾轉調化諸有情,所以名瑜伽師。」
論釋曰,大乘、小乘行人所修持的法門皆可稱為「瑜伽」,其修行法包含「境、行、果」三者,且彼此有密不可分的相應關係。「境瑜伽」是瑜伽師所觀修之境,對境時能正確思惟佛法教理並和「行、果」相應;「行瑜伽」是瑜伽師所「行」持的方法,能以止、觀之法如理趨向正確的修行道路;「果瑜伽」是瑜伽師所證得之「果」位,每個果位次第分明,果位必依於正因。
修習小乘(聲聞乘、緣覺乘)佛法的行者、和修習大乘(菩薩乘、佛乘)佛法的行者都必須經歷「聞慧、思慧、修慧、證慧」的階段,藉由次第的修習才能解脫成為聖者;若能隨緣、隨分的對有情眾生作輾轉、善巧的調順和教化,則稱之為「瑜伽師」。
以上內容節錄自《瑜伽經:身心合一的修煉》歐德馥◎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356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