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形式
142a-143c 外層對話
《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結構安排上,在進入主要內容之前,先有一段外層對話:其中,馬格拉城的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兩人談到泰鄂提得斯命危的事,緬懷泰鄂提得斯的好,並追憶起多年前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一場談話。我們從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對泰鄂提得斯的惋惜,可以感受到:長大後的泰鄂提得斯是個優秀的人。而他青少年時期與蘇格拉底的談話,不論當時的討論是否獲得明確的結果,似乎都因此染上正面的意義,讓人覺得是一場很有價值的談話。後來,尤克里迪斯在泰波希翁的央求下,取出他對那場談話的記錄,由僕人拿著筆記朗讀,更增添了這篇「對話錄」「值得一聽」的氛圍。
在這段外層對話中,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談到的科林斯戰役,可以作為一項時間指標,幫助我們標示出《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寫作時間可能晚於369年;即使對柯林斯戰役採取394-391年份之說的學者,也不認為對話成書時間會提早。(Cf. Gill 2012 103)大部分學者認為,這篇對話是在所謂中期對話錄的代表作(如《斐多》、《理想國》)以後。柏拉圖作品大致分為早、中、晚期。一般而言,在哲學風格方面,早期對話錄蘇格拉底問答色彩濃厚,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對話錄」,對話常以「無解」(aporia)作終;中期則已發展出所謂理型論(theory of Forms);晚期則對理型論等中期思想進行反省。這篇《泰鄂提得斯》雖然最後也以「無解」作終,而且似乎沒有提到理型論,但就年份推斷上卻屬於中到晚期作品。這表示:「無解」問答的特點並不完全限於早期對話錄,而《泰鄂提得斯》的「無解」結局也很可能帶有與早期對話錄不同的意涵(見導讀「貳」);另一方面,未使用理型論解釋知識這一點,也表示中期以後的對話錄不見得都要討論到理型。
另外,在對話中尤克里迪斯表示他是聽了蘇格拉底講述對話,然後寫下來,現在又預備讓小僕人拿著他寫的筆記朗讀給泰波希翁聽。這裡,柏拉圖展現出一種特殊的書寫方式:間接轉述主要的對話內容。間接對話的書寫方式增加了一種閱讀上的距離感。身為讀者,我們原本就不是直接參與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談話,但這裡我們甚至也不是直接讀到這場談話的記錄,而是間接去讀別人的轉述,甚至這位轉述者也並沒有參與當年的對話,而是聽蘇格拉底講的。此外,按柏拉圖這裡的安排,寫下這篇對話的作者不是柏拉圖,而是尤克里迪斯。這又更增加了讀者和真正的作者柏拉圖之間的距離。柏拉圖使用間接轉述手法的作品有四篇,除了《泰鄂提得斯》,還有《斐多》、《饗宴》(Συμπόσιον, Symposium)和《巴曼尼得斯》(Παρμενίδης, Parmenides)。其中,《泰鄂提得斯》是唯一明白指出被寫下而且真正「被讀」的對話錄(Benardete 1984 I.85; Waterfield 2004 136),主要對話內容經過「書寫」媒介而被轉述。(《巴曼尼得斯》也涉及一份筆記,但並非單純去讀出對話錄。)不過,卻也正因為藉由「書寫」的媒介,尤克里迪斯從開始寫下他所聽到的部分,到後來一有機會就詢問蘇格拉底加以修正的過程,使對話錄展現出「書寫」而非「口說」可以達到的完整度。這使得整篇對話具有一種對書寫的實驗性。
○、開場與問題的釐清
143d-146b 進入主要對話
尤克里迪斯的小僕人開始朗讀筆記後,進入這篇對話錄的主要內容。其中的對話者是蘇格拉底、泰歐多洛斯和泰鄂提得斯。開始時,泰歐多洛斯向蘇格拉底介紹年輕優秀的泰鄂提得斯,說他「很能學」,蘇格拉底隨即開始檢驗泰鄂提得斯。由於泰鄂提得斯跟隨泰歐多洛斯學習幾何,蘇格拉底就從幾何與其他知識的學習這點,開始詢問泰鄂提得斯「什麼是知識?」。
在這段引導性的談話中,可以從話題如何引入「什麼是知識?」來了解柏拉圖對知識的定位。外層對話兩位談話者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都是馬格拉學派的人,馬格拉學派注重邏輯與數學;至於主要對話裡的泰歐多洛斯、泰鄂提得斯,也都是數學家。柏拉圖讓這場探詢「知識」的對話發生在這些數學家之間,似乎是將數學視為是「知識」的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此外,這裡也出現類似早期對話錄以「技藝」(τέχνη, techne/expertise)檢驗知識的模式:當蘇格拉底開始和泰鄂提得斯談話時(144e- 145b),他先用「琴音的事必須問音樂家」、「長相的事必須問畫家」為例,表明各種不同領域的事物應當要尋求專業有技藝的人來判斷,以此說明自己為什麼要檢驗泰鄂提得斯。早期對話錄常出現檢驗對話者專業技藝的情節,並以此檢驗對方的知識:例如《伊安》(Ἴων, Ion)檢驗詩人的知識,《勃泰哥拉斯》(Πρωταγόρας, Protagoras)檢驗詭辯家的知識,《高吉亞斯》(Γοργίας, Gorgias)檢驗演說家的知識等等。這裡,對話中的蘇格拉底要檢驗的,是數學家(泰歐多洛斯)對數學學生(泰鄂提得斯)在「學習」「知識」上的評判。但檢驗的目的,既不是針對泰歐多洛斯的專業技藝與知識,也不是針對泰鄂提得斯有沒有幾何學知識,而是直接將泰鄂提得斯視為一起探究知識的夥伴。不同於早期對話錄對個別技藝與知識所進行的檢驗,這裡是要更後一層地去討論「知識」是什麼。
用字上,平常在柏拉圖對話錄裡常常將「智慧」與「知識」二詞互換,這裡蘇格拉底正式地和對話者取得同意,將「智慧」和「知識」視為同一回事。(145e)這使得「有智慧的人」(οἱ σοφοί, the wise)或「智者」(σοφιστής, sophist)可以被「有知識的人」取代,因而也可以藉由檢驗「是否有知識」這種清晰的要求,來檢驗有智慧的人。不過,作為一名年輕的學子,泰鄂提得斯並不是被當作有智慧的人而受檢驗;這裡對「知識」的討論,比較接近《米諾》(Μένων, Meno),是從「學習」的角度來進行的。泰鄂提得斯在此是被當作很能「學習」「知識」的人,而不是已經擁有「知識」的人。
另一方面,「知識」這個詞又代表什麼意思?Bostock藉法文中的savoir和connaître來區分兩種「知道」,亦即中文裡「知道(某件事)」和「認識(某人/物)」的區別。前一種在英文討論中稱為propositional knowledge(命題知識);後一種稱為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藉由熟悉而認識)。在這篇對話裡的「知識」,兩種都涵蓋。這表示,柏拉圖可能沒有這種區分。但許多討論柏拉圖知識的研究文獻會涉及這議題。中文讀者很容易可以了解「知道」和「認識」的不同:當我說「我知道蔡依林」,只表示我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知道一些關於這個人的訊息,可能是報紙或電視上得來的,但並不認識她本人;可是,當我說「我認識蔡依林」,通常表示我親身見過她本人,並和她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甚至隱含她也認識我的意思。尤其是對一些很有名的人,我們常常只「知道」她的事,但不「認識」她本人。由於人有許多面向,確實也有可能我認識某個人,卻對她的事情知道得很少;但,無論如何,我至少必須知道「她就是我認識的那個人」這命題,因此「認識」蘊含至少一項命題知識(反之,不論多少相關的命題知識卻都無法保證「認識」)。在當代討論到知識的定義時,所界定的是「命題知識」,也就是「知道(某件事)」的這種知識。Fine認為,對柏拉圖而言,「認識」其實是藉由「知道」有關某人或某物的命題為真而認識,柏拉圖舉例討論知識時,有時似乎也將「認識」與「知道」互換,「認識x」可以改寫成「知道x是如此這般的」。(Fine 1979 98)不過,Fine的解釋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溝通當代知識論與柏拉圖對知識的討論,但這種改寫最多只能是單向的:如果「認識x」,也就「知道x是如此這般的」;但反過來說,如果「知道x是如此這般的」,卻並不就是「認識x」。這點從上面「知道蔡依林」的例子就能了解。再者,「認識」與「知道」也無法互相作量化的比較:「我認識蔡依林」,雖然可以改寫成「我知道蔡依林是……」,但也有可能我雖然認識她,擁有的相關命題知識卻很貧乏;而一個不認識蔡依林本人的歌迷,反而知道很多蔡依林的事情,她所出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歌曲、她的生日、星座、血型、所唸過的學校等等,但把這許多命題知識集合起來,不論多麼大量,都不能等同於「我認識蔡依林本人」。
142a-143c 外層對話
《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結構安排上,在進入主要內容之前,先有一段外層對話:其中,馬格拉城的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兩人談到泰鄂提得斯命危的事,緬懷泰鄂提得斯的好,並追憶起多年前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一場談話。我們從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對泰鄂提得斯的惋惜,可以感受到:長大後的泰鄂提得斯是個優秀的人。而他青少年時期與蘇格拉底的談話,不論當時的討論是否獲得明確的結果,似乎都因此染上正面的意義,讓人覺得是一場很有價值的談話。後來,尤克里迪斯在泰波希翁的央求下,取出他對那場談話的記錄,由僕人拿著筆記朗讀,更增添了這篇「對話錄」「值得一聽」的氛圍。
在這段外層對話中,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談到的科林斯戰役,可以作為一項時間指標,幫助我們標示出《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寫作時間可能晚於369年;即使對柯林斯戰役採取394-391年份之說的學者,也不認為對話成書時間會提早。(Cf. Gill 2012 103)大部分學者認為,這篇對話是在所謂中期對話錄的代表作(如《斐多》、《理想國》)以後。柏拉圖作品大致分為早、中、晚期。一般而言,在哲學風格方面,早期對話錄蘇格拉底問答色彩濃厚,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對話錄」,對話常以「無解」(aporia)作終;中期則已發展出所謂理型論(theory of Forms);晚期則對理型論等中期思想進行反省。這篇《泰鄂提得斯》雖然最後也以「無解」作終,而且似乎沒有提到理型論,但就年份推斷上卻屬於中到晚期作品。這表示:「無解」問答的特點並不完全限於早期對話錄,而《泰鄂提得斯》的「無解」結局也很可能帶有與早期對話錄不同的意涵(見導讀「貳」);另一方面,未使用理型論解釋知識這一點,也表示中期以後的對話錄不見得都要討論到理型。
另外,在對話中尤克里迪斯表示他是聽了蘇格拉底講述對話,然後寫下來,現在又預備讓小僕人拿著他寫的筆記朗讀給泰波希翁聽。這裡,柏拉圖展現出一種特殊的書寫方式:間接轉述主要的對話內容。間接對話的書寫方式增加了一種閱讀上的距離感。身為讀者,我們原本就不是直接參與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談話,但這裡我們甚至也不是直接讀到這場談話的記錄,而是間接去讀別人的轉述,甚至這位轉述者也並沒有參與當年的對話,而是聽蘇格拉底講的。此外,按柏拉圖這裡的安排,寫下這篇對話的作者不是柏拉圖,而是尤克里迪斯。這又更增加了讀者和真正的作者柏拉圖之間的距離。柏拉圖使用間接轉述手法的作品有四篇,除了《泰鄂提得斯》,還有《斐多》、《饗宴》(Συμπόσιον, Symposium)和《巴曼尼得斯》(Παρμενίδης, Parmenides)。其中,《泰鄂提得斯》是唯一明白指出被寫下而且真正「被讀」的對話錄(Benardete 1984 I.85; Waterfield 2004 136),主要對話內容經過「書寫」媒介而被轉述。(《巴曼尼得斯》也涉及一份筆記,但並非單純去讀出對話錄。)不過,卻也正因為藉由「書寫」的媒介,尤克里迪斯從開始寫下他所聽到的部分,到後來一有機會就詢問蘇格拉底加以修正的過程,使對話錄展現出「書寫」而非「口說」可以達到的完整度。這使得整篇對話具有一種對書寫的實驗性。
○、開場與問題的釐清
143d-146b 進入主要對話
尤克里迪斯的小僕人開始朗讀筆記後,進入這篇對話錄的主要內容。其中的對話者是蘇格拉底、泰歐多洛斯和泰鄂提得斯。開始時,泰歐多洛斯向蘇格拉底介紹年輕優秀的泰鄂提得斯,說他「很能學」,蘇格拉底隨即開始檢驗泰鄂提得斯。由於泰鄂提得斯跟隨泰歐多洛斯學習幾何,蘇格拉底就從幾何與其他知識的學習這點,開始詢問泰鄂提得斯「什麼是知識?」。
在這段引導性的談話中,可以從話題如何引入「什麼是知識?」來了解柏拉圖對知識的定位。外層對話兩位談話者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都是馬格拉學派的人,馬格拉學派注重邏輯與數學;至於主要對話裡的泰歐多洛斯、泰鄂提得斯,也都是數學家。柏拉圖讓這場探詢「知識」的對話發生在這些數學家之間,似乎是將數學視為是「知識」的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此外,這裡也出現類似早期對話錄以「技藝」(τέχνη, techne/expertise)檢驗知識的模式:當蘇格拉底開始和泰鄂提得斯談話時(144e- 145b),他先用「琴音的事必須問音樂家」、「長相的事必須問畫家」為例,表明各種不同領域的事物應當要尋求專業有技藝的人來判斷,以此說明自己為什麼要檢驗泰鄂提得斯。早期對話錄常出現檢驗對話者專業技藝的情節,並以此檢驗對方的知識:例如《伊安》(Ἴων, Ion)檢驗詩人的知識,《勃泰哥拉斯》(Πρωταγόρας, Protagoras)檢驗詭辯家的知識,《高吉亞斯》(Γοργίας, Gorgias)檢驗演說家的知識等等。這裡,對話中的蘇格拉底要檢驗的,是數學家(泰歐多洛斯)對數學學生(泰鄂提得斯)在「學習」「知識」上的評判。但檢驗的目的,既不是針對泰歐多洛斯的專業技藝與知識,也不是針對泰鄂提得斯有沒有幾何學知識,而是直接將泰鄂提得斯視為一起探究知識的夥伴。不同於早期對話錄對個別技藝與知識所進行的檢驗,這裡是要更後一層地去討論「知識」是什麼。
用字上,平常在柏拉圖對話錄裡常常將「智慧」與「知識」二詞互換,這裡蘇格拉底正式地和對話者取得同意,將「智慧」和「知識」視為同一回事。(145e)這使得「有智慧的人」(οἱ σοφοί, the wise)或「智者」(σοφιστής, sophist)可以被「有知識的人」取代,因而也可以藉由檢驗「是否有知識」這種清晰的要求,來檢驗有智慧的人。不過,作為一名年輕的學子,泰鄂提得斯並不是被當作有智慧的人而受檢驗;這裡對「知識」的討論,比較接近《米諾》(Μένων, Meno),是從「學習」的角度來進行的。泰鄂提得斯在此是被當作很能「學習」「知識」的人,而不是已經擁有「知識」的人。
另一方面,「知識」這個詞又代表什麼意思?Bostock藉法文中的savoir和connaître來區分兩種「知道」,亦即中文裡「知道(某件事)」和「認識(某人/物)」的區別。前一種在英文討論中稱為propositional knowledge(命題知識);後一種稱為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藉由熟悉而認識)。在這篇對話裡的「知識」,兩種都涵蓋。這表示,柏拉圖可能沒有這種區分。但許多討論柏拉圖知識的研究文獻會涉及這議題。中文讀者很容易可以了解「知道」和「認識」的不同:當我說「我知道蔡依林」,只表示我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知道一些關於這個人的訊息,可能是報紙或電視上得來的,但並不認識她本人;可是,當我說「我認識蔡依林」,通常表示我親身見過她本人,並和她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甚至隱含她也認識我的意思。尤其是對一些很有名的人,我們常常只「知道」她的事,但不「認識」她本人。由於人有許多面向,確實也有可能我認識某個人,卻對她的事情知道得很少;但,無論如何,我至少必須知道「她就是我認識的那個人」這命題,因此「認識」蘊含至少一項命題知識(反之,不論多少相關的命題知識卻都無法保證「認識」)。在當代討論到知識的定義時,所界定的是「命題知識」,也就是「知道(某件事)」的這種知識。Fine認為,對柏拉圖而言,「認識」其實是藉由「知道」有關某人或某物的命題為真而認識,柏拉圖舉例討論知識時,有時似乎也將「認識」與「知道」互換,「認識x」可以改寫成「知道x是如此這般的」。(Fine 1979 98)不過,Fine的解釋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溝通當代知識論與柏拉圖對知識的討論,但這種改寫最多只能是單向的:如果「認識x」,也就「知道x是如此這般的」;但反過來說,如果「知道x是如此這般的」,卻並不就是「認識x」。這點從上面「知道蔡依林」的例子就能了解。再者,「認識」與「知道」也無法互相作量化的比較:「我認識蔡依林」,雖然可以改寫成「我知道蔡依林是……」,但也有可能我雖然認識她,擁有的相關命題知識卻很貧乏;而一個不認識蔡依林本人的歌迷,反而知道很多蔡依林的事情,她所出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歌曲、她的生日、星座、血型、所唸過的學校等等,但把這許多命題知識集合起來,不論多麼大量,都不能等同於「我認識蔡依林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