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古希臘時期相關人學概念的演進
古代希臘哲學為西方文化孕育的搖籃,哲學家對這世界究竟如何,世界的起源,它的最終統一原理的探討,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理性思辨發展的方向。對客觀世界的關懷是哲學家探討的首要對象,這是所謂的自然主義或宇宙論。對客觀世界的探討是人從自己走出,從人作為認知的主體,人從自身走向客觀世界。從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人回到自身,人要了解人是什麼,人的本質或本性,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或原理,這種由對客體的關懷回到主體本身的關懷,為希臘哲學在宇宙論的探討上開啟了新的一頁。簡言之,建立了科學的人學(anthropology)。希臘哲學從宇宙論的探討進到人的探討,無論是宇宙論或人學,哲學家在探討時,他們所要了解的即宇宙整體的基礎是什麼,人的基礎是什麼。在宇宙論的探討上,哲學家要問所有事物的最終統一原理,在事物多的現象中尋找最終的一。有關人學的探討上則要問人的本質是什麼,人作為一獨立的個體,人的統一原理是什麼?人的行為或活動是否具有道德和宗教的意義。
在尋找實在的基礎,事物本質的形式和定律時,希臘哲學中有兩主要的傳統需要了解。首先即人雖是宇宙整體中的一分子,希臘哲學家明確地區分有關物理的世界(phusis)和人的探討。在辯士派學者(sophists)、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思想中,提出在存有之間無以衡量的結構(la strutturale incommensurabilità),另方面有關人的問題,亦即人的本質的問題。所有有關物理世界的科學無法達到人,我們需要持別的力量(energie)方能獲得有關人的知識。為古代希臘人,只有神能擁有有關人的知識。
在希臘的傳統中,有關人的探討需要從不同時期對人的探討來理解,不同時期對人的理解都有著決定性的發展,這是我們探討古代希臘人學或靈魂論時需要了解的。在古代希臘,靈魂與身體這兩個概念有著一段發展的歷程。在西元前八世紀的荷馬時期還沒有完整的身體和靈魂的概念。荷馬時期在說人即是他的身體時,是從人的各個器官、肢體分別有的作用或活動來看身體。靈魂是靈魂氣(breath-soul)的概念,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是活的;它的永久離去身體死亡。
唯靈魂在活著的人身上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在荷馬時期,人就是他的身體,在人死後,靈魂遠離人,在冥府中繼續存在。在哲學的理性思辨時期,哲學家在尋找這世界的統一原理時,開始有了靈魂為人的生命原理這樣的認識。因著東方奧而菲宗教的影響,對人的理解建立了靈魂─身體二元的思想,靈魂寄居在身體內。靈魂中的理性是來自於神的賦予,理性是在人性內的神性。蘇格拉底從人的靈魂的理性相似神,正如神具有理性理解的能力,靈魂使得人成為一理性和道德的主體。人是他的靈魂。柏拉圖將靈魂視為形上的統一原理,靈魂是非物質、非物體和可理解的存有。靈魂在與身體結合之前就已存在,在身體毀滅之後,靈魂繼續存在。柏拉圖論證靈魂的不朽及它具有的末世意義(eschatological significance)。亞理斯多德以他的形質論說明靈魂與身體的關係,就靈魂為實體的形式,它統一起身體。
從理性思辨時期開始,這種對人的探討是有關靈魂的探討,不僅在古代希臘如此,亦成了往後新柏拉圖主義者及中世紀哲學家所秉持的傳統。在這種對人的探討中,表達著人嘗試從外在的現象進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或本性的探討。因此,人雖然為宇宙的一分子,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和人的探討是兩種不同的知識,兩種不同的知識結構為兩種不同的科學。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樹立了對人的價值與尊嚴的體認及人在整個宇宙中新的角色和職責。在西元前六世紀哲學理性思辨時期,哲學家從靈魂是人的身體的生命原理來看靈魂,靈魂是人的生命統一的原理。因著奧而菲主義的靈魂─身體的二元論影響,古代希臘人開始有著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的思想。蘇格拉底、柏拉圖在這樣的思想脈絡下肯定人即是他的靈魂,身體是靈魂的墳墓或監獄。在柏拉圖的靈魂為人的形上原理,靈魂的本性是非物質、可理解的思想中,他指出靈魂與身體之間有質的不同。
有關靈魂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及靈魂的本性等問題是在亞理斯多德《論靈魂》一書中主要探討的問題。他以形質論來解釋靈魂與身體之間的關係。靈魂與身體的關係類比形式與質料的關係,靈魂與身體建構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兩個內在的形上組成原理。靈魂是身體的形式,靈魂是靈魂只有當它是身體的形式,身體是身體也只有當它是靈魂的身體時方為身體。人當是一完整的人,人既不是他的靈魂,也不是他的身體,而是由靈魂與身體組合的完整的人。靈魂作為身體的形式是非物質與可理解的。靈魂是使得潛能中具有生命的身體所以活著的第一現實。唯要了解的即物理學中的形質論只能類比的用到植物和動物的生命原理靈魂,與自然身體的組合關係,人的理性的靈魂是自外來到人內,它是神聖的,形質論不能以相同的方式用到理性與身體的關係上。
古代希臘自理性思辨開始,從對人的理性靈魂是在人內的神性的肯定,及靈魂的非物質、可理解的肯定上,有著對靈魂具有倫理、道德、宗教和末世的意義的理解。故在我們對古代希臘人學或靈魂論的探討上,有必要對靈魂與身體兩個概念的史的發展有基本的理解。此外,又因著對靈魂與身體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不僅影響著整個古代希臘人學的發展,且影響著往後各個時期的人學思想。我們的探討從靈魂與身體兩概念的發展上有著關鍵重要性的思想作為探討的重點,以掌握對古代希臘人學思想的發展。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從四方面來探討:一、先蘇時期:靈魂為人的生命的統一原理,二、蘇格拉底:靈魂為人的理性和道德的原理,三、柏拉圖:靈魂為人的形上原理,四、亞理斯多德:靈魂為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等四方面來探討。在這樣的探討中,我們一方面分析人的本性,及靈魂與身體兩概念的發展,另方面我們看靈魂在整個人之內所有的角色與意義,及靈魂與身體之間的關係。
一、先蘇時期:靈魂為人的生命的統一原理
西方人學受古代希臘、猶太─基督宗教思想的影響。古代希臘的人學能溯源到荷馬史詩、悲劇、抒情詩、哲學的理性思辨,及其後來自東方奧而菲宗教思想的影響。在探討西方人學發展上,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即人的本質或本性的問題。這一個問題要問的即人究竟是他的身體;或者人除身體之外,還有靈魂,真正的人是他的靈魂,身體只是靈魂在這世界上暫時寄居之處;或者身體和靈魂共同組成一個體。哲學人學要關懷的問題是人的本性或本質的問題,及身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有關身體與靈魂兩概念的產生與發展的探討就是必要的和基本的。古代希臘人在不同時期對這類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從西方文化的形成是始於伊利亞德和奧德賽而言,有關身體與靈魂的探討必須從西元前八世紀荷馬(Homer)時期開始,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哲學思辨時期的展開。
荷馬史詩、抒情詩與悲劇代表著從西元前八世紀到五世紀這一時期最偉大的神話作品。從某種意義而言,神話是古代的歷史,它敘述著這世界的起源與目的。從字面的意義,神話不是歷史的真理,它以符號的方式敘述著某些人的條件、苦難及人對深奧的真理直觀的期望。在西方的傳統中,以神話的象徵語言敘述有關這世界和人的起源與目的,除了可以在希臘荷馬史詩、抒情詩及悲劇等作品中找到,甚至在進到哲學的理性思辨時期,哲學家諸如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也以神話來敘述有關世界和人的最深奧的真理。
在我們探討古代希臘的人的概念時,我們會看到的即無論在荷馬史詩、悲劇和哲學思想中,古代希臘人都在嘗試提出一理想的人的圖像。這一理想的人為所有世代、所有城邦中的人都會有價值。一個理想的人從不是一個孤單的人,他和神在一起。故在古代希臘的人的概念中,自荷馬時期即從人面對神、與神的關係來看人。進到哲學的理性思辨,哲學家開始意識到因著靈魂的理性作用,靈魂是人相似神的地方。靈魂具有神性。這種從人與神的關係來理解人,以及對靈魂的理解能力的認識對古代希臘的人的概念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鑒於在古代希臘的思想中,對人的理解及身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的理解是在不斷地發展著。從荷馬時期對人的理解是從人的肢體,各個器官的活動與作用來理解人。靈魂是身體的生命,在人死亡時,靈魂與身體分開。在哲學的理性思辨時期,哲學家開始將靈魂視為生命原理及區別靈魂與身體。古代希臘對人的理解,以及靈魂與身體的關係歷經一段發展的過程。無論如何,從荷馬的神話直到先蘇時期的理性思辨,共同的現象即將靈魂視為人的生命原理。
從靈魂概念的發展來看,F. Sarri指出從靈魂的生命意義而言,西方的靈魂概念是已經部分的包含在荷馬之中,到了西元前五世紀時方以決定性的方式在共同的語言、詩歌、文學和哲學中表達。古代希臘人是先理解到靈魂為身體的生命原理之後,方有著對靈魂的進一步解釋。在探討靈魂為人的身體的生命原理時,我們將從兩方面來分析:首先從荷馬時期的身體與靈魂概念,其次從先蘇時期各哲學家的身體與靈魂概念的演進來探討。期藉這樣的探討我們對古代希臘初期的身體和靈魂概念的產生與發展有清楚的認識,並進一步理解靈魂就作為人的身體的生命原理,它為整個人所有的角色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