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認為──埃里希.佛洛姆是位預言家。
佛洛姆在二戰前就發表的知名著作如《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等書,那時他便已看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針對疏遠人本主義就會導致不幸的病因,發出了嚴正警告。其分析一針見血,批判直搗核心,至今看來仍是經典。
而現今世界正成為佛洛姆所預言並警告的那般。
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消費人」(homo consumens)、「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無論其知曉與否,皆遵循一切權威,甚至沒有意識到依循權威的自己。而沒有真正的「自己」,便只能窺看「他人」臉色,遵循「他人」意見,無法活在「自己」的人生裡。而因戰爭導致人類滅亡的危險性也終將益發增高。
在這層面上,我認為佛洛姆不只是預測未來的預言家,更是位「先知」。
佛洛姆出生於代代皆為拉比(猶太教神職)的世家。所謂先知就是傳達神祇訊息的人。而他傳達的訊息,泰半是對同時代精神上墮落的人們所發出的警告,希冀他們「改變吧!」
不過,這樣的聲音卻沒有傳遞到大眾耳裡。就好比猶太人對先知耶利米的警告充耳不聞,結果遭到強大的新巴比倫帝國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迫害,導致整個猶太民族被驅離原鄉,強制遷徙至巴比倫,有了「巴比倫囚虜」的民族悲劇。
「他人」不聽信先知告誡,事後才知其所言可貴。
讀佛洛姆的人也將面臨類似的決斷吧。
他於其著作《自我的追尋》(Man for himself)序文裡提到,「現今大多數的人希望在心理學讀物裡獲得『幸福』或『讓心安穩』的處方,但本書並無此類建議。與其給予讀者安穩心緒的方法,本書的目的更在於向讀者投問」,這在佛洛姆的其他著作也能見到。
當然,佛洛姆雖說沒有處方箋,但他並不是沒有給出任何答案。他甚至還提示了根本上的解決之道。而現代人有無接受佛洛姆建議的「勇氣」,這便是問題所在。
佛洛姆的建議其實很簡單。這樣的簡單是指本質上的、根本上的。他要現代人去面對從根本上改變的生活方式。但就是由於衝擊到本質,才令人難以接受。不過,這實為先知之言。
佛洛姆主張,首先必須相信人類原本就擁有的「人本主義」。一聽到這點,恐怕許多現代人會不禁失笑,認為這提議真是樂天吧。對於多數將「現實主義」視為己務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提議就只是夢想而已。
然而,根據佛洛姆的思想,這種「現實主義」本身不過就是自身「弱點」的偽裝與「躲避現實」罷了。沒有看到現實的,並非佛洛姆,而是「這群人」。
對於「人類應該如何生存」此問的回應,佛洛姆勸告眾人應培養存在於人類內心的「理性」與「愛」。但這答案究竟有著什麼意思,應該很難理解吧?透過探究佛洛姆的思想,希望讀者一起來思考這答案的意義。
我初聞佛洛姆,是在高中三年級時。距離現在已過五十年了。佛洛姆是當時的思想家。從閱覽室的管理老師借我讀《逃避自由》後,我就時常接觸佛洛姆的作品。在他離世四十年後再讀,仍令我相當驚訝,處在冷戰、核武導致人類覆滅危機中的佛洛姆,對人類及社會所發出的警訊至今依舊不過時。由於佛洛姆預先看到好久以後的時代,而其「預言」某種程度現下已經應驗,這對於處在此時的我們來說更加真實。在這層面上,佛洛姆堪稱是現在更要認識、閱讀其思想的大家。
──岸見一郎
第二章 人本主義倫理學
.基礎概念「孤獨」
我們於本章一起來看佛洛姆的思想具體為何。
佛洛姆認為,現代人的根本病因在於「孤獨」。
近代社會為人們所帶來的最大恩典,就是讓人們「自由」。以日本來說,其前近代社會中,「士農工商」的身分固定不變,人類並非完全的自由,而是被強迫承繼上一代的「身分」,還要滿足於這樣的「分際」。但近代卻斬斷了這樣的身分鎖鏈,讓所有人獲得自由。
近代社會中,從經濟層面來看,資本主義體系使人們自由。而資本主義正是近代社會的基石,兩者也如車輪相輔相成,或者說是一體的關係。不過,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這樣的矛盾也愈漸顯著。
近代資本主義破壞了前近代傳統的身分社會。而就如前文所述,這不僅有著使所有人自由的正面影響,卻也帶來負面影響,那就是摧毀了人與人之間溫暖真實的連結──「羈絆」。人類變得自由的同時,也成了不得不隻身與世界對峙的孤獨存在。
佛洛姆對現代社會做出的「診斷」,即是作為生物存在的人們天生就渴望「連結」。但在現代社會裡並無「連結」。那些無法忍受孤獨的人們儘管隱約注意到事物的虛假,但只要他們能因此受到拯救免於孤獨,就不禁會去追求這些虛假好令自己能夠依賴之。德國人民聽從獨裁者的虛偽言論,身為猶太人的佛洛姆因此被迫離開故土,也正是源於現代社會的根本結構──「孤獨」,現代特有的一切問題之源。
所以,為了要徹底消除這份「孤獨」,也就是說,為了要帶給現代「羈絆」,佛洛姆尤其重視「愛」。依他所言,「愛」就是「人本主義」最卓越的發展形態。
因此在本章,首要依據其著作《自我的追尋》,來探討佛洛姆所說的「人本主義」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
.人類學的人本主義
所謂「人本主義」,無法單純以「充滿人性的愛」也就是「人道的」一類含糊詞彙說明。這詞原本指的是,十五及十六世紀以義大利佛羅倫斯為首,於各城市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對於希臘、希伯來、拉丁語的古典教育與語言上的回歸,這是個帶有特定歷史語境(context)的學術用語。佛洛姆基本上以這詞的意義作為基礎,以「綜合人類學」的意思來使用。
佛洛姆的人本主義主要原則如下:一、人類是一體的,即為人性具有普遍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人性。二、強調人的尊嚴。三、強調人類發展並完整自己的能力,甚至也強調理性、客觀與和平。
所謂人類為一體,就是不管是誰都擁有相同人性(humanity),一個人即代表了所有人類(humanity)。「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人性」的信念,便是基於佛洛姆所引用的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提烏斯說的「但凡與人類相關事物,無一不和自己有所牽繫」。
引用佛洛姆的話,「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切人類」,這就是「人本主義」。所以,「人性之事無一不和自己有所牽繫。」(《在幻想鎖鏈的彼岸》)
而在舊約聖經上也提到了這樣的人本主義,當愛鄰人、陌生人,也就是要愛沒有血緣關係毫不親近之人。作為例證,佛洛姆引用了《利未記》:「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以及《出埃及記》「不可虐待或欺壓外僑;要記得你們曾經在埃及寄居過。」
佛洛姆將這裡的外僑換句話說成「陌生人」(strangers, die Fremde)。而能否理解「陌生人」的概念,則憑藉能夠經歷多少「陌生人」的經驗。佛洛姆認為,我們共同擁有人性的基礎經驗。因此,人類基本上能夠理解彼此。
接下來,佛洛姆的話將清楚說明,其所抱持的人本主義之內涵。
「雖然我們為一體,但每個人仍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且自成一個宇宙。(中略)凡拯救一個生命的人相同於拯救了全世界;而摧毀了一個生命的人等同於摧毀了全世界。」(《愛的藝術》)
佛洛姆所處的時代,人類面臨的威脅與日俱增。而他提出的人本主義,便是與此抗衡的思想。現今因核戰或輻射意外等事件更加迫及到人類存亡,佛洛姆提倡「凡拯救一個生命的人相同於拯救了全世界;而摧毀了一個生命的人等同於摧毀了全世界」的人本主義思想,肯定更顯其重。
.生存的技術
那麼,在我們每天的日常裡可以如何落實佛洛姆所說的「人本主義」呢?依佛洛姆的話來說,這關鍵就在於「技術」,但這並不是單純運用小聰明的「技術」。佛洛姆認為,「生存」這件事本身就需要技術。
就像其代表作之一《愛的藝術》英文原書名為「The Art of Loving」,但這裡的art並非指稱藝術,而是「技術」一詞。「愛」往往關乎「真心誠意」,與「技術」之類毫無干係,然而他卻將技術這詞使用在愛的概念上,或許有人甚至會對此產生厭惡。但在其重要著作、在這主題裡,從他採用「技術」一詞來看,便可知道,這概念與普世想法略有不同,可見在其自身的思想體系中,他有多麼看重這個「技術」的概念。
而且,依照佛洛姆的觀點,這個「生存技術」才是人類該要落實、尤為困難且複雜的「技術」。
我認為──埃里希.佛洛姆是位預言家。
佛洛姆在二戰前就發表的知名著作如《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等書,那時他便已看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針對疏遠人本主義就會導致不幸的病因,發出了嚴正警告。其分析一針見血,批判直搗核心,至今看來仍是經典。
而現今世界正成為佛洛姆所預言並警告的那般。
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消費人」(homo consumens)、「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無論其知曉與否,皆遵循一切權威,甚至沒有意識到依循權威的自己。而沒有真正的「自己」,便只能窺看「他人」臉色,遵循「他人」意見,無法活在「自己」的人生裡。而因戰爭導致人類滅亡的危險性也終將益發增高。
在這層面上,我認為佛洛姆不只是預測未來的預言家,更是位「先知」。
佛洛姆出生於代代皆為拉比(猶太教神職)的世家。所謂先知就是傳達神祇訊息的人。而他傳達的訊息,泰半是對同時代精神上墮落的人們所發出的警告,希冀他們「改變吧!」
不過,這樣的聲音卻沒有傳遞到大眾耳裡。就好比猶太人對先知耶利米的警告充耳不聞,結果遭到強大的新巴比倫帝國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迫害,導致整個猶太民族被驅離原鄉,強制遷徙至巴比倫,有了「巴比倫囚虜」的民族悲劇。
「他人」不聽信先知告誡,事後才知其所言可貴。
讀佛洛姆的人也將面臨類似的決斷吧。
他於其著作《自我的追尋》(Man for himself)序文裡提到,「現今大多數的人希望在心理學讀物裡獲得『幸福』或『讓心安穩』的處方,但本書並無此類建議。與其給予讀者安穩心緒的方法,本書的目的更在於向讀者投問」,這在佛洛姆的其他著作也能見到。
當然,佛洛姆雖說沒有處方箋,但他並不是沒有給出任何答案。他甚至還提示了根本上的解決之道。而現代人有無接受佛洛姆建議的「勇氣」,這便是問題所在。
佛洛姆的建議其實很簡單。這樣的簡單是指本質上的、根本上的。他要現代人去面對從根本上改變的生活方式。但就是由於衝擊到本質,才令人難以接受。不過,這實為先知之言。
佛洛姆主張,首先必須相信人類原本就擁有的「人本主義」。一聽到這點,恐怕許多現代人會不禁失笑,認為這提議真是樂天吧。對於多數將「現實主義」視為己務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提議就只是夢想而已。
然而,根據佛洛姆的思想,這種「現實主義」本身不過就是自身「弱點」的偽裝與「躲避現實」罷了。沒有看到現實的,並非佛洛姆,而是「這群人」。
對於「人類應該如何生存」此問的回應,佛洛姆勸告眾人應培養存在於人類內心的「理性」與「愛」。但這答案究竟有著什麼意思,應該很難理解吧?透過探究佛洛姆的思想,希望讀者一起來思考這答案的意義。
我初聞佛洛姆,是在高中三年級時。距離現在已過五十年了。佛洛姆是當時的思想家。從閱覽室的管理老師借我讀《逃避自由》後,我就時常接觸佛洛姆的作品。在他離世四十年後再讀,仍令我相當驚訝,處在冷戰、核武導致人類覆滅危機中的佛洛姆,對人類及社會所發出的警訊至今依舊不過時。由於佛洛姆預先看到好久以後的時代,而其「預言」某種程度現下已經應驗,這對於處在此時的我們來說更加真實。在這層面上,佛洛姆堪稱是現在更要認識、閱讀其思想的大家。
──岸見一郎
第二章 人本主義倫理學
.基礎概念「孤獨」
我們於本章一起來看佛洛姆的思想具體為何。
佛洛姆認為,現代人的根本病因在於「孤獨」。
近代社會為人們所帶來的最大恩典,就是讓人們「自由」。以日本來說,其前近代社會中,「士農工商」的身分固定不變,人類並非完全的自由,而是被強迫承繼上一代的「身分」,還要滿足於這樣的「分際」。但近代卻斬斷了這樣的身分鎖鏈,讓所有人獲得自由。
近代社會中,從經濟層面來看,資本主義體系使人們自由。而資本主義正是近代社會的基石,兩者也如車輪相輔相成,或者說是一體的關係。不過,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這樣的矛盾也愈漸顯著。
近代資本主義破壞了前近代傳統的身分社會。而就如前文所述,這不僅有著使所有人自由的正面影響,卻也帶來負面影響,那就是摧毀了人與人之間溫暖真實的連結──「羈絆」。人類變得自由的同時,也成了不得不隻身與世界對峙的孤獨存在。
佛洛姆對現代社會做出的「診斷」,即是作為生物存在的人們天生就渴望「連結」。但在現代社會裡並無「連結」。那些無法忍受孤獨的人們儘管隱約注意到事物的虛假,但只要他們能因此受到拯救免於孤獨,就不禁會去追求這些虛假好令自己能夠依賴之。德國人民聽從獨裁者的虛偽言論,身為猶太人的佛洛姆因此被迫離開故土,也正是源於現代社會的根本結構──「孤獨」,現代特有的一切問題之源。
所以,為了要徹底消除這份「孤獨」,也就是說,為了要帶給現代「羈絆」,佛洛姆尤其重視「愛」。依他所言,「愛」就是「人本主義」最卓越的發展形態。
因此在本章,首要依據其著作《自我的追尋》,來探討佛洛姆所說的「人本主義」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
.人類學的人本主義
所謂「人本主義」,無法單純以「充滿人性的愛」也就是「人道的」一類含糊詞彙說明。這詞原本指的是,十五及十六世紀以義大利佛羅倫斯為首,於各城市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對於希臘、希伯來、拉丁語的古典教育與語言上的回歸,這是個帶有特定歷史語境(context)的學術用語。佛洛姆基本上以這詞的意義作為基礎,以「綜合人類學」的意思來使用。
佛洛姆的人本主義主要原則如下:一、人類是一體的,即為人性具有普遍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人性。二、強調人的尊嚴。三、強調人類發展並完整自己的能力,甚至也強調理性、客觀與和平。
所謂人類為一體,就是不管是誰都擁有相同人性(humanity),一個人即代表了所有人類(humanity)。「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人性」的信念,便是基於佛洛姆所引用的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提烏斯說的「但凡與人類相關事物,無一不和自己有所牽繫」。
引用佛洛姆的話,「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切人類」,這就是「人本主義」。所以,「人性之事無一不和自己有所牽繫。」(《在幻想鎖鏈的彼岸》)
而在舊約聖經上也提到了這樣的人本主義,當愛鄰人、陌生人,也就是要愛沒有血緣關係毫不親近之人。作為例證,佛洛姆引用了《利未記》:「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以及《出埃及記》「不可虐待或欺壓外僑;要記得你們曾經在埃及寄居過。」
佛洛姆將這裡的外僑換句話說成「陌生人」(strangers, die Fremde)。而能否理解「陌生人」的概念,則憑藉能夠經歷多少「陌生人」的經驗。佛洛姆認為,我們共同擁有人性的基礎經驗。因此,人類基本上能夠理解彼此。
接下來,佛洛姆的話將清楚說明,其所抱持的人本主義之內涵。
「雖然我們為一體,但每個人仍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且自成一個宇宙。(中略)凡拯救一個生命的人相同於拯救了全世界;而摧毀了一個生命的人等同於摧毀了全世界。」(《愛的藝術》)
佛洛姆所處的時代,人類面臨的威脅與日俱增。而他提出的人本主義,便是與此抗衡的思想。現今因核戰或輻射意外等事件更加迫及到人類存亡,佛洛姆提倡「凡拯救一個生命的人相同於拯救了全世界;而摧毀了一個生命的人等同於摧毀了全世界」的人本主義思想,肯定更顯其重。
.生存的技術
那麼,在我們每天的日常裡可以如何落實佛洛姆所說的「人本主義」呢?依佛洛姆的話來說,這關鍵就在於「技術」,但這並不是單純運用小聰明的「技術」。佛洛姆認為,「生存」這件事本身就需要技術。
就像其代表作之一《愛的藝術》英文原書名為「The Art of Loving」,但這裡的art並非指稱藝術,而是「技術」一詞。「愛」往往關乎「真心誠意」,與「技術」之類毫無干係,然而他卻將技術這詞使用在愛的概念上,或許有人甚至會對此產生厭惡。但在其重要著作、在這主題裡,從他採用「技術」一詞來看,便可知道,這概念與普世想法略有不同,可見在其自身的思想體系中,他有多麼看重這個「技術」的概念。
而且,依照佛洛姆的觀點,這個「生存技術」才是人類該要落實、尤為困難且複雜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