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問題

我說,誠然,知識是靈魂的糧食;而我的朋友啊,我們必須小心,智者學派(Sophist)自吹自
擂他們所販賣的東西時,他們並沒有欺騙我們,就像商販在批發或零售給身體的糧食一樣;因為他
們都是良窳不分地吹噓他們的商品,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有益或有害的;他們的顧客也不明就裡,
除非剛好遇到行家或醫生。同樣的,那些在城裡到處兜售知識的人,躉售或零賣給缺乏知識的人,
也會不分好壞地吹噓它們。朋友啊,如果說他們很多人並不明白知識對靈魂的作用,我也不以為
怪;而他們的顧客恐怕也一無所知,除非買家剛好是靈魂的醫生。所以說,如果你能抉擇善惡,你
應該可以安全無虞地購買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或任何人的知識;否則,我的朋友啊,就請你
收手,不要把你最寶貴的利益押在碰運氣的遊戲上。因為相較於買肉或沽酒,購買知識的危險性可
是大得多了……
——柏拉圖《普羅塔哥拉篇》(Plato,_Protagoras)

幾個世紀以來,驕傲和樂觀的精神一直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他們之所以驕傲,是因為他們擁有理性作為理解並支配自然的工具;他們之所以樂觀,是因為他們實現了人類最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就是為最大多數的人成就最大的幸福。

人的驕傲是其來有自的。人類憑藉著理性打造了一個物質世界,它的實在性是童話、烏托邦夢想與異象所望塵莫及的。人類駕馭著種種自然能量,確保擁有一個有尊嚴的、多產的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儘管他們有許多目標仍未達成,但無疑已近在咫尺,而創造的問題(那是以前的問題)原則上也已經解決了。而今,在人類歷史中,他們破天荒地得以相信,人類的世界大同以及征服自然的理想再也不是夢,而具備實事求是的可能性。他難道不該感到驕傲,對自己及未來信心滿滿嗎?

然而現代人卻焦慮不安,越來越困惑。他們努力工作,奮發向上,但是隱隱覺得所作所為都是枉然。雖然他們支配物質的權力日漸擴張,卻對於個人生活和社會覺得很無力。他們雖然創造了更新更好的工具來支配自然,卻也困在那些工具的羅網,再也看不見那唯一能賦予它們意義的目的地——人們自己。他們雖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卻也成了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機器的奴隸。雖然他們擁有關於物質的豐富知識,但是對於人類存在最重要且根本的問題卻一無所知:人是什麼,他應該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人類可以釋放且用以厚生利物的能量有多麼巨大?

當代人類的危機使人放棄了啟蒙運動的嚮往和理念,它曾預言我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進步已經展開。他們把進步的觀念說成童騃的幻想,反過來高喊「現實主義」,一個對人類完全沒有信心的新語詞。人的尊嚴和力量的觀念,在幾個世紀以前曾給予人們力量和勇氣以創業垂統,如今卻遭到質疑,暗示我們必須回頭接受人終究無力而渺小的事實。這個想法駸駸然有摧毀我們文化成長的根基之虞。

啟蒙運動的理念對人們說,他們可以信任自身理性的引導,設定有效的倫理規範,他可以依靠自己去認識善惡,而不必憑藉啟示或教會的權威。啟蒙運動的座右銘「勇於認識」正蘊含著「信任你的知識」的理念,也成為現代人奮鬥和成就的誘因。然而此刻,對人類自主性和理性的懷疑暗潮起伏,造成了一種道德困惑的狀態,既沒有啟示、也沒有理性可以指引人們,結果就是接受相對主義的立場,認為價值判斷和道德規範僅僅是品味問題或個人偏好,在這個領域中不會產生客觀有效的陳述。但是,既然人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價值和規範,這個相對主義就只是讓他們成為不理性的價值系統下的廉價犧牲者。他們轉向一個立場,即使那個立場早被希臘的啟蒙運動、基督宗教、文藝復興以及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所推翻:國家的需求,對於強人領袖的神祕特質、威力強大的機器,以及物質成就的狂熱,成了他們的規範和價值判斷的根源。

我們要對此置若罔聞嗎?我們都同意只能在宗教和相對主義之間二擇一嗎?我們也要讓理性在道德問題上退位嗎?我們真的相信自由與奴役、愛與恨、真與偽、正直與機會主義、生與死之間的抉擇,都只是許多主觀偏好的結果嗎?

的確,我們擁有其他選擇。有效的倫理規範可以、也只能靠理性來建立。正如由理性推論出的其他判斷,人也可以明辨對錯並做出價值判斷。在以人的自律和理性為基礎的價值體系方面,已由人本主義倫理學思想的偉大傳統奠下基石。這些體系奠基於一個前提,也就是說,要了解什麼對人是好的或壞的,我們必須先認識人性。因此,它們基本上也是心理學的探究範疇。

如果說,人本主義倫理學是以人性知識為基礎,那麼現代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對於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發展而言,則是最有力的刺激因素之一。然而,儘管精神分析讓我們大大增長了對於人的知識,但是關於人應該怎麼生活、應該做什麼等等的認知,卻沒有什麼進展。它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揭露真相」,證明價值判斷和倫理規範是不理性的(而且經常是潛意識的)欲望和恐懼的表現,因此沒有什麼客觀有效性可言。雖說這個揭露本身很有價值,但是如果它一直局限在批評方面,也會漸漸乾涸。

精神分析在嘗試將心理學設定為一種自然科學時,誤把心理學和哲學以及倫理學的問題分家。它忽略了一個事實,也就是除非我們就人的整體去探討人,包括他為存在找尋意義和答案的需求,以及探索何為生活規範的需求,否則我們沒辦法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佛洛伊德所謂的「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正如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都只是向壁虛造的解釋罷了。不了解價值和道德衝突的本質,就不可能明白人類及其情感和心理上的困擾。心理學的進步並不是在於讓所謂「自然」領域和所謂「精神」領域分道揚鑣而專注於前者,而是回到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偉大傳統,從身心的整體面向去探討人,相信人的目標是做自己,而達到該目標的條件就是要追尋自我。

我寫本書的目的,是要重申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有效性,證明我們對於人性的認識不會導致倫理的相對主義,相反的,它讓我們相信,倫理行為規範的源頭必須在人性本身覓得;道德規範是以人的天性為基礎,違反了天性才會導致心理和情感的崩潰。我將證明成熟而整全(mature and integrated)人格的性格結構——有建設性的性格——構成了「德性」的根源和基礎,而「惡行」其實和人的自我或自殘無涉。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既不是捨己,也不是自私或自戀,更不是對個體的否定,而是真正對人性自我的肯定。他必須認識自己,也要了解自己擁有努力向善和創造性的能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