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尼采超人講座:超越自己.遇見自己

9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個問題

「我的人生為何如此艱辛?」

鄙視追求安逸生活的人

世界充滿浮躁。

因為所有現代人都在逃離自我。

人生是搖擺於欲望和倦怠之間的鐘擺

某些哲學家認為生活本身就是痛苦,亞瑟‧叔本華(編按‧1788年~1860年,德國哲學家,唯意志主義的開創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實,在哲學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大部分宗教也把我們的人生看作苦痛。這一點,從基督教把今世比作淚谷,佛教稱人世為苦海就可見一斑。

其實完全不用放大到哲學和宗教範疇,幾乎每個人都一度覺得人生道路遍佈荊棘。我也一度有很強的厭世傾向,哪怕碰到一點困難就會感歎人生充滿苦痛。

前面提到,叔本華對於活著為何如此痛苦進行了深入徹底的研究。他用一句話論述了人生的本質:

人生如同搖擺於欲望和倦怠之間的鐘擺。

人是一種擁有無限欲望的存在。對美食的欲望,想擁有美貌異性的欲望,讀好的大學、找好工作的欲望,希望子女取得好成績的欲望,等等。欲望由始至終支配著我們的人生,我們為了滿足欲望而努力。

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覺得痛苦,但是即使欲望得以實現,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不會持續很久。在沒有欲望的前提下,滿足感和幸福感自身是無法獨立存在的。換言之,滿足感和幸福感來自於欲望被實現的過程,所以在欲望得以實現的瞬間,它們就開始消失了。

例如,我們很想吃炸醬麵,當終於吃到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幸福。但是這種幸福感僅僅存在於這個欲望得以滿足的過程中,伴隨著飽腹感的出現,幸福感開始消失了,厭倦隨之而來。

這種厭倦會持續很久,直至刺激我們欲望的新的事物出現,只有新的欲望才能消除這種厭倦感。然後,我們會再次由於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痛苦。

通過孩子玩玩具的情景,便很容易理解叔本華的觀點。看到誘人的玩具,孩子會產生擁有玩具的欲望,於是便央求父母買,有時候還會因此受到責備。

可是,即使是又哭又鬧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玩具,對於孩子來說,因此而產生的幸福感也只不過是一瞬之間的事情。不管多昂貴、多好玩的玩具,過不了一個月,他們就會玩膩了。
玫瑰色的幸福感消失,孩子被灰色的厭倦所籠罩。

於是他們開始跟父母耍脾氣,覺得無聊,纏著父母陪他們玩。看到電視裡比自己的玩具更好玩的新玩具,便又會產生佔有欲望。看到孩子們的這副樣子,就無法不對叔本華的「人生如同搖擺於欲望和倦怠之間的鐘擺」這句話產生共鳴。

這種現象難道只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嗎?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只是欲望的對象不同罷了。孩子們渴望的是玩具,而大人們渴望的則是更富足的生活、更漂亮的異性,住小房子的人則想要更大、更舒適的公寓。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慨歎自己處境的不堪,倍覺痛苦。可是,即便經歷千辛萬苦,最終得到夢寐以求的公寓,那種滿足感也不會持續很久。我們很快就會對新的公寓提不起興致,再次被厭倦吞噬,新的欲望來襲,我們開始想擁有更大、更舒適的居住空間。

男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在遇到心儀的異性時,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以爭取對方的愛情。可是當真的得到的時候,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卻並不會持續很久。

兩個人不多久就會進入厭倦期,最後無法忍受這種厭倦的重壓,開始把目光投向其他更漂亮的異性。想像一下這種情況,就不能不承認「人生如同搖擺於欲望和厭倦之間的鐘擺」這句話的犀利精闢。

當然,在叔本華的這句話之前,我們已經對叔本華所道破的人生現實有著某種程度上的認識。只不過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像叔本華那樣明確的洞察生活的本質,而僅僅是庸庸碌碌的活著而已。但是,叔本華卻用一句話就將人生的本質淋漓盡致的展露在我們面前。

或許這就是哲學和科學的差異,也是科學所無法企及的哲學的美妙。科學提供的是我們前所未聞的新資訊。例如,在生物學發現遺傳基因之前,我們對遺傳基因這件事,根本一無所知。

與之相反,哲學則是把一些我們在生活中已經有所體驗,並且有模糊認識的東西,用明確的概念加以整理,使之呈現在我們眼前。因此,在接觸蘊含著哲學真理的箴言時,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也能說出這樣的話,只不過是被人家搶先了一步而已。

儘管人們都說哲學是一門最難的學問,但是考慮到上述情況,哲學也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學問。因為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把我們通過身體力行所得到的模糊認識加以明確並呈現出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