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樂音悠揚的夜晚
你靠大麻來逃避無法承受的壓力。嗯,那樣的話,我靠的是華格納。華格納是日耳曼一切事物的解毒劑。
──《瞧,這個人》,〈我為何如此聰明〉第六節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九日,廿四歲的尼采向他在萊比錫大學的好友和老同學爾文.洛德提起一齣喜劇。
「我這部喜劇,」他寫道:「各幕的標題如下:一、結識社團(或該說認識副教授)的晚會。二、逃出門的裁縫。三、與神祕人的會面。演員要有幾名老婦人。星期四那晚,羅蒙特(Romundt)帶我去戲院,但我對戲曲已經愈來愈沒興趣了⋯⋯我們就像眾神判定奧運選手的桂冠資格一樣地品評這齣叫做《葛拉夫.埃塞克斯》(Graf Essex)的通俗劇。我自然免不了向拐我前來的羅蒙特頻頻抱怨……
這學期的第一堂『古典社會』課堂安排在隔天晚上,學校已經很客氣地問過我能不能來上。我還需要再多準備些學術武器,但是我馬上就整裝待發了,而且我一踏進薩斯培爾(Zaspel)大樓的教室,沒想到已經黑壓壓地擠了四十名聽眾⋯⋯我自在地開講,只靠著一張紙片上面的筆記授課……我想,這份學術工作應該妥當了。我到家時,發現有張給我的紙條,上頭寫著幾個字:『如果你想和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見面,下午三點四十五分到咖啡劇院來。溫迪煦。』
這份驚喜讓我高興得暈頭轉向……我當然馬上衝出去找我們的好朋友溫迪煦,他後來又透露了更多消息。原來華格納匿名到了萊比錫。報社完全不知此事,而他的僕人更是受命三緘其口。不過,華格納的姊姊,也就是我們都認識,聰明過人的那位布洛克豪斯教授夫人,為里修教授夫人引見了華格納。由於里修夫人在場,華格納便演奏了《名歌手》〔就是華格納幾個月前才首度登台搬演的著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主題曲〕, 那位貴婦告訴他,這首歌她很熟。〔雖然這樂譜才出版不久,但她已經聽過尼采演唱這首歌了。〕這下子倒是令華格納大感驚喜!他立即表示希望私下與我會面;所以我收到了這份週日晚上的邀約⋯⋯
中間等待的那幾天,我的心情簡直像是小說裡才會出現的那樣:我說真的,一想到這特立獨行的人有多麼高不可攀,這場即將到來的會面就彷彿是童話故事即將成真一樣。一想到會有很多人應邀出席,我決定好好打扮一番,好在我的裁縫也答應盡力為我趕製週日的晚宴服。當天天氣不好,又是雨又是雪的。我真是不想出門,還好,羅謝下午來找我談論伊利亞學派〔希臘早期哲學學派之一,活動期間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左右〕與哲學中對上帝的看法。等到天色總算暗了下來,我的裁縫還沒來,羅謝卻差不多要走了。我送了他一程,順道親自去裁縫那裡。結果看到他的學徒拚了命地在縫製我的禮服;他們說再四十五分鐘就好了。我滿意地離開裁縫店,繞進了金禧餐廳〔學生時常光顧的萊比錫餐館〕,看了本《喀哩哐啷》〔當時的諷刺畫雜誌〕,還看到一篇說華格納到了瑞士的報導。就那麼剛好,我看到這報導的時候就是我要去見他的同一天哪。我也看到報導說他昨天才收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一封信, 開頭稱:『致偉大的日耳曼作曲家理查.華格納』。
我回到家時,裁縫還沒來。我悠閒地讀一篇探究歐多西亞詩作的論文,卻不時遭到遠處大響的鈴聲硬生生打斷。最後我總算確定是有人在大廳舊鐵門外等著;那扇大門鎖上了,所以那人是在房子前等著。我隔著花園對那人大喊,叫他繞到房子後頭進來。但是雨實在大到他聽不清楚。整個房子鬧成一團。最後,大門總算開了,一個瘦小的老頭拿著包裹進到了我房間來。這時已經六點三十分了,是該穿上服裝準備赴宴了, 畢竟我住的地方挺遠。那老人拿來了我的衣服。我穿上了整套服裝;相當服貼合身。問題來了:他這時掏出了帳單。我客氣地接過來;他要我馬上就付清貨款。我吃了一驚,告訴他我不會拿錢給他這跑腿的,我會直接找裁縫付錢。但那人堅持要收錢。時間緊迫。我抓起那些衣服開始套到身上。他也抓著衣服,不讓我穿―我拉住一邊, 他扯住另一邊。這時的場景是:我一邊穿著下襬沒紮好的襯衫,努力要穿上我的新褲子。
這是面子問題,是實實在在的威脅。該死的裁縫跟助手,我發誓我一定要討回公道。這時那人拿著我的衣服跑了出去。第二幕終。我穿著襯衫,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 打算不管理查會怎麼想,就穿上黑色天鵝絨套裝吧。
外頭雨勢滂沱。再過一刻就八點了。我們七點半就該在咖啡劇院見面了。我就這樣穿著一身黑衝出門,栽進夜裡的狂風暴雨,身上還沒晚宴外套。
我們進到了布洛克豪斯家中相當舒適的客廳;在場沒有其他外人,就只有華格納和我們兩個。主人向華格納引介我,我對他說了幾句聊表欽佩的話。他想知道我怎麼會那麼熟悉他的音樂,抱怨了他所有歌劇的演出情況,還拿那些用平板聲調指揮管弦樂團的指揮家取笑:『各位,這裡要激情一點。大家這裡要多點激情啊!』……
晚餐前後,華格納演奏了《名歌手》的所有精彩段落,還極其痛快地模仿了各段唱腔。他確實是充滿豐沛活力和熱情的人,說話飛快,才思敏捷,讓這樣的私人聚會成了再歡樂不過的盛事。在這期間,我還與他聊叔本華聊了許久;你可以了解我有多愛聽他是怎麼帶著無比的溫情來談叔本華,說他從叔本華那裡得到多少,又是怎麼說叔本華才是唯一懂得音樂本質的哲學。」
叔本華的著作當時還罕為人知,更遭人棄如敝屣。各大學都還極不願將他視為一位哲學家,但是尼采卻因最近偶然讀到了《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一頭栽進對叔本華的狂熱崇拜之中,這份機緣,或者照尼采自己更愛的說法──這一連串命定的巧合──都是出自直覺本能的巧手安排,才促成了在布洛克豪斯家中與華格納的這場會面。
這一連串巧合的第一個環節是在與華格納見面的一個月前鑄就,尼采當時聽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這兩齣最新歌劇的序曲。「我身上的每根寒毛、每條神經全都顫抖了起來,」他在聽完的當天如此寫道,而且準備去學鋼琴編曲。接下來,奧提麗.布洛克豪斯聽到了他的演奏,並將這消息告訴了她弟弟華格納。然後是第三個環節:華格納對叔本華這難懂的哲學家深深著迷,而叔本華的著作又是尼采三年前剛抵達萊比錫時,無依無靠又鬱鬱寡歡時的唯一慰藉。
「我〔尼采〕那時茫然無助,孤苦伶仃,沒有安身立命的準則,沒有希望,沒有一絲愉快的記憶⋯⋯直到有天我在一家二手書店發現了這本書,好奇這本在講些什麼,便翻開了書頁。我不知道那時是什麼樣的惡魔在我耳邊呢喃著:『帶這本書回家吧。』我不像平常買書時那樣猶豫半天,立刻買下。一回到家,我馬上拿出新買的寶貝躺進沙發裡,任那活力充沛又陰鬱深沉的天才擺布⋯⋯我在裡頭看見了一面碩大無朋的鏡子,映照出我觀看世界、生命和我自身本性的模樣⋯⋯我在裡頭看到了病態與安康、流亡和庇藏、地獄及天堂。」
但是在布洛克豪斯家裡那晚,他們沒有時間進一步暢談叔本華,因為照尼采的描述,華格納的話語猶如他的天才一樣,摶扶搖而直上九天,無所不在,卻又恍惚無跡。
信中繼續寫道:
〔晚餐〕之後,〔華格納〕他讀了一段他正在撰寫的自傳片段,談他在萊比錫那段無憂無慮,時時刻刻充滿笑聲的學生生涯;他的文筆奇佳,確實是才華洋溢。最後, 我們雙雙準備離開,他親切地與我握手,極為友善地邀我再次會面,再度暢談音樂與哲學;他也交代我要好好教他姊姊和家人熟悉他的作品,這已成了我戮力以赴的重責大任了。等我能更客觀一點、更能處之泰然的時候,也許我還可以再多告訴你一點今晚所發生的事。但是今天就這樣吧,珍重、平安。尼采
尼采離開布洛克豪斯教授座落大街一隅的豪宅後,便頂著各個街角吹來的狂風驟雪沿路走回雷興街廿二號的租屋處,尼采在那裡跟《德意志匯報》(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這份自由派報社的編輯卡爾.畢德曼教授(Professor Karl Biedermann)租了間雅房。他說他當時的心情實在是難以言喻的狂喜。他第一次聽聞華格納的作品是在他的學生時代。他寫道:「總的來說,要是沒有華格納的音樂,我那段青春歲月實在教人難以忍受。」而華格納在他身上下的魔咒也始終不曾消失。華格納是在尼采著作中出場最多次的人物,無論是基督、蘇格拉底、歌德都比不上他。尼采的第一本書就是向華格納致敬。生平十四本著作中,更有兩本以華格納為名。尼采在他最後一本書《瞧,這個人》(Ecce Homo)中寫道,他在藝術的各個領域中不斷追尋「能像《崔斯坦與伊索德》那麼蕩人神魂,無比詭譎又甜美」的作品,卻始終徒勞無功。
										你靠大麻來逃避無法承受的壓力。嗯,那樣的話,我靠的是華格納。華格納是日耳曼一切事物的解毒劑。
──《瞧,這個人》,〈我為何如此聰明〉第六節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九日,廿四歲的尼采向他在萊比錫大學的好友和老同學爾文.洛德提起一齣喜劇。
「我這部喜劇,」他寫道:「各幕的標題如下:一、結識社團(或該說認識副教授)的晚會。二、逃出門的裁縫。三、與神祕人的會面。演員要有幾名老婦人。星期四那晚,羅蒙特(Romundt)帶我去戲院,但我對戲曲已經愈來愈沒興趣了⋯⋯我們就像眾神判定奧運選手的桂冠資格一樣地品評這齣叫做《葛拉夫.埃塞克斯》(Graf Essex)的通俗劇。我自然免不了向拐我前來的羅蒙特頻頻抱怨……
這學期的第一堂『古典社會』課堂安排在隔天晚上,學校已經很客氣地問過我能不能來上。我還需要再多準備些學術武器,但是我馬上就整裝待發了,而且我一踏進薩斯培爾(Zaspel)大樓的教室,沒想到已經黑壓壓地擠了四十名聽眾⋯⋯我自在地開講,只靠著一張紙片上面的筆記授課……我想,這份學術工作應該妥當了。我到家時,發現有張給我的紙條,上頭寫著幾個字:『如果你想和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見面,下午三點四十五分到咖啡劇院來。溫迪煦。』
這份驚喜讓我高興得暈頭轉向……我當然馬上衝出去找我們的好朋友溫迪煦,他後來又透露了更多消息。原來華格納匿名到了萊比錫。報社完全不知此事,而他的僕人更是受命三緘其口。不過,華格納的姊姊,也就是我們都認識,聰明過人的那位布洛克豪斯教授夫人,為里修教授夫人引見了華格納。由於里修夫人在場,華格納便演奏了《名歌手》〔就是華格納幾個月前才首度登台搬演的著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主題曲〕, 那位貴婦告訴他,這首歌她很熟。〔雖然這樂譜才出版不久,但她已經聽過尼采演唱這首歌了。〕這下子倒是令華格納大感驚喜!他立即表示希望私下與我會面;所以我收到了這份週日晚上的邀約⋯⋯
中間等待的那幾天,我的心情簡直像是小說裡才會出現的那樣:我說真的,一想到這特立獨行的人有多麼高不可攀,這場即將到來的會面就彷彿是童話故事即將成真一樣。一想到會有很多人應邀出席,我決定好好打扮一番,好在我的裁縫也答應盡力為我趕製週日的晚宴服。當天天氣不好,又是雨又是雪的。我真是不想出門,還好,羅謝下午來找我談論伊利亞學派〔希臘早期哲學學派之一,活動期間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左右〕與哲學中對上帝的看法。等到天色總算暗了下來,我的裁縫還沒來,羅謝卻差不多要走了。我送了他一程,順道親自去裁縫那裡。結果看到他的學徒拚了命地在縫製我的禮服;他們說再四十五分鐘就好了。我滿意地離開裁縫店,繞進了金禧餐廳〔學生時常光顧的萊比錫餐館〕,看了本《喀哩哐啷》〔當時的諷刺畫雜誌〕,還看到一篇說華格納到了瑞士的報導。就那麼剛好,我看到這報導的時候就是我要去見他的同一天哪。我也看到報導說他昨天才收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一封信, 開頭稱:『致偉大的日耳曼作曲家理查.華格納』。
我回到家時,裁縫還沒來。我悠閒地讀一篇探究歐多西亞詩作的論文,卻不時遭到遠處大響的鈴聲硬生生打斷。最後我總算確定是有人在大廳舊鐵門外等著;那扇大門鎖上了,所以那人是在房子前等著。我隔著花園對那人大喊,叫他繞到房子後頭進來。但是雨實在大到他聽不清楚。整個房子鬧成一團。最後,大門總算開了,一個瘦小的老頭拿著包裹進到了我房間來。這時已經六點三十分了,是該穿上服裝準備赴宴了, 畢竟我住的地方挺遠。那老人拿來了我的衣服。我穿上了整套服裝;相當服貼合身。問題來了:他這時掏出了帳單。我客氣地接過來;他要我馬上就付清貨款。我吃了一驚,告訴他我不會拿錢給他這跑腿的,我會直接找裁縫付錢。但那人堅持要收錢。時間緊迫。我抓起那些衣服開始套到身上。他也抓著衣服,不讓我穿―我拉住一邊, 他扯住另一邊。這時的場景是:我一邊穿著下襬沒紮好的襯衫,努力要穿上我的新褲子。
這是面子問題,是實實在在的威脅。該死的裁縫跟助手,我發誓我一定要討回公道。這時那人拿著我的衣服跑了出去。第二幕終。我穿著襯衫,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 打算不管理查會怎麼想,就穿上黑色天鵝絨套裝吧。
外頭雨勢滂沱。再過一刻就八點了。我們七點半就該在咖啡劇院見面了。我就這樣穿著一身黑衝出門,栽進夜裡的狂風暴雨,身上還沒晚宴外套。
我們進到了布洛克豪斯家中相當舒適的客廳;在場沒有其他外人,就只有華格納和我們兩個。主人向華格納引介我,我對他說了幾句聊表欽佩的話。他想知道我怎麼會那麼熟悉他的音樂,抱怨了他所有歌劇的演出情況,還拿那些用平板聲調指揮管弦樂團的指揮家取笑:『各位,這裡要激情一點。大家這裡要多點激情啊!』……
晚餐前後,華格納演奏了《名歌手》的所有精彩段落,還極其痛快地模仿了各段唱腔。他確實是充滿豐沛活力和熱情的人,說話飛快,才思敏捷,讓這樣的私人聚會成了再歡樂不過的盛事。在這期間,我還與他聊叔本華聊了許久;你可以了解我有多愛聽他是怎麼帶著無比的溫情來談叔本華,說他從叔本華那裡得到多少,又是怎麼說叔本華才是唯一懂得音樂本質的哲學。」
叔本華的著作當時還罕為人知,更遭人棄如敝屣。各大學都還極不願將他視為一位哲學家,但是尼采卻因最近偶然讀到了《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一頭栽進對叔本華的狂熱崇拜之中,這份機緣,或者照尼采自己更愛的說法──這一連串命定的巧合──都是出自直覺本能的巧手安排,才促成了在布洛克豪斯家中與華格納的這場會面。
這一連串巧合的第一個環節是在與華格納見面的一個月前鑄就,尼采當時聽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這兩齣最新歌劇的序曲。「我身上的每根寒毛、每條神經全都顫抖了起來,」他在聽完的當天如此寫道,而且準備去學鋼琴編曲。接下來,奧提麗.布洛克豪斯聽到了他的演奏,並將這消息告訴了她弟弟華格納。然後是第三個環節:華格納對叔本華這難懂的哲學家深深著迷,而叔本華的著作又是尼采三年前剛抵達萊比錫時,無依無靠又鬱鬱寡歡時的唯一慰藉。
「我〔尼采〕那時茫然無助,孤苦伶仃,沒有安身立命的準則,沒有希望,沒有一絲愉快的記憶⋯⋯直到有天我在一家二手書店發現了這本書,好奇這本在講些什麼,便翻開了書頁。我不知道那時是什麼樣的惡魔在我耳邊呢喃著:『帶這本書回家吧。』我不像平常買書時那樣猶豫半天,立刻買下。一回到家,我馬上拿出新買的寶貝躺進沙發裡,任那活力充沛又陰鬱深沉的天才擺布⋯⋯我在裡頭看見了一面碩大無朋的鏡子,映照出我觀看世界、生命和我自身本性的模樣⋯⋯我在裡頭看到了病態與安康、流亡和庇藏、地獄及天堂。」
但是在布洛克豪斯家裡那晚,他們沒有時間進一步暢談叔本華,因為照尼采的描述,華格納的話語猶如他的天才一樣,摶扶搖而直上九天,無所不在,卻又恍惚無跡。
信中繼續寫道:
〔晚餐〕之後,〔華格納〕他讀了一段他正在撰寫的自傳片段,談他在萊比錫那段無憂無慮,時時刻刻充滿笑聲的學生生涯;他的文筆奇佳,確實是才華洋溢。最後, 我們雙雙準備離開,他親切地與我握手,極為友善地邀我再次會面,再度暢談音樂與哲學;他也交代我要好好教他姊姊和家人熟悉他的作品,這已成了我戮力以赴的重責大任了。等我能更客觀一點、更能處之泰然的時候,也許我還可以再多告訴你一點今晚所發生的事。但是今天就這樣吧,珍重、平安。尼采
尼采離開布洛克豪斯教授座落大街一隅的豪宅後,便頂著各個街角吹來的狂風驟雪沿路走回雷興街廿二號的租屋處,尼采在那裡跟《德意志匯報》(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這份自由派報社的編輯卡爾.畢德曼教授(Professor Karl Biedermann)租了間雅房。他說他當時的心情實在是難以言喻的狂喜。他第一次聽聞華格納的作品是在他的學生時代。他寫道:「總的來說,要是沒有華格納的音樂,我那段青春歲月實在教人難以忍受。」而華格納在他身上下的魔咒也始終不曾消失。華格納是在尼采著作中出場最多次的人物,無論是基督、蘇格拉底、歌德都比不上他。尼采的第一本書就是向華格納致敬。生平十四本著作中,更有兩本以華格納為名。尼采在他最後一本書《瞧,這個人》(Ecce Homo)中寫道,他在藝術的各個領域中不斷追尋「能像《崔斯坦與伊索德》那麼蕩人神魂,無比詭譎又甜美」的作品,卻始終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