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節錄)
前言 充滿痛苦的人生
 
.如何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解脫
 
時至今日,閱讀叔本華的意義之一是能夠客觀地思考,如果除去成敗的因素,人生究竟是什麼,為頭腦闢出哲學思考的空間。這對於處在境況日益艱辛的現代社會中,可說是種救贖,也是讀哲學書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幾乎從所有的西洋哲學都能看出,確保這樣的思考空間有何意義。
不過叔本華哲學的思考空間,具有無與倫比的傑出特色。叔本華哲學扎根於西洋傳統,其中心思想是西洋思想史上首次引進古印度哲學與佛教思想的哲學,至今在世界上仍有讀者,不僅列入世界哲學,更是罕見的例子。它的真正面貌是「意志的否定」,叔本華經過思索,最後察覺從生存的痛苦獲得自由的「解脫」境界。這也是叔本華哲學無可比擬的特色,帶有不褪色的魅力。
本書是叔本華哲學的入門書,以讓讀者跟叔本華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質為目標,擷取其哲學思想的精華。
 
.「求道的哲學」與「處世的哲學」
 
我會想寫這樣的一本書,是因為以慾望為原動力的現代社會,以及推動社會的人們的心,恐怕已瀕臨極限。資本主義的結構是以無限發展為前提。也就是不斷追求利潤,持續開發新東西,以更富裕為目標「刺激消費」,否則資本主義社會將會崩解。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從小到大所認識的人陸續從眼前消失,目睹周遭的人離開人世、死傷累累的現狀,對於持續受到慾望驅使而活、不斷競爭感到疲倦厭煩,不也覺得失望、瀕臨極限了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必須憑藉叔本華的哲學,探索生命的本質。
本書闡述兩種思想,包括叔本華所揭示的生存的痛苦,以及應對之道。其中之一是在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提到,徹底地否定慾望。叔本華面對生存的痛苦,否定成為痛苦泉源的慾望,試圖超越自我。他所展現的,是透過嚴厲否定而達到的開悟境界──以「意志的否定」為終點的「求道的哲學」。
叔本華的言論不是只有嚴苛,可說是像糖與鞭子一樣,在叱吒激勵讀者的同時,也表示理解大家的感受;在陳述時將痛苦與幽默交織,給予大家提示,思索人生的方針。因此可說是有助於解決人生煩惱的思想,所以到現在仍繼續流傳。
由於叔本華哲學具有這樣的面向,本書特別標榜為「處世的哲學」。他晚年的著作《附錄與補遺》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大異其趣。當然,由於這是主要著作的「補遺」,核心思想仍是「意志的否定」這點不變。但是其中包括主要著作沒有收錄的訊息。相較於原著勸人尋求真理,《附錄與補遺》為了讓讀者理解「意志的否定」的重要性,也為即使沒有真正融入慾望橫流的世界,仍須求生存的人們揭示處世的智慧。而叔本華提出的是為了平穩度日,要盡量將慾望「捨棄」,減少煩惱的思考方式。無可奈何的事就隨它去,「直接放棄」的處世哲學。
本書是比對叔本華思想的上述兩種面向,並聚焦於後者的人生論,成為獨樹一幟的著作。另外,本書的特徵是清楚提到叔本華的哲學涉及「心靈的照顧」。自古希臘時期以來,哲學在傳統上是「關照靈魂」的學問,叔本華也依循了這項傳統,他所提出的哲學,可能正符合現代人所需的「心靈的照顧」。
為呈現上述概念,本書由四章構成。第一章介紹叔本華的生平,他為什麼追求「意志的否定」,並回溯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時間點。第二章分析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闡述的「求道的哲學」。相對於這部分,第三章就「處世的哲學」觀點,介紹《附錄與補遺》的思想。第四章則是叔本華哲學落實在現實層面。根據以上架構,本書將讀者導向艱難的哲學之道,直指可作為人生煩惱處方箋的叔本華哲學核心。
 
第二章   悲慘的人生與「意志的否定」
 
1 世界是我們的表象
在這一章,我們將解讀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的核心,檢視叔本華哲學最主要的架構「求道的哲學」。此外,「求道」在本書中象徵的佛教色彩比較少,更意味著澈底面對「生命的悲慘」,追求真理的過程。
 
.求道的哲學
叔本華在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提出的哲學主張是「意志的否定」。它的核心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因為他確信在「虛假之物」充斥的世界裡,仍然有值得找出的「真實」。為了尋找「真實」,他透過強烈的自我批判與孤獨的自省,走過險峻的求道之路。於是叔本華超越充斥著「虛假」的世界,抵達富有哲理的真實。
閱讀叔本華的代表著作,無非也是學習求道的方法。讀者為了一步步跟隨叔本華的足跡,必須理解他所提到的難解概念與哲學的問題意識。所謂哲學的思考,就是客觀地詢問什麼是「真實」,從過去覺得理所當然、認定是正確的思考方式解脫。有許多事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且正確的,但其實是沒有根據的主張,在本書稱為「臆見」。
察覺自己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只不過是「臆見」而深感訝異──於是哲學的辯證展開。驚訝之後很重要。哲學家將自己原先的「臆見」重新語言化,把不明瞭的部分轉化為明確的問題,轉為更真實的主張,亦即從「臆見」解脫,這就是哲學。
 
.世界的凝視
真正的哲學,始於凝視世界時的訝異。叔本華曾表示,一個人想成為哲學家,並不是透過讀書或學習。直視現實世界並感到驚訝:「怎麼會這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思索著怎樣脫離這種混亂時,人會成為哲學家。
而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契機之一,正如第一章所述,是在哥廷根大學時接觸到康德的哲學。尤其康德「現象與物自體的區別」的想法,給叔本華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正面接納這個問題並試著克服,可說是他哲學最大的課題之一。
這裡所謂的「現象」(Erscheinung),來自我們所感知的經驗。或許完全相反、不在經驗之內的事物則稱為「物自體」。根據康德的說法,我們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有限,也不可能知道「物自體」。因此正如傳統的形而上學者們所討論的:對於神與不滅的靈魂,或是關於宇宙整體秩序的探究,必然會失敗,因為那是不可能實際體驗的。
根據叔本華的理論,康德對「現象與物自體」有所區別,因此,他主張構成「現象」時,基礎而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主觀的。像這樣的「區別」也成為叔本華哲學的主要精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