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文學的目的

  文學的目的是推動我們的想像,啟示我們「理念」,換句話,就是以一個例子來表示「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文學家的先決條件是,洞悉人生和世界。由他們見解的深淺,來決定作品的深度。
  理解事物性質的深度和清晰度,可區分出很多等級,同樣,文學家的品類也很多。其中大部分都以為他已把自己所認知的非常正確地描寫出來,和原物殊無二致,認為自己是卓越、偉大的作家;或者,他們閱讀大文豪的作品時,也覺得他們的認知不見得比自己多,不見得比自己高明,滿以為自己也可躋入名家之列。這就是他們的眼光永遠不能深入人心的原因。
  第一流文學家能知道別人的見解為何淺薄,也能知悉其他人所看不到、所描寫不出來的東西,更知道自己的眼光和描述究竟在什麼地方比別人優秀。他也知道自己是第一流的文學家,那些淺薄的人無法了解他們。
  因此,真天才、大文豪,往往要陷入一段長時期的絕望生活。能中肯地評價一流作家的,本身已不平凡,這種知音太難得了。而平庸的文人又不尊重他們,正如他也不尊重平庸文人一樣,所以,在未得世人的稱讚之前,只好長久地過著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日子。然而,世人又要求他們應該自謙,連自我稱讀都受到妨礙,就這樣,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價值的人,和那些毫無所知的人,無論如何總是談不攏。
  偉大就是偉大,不凡就是不凡,實在不必謙遜,如果從塔的基底量至塔尖是三百尺,那麼從塔尖至基底也應該是三百尺,不會少一絲一毫。古來的名家如賀拉斯、盧克萊修、奧維德等從不菲薄自己,都說得很自負,近如但丁(Dante)、莎士比亞,及其他許多作家,也莫不如此。不了解自己的偉大所在,但又能產生偉大作品,天下絕無此理。謙稱自己無價值,只是那些絕望的沒有能力的人,用以勸慰自己的歪理。
  某個英國人說了一句話,乍聽有點滑稽,但蘊含至理,他說:
  merit(價值)和modesty(謙遜),除頭一個字母相同外,再無共通之點。
  我常常懷疑,大家要求謙遜的想法是否正確。柯爾紐更直截了當地說:
  對虛偽的謙遜,不能寄予太大的信任。我知道自己的價值,別人也信任我所談的事情。
  歌德也不客氣地說:
  只有無用的奴輩才謙遜。
  不讀書的藝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不讀書的藝術是對那些在任何特定時間引起一般讀者興趣的作品,根本不產生興趣。當某些政治上或教會方面的小冊子、小說、詩歌產生很大影響時,你應該記住,凡是為愚者寫作的人都很容易獲得大量的讀者。
  讀好書的先決條件是不讀壞書,因為人生是短暫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