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感覺與世界的交會
第一節 世界進入我們心中的方式
  在我們日常的經驗裡,往往不曾懷疑過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世界是如何進入我們的心靈?我們似乎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心靈便直接得到一幅如實的表象。這種直覺性的想法,讓我們以為知識就只是世界印在我們心上的一種痕跡,好比一面鏡子映照眼前的景物。然而,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裡,卻要求我們停下來思考:我們之所以能夠「經驗世界」,究竟是外界事物直接作用於我們心靈,還是我們的心靈本身已經帶著某種結構,使得經驗能以特定的方式出現?
  康德稱這個問題為「先驗」的問題。先驗(transzendental)並不是指「超自然」的神祕經驗,而是指那些在經驗之前、使經驗成為可能的條件。如果我們只是單純記錄眼前的感覺,那麼所謂「經驗」將會是一團混亂的雜音與色彩,完全沒有秩序。可是,實際上我們的經驗並非如此;我們看到的是「有形狀的物體」、「有時間先後的事件」。因此,康德要探究的不是世界本身如何存在,而是我們的心靈為什麼能夠以這樣的形式去理解世界。
  這一點正是康德對以往哲學傳統的轉折。古希臘以來,形上學家多半相信,理解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質;而經驗論者(像是洛克)則認為,人心起初如同白紙,一切觀念都是從外界灌輸進來。康德則不完全同意。他說,假如我們心靈真的是一張空白的白紙,那麼外界印記進來的就只是一堆零碎的痕跡,永遠無法構成統一的「經驗」。因此,他提出一個震撼性的看法:心靈不是被動的容器,而是主動的組織者。世界進入我們心中之前,必須透過心靈自有的形式結構,這些結構使經驗具備了秩序與意義。
  康德稱這些心靈的基本形式為「直觀形式」。我們所有的感官印象,無論是視覺、聽覺或觸覺,都是透過這些直觀形式來建構的。最基本的兩種直觀形式,就是「空間」與「時間」。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想像一個完全不在空間、不在時間裡的經驗。任何一個物體都必然位於某個空間位置,任何一個事件都必然發生在某個時間點。這不是我們後天觀察的結果,而是心靈必然的先天結構。若沒有這些結構,經驗根本不可能有條理地出現。
  因此,康德在這裡提出一個劃時代的命題:空間與時間並不是外在世界本身的屬性,而是我們心靈的建構形式。這個命題看似奇怪,卻有深刻的道理。我們習慣以為空間就是真實世界的延伸,時間就是客觀存在的流動;但康德提醒我們,事實上我們無法跳脫自身的感知去確認「物自身」是否真的存在空間與時間之中。我們所能確定的,只是我們的心靈必須以空間和時間為框架,來接受和整理一切的感官資料。也就是說,空間與時間是「先驗」的:它們並非經驗之後才學到,而是經驗得以可能的條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