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認清11個形式謬誤,頭腦不再糨糊

如果抽菸、喝酒和玩女人,一定會短命。所以應該要戒掉菸酒和女人,才能夠長命百歲。
(是嗎?如果你真的這麼做,可能會痛苦到百歲。)

1肯定後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對於連馬和馬車都會混淆的人來說,「肯定後件」是自然會產生的謬誤。尤其是陷入爭論中的人,這種特殊的謬誤常讓人無法辨識殺死一隻貓有一種以上的方式。
  當貓被狂犬病刺蝟咬傷後,貓死亡。因為貓死了,很顯然地,刺蝟是帶有狂犬病毒的。
  (在你將目標鎖定在貓身上之前,先思慮一下:貓可能是死於觸電,也可能是被勒死的,又或許是被車撞死的。刺蝟,或許是死因的一部分,但我們無法將貓的死因全部歸咎於此。)
  像這種爭議的產生,是因為混淆了前因和後果。在「如果……然後」的結構中,「如果」是原因,而「然後」則是結果。可以說前提是為了證明結果,但不能倒果為因。
  如果我掉下一顆蛋,蛋打破了。換句話說,蛋破了是因為我失手掉下一顆蛋。
(像這種假言推理﹝modus ponens﹞的手法相當有效,而且生活周遭隨處可見。
比較一下下則的版本。)
  如果我掉下一顆蛋,蛋打破了。因為蛋破了,所以我一定曾掉下一顆蛋。
  (這就是肯定後件謬誤。事實上,有很多其他原因同樣會造成雞蛋破碎,包括被東西砸到、被別人丟棄,或是因為小雞破殼而出。)
  為了有效的邏輯,首先我們必須先確定第一個部分,然後才能推導出第二個部分;而謬誤的產生,則是因為我們將結果歸咎單一原因。肯定後件會造成謬誤是由於一個事件通常會由不同原因所產生,若只看結果,我們便無法肯定真正的原因是甚麼。
  如果中國希望和平,他們會促進文化和體育方面的交流。由於他們支持這些交流,我們知道他們希望和平。
  (或許。這樣的結論看似振振有詞,但可能有更多其他原因讓中國去支持這些國際交流,就像先前我們談到的──殺死貓的方法不止一個。)
  這個謬誤的使用在法院上也相當常見,因為法院所做的就是為了要找出旁證。如果我們沒有找到明顯的證據,藉由結果推導出原因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如果他要預謀殺他太太,他會先買一份額外的保險;而他確實買了一份額外的保險。
  ‧如果他打算下毒,他會買殺蟲藥;而他確實買了殺蟲藥。
  ‧如果他想要分解屍體,他會需要一把鋸子;而在他的倉庫確實發現到一把鋸子。
  (這些都可能有其他的解釋,然而謬論卻能輕易的證明該人有罪。由於結果不止一個原因,上述的懷疑也可能只是巧合。毫無疑問地,人們有時候會犯這樣的錯,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被冤枉的人。)
  當你要推論某個人做事的動機時,以上就是謬誤使用的好例子。動機通常不易被察覺,而行為又是因為動機而起。因此,有技巧性地使用肯定後件謬誤,你應該會對動機有更多的想法。
  她是妓女。像這樣的女子總是愛在人前炫耀自己,因為她每次出現在辦公室時,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
  (相信這樣的例子大家一定都見過。)

2否定前提的結論(Conclusion which denies premises)
  結論推翻前提,就是「喔,親愛的,我忘了我前面說了什麼」的一種。這謬誤開始於為維護某些事情必須是真的,但結尾卻跟結論相牴觸。假若結論無法與先前的論點相謀合時,意味論證的過程邏輯上就已經出現了站不住腳的漏洞。
  「兒子啊!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確定的事,因此,我們應該相信經驗告訴我們
的。」
  「你確定是這樣嗎,老爸?」
  「是的,我非常確定。」
  前後文不一致便確定了這種謬誤。如果結論與前提相抵觸時,那兩者之中,便有一個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可能是我們下錯結論,或是一開始資訊來源就是錯的。
  結論前提相互抵觸,經常發生在宗教的議題上。人們常常認為神是一切規則的例外,所以當他們表示「凡事除了神」,會傾向使用「凡事」兩個字。
  凡事必有因,意即有後果必然有前因。既然無法追朔過去,我們知道一定有個無因之因(uncaused causer)在主導。
  (但如果一切都要有原因,為何這裡卻存在一個無因之因呢?)
  這個謬誤曾有歷史記載(不過無法確定)亞里士多德及托馬斯‧阿奎那等人使用過。這「無因之因」有多種面貌,可能是「第一因」(first cause)又或是「首動者」(first mover),不管怎麼稱謂,都跟謬誤脫不了關係。
  試圖使神變成大家可接受的例外的論述,這樣的創新方式通常被用來尋找問題或顛覆爭論。「萬物在這個宇宙都必須有一個在他之外的原因」,這個顯而易見的動機是為了去確立一個在這宇宙之外的因,因此便不需要去解釋這個原因。不幸的是,運用新詞進行重述的方法,卻鑄下了不少的錯誤:
  1.新的版本較複雜且不正確。
  2.宇宙並非「在」宇宙之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