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談論自己的真實感受?

當說起「情感」,我們很多時候會用到一個詞:「流露」。

中文奧秘無窮,這個詞可謂很好地體現了情緒、情感所具有的流動性──它們是可以流淌的。而這種「流動性」正是人和人之間能夠進行良好溝通,推進關係不斷發展變化,進而產生深刻聯結的關鍵要素之一。

我們總以為在親密的人之間,情感本應可以很自然地流動,但現實中流露情感往往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便是和自己熟悉多年的伴侶在一起,我們往往也無法接收到對方真實的感覺,甚至無法向對方傳遞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美國註冊臨床社工師布瑞恩.格里森(Brian Gleason)經過多年的臨床工作,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對於在一起數十年的長期伴侶來說,他們會起衝突的最常見原因,就是「不流動」。在他們之間,情緒無法自然地、健康地流動。
我們來聊聊情緒流動性。

什麼是情緒流動性?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流動性,指雙方能夠運用情感的語言,準確地溝通他們的感受和內心的狀態。擁有較好情緒流動性的人,能夠在關係中不帶評判性、不含附加條件地體會和表達真實的情緒,也能夠有意識地、創造性地運用情緒。

你有沒有曾經在某個時刻,感覺到你和對方之間,雖然沉默不語,卻有豐富的情緒在那一瞬間的空氣裡湧動。你們雙方都能感受到它們。那些情緒和情感被你的身體直接地接收到。無論那些情緒是什麼,那一刻總是動人的──你們真正感受到了兩個靈魂的相遇。

可惜,這樣的時刻並不多見。「對於很多伴侶來說,談論他們真實的感受,都好像在說一門外語那樣艱難。」美國學者林恩.普爾(Lynn Pearl)說。

在親密關係中,人和人的距離更緊密,因而它會比一般的人際關係更多地激發出我們的情緒。我們時而渴望,時而焦慮,時而喜悅,甚至時而會感到厭惡。

對關係的長期發展來說,如果希望兩個人之間的默契越來越深,信任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就需要更多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對方。此時,把這些情緒變成文字傳達出來就十分關鍵。通過語言化的過程,我們得以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發生什麼,對方才能逐步瞭解清楚我們「運行的機制」。

這種「把情緒轉化為語言」,通過溝通讓這些情緒得以在兩個人之間流動的過程,正是關係中的共情能夠發生的前提。兒時我們也許有過對愛情的幻想──「我什麼都不用說,他就全部都能懂得」,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若不能調整這個期待,則注定會有許多憤怒和失望。布瑞恩.格里森說,他的臨床經驗和親身經歷都讓他認為,伴侶越多地通過對方的外在行為做出反應,越容易感到惱怒和失望,也越容易對對方做出不真實的批判,而只有體會對方內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才會有更多的「愛的感覺」。

讓情緒流動起來的能力,其實是童年和青春期發展中應該習得的一項重要的認知任務。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學著社會對於情緒的命名,學著辨別自己內在複雜而瞬息萬變的感受,學著把感受變為語言。一開始表達可能很困難,能夠用語言表達出的僅僅是感知到的萬分之一,而且所使用的語言也偏模糊、籠統、不精確、簡短。逐漸地,我們能夠準確捕捉到更多層次的情緒情感,所使用的語言也更豐富和精準。

研究證實,這種精確表達感受的能力對我們的執行功能(即能夠確定目標、制定計畫、進行調查,最終實現目標的能力)也有很大影響。那些在情緒表達上表現好的人,執行功能更強,反之則更弱。

「但許多人在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學習到如何用情感的語言與彼此交流。」格里森說。很多人自己無法表達,也無法接收和理解別人的表達。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情緒的流動?

情緒流動的阻礙有一部分來自社會原因。社會文化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不鼓勵我們承認一些「不好的」情緒,比如脆弱、沮喪、憤怒。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學會了否認自己的情感。

這種對情緒流動的負面評判,更鮮明地體現在對男性的評判上。在情感的表露上,一個男性在很多時候是不被賦權的,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是比女性更「堅強」、「剛毅」和「有韌性」,比如我們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如果一個男人願意感受和表達情感,可能會被低估、嘲笑和評判,被認為是「軟弱的」、「失敗的」,或者被貼上「女性化」的標籤。有的人甚至會認為,一個男人如果表達豐富的情感,可能是因為在童年時受過創傷或侵犯,而變得不健康或者不正常。

除了社會影響,我們自身也會不自覺地回避情緒的流動。我們之中有很多人習慣了否認情緒的豐富性和健康性,會給自己的情緒下負面的判斷,認為它們是不該出現的,會因為自己出現了某些情緒而感到羞恥。當我們自己抵制情緒流動時,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1. 允許情緒的表達和流動會使我們脆弱

林恩.普爾認為,因為害怕脆弱,而不願意建立情感的聯結,是情感流動性失敗的核心障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與人建立聯結是基本的需求,但是,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傳達真實情緒,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允許自己脆弱」、「允許自己有被傷害的可能」。我們在更親近彼此的同時,也更容易被彼此傷害,因此,為了避免被傷害的可能性,我們會拒絕流露和傳遞真實的情感。

對於伴侶雙方來說,傳遞情緒是一種「冒險」(特別是在這種溝通建立的一開始)。一方面,要面對自己的脆弱,這在我們看來是危險的;另一方面,表達和接收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的、帶有憤怒的情緒,在我們看來也是危險的,因為它有可能會觸碰到對方的脆弱。

2.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說著同一種語言

如果你注意自己和伴侶爭吵的方式,就會發現更重要的不是你們所爭論的內容,而是你們爭論的狀態和立場。有時候,雖然你們說的是同一個詞語,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體會他人的意思。

你們對對方的行為、舉動、語言的理解,未必是對方真實所要表達的。爭吵經常會進入這樣的狀態:你並不能夠識別出自己在生氣什麼,也不明白對方真的在說什麼,你們都是基於自己的語境,在和自己想像中的對方對話。

3. 我們並不把彼此當作同盟者,而是競爭者

對於一些伴侶來說,他們在溝通中沒能使情緒流動,是因為並不把彼此當作可以相互支持的「同盟者」,而是當作競爭者、敵人或者陌生人。他們把這段關係看作權力的爭奪,在每一次討論中都想要成為勝利的一方。因此,他們對情緒的表達是攻擊性的,目的是獲得勝利,而並不是真正的情緒傳達。

當情緒無法流動時,我們的關係會如何改變?

當情緒無法流動時,親密伴侶之間容易形成三種關係模式:

1. 憤怒的伴侶

他們的溝通總是陷入互相責備和咒罵中。他們總希望證明或者宣告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總覺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2. 退縮的伴侶

他們是互相回避的一對,被稱為「沒有衝突的伴侶」。在依戀類型理論裡,他們往往都是「回避型」。在表面上,他們雙方對關係都很滿意,很少有直接的衝突,但沒有真正的情感交流。由於害怕破壞關係的現狀,他們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恐懼,但會有行為上的表現:生悶氣、回避眼神的交流、長時間的沉默。

3. 接近—退避的伴侶

在依戀類型理論中,這是「癡迷型」和「疏離型」的結合。在他們當中,總會有一方試圖接近,而另一方不斷退避。但兩個人的反應都會促成兩個人形成互動的迴圈:正是一方的接近促成了另一方的退避,也正是一方的退避促成了另一方的接近。

「接近—退避」的伴侶的對話時常會演變成:當一個人專注於批判和憤怒的時候,另一方往往忙著進入「防禦模式」,忙著去否認指責,從而停止了傾聽。

儘管這三種伴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他們的共同點是,伴侶雙方的溝通是無效的,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異化感。

那麼,如何更好地使情緒流動?

1. 不攻擊,不回避,學會「吐露」

根據美國學者丹尼爾.懷爾(Daniel Wile)的理論,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或者擔憂時,有三種方式:攻擊、回避或者吐露。但對於以上三種伴侶來說,他們只會選擇前兩種方式(阻礙情緒流動的),而不會選擇第三種「吐露」的方式(促進情緒流動的)。

而「吐露」──對你信任的人表達私密的事情和想法──恰恰是傳遞情緒的關鍵。它是不誇張、不回避地描述你的感覺。「吐露」對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一視同仁,不是只表達憤怒、傷感或恐懼,也不是只表達愛、關心、欣賞和需要。

不懂得如何使情緒流動的人,在對另一半存有擔憂或者不好的情緒時,就會以攻擊或回避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能夠使情緒流動的人,則會吐露這些想法。

比如:當我們在擔心對方不重視自己的要求時,攻擊的人會說:「你從來就不會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你為什麼總是遲到?」

而吐露的方式,則是誠實地說:「我有點害怕你會不在意我的需求。」、「你來晚了,讓我很擔心。」當我們害怕對方不愛自己的時候,回避的人會表現出一切都很好,但會把這樣的猜測放在心裡獨自生氣,在心裡疏遠對方,或者以自以為的同樣態度來對待對方──實際可能是自己主動把對方推遠了。而吐露的方式,則是向對方表達出:「我擔心你對我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大」,或者「我擔心你已經不再愛我了」。這並不會讓你處於什麼「競爭中的被動地位」,它可能會讓你受到一些傷害,比如拒絕,但長期來說,它是最能夠讓真正喜歡你的人靠近你的方式。

2. 學會「具體化」自己的感受

在真誠地與他人溝通之前,我們先要真誠地面對自己。有時,你可能只是感到在這段關係中不舒服,或者很疲倦,但並不知道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時,你首先要識別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完全感知情緒,然後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有效地運用它們,表達它們。

比如,你不能簡單地說「我不舒服,我就是不舒服」,你要學著去體會和分辨,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這些情緒你在過去什麼樣的情境中體會過?把這個情境也分享出來,用更長的話語去嘗試表達和溝通,直到確認對方理解了你的意思。

3. 能夠使情緒流動的,不只是語言

語言是我們表達情緒的主要方式,但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用來「助攻」,比如眼神的注視和身體的觸碰。

凝視被證明是傳遞情緒的好幫手,因為當你注視另一方時,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欣賞、被注意或被理解的。注視對方的眼睛,能夠說明你們在難以用語言交流時打破僵局。

觸摸也會幫助我們情緒的流動。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需要母親的觸摸來讓我們感受到「我在這兒,你很安全」;在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裡,觸摸、擁抱等身體接觸不僅能提高催產素水準、舒緩心跳(這些好處不僅對於接受動作的一方,對發起動作的一方也是如此),而且當你不知道怎麼去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時候,觸碰是開啟情感交流的好方法。

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比起中性的資訊,那些富有情緒的資訊(話語/事件)會更加鮮活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回憶起一段感情的時候,記起的經常是那些帶有情緒的片段,無論這些情緒和記憶對我們來說是正面還是負面,是高興還是痛苦。語言所能承載的溝通始終是有限的, 因為在一瞬間我們只能說出複雜感受的一部分。而當兩個人之間發生了情緒的流動,那種無聲的溝通承載的資訊會比語言更多。無論是哪種情緒,那種全身心的溝通,都會讓一個靈魂感受到與另一個靈魂的相通。

願你有過這樣的人,也體會過這樣的時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