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9
變化的框架:左右消費選擇的力量
無論抱持怎樣的框架,都能做出相同的決定,
這種能力正是智慧消費的核心。
覺得自己的選擇有錯時,與其責怪自己的個性,
更需要相當的智慧,去檢視這些選擇是如何影響我們。
要是有人問你,如果因為意外事故而失去手腳或半身癱瘓,你會怎麼做,應該不會有人爽快地回答「這正好」,或是「一開始會打擊很大,但應該很快就會平復」。這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想像的可怕情況,有的人甚至會搖搖頭不願作答。
不過,根據針對實際遭遇這種不幸的人所做的研究,他們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幸,有些人還過得比一般人更幸福。相反地,中了樂透一夜成為富翁的人,卻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不幸。
對幸福與不幸的想像,會和實際情況有這麼大的差異,是因為人類具有適應意外的能力。人們會以比想像中更快的速度,迅速適應某種「狀態」。就好像走進黑暗的劇場中,一開始會覺得眼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幾秒過後就會開始看見周遭事物,這是同樣的道理。
即使知道成為富翁並不是得到幸福的唯一途徑,大家依然不分你我地努力想賺大錢,原因就在於比起成為富翁這件事本身,成為富翁的過程更讓人快樂。因為,我們很容易適應某種「狀態」,所以對「改變」特別敏感,這是影響我們對錢財選擇或判斷的另一個核心要素。
先消費後付款的威力
一對夫妻無法克服家庭不和睦的問題,決定離婚,兩人正在爭奪獨生子的撫養權,誰也不願意將撫養權讓給對方,而且雙方積怨已深,關係惡化到無法進行任何對話的程度,最後只好對簿公堂。
如果你具有這個案件的陪審資格,根據以下提供的資訊,你會將撫養權判給家長1還是家長2呢?假如提供「父親/母親」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影響客觀判斷,在此就只以家長1和家長2來區分。
〈家長1〉
◎ 收入水準普通
◎ 健康狀態普通
◎ 工作量普通
◎ 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普通
◎ 社交生活水準普通
〈家長2〉
◎ 收入水準高於平均
◎ 有小小的健康問題
◎ 工作上經常需要出差
◎ 跟孩子之間相當親密
◎ 社交生活十分活絡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埃爾達‧沙菲爾(Eldar Shafir)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約有64%的人,會決定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假設,法官問陪審團的問題不是「要把撫養權判給哪位家長」,而是「不該把撫養權判給哪位家長」,會有什麼結果?假如問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問題本身的邏輯)不重要,應該會出現相同的答案。換句話說,因為有64%的人決定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那應該會有36%的人認為,不可以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不是嗎?可是,從實際的結果來看,仍有55%的人認為不能將撫養權判給家長2。這樣就演變成,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應該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同時也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不能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
怎麼會有這麼矛盾的結果?讓我們來看看陪審員的立場。如果是問「不能把撫養權交給哪位家長」,找出「缺點」的思考邏輯就會啟動,所以會注意到家長2常常出差、社交生活很活絡,跟子女共度的時間自然會受到限制。
但如果是問「該把撫養權交給哪位家長」,找出「優點」的思考邏輯就會啟動,這時當然會注意到家長2。這個人收入多、跟孩子的關係也很親密,把撫養權判給這個人看起來是比較好的選擇。諷刺的是,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因為思考邏輯,同時認為家長2適任又不適任。就好像喬治‧布希在美國總統的民調中,是二○○六年最出色的英雄,但也是最可惡的人(這個調查將布希選為惡人中的惡人,甚至超越賓拉登)。
這種巧妙的框架效應,也適用於先消費後付款的行銷方式。購買預付制的物品時,消費者會因為怕選錯,而啟動尋找商品優點的思考邏輯。藉由思考「該商品是否有值得購買的優點」、「該商品是否現在非買不可」,仔細盤算,謹慎消費。不過,採用後付制時,思考邏輯則是「這個物品是否有決定性的瑕疵,導致到時可能需要退貨」,也就是自然地變更為尋找商品缺點的思考邏輯。
其實,如果沒有發現嚴重的瑕疵,我們就不會去退貨。訂購後付制商品時,很容易認為不滿意只要退貨就好了。但是,訂購的物品到手之後,顧客的思考邏輯就會從「有非買不可的價值嗎」,轉變為「有必須退貨的重大瑕疵嗎」。因此,如果沒事,顧客是不會退貨的。
如果想保護自己不為這種後付制的誘惑所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收到商品之後,也要繼續以這樣的方式思考:「這物品有什麼十分亮眼的地方,讓我非買不可嗎?」絕對不能隨隨便便地改成:「有什麼很明顯的瑕疵,非得退貨不可嗎?」
假如你也曾經在特價期間因為商品便宜,抱著「不喜歡之後再退貨」就好的想法,大肆購物,最後卻一件也沒退,應該會對這個道理深有同感。要是不想再犯下這種失誤,那麼無論身處什麼狀況,都必須堅持告訴自己,要做最好的選擇。
損失的框架與獲利的框架
假設在某間店,以現金購買物品時,價格是一萬韓元,用信用卡消費的話,價格則是一萬一千韓元。如果你是老闆,會如何跟客人說明這一千韓元的差異?請從以下兩個方法當中選擇一個:
1) 以現金購買可獲得一千韓元的優惠。
2) 以信用卡購買需多收一千韓元的費用。
1和2兩個狀況都是一樣的,但1號選項是以「用現金結帳可獲得優惠」的獲利框架描述,2號選項則是「用信用卡結帳需支付較多費用」的損失框架描述。如果是一個超級理性的人,應該會知道這兩個說法都一樣,並做出一樣的選擇,但比起選項1,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聽到選項2的時候,選擇用現金結帳。
原因在於,相同分量的損失對內心帶來的打擊,大於相同分量的獲利帶來的滿足感。康納曼教授的的研究告訴我們,損失的影響力是獲利的二點五倍。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相較於用現金購買可以獲得一千韓元的喜悅,用信用卡購買時損失一千韓元,讓人感覺更嚴重,所以大家才會避開第二個情況。
在韓國也很受歡迎的美國影集《欲望城市》中,主角凱莉熱愛蒐集鞋子,尤其熱衷馬諾洛・布拉尼克這個品牌。有天她去朋友家,弄丟了剛買沒多久、價值四百八十五美元的鞋子。原本朋友說要賠償她鞋子的價格,但一聽到鞋子要價四百八十五美元,反而指責凱莉浪費成性,拒絕賠償。凱莉發揮自己的獨特專長,騙大家說自己要結婚,並把結婚禮物登記清單寄給那位朋友(在美國不包禮金,而是新郎新娘親自到特定的賣場去,登記自己想要的禮物,賓客再從中挑一個來贈送)。當然,凱莉在馬諾洛的店裡登記了想要的禮物,而且只選了那雙弄丟的鞋子。無可奈何之下,朋友只好買那雙鞋子送她。雖然我們不像凱莉對鞋子有驚人的執著,但其實也相去不遠。有的鞋子在店裡試穿覺得合腳,隔天穿上卻覺得腳痛,這時我們會有以下行為:
1) 鞋子越貴越願意忍受疼痛,就算勉強自己也要穿那雙鞋出門。
2) 不太合腳,決定再也不穿那雙鞋,但越貴的鞋越捨不得丟。
芝加哥大學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的評論,就讓我們知道人類對損失或浪費的厭惡程度多麼強烈。2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在二○一六足球歐冠盃正如火如荼開打的時候,某大學生在超市買了微波義大利麵,打算邊看比賽邊吃。剛好超市正在舉辦五折優惠活動,他用三千韓元的價格買到這項商品。
但是,跟朋友一起看比賽好像更有趣,所以朋友一打電話來,他就爽快地答應了。他去超市買朋友要吃的義大利麵,卻發現特價已經結束。他無可奈何,只能以六千元的原價購買義大利麵。
回家之後,他配合比賽時間,用微波爐加熱這兩盤義大利麵。沒想到,朋友卻打電話來說突然有事來不了。當下,他的肚子也不到非常餓,實在沒辦法吃掉兩盤義大利麵。
如果是你,這時會吃哪盤義大利麵呢?都是一樣的義大利麵,是要隨便選一盤來吃嗎?還是會吃半價買來的那盤?或是選擇原價購買的那盤?最合理的答案是「無論吃哪一盤都可以」。但很多人會想,既然都用原價買了,那就吃原價那盤,因為這樣比較不浪費。
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義大利麵的錢都已經付出去了,用經濟學的用語來說就是「沉沒成本」(sunk cost)。我們並不會在吃掉六千韓元的麵之後拿回一部分的錢,更不會因為吃了三千韓元的麵而蒙受損失,但是很多人還是會感到惋惜,因此認為應該要吃原價購買的那盤。這是打從心裡拒絕讓自己有所損失。
以可惜為由繼續做某件事或繼續投資,這種典型的不合理行為,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損失的恐懼。如果你曾經僅僅因為可惜,就硬是把剩下的食物吃完,也肯定曾經在吃完以後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自責感,以及為了肚子上的肥肉而感到後悔。這是我們過度恐懼損失所帶來的弊端。要做選擇、下決定的瞬間,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所做的選擇或決定,真的是最好的嗎?或者,其實是狀況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們需要足夠的智慧,讓自己擁有能力,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做出相同的決定。
如果自己做出的選擇太過保守或和現狀一致,應該做的不是責怪自己謹慎的「個性」,而是檢視這樣的選擇是源於什麼思考邏輯。如果會基於「先買起來,不喜歡之後再退貨」的心態,不斷衝動購物,應該做的不是責怪自己「隨便」的個性,而是要察覺,售貨人員親切的銷售話術:「客人可以先買回去,不滿意隨時再拿回來退」,背後有著什麼巧妙的思維。我們的消費選擇,就是一場與思維邏輯框架的無聲戰爭。
變化的框架:左右消費選擇的力量
無論抱持怎樣的框架,都能做出相同的決定,
這種能力正是智慧消費的核心。
覺得自己的選擇有錯時,與其責怪自己的個性,
更需要相當的智慧,去檢視這些選擇是如何影響我們。
要是有人問你,如果因為意外事故而失去手腳或半身癱瘓,你會怎麼做,應該不會有人爽快地回答「這正好」,或是「一開始會打擊很大,但應該很快就會平復」。這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想像的可怕情況,有的人甚至會搖搖頭不願作答。
不過,根據針對實際遭遇這種不幸的人所做的研究,他們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幸,有些人還過得比一般人更幸福。相反地,中了樂透一夜成為富翁的人,卻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不幸。
對幸福與不幸的想像,會和實際情況有這麼大的差異,是因為人類具有適應意外的能力。人們會以比想像中更快的速度,迅速適應某種「狀態」。就好像走進黑暗的劇場中,一開始會覺得眼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幾秒過後就會開始看見周遭事物,這是同樣的道理。
即使知道成為富翁並不是得到幸福的唯一途徑,大家依然不分你我地努力想賺大錢,原因就在於比起成為富翁這件事本身,成為富翁的過程更讓人快樂。因為,我們很容易適應某種「狀態」,所以對「改變」特別敏感,這是影響我們對錢財選擇或判斷的另一個核心要素。
先消費後付款的威力
一對夫妻無法克服家庭不和睦的問題,決定離婚,兩人正在爭奪獨生子的撫養權,誰也不願意將撫養權讓給對方,而且雙方積怨已深,關係惡化到無法進行任何對話的程度,最後只好對簿公堂。
如果你具有這個案件的陪審資格,根據以下提供的資訊,你會將撫養權判給家長1還是家長2呢?假如提供「父親/母親」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影響客觀判斷,在此就只以家長1和家長2來區分。
〈家長1〉
◎ 收入水準普通
◎ 健康狀態普通
◎ 工作量普通
◎ 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普通
◎ 社交生活水準普通
〈家長2〉
◎ 收入水準高於平均
◎ 有小小的健康問題
◎ 工作上經常需要出差
◎ 跟孩子之間相當親密
◎ 社交生活十分活絡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埃爾達‧沙菲爾(Eldar Shafir)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約有64%的人,會決定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假設,法官問陪審團的問題不是「要把撫養權判給哪位家長」,而是「不該把撫養權判給哪位家長」,會有什麼結果?假如問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問題本身的邏輯)不重要,應該會出現相同的答案。換句話說,因為有64%的人決定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那應該會有36%的人認為,不可以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不是嗎?可是,從實際的結果來看,仍有55%的人認為不能將撫養權判給家長2。這樣就演變成,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應該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同時也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不能把撫養權判給家長2。
怎麼會有這麼矛盾的結果?讓我們來看看陪審員的立場。如果是問「不能把撫養權交給哪位家長」,找出「缺點」的思考邏輯就會啟動,所以會注意到家長2常常出差、社交生活很活絡,跟子女共度的時間自然會受到限制。
但如果是問「該把撫養權交給哪位家長」,找出「優點」的思考邏輯就會啟動,這時當然會注意到家長2。這個人收入多、跟孩子的關係也很親密,把撫養權判給這個人看起來是比較好的選擇。諷刺的是,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因為思考邏輯,同時認為家長2適任又不適任。就好像喬治‧布希在美國總統的民調中,是二○○六年最出色的英雄,但也是最可惡的人(這個調查將布希選為惡人中的惡人,甚至超越賓拉登)。
這種巧妙的框架效應,也適用於先消費後付款的行銷方式。購買預付制的物品時,消費者會因為怕選錯,而啟動尋找商品優點的思考邏輯。藉由思考「該商品是否有值得購買的優點」、「該商品是否現在非買不可」,仔細盤算,謹慎消費。不過,採用後付制時,思考邏輯則是「這個物品是否有決定性的瑕疵,導致到時可能需要退貨」,也就是自然地變更為尋找商品缺點的思考邏輯。
其實,如果沒有發現嚴重的瑕疵,我們就不會去退貨。訂購後付制商品時,很容易認為不滿意只要退貨就好了。但是,訂購的物品到手之後,顧客的思考邏輯就會從「有非買不可的價值嗎」,轉變為「有必須退貨的重大瑕疵嗎」。因此,如果沒事,顧客是不會退貨的。
如果想保護自己不為這種後付制的誘惑所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收到商品之後,也要繼續以這樣的方式思考:「這物品有什麼十分亮眼的地方,讓我非買不可嗎?」絕對不能隨隨便便地改成:「有什麼很明顯的瑕疵,非得退貨不可嗎?」
假如你也曾經在特價期間因為商品便宜,抱著「不喜歡之後再退貨」就好的想法,大肆購物,最後卻一件也沒退,應該會對這個道理深有同感。要是不想再犯下這種失誤,那麼無論身處什麼狀況,都必須堅持告訴自己,要做最好的選擇。
損失的框架與獲利的框架
假設在某間店,以現金購買物品時,價格是一萬韓元,用信用卡消費的話,價格則是一萬一千韓元。如果你是老闆,會如何跟客人說明這一千韓元的差異?請從以下兩個方法當中選擇一個:
1) 以現金購買可獲得一千韓元的優惠。
2) 以信用卡購買需多收一千韓元的費用。
1和2兩個狀況都是一樣的,但1號選項是以「用現金結帳可獲得優惠」的獲利框架描述,2號選項則是「用信用卡結帳需支付較多費用」的損失框架描述。如果是一個超級理性的人,應該會知道這兩個說法都一樣,並做出一樣的選擇,但比起選項1,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聽到選項2的時候,選擇用現金結帳。
原因在於,相同分量的損失對內心帶來的打擊,大於相同分量的獲利帶來的滿足感。康納曼教授的的研究告訴我們,損失的影響力是獲利的二點五倍。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相較於用現金購買可以獲得一千韓元的喜悅,用信用卡購買時損失一千韓元,讓人感覺更嚴重,所以大家才會避開第二個情況。
在韓國也很受歡迎的美國影集《欲望城市》中,主角凱莉熱愛蒐集鞋子,尤其熱衷馬諾洛・布拉尼克這個品牌。有天她去朋友家,弄丟了剛買沒多久、價值四百八十五美元的鞋子。原本朋友說要賠償她鞋子的價格,但一聽到鞋子要價四百八十五美元,反而指責凱莉浪費成性,拒絕賠償。凱莉發揮自己的獨特專長,騙大家說自己要結婚,並把結婚禮物登記清單寄給那位朋友(在美國不包禮金,而是新郎新娘親自到特定的賣場去,登記自己想要的禮物,賓客再從中挑一個來贈送)。當然,凱莉在馬諾洛的店裡登記了想要的禮物,而且只選了那雙弄丟的鞋子。無可奈何之下,朋友只好買那雙鞋子送她。雖然我們不像凱莉對鞋子有驚人的執著,但其實也相去不遠。有的鞋子在店裡試穿覺得合腳,隔天穿上卻覺得腳痛,這時我們會有以下行為:
1) 鞋子越貴越願意忍受疼痛,就算勉強自己也要穿那雙鞋出門。
2) 不太合腳,決定再也不穿那雙鞋,但越貴的鞋越捨不得丟。
芝加哥大學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的評論,就讓我們知道人類對損失或浪費的厭惡程度多麼強烈。2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在二○一六足球歐冠盃正如火如荼開打的時候,某大學生在超市買了微波義大利麵,打算邊看比賽邊吃。剛好超市正在舉辦五折優惠活動,他用三千韓元的價格買到這項商品。
但是,跟朋友一起看比賽好像更有趣,所以朋友一打電話來,他就爽快地答應了。他去超市買朋友要吃的義大利麵,卻發現特價已經結束。他無可奈何,只能以六千元的原價購買義大利麵。
回家之後,他配合比賽時間,用微波爐加熱這兩盤義大利麵。沒想到,朋友卻打電話來說突然有事來不了。當下,他的肚子也不到非常餓,實在沒辦法吃掉兩盤義大利麵。
如果是你,這時會吃哪盤義大利麵呢?都是一樣的義大利麵,是要隨便選一盤來吃嗎?還是會吃半價買來的那盤?或是選擇原價購買的那盤?最合理的答案是「無論吃哪一盤都可以」。但很多人會想,既然都用原價買了,那就吃原價那盤,因為這樣比較不浪費。
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義大利麵的錢都已經付出去了,用經濟學的用語來說就是「沉沒成本」(sunk cost)。我們並不會在吃掉六千韓元的麵之後拿回一部分的錢,更不會因為吃了三千韓元的麵而蒙受損失,但是很多人還是會感到惋惜,因此認為應該要吃原價購買的那盤。這是打從心裡拒絕讓自己有所損失。
以可惜為由繼續做某件事或繼續投資,這種典型的不合理行為,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損失的恐懼。如果你曾經僅僅因為可惜,就硬是把剩下的食物吃完,也肯定曾經在吃完以後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自責感,以及為了肚子上的肥肉而感到後悔。這是我們過度恐懼損失所帶來的弊端。要做選擇、下決定的瞬間,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所做的選擇或決定,真的是最好的嗎?或者,其實是狀況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們需要足夠的智慧,讓自己擁有能力,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做出相同的決定。
如果自己做出的選擇太過保守或和現狀一致,應該做的不是責怪自己謹慎的「個性」,而是檢視這樣的選擇是源於什麼思考邏輯。如果會基於「先買起來,不喜歡之後再退貨」的心態,不斷衝動購物,應該做的不是責怪自己「隨便」的個性,而是要察覺,售貨人員親切的銷售話術:「客人可以先買回去,不滿意隨時再拿回來退」,背後有著什麼巧妙的思維。我們的消費選擇,就是一場與思維邏輯框架的無聲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