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或者你感覺到自己可能正是如此:當他一說起自己的遭遇時,是那麼辛酸悲情,是那麼的淒涼不幸,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拋下他,對不起他的人。在他主述的遭遇裡,所有的經歷乖張離奇,所有的欺負和不公都只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

接下來,他會毫不考慮的用所有的力氣,傾洩而出他的怨氣怨念,詛咒那些忘恩負義,或是假仁假義的人不得好死。

但話鋒一轉,又立刻露出脆弱悲情的面容,彷彿自己是誤觸深野叢林的小白兔,不知道這世界怎麼會是如此殘酷、冷漠、無情、寡義?為什麼自己做人那麼善良、這麼單純,卻還是時常被人輕視、惡意對待、冷言冷語,以及被忽視,從不被當一回事?

再接著,他可能會淚眼婆娑的道盡自己如何的無辜、無邪,反覆的訴說自己如何的在人生過程裡遭受別人的傷害、打壓及欺負。

你可能一時間無法察覺,他的前後文和他的情緒狀態有何奇怪,甚至會被他所說的遭遇吸引,覺得他真的是可憐中人,不由得泛起同情和悲憫,但慢慢的,漸漸的,或是一次一次的,你會發現他的述說內容,並未隨著他的傾吐和宣洩有任何改變;甚至,他的段落,他嚥下口水的地方,他流淚時所說到的句子,幾乎都在同樣的落拍,像是一首唱不盡的歌曲,而他可以反覆的誦唱,反覆的迴旋。

最讓你驚訝的,就是你不明白為什麼他每次說到同樣的情節、過程,甚至時間日期,都像是第一次說,彷彿他從來沒有跟你說過一樣。

這個過程裡,我相信你會是很努力的那個人,「努力地」想要改變他的心情,「努力地」要幫他改善生活經驗,「努力地」要他換個角度思考,或是「努力地」要他不要絕望,再度擁抱這世界的希望吧!

然後,你會知道,沒有起任何用處,也無法獲得對方任何的回應。甚至有時候,當你給予這些回應,不論是同理,還是安慰,或是到想要引導對方思考其他的人生面向時,他完全無動於衷,就像是沒有聽到你的聲音一般,任由你的回應淹沒在他的述說聲量中。

如果,你因為這樣反覆周旋,毫無進展的過程而心生厭倦,或心力耗竭,而採用了激進的回應,或是來個不再回應,這時候,對方反而被激起令人難以理解的憤怒,將你也放進這個可惡且殘酷世界的一部分,指責你沒愛心、沒良心、沒道德、沒義理、沒人情…….
總之,這個過程徹頭徹尾,你都感到有點莫名其妙,像是一頭踩進了什麼大沙坑,陷落下去,不可自拔。雖然你很想抓著沙坑底下的人,一起往上掙扎爬出沙洞,哪知不僅沒有爬出沙洞,還覺得有股拉力使勁把你往下拉,使你越陷越深。當你覺得快沒命而必須自救自保時,終於不得不放棄這種無力的掙扎,卻換來沙洞底下的人大喊大罵:「你就這樣拋下我,自己逃命去,你傷得我好深呀……」

如果,這是你曾經遇過的對象,或是這個對象現在正在你左右,那麼,或許你可以慢下來,靜下來,為自己這一段人際關係的奇幻過程開啟新的思考和理解。或許,你遇見的,正是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也可說是一位專業的「受害者」。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被害者」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犯罪被害者」。在法律上,定義的「被害者」是:「係指個人或整體受到傷害包括身心損傷、感情痛苦、經濟損失或基本權利的重大損害的人,這種傷害是由於觸犯現行刑事法律,包括那些禁止非法濫用權力的法律的行為或不當行為所造成。」也就是說,若是法律上所指稱的「被害人」都是基於現行刑事法律認定下的各種損害,有具體事證,也有可追訴的特定「加害人」為對象。

但心理層面的「受害者情結」,則是廣泛性的控訴周遭生活的一切人事物,並且沒有特定對象的沿展及移置到任何所接觸到的對象,只要那位人士並沒有照著他所期待的反應,包括:索求給予、要脅滿足、順應同情,並將他視為唯一重要的對象關注及滿足,就會遭遇強烈的情緒攻擊,並以劇烈的情緒痛苦做為控訴的工具,指責別人壓迫傷害,同時自憐式的把自己說成這世界唯一最可憐,也是最不幸之人。

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行事風格特點是他們會在生活中,反覆的把自己推向痛苦邊緣,哪裡有痛苦就往哪裡鑽。並且,會無意識地把這種痛苦傳染給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受害者情結的人,由於內心十分的空虛和恐懼,他們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空虛和恐懼上,並且被一種莫名的焦慮和無助支配,因此,長期處於這種情結的人容易罹患抑鬱症、身心症,也常陷於絕望感中,嚴重的甚至有自虐傾向和輕生傾向。

這樣的心理反應,我們稱為「受害者情結」。這是一種由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的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不願意面對自己生命的真實處境,包括承擔所面臨的生活挑戰及各種問題。

在無意識之中,人產生了「受害者情結」後,很容易透過不斷複訴自己的無辜、反芻自己的無助及受傷情緒及負面思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並強烈的索取同情和關懷,而不去真實的面對生活存在的困難,解決自身遇見的問題。

受害者情結,是童年受傷及受苦經驗膠著僵化而成

個體之所以會選擇受害的心態來因應人生,是因為他的內在需要經歷這樣的情緒叢(多重心結),其實也是他的人生模式一再重演的縮影。這個模式,最早起源於他的童年,是在幼年時期經歷巨大的情感創傷及情感忽視,然而,幼年的他,面對自己的遭遇及環境,無力可施、無能為力,自覺弱勢弱小,渴望別人的挽救或關懷,同時感受不到周圍人的協助及幫忙,因此留下了一個始終暗自哭泣,埋怨這世界無情辜負的受殘害幼童心靈,在自己的內在凍結。

這種情結在無意識形塑和衍生過程,並未隨著自己真實年齡的成長和發展而有所轉化或改觀,於是,僵化在早年時期的經驗,形成了對人生的「錯誤意義」設定,解讀這世界及別人都是欺負他的,他只能任人欺壓與宰制,別人都是對他殘忍及不仁不義……等等觀感。

在他的成長過程裡,可能未有恰當機會透過教育、學習或啟發,來累積自己應對這世界的知識和技能,從中調動或重新理解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反而外表雖然是長大了,內心卻像是被封印在童年創傷的那些年,始終感嘆這世界及周遭的人,都是冷漠拋下和歧視輕看他的。

然而,雖說內心像是被封印在過往的無助時空中,不得翻身,但其實痛苦及怨恨的情緒卻不停翻攪,反覆湧出,因此產生了大量自憐,也產生了大量對外界的敵意和恐懼。正因為無意識的在這樣的歷程中循環,他的生命歷程,絲毫沒有任何引發他反思、領悟,及成長的機會,而是沉溺或浸泡在其中的情緒和生命創傷中,載浮載沉,於是,就只能一直唱重複的調、說相同的事件、哭訴一樣的情節,並且留下一個永遠不願意撕去的標籤:「我是不幸的受害者」,好控訴著這個世界的無情無義,及無盡傷害。

如此,也給了他自己一個理由一個說法,來歸咎自己人生的痛苦和悲辛遭遇,都是這可惡的世界所害。同時,鞏固自己是無辜者和需要被補償者的位置。可是弔詭的是,他們不是鎖定當初令他們受傷或遭遇痛苦的對象,而是廣泛性的、普遍性的認定,這世界的人都是可惡的人,都是會帶給他們傷害和冷漠的人,因而將世界全視為他的敵人,除非接受他的控制和支配,任由他無盡索討補償。

如果,這是你曾經遭遇過的情境,也曾遭受某人的控訴及怪罪到覺得有點誇張的感受,那麼,你需要的是重新釐清你們的關係和關係歷程,會不會太容易被怪罪?會不會認識其實時間不長,就可以感覺到對方翻臉如翻書一樣快?會不會你每講一句話,都害怕惹怒對方,讓對方不悅?會不會你在關係裡,像在泡三溫暖,忽冷忽熱,冷熱交加?

如果,你曾經疑惑自己究竟在什麼樣的關係中?你也曾不懂為什麼在對方的口中,你是如此可憎的對象?那麼,或許你已來到了「受害者情結」的內心世界,卻完全無知,只剩下處在地獄的感覺,及找不到出路的迷茫感。

扭曲的信念

比起承擔起自己的生命責任,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更傾向怪罪別人與命運。

對他而言,如我前面所說,他的內在封存在童年無助的狀態,抗拒長大,不想面對自己的生命重量(責任和挑戰)。但若要他承認自己的逃避及錯誤,這又是他無法承受的(這會讓他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因此,怪罪別人讓他的心理,有了一個理由或藉口合理逃脫,減輕內心壓力。

正因為如此,受害者情結的個體,會有永恆無助的情感操縱上演,操縱著別人的情緒,引發別人的恐懼、罪惡感及同情心,必須為他的需求扛起責任。

這些弔詭的人際陷阱,都有著受害者情結個體的固執信念,幾乎無法鬆動。所謂的固執信念,就是他們認定了別人為惡、自己為善,同時又有自己的生命是低下的、沒價值、不重要的扭曲信念。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所反應出來的情緒和想法,都是符合這些扭曲的信念下所產生的。

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無意識的透過言行舉止及人際互動歷程,讓別人成為「加害者」或「壓迫者」,讓自己繼續可以擔任「受害者」,這樣才能讓情勢走向他預期的結果:「別人好壞,我是多麼善良無害,只能被惡人欺負欺凌,遭人迫害。」在這樣的結果下,受害者情結的人便能更加印證自己的扭曲信念:我對生命所發生的事無能為力,我只能任人踐踏及宰割,都是那些無良的人害我的。

那麼,在無意識下,他們所進行的情感操縱心理遊戲會如何上演呢?在什麼樣的人際互動下,他們可以讓扭曲他們信念的結局一再發生呢?答案就是「下餌」,在人際關係互動的起點即下入餌,讓不知情,或是有對應關係的人(例如有拯救者情結的人)被餌勾住,而進入一連串負面感受的人際歷程,重複印證「加害VS.受害」的情節上演,寫下不愉快、衝突、決裂,甚至兩敗俱傷的痛苦結局。

這些情感操縱心理遊戲的餌,包括一個人際互動中的口語特徵,或是一連串人際互動後的負面情緒表達。不論劇情是如何開始、有什麼經歷、是什麼樣的後果,都會發生「受害者情結」者,對人際關係對象的指控和怨恨,並在一種鬼打牆狀態下,反覆循環繞圈圈,怎麼也說明不清,怎麼也核對不了。這些心理遊戲的餌,同時也是一種負面人際互動經驗的陷阱,包括有:

「都是你害的」

以這一句「都是你害的」,勾動他人不安和罪惡感,讓別人以為真的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抱有虧欠及補償心態,以順從或討好,來令受害者情結個體滿意,以消解自己無法調節的各種混亂、衝突、複雜的負面情緒。

「求求你⋯⋯可憐我吧!」

這一句話,是最能釣起同情心氾濫的人,那種心中總是不分青紅皂白,也無法理性以邏輯思考前後因果,只要看見或聽見別人可憐狀,就不由得泛起同情情緒,想要為別人解決困難的拯救者。因此,面對那些有受害者情結的人,發出的弱者訊號,就一定會上鉤,覺得應該要幫些什麼或給些什麼,來讓對方好過一點兒。因此,常守不住自己的情緒界線和關係界線。「是的,你說的是⋯⋯可是⋯⋯」

這一句話是受害者情緒的人,最容易出現的推卸自我責任語句。當旁邊的人想要給予意見或建議,或是一些資源指引,希望他改善自己的處境,或調整那些生活難題時,受害者情結的人,便會有許多推托之詞,不是說這行不通,就是說那沒辦法。

這不僅是加重自己無能為力的受害感,同時也藉此挫敗別人,讓別人只能順由他們要的東西給,繼續承擔他們的生活需求,並且放棄期盼要他們改變的意念。最後,就會是兩人皆在關係中,持續性的無能為力,一個繼續推掉自我責任,一個無法拒絕,持續的接不屬於他的責任。

「你怎麼可以負心於我」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把自己的信任放得很大,自我中心主觀的認為,只要是他給予信任的,都不可辜負他、拒絕他。他們害怕被拒絕、被辜負,來自他們無法調節自己的失落感和失望,而把自己的失落感和失望,視為一種巨大、致命性的傷害。

這是來自內心的幼兒人格,心理年齡仍在三、四歲那種害怕無依,等待被重要客體照護的狀態裡,因此就容易誇大不被滿足、不被關注的落空感,對他人懷恨在心。因此,他們在關係互動中,就容易以此話語來做為他們遭遇受害的控訴和指責。

「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你沒有看見我是這麼弱小和孤單無助嗎?」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常出現恃弱而驕的現象,以自己的弱勢來做強勢的訴求,好似自己弱勢,是全天下的錯,也是全天下的責任。他的行為讓人感覺此人雖為弱勢,氣勢上卻一點兒都不弱,反倒壓迫了別人,認為別人應該要服侍他,為他的需求付出心力。這種因為自卑,而反彈出的自大,以致對別人頤指氣使,是受害者情結的人很常出現的行為。若是對應到了情緒界線不清楚、混淆的人,就易受其操控,為了使他滿意、無怨言,而讓自己不斷的被其濫用及使喚。

「這世界對我有敵意」

受害者情結的人,會以這世界對他有敵意,使他不斷經歷被人欺負欺凌,來讓別人覺得他一直承受被傷害的處境。然而,他所認為的這世界有敵意,是來自他先以敵意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怎麼看,都覺得別人在為難他、欺負他。例如:超商店員沒有對他微笑打招呼,就被他解讀是看輕他、漠視他的舉動;公車司機過站不停,都是為了欺負他,不讓他上車的鐵證;餐館一直不上他的餐點,就是忽視他。

就因為受害者情結的人,時常以敵意解讀他所看見聽見的外界,當他帶著大量的懷疑、不信任,及對敵意的擔憂,顯示出強烈不安時,就容易勾住人想要盡一切可能保護他,避免讓他受傷受怕,而陷入不斷受他支配左右及控制的陷阱。

「你一定會傷害我、辜負我」

這句語詞,不僅是預設了立場,也在告訴被預設立場的人:「你必須很努力、很賣力的證明你不會傷害我、辜負我,不然我不會相信你」,因此受這一句話勾住的人,為了不讓受害者情結的人失望、受傷及難過,就要反覆性的一直保證、一直承諾,並且再三受各式各樣試探,來印證自己絕對不會有所辜負、有所背叛。然而,這也掉入一場可能很難跳脫的心理操控,只要不停的以懷疑及不信任的態度,用不安焦慮的情緒,就能讓另一個人為了不要成為傷害和辜負的加害者,而必須不停的安撫及因應各種考驗,被動地接受一次次的測試。

「一切都是別人(你)的錯」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完全沒有歷練過自我負責是什麼,內心仍處於幼兒心理年齡的狀態,以凍結的永恆兒童心靈抗拒承擔,並索求保護及滿足。當自己無法得到滿足及安撫時,並不會看見自己要對自己的需求負起什麼責任,也無法學習自我安撫內在情緒的方法,自然就傾向怪罪別人,把自己生活遇到的挫折和缺失,歸咎於別人的阻攔或是不成全。

如果剛好遇到自我強度也一樣不完整,同時又傾向自我譴責、自我控訴的人,就容易在受害情結者的怪罪中,失去理性邏輯判斷,無法從客觀角度理解事實,落入被怪罪的漩渦中,不可自拔。那麼,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只要以不斷怪罪的方式,找到會自我譴責,視自己為加害者的人,就不用真正的負起責任,什麼都可以順利的推給這個凡事都自我歸咎的人,也算是非常互補的拍檔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