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幫你認清自己的心理學效應
巴納姆效應——認識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詞典】
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佛瑞效應」,它是心理學家伯特倫.佛瑞(Bertram Forer)於1948年透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現象,主要內容是:人們通常會認為那種一般性、較為籠統的人格描述能夠非常準確地將自己的特點揭示出來,而且當人們用一些含義廣泛、模糊不清的形容詞去對一個人進行描述的時候,對方很容易接受這些描述,認為人們說的就是自己。
巴納姆是一名魔術師,有一次他在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評價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歡的成分。
由於巴納姆的話和該效應的主要內容是相似的,所以在19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Paul E. Meehl)就以巴納姆的名字將佛瑞透過實驗揭示的現象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實驗】
11948年,心理學家佛瑞對學生進行了一項人格測驗,具體內容是,每個學生都會得到一段「人格分析」,他讓學生根據「人格分析」與自身特質的契合程度來評分,0分是最低的,5分是最高的,而事實上每個學生得到的「人格分析」都是相同的一段話: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你的人格有一些缺陷,但整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進行發揮。看似強硬、嚴格的自律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會嚴重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考者而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富有社會性,但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這些學生的平均評分是4.26,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分數了,而隨後佛瑞卻告訴大家,這段「人格分析」是他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節選出來的。而從「人格分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話都適用於任何人,因為它講得比較廣泛,而且含義模糊。在關於巴納姆效應的另一個實驗中,參加實驗的學生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測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每個學生的報告做出評估,他們先寫下對學生個性的正確評估,但是給了學生兩份評估報告,其中一份是正確的,一份是偽造的,全都是語言模糊、泛泛而談的評估。
隨後,研究人員問學生們覺得哪一份評估最能夠契合其自身的特質或是性格特徵,結果有59%的學生選擇了那份偽造的評估報告。
【心理學與生活】
透過巴納姆效應的定義和相關實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我們很難了解真實的自己,很難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正確判斷。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或暗示,它們讓我們的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從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很多朋友都有算命的經歷,而很多人在聽了算命師的描述後都會覺得他們算得很準。其實,這一方面是因為去算命的人本身就很容易接受暗示;另一方面是「主觀驗證」在發生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就一定能找到各種證據來支持自己。再加上算命師比較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想法,其描述又比較籠統、含糊,這個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對其描述的內容深信不疑。
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容易被外界暗示或干擾,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這是巴納姆效應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不過如果我們能對其巧妙利用,也能把壞事變成好事。
比如,我們在和別人聊天,尤其是和心儀的異性聊天時,如果想讓對方覺得我們善解人意,那就要把巴納姆效應好好加以利用。
如果對方是雙子座的,我們可以說:「那你一定有多重人格吧?」其實這句話完全是廢話,就算不是雙子座的人,也可能是有多重人格的。其實想想,又有誰的人格只有一面呢?不過雖然這是一句廢話,可在對方聽來卻覺得我們非常了解他,因為對方在我們進行描述的時候,一定會在大腦中搜尋那些可以印證多重人格的事例,而且只要他願意去找,就一定可以找到。
如果我們遇到一位天蠍座的人,我們可以說:「天蠍座的人一定很記仇吧?」這樣的話也不會錯,因為除非一個人失憶了,否則心裡肯定會記住一些「仇恨」。所以當對方聽到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了解他,認為我們善解人意。
再比如,如果我們遇到一名年輕人,可以這樣告訴他:「雖然你已經很努力了,也有明確的目標,但仍然有很多時候都是非常迷茫的,你不知道自己的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這樣的話讓一名年輕人聽了,他絕對會把你當成知己。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學生,那我們可以這麼說:「其實你們不是不懂事,只是比較有自己的想法而已。」這樣說,學生一定會把你當成朋友。
所以,巴納姆效應真是威力無窮,不管是什麼職業、什麼年齡的人,都適用於巴納姆效應。你如果平時能多留心,在溝通的時候就能迅速拉近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巴納姆效應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我們都講了,最後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從而認識真正的自己。
1.要學會正確看待自己
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正確看待,不可以自欺欺人。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刻意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的缺點,甚至是忽視、不承認自己的缺點。還有的人總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又或者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這些都是沒有正確看待自己的表現。不要去掩蓋什麼,要尊重客觀事實,不然最終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2.要做到以人為鏡,透過與身邊人做比較來認識自己
「以人為鏡」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墨子》,意思是要將別人的成敗得失當作自己的借鑑,唐太宗便將魏徵當作匡正自己得失的「鏡子」。而要想做到以人為鏡,選擇一位怎樣的對象去做比較是最為重要的。我們不能選不如自己的人去做比較,因為在心理上我們會輕視對方,覺得既然對方都不如自己,自己又有什麼可以向他學習的呢?同樣地,我們也不能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比,那樣只會讓我們更加沒有信心。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名與自己條件相當的人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才具有可比性,才能讓我們在所處的群體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得出的結論才會比較客觀。
3.透過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失敗或者成功去認識自己
從重大事件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能力、個性的資訊,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比如,創業失敗,遭遇災難,獲得大獎,考上名牌大學等等。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中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當一個人處於成功的巔峰或者失敗的谷底中時,其狀態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表現是最真實的,是不會進行掩飾的,而平時我們的狀態或多或少都有表演的痕跡。
4.要積極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所以大多數人要想擁有這樣的能力,都必須進行後天的培養。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掌握了大量資訊的基礎上做出決策的能力,決策不是一拍腦袋就做出來的,資訊對判斷的支持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沒有充分的資訊收集,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巴納姆效應——認識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詞典】
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佛瑞效應」,它是心理學家伯特倫.佛瑞(Bertram Forer)於1948年透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現象,主要內容是:人們通常會認為那種一般性、較為籠統的人格描述能夠非常準確地將自己的特點揭示出來,而且當人們用一些含義廣泛、模糊不清的形容詞去對一個人進行描述的時候,對方很容易接受這些描述,認為人們說的就是自己。
巴納姆是一名魔術師,有一次他在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評價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歡的成分。
由於巴納姆的話和該效應的主要內容是相似的,所以在19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Paul E. Meehl)就以巴納姆的名字將佛瑞透過實驗揭示的現象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實驗】
11948年,心理學家佛瑞對學生進行了一項人格測驗,具體內容是,每個學生都會得到一段「人格分析」,他讓學生根據「人格分析」與自身特質的契合程度來評分,0分是最低的,5分是最高的,而事實上每個學生得到的「人格分析」都是相同的一段話: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你的人格有一些缺陷,但整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進行發揮。看似強硬、嚴格的自律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會嚴重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考者而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富有社會性,但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這些學生的平均評分是4.26,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分數了,而隨後佛瑞卻告訴大家,這段「人格分析」是他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節選出來的。而從「人格分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話都適用於任何人,因為它講得比較廣泛,而且含義模糊。在關於巴納姆效應的另一個實驗中,參加實驗的學生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測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每個學生的報告做出評估,他們先寫下對學生個性的正確評估,但是給了學生兩份評估報告,其中一份是正確的,一份是偽造的,全都是語言模糊、泛泛而談的評估。
隨後,研究人員問學生們覺得哪一份評估最能夠契合其自身的特質或是性格特徵,結果有59%的學生選擇了那份偽造的評估報告。
【心理學與生活】
透過巴納姆效應的定義和相關實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我們很難了解真實的自己,很難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正確判斷。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或暗示,它們讓我們的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從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很多朋友都有算命的經歷,而很多人在聽了算命師的描述後都會覺得他們算得很準。其實,這一方面是因為去算命的人本身就很容易接受暗示;另一方面是「主觀驗證」在發生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就一定能找到各種證據來支持自己。再加上算命師比較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想法,其描述又比較籠統、含糊,這個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對其描述的內容深信不疑。
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容易被外界暗示或干擾,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這是巴納姆效應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不過如果我們能對其巧妙利用,也能把壞事變成好事。
比如,我們在和別人聊天,尤其是和心儀的異性聊天時,如果想讓對方覺得我們善解人意,那就要把巴納姆效應好好加以利用。
如果對方是雙子座的,我們可以說:「那你一定有多重人格吧?」其實這句話完全是廢話,就算不是雙子座的人,也可能是有多重人格的。其實想想,又有誰的人格只有一面呢?不過雖然這是一句廢話,可在對方聽來卻覺得我們非常了解他,因為對方在我們進行描述的時候,一定會在大腦中搜尋那些可以印證多重人格的事例,而且只要他願意去找,就一定可以找到。
如果我們遇到一位天蠍座的人,我們可以說:「天蠍座的人一定很記仇吧?」這樣的話也不會錯,因為除非一個人失憶了,否則心裡肯定會記住一些「仇恨」。所以當對方聽到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了解他,認為我們善解人意。
再比如,如果我們遇到一名年輕人,可以這樣告訴他:「雖然你已經很努力了,也有明確的目標,但仍然有很多時候都是非常迷茫的,你不知道自己的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這樣的話讓一名年輕人聽了,他絕對會把你當成知己。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學生,那我們可以這麼說:「其實你們不是不懂事,只是比較有自己的想法而已。」這樣說,學生一定會把你當成朋友。
所以,巴納姆效應真是威力無窮,不管是什麼職業、什麼年齡的人,都適用於巴納姆效應。你如果平時能多留心,在溝通的時候就能迅速拉近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巴納姆效應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我們都講了,最後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從而認識真正的自己。
1.要學會正確看待自己
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正確看待,不可以自欺欺人。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刻意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的缺點,甚至是忽視、不承認自己的缺點。還有的人總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又或者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比,這些都是沒有正確看待自己的表現。不要去掩蓋什麼,要尊重客觀事實,不然最終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2.要做到以人為鏡,透過與身邊人做比較來認識自己
「以人為鏡」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墨子》,意思是要將別人的成敗得失當作自己的借鑑,唐太宗便將魏徵當作匡正自己得失的「鏡子」。而要想做到以人為鏡,選擇一位怎樣的對象去做比較是最為重要的。我們不能選不如自己的人去做比較,因為在心理上我們會輕視對方,覺得既然對方都不如自己,自己又有什麼可以向他學習的呢?同樣地,我們也不能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比,那樣只會讓我們更加沒有信心。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名與自己條件相當的人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才具有可比性,才能讓我們在所處的群體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得出的結論才會比較客觀。
3.透過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失敗或者成功去認識自己
從重大事件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能力、個性的資訊,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比如,創業失敗,遭遇災難,獲得大獎,考上名牌大學等等。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中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當一個人處於成功的巔峰或者失敗的谷底中時,其狀態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表現是最真實的,是不會進行掩飾的,而平時我們的狀態或多或少都有表演的痕跡。
4.要積極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所以大多數人要想擁有這樣的能力,都必須進行後天的培養。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掌握了大量資訊的基礎上做出決策的能力,決策不是一拍腦袋就做出來的,資訊對判斷的支持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沒有充分的資訊收集,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