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章】你是否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

  「如果不想照顧孩子,動物會把幼崽殺掉,而不會年復一年折磨牠們。」──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如果你的父母以不健康的方式控制你,他們可能已經在無意間為你的心理健康埋下了地雷。結果可能是導致你戰戰兢兢地過日子,心裡假定在人生之路上暗藏的是憂患,而非寶藏。你可能等了又等、等了又等,等著獲准去愛,獲准得到成功,獲准感到滿足,但你不確定要如何獲得准許。你可能很難允許自己得到這些許可。

  嗯,你不孤單。據估,美國每十三個成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那可是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參見第354~357頁「針對本書主題的研究筆記」。)

  不健康的控制要付出長遠的代價。這樣的成長背景可能導致你有憂鬱、焦慮、自我形象不佳、成癮、自我毀滅行為,以及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缺乏自我保護感則可能導致你活得不自由、找不到意義,以及最嚴重的—不愛自己。在控制之下長大,意味著承襲了不健康的習慣與信念,使得人際關係、抉擇能力、心靈和情感的發展變得複雜。如同一位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緊張的三十七歲教師所言:「就身而為人來說,我覺得自己缺了好大一塊。」

  若未加以反思,成長背景可能導致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對伴侶重演舊有的模式,以至於身邊的伴侶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我們可能會誤解讓我們想起父母的朋友、鄰居或同事。我們可能會不經意地把孩子當成工具,用他們來解決我們與父母之間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表現出舊有的控制行為,因而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痛苦。

  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控制狂父母可能還是把我們當成小孩來對待。更令人挫折的是,在父母身邊時,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像小孩一樣無助。面對控制狂父母,我們可能會掙扎著要靠近一點,或是拉開更大的距離。我們甚至能夠明白父母控制我們的動機,但卻因為自己還是很受傷、很失望或很憤怒,因而不知該如何與他們和解。

  如果你有無法改變的頑固問題或習慣,這些其實都可能是徵兆,代表你和父母或父母的教養方式之間有著尚未解決的問題。舉例而言,在對工作或人際關係感到很厭倦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切斷對父母的依賴;在無情地鞭策自己做得更多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慢下來,平復舊有的創傷;或者,我們可能會用暴飲暴食來麻痺自己,殊不知真正該做的是照料從童年延續至今的挫折。透過深入省思,我們就能從根源解決問題,如此才不會讓這些問題幾個月後又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冒出來。

  有很多情緒地雷是源自家庭裡不健康的控制,本書可幫助你或某個你愛的人辨認並拆除這些地雷。

  我在此作證,很多在不當控制下長大的成人,都成功開創了更為幸福快樂的成年生活。你很快就會認識到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而且可能會發現他們和你沒那麼不同。

  把你的人格視為一幅拼圖。本書可幫助你釐清這幅拼圖有多少塊是父母為你拼湊的,又有多少塊是不管適不適合,全是勉強硬拼在一起的。

【序章】你是否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

「如果不想照顧孩子,動物會把幼崽殺掉,而不會年復一年折磨牠們。」──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如果你的父母以不健康的方式控制你,他們可能已經在無意間為你的心理健康埋下了地雷。結果可能是導致你戰戰兢兢地過日子,心裡假定在人生之路上暗藏的是憂患,而非寶藏。你可能等了又等、等了又等,等著獲准去愛,獲准得到成功,獲准感到滿足,但你不確定要如何獲得准許。你可能很難允許自己得到這些許可。

嗯,你不孤單。據估,美國每十三個成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那可是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參見第354~357頁「針對本書主題的研究筆記」。)

不健康的控制要付出長遠的代價。這樣的成長背景可能導致你有憂鬱、焦慮、自我形象不佳、成癮、自我毀滅行為,以及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缺乏自我保護感則可能導致你活得不自由、找不到意義,以及最嚴重的—不愛自己。在控制之下長大,意味著承襲了不健康的習慣與信念,使得人際關係、抉擇能力、心靈和情感的發展變得複雜。如同一位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緊張的三十七歲教師所言:「就身而為人來說,我覺得自己缺了好大一塊。」

若未加以反思,成長背景可能導致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對伴侶重演舊有的模式,以至於身邊的伴侶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我們可能會誤解讓我們想起父母的朋友、鄰居或同事。我們可能會不經意地把孩子當成工具,用他們來解決我們與父母之間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表現出舊有的控制行為,因而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痛苦。

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控制狂父母可能還是把我們當成小孩來對待。更令人挫折的是,在父母身邊時,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像小孩一樣無助。面對控制狂父母,我們可能會掙扎著要靠近一點,或是拉開更大的距離。我們甚至能夠明白父母控制我們的動機,但卻因為自己還是很受傷、很失望或很憤怒,因而不知該如何與他們和解。

如果你有無法改變的頑固問題或習慣,這些其實都可能是徵兆,代表你和父母或父母的教養方式之間有著尚未解決的問題。舉例而言,在對工作或人際關係感到很厭倦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切斷對父母的依賴;在無情地鞭策自己做得更多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慢下來,平復舊有的創傷;或者,我們可能會用暴飲暴食來麻痺自己,殊不知真正該做的是照料從童年延續至今的挫折。透過深入省思,我們就能從根源解決問題,如此才不會讓這些問題幾個月後又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冒出來。

有很多情緒地雷是源自家庭裡不健康的控制,本書可幫助你或某個你愛的人辨認並拆除這些地雷。

我在此作證,很多在不當控制下長大的成人,都成功開創了更為幸福快樂的成年生活。你很快就會認識到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而且可能會發現他們和你沒那麼不同。

把你的人格視為一幅拼圖。本書可幫助你釐清這幅拼圖有多少塊是父母為你拼湊的,又有多少塊是不管適不適合,全是勉強硬拼在一起的。

控制型家庭和控制型父母的特徵

要怎麼知道你是在控制之下長大?許多成人只是隱約覺得自己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有些則是記得自己受到過分的控制,但又說不清那是怎麼一回事。若是沒有一件可以具體指明的事例,許多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人會以為不健康的控制是正常的。

一名四十六歲的設計師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反正我媽是一個很強勢的存在,握有強大的控制權。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她怎麼會對我有那麼大的影響。不管我多麼努力抗拒,我就是承襲了她的那一套價值觀。」

過度的控制會以許多形式展現,最明顯的是威權主義。但不健康的控制也會發生在各式各樣的家庭裡,甚至是一點也不嚴格的家庭當中。其共同點在於:控制型家庭講求的是討好、保護和伺候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

如果你或某個你關心的人來自能以下述形容詞描述的家庭,那麼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追求完美
•過度保護
•頤指氣使
•令人困惑
•嚴厲
•輕視
•威權
•操縱
•苛刻
•令人窒息
•壓抑
•專橫
•強硬
•緊張
•易怒
•苦悶
•冷淡
•逼迫

就跟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一樣,過度的控制也極有可能存在於「模範」家庭裡。當真實情況並不完美,家庭成員卻執著於一切都很美滿的假象,這時就會衍生出過多的控制。當父母要求太多的阿諛奉承或堅持是非對錯的鐵則,也會衍生出過量的控制。過於冷漠疏離的父母會透過剝奪來施加控制,情緒不穩的父母則會利用陰晴不定的情緒來左右子女。父母在情緒上令其他家庭成員感到窒息,父母對其他家庭成員施以言語、肢體或性暴力,父母太過自我陶醉而無視於子女的需要,都會形成過度的控制。(請參見本書第2頁的「你是否成長於控制型家庭評量表」,以協助你評估童年時受到控制的嚴重程度。)

錯不在你

受到控制的孩子鮮少有坦承「情況不對勁,我不喜歡這種感覺」的選擇,因為他們受到否認個人感受的訓練。受到控制的孩子可能只是隱約覺得有所壓抑,或情緒上似乎有點麻木。

如果父母把不健康的控制加諸在你身上,你的家庭就會有問題。要從這樣的教養方式中脫胎換骨、成功獲得療癒,往往需要你撥開對家庭忠誠的簾幕,檢視藏在簾幕後面的家庭規則和信念。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寫過,療癒童年的痛苦,要從允許自己去表達開始—你要將年復一年受到虐待與控制的所有感受和意見表達出來。事實上,你要在這麼多年過後,把曾經不能說的都說出來。

為了能表達出來,把責任放在真正該負責的人身上是很重要的一步:
1.你的父母對你所做的事不該由你負責,而該由他們承擔。
2.你現在的人生該由你自己負責,而不是你的父母。

探究在你的家庭中代代相傳的控制模式,並不是為了追究或推卸責任,而是要跨出讓問題到此為止的第一步。若能看清不健康的親子相處模式,你就可以避免把同樣的模式再傳給下一代,而這是你父母可能沒辦法或不願意做的一個選擇。

做這種探究也不是為了怪罪或抨擊父母。為人父母並非易事,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困難或更重要的工作了。就體力、情緒、經濟和精神而言,養兒育女都是極其嚴峻的任務。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一位父母受過為人父母的訓練。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有時甚至是很嚴重的錯誤,但仍然有很多孩子相對快樂地長大,適應良好,並且能迎接人生的挑戰。

我並不鼓吹過度放任的教養風格。適當的控制與設限,對孩子的教養至關重要。孩子會用鬧脾氣、冷嘲熱諷、陽奉陰違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小手段來測試父母的底線,有些是有意識的,但絕大多數是直覺反應。放任型家庭缺乏恰當限制所導致的問題,可能與威權式家庭在嚴格限制之下所衍生的問題一樣麻煩。然而,本書談的不是恰當的控制與設限,而是不健康的控制—為時太久、過多或錯誤的控制。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政府都是以獨裁或威權的模式為典型。直到晚近才有民主的政體,在人民的共識之下運作,為獨裁威權之外提供另一種選擇。一九九二年是多數國家擁有民主政府的第一年。

無獨有偶,在歷史上,多數家庭都是以父權為中心。當然,家庭並不是一個民主政體,孩子還沒長大成人,沒辦法參與治理,但我相信親子雙方都能在「民主家庭」中共存共榮。在一個民主家庭中,大人小孩都有發言、思考、感受和信任的權利,不用受到不健康的控制所束縛。民主政體已是全世界大勢所趨,當孩子只知不健康的控制而不知民主的理念,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在民主國家生活、長大?

控制和信任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兩件事,這兩件事卻又難分難解地綁在一起。我們已受控制到不信任這世界的地步。當我們信任這個世界,我們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放下我們對控制的需要。一般而言,控制狂父母做不到信任。在控制型家庭裡,父母的過度控制幾乎都是數世代以來固有的循環,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存在。事實上,多數的控制狂父母小時候就曾遭到錯待,或有親人死亡、重大危機、暴力虐待等創傷。如果他們的創傷不曾得到幫助,他們便可能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沒辦法信任這個世界,並且拚命地想要控制人生,而不願意冒再次受到傷害的風險。

我很為這些控制狂父母內心深處的創傷難過。然而,忽略或隱藏內心創傷的父母,可能終其一生都在逃避過去的陰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孩子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你不像你的父母。你有選擇。你可以平復你的創傷,而不是忽視或躲避創傷。你可以跳出控制的循環,而不是把這種循環延續下去。
控制型家庭和控制型父母的特徵

  要怎麼知道你是在控制之下長大?許多成人只是隱約覺得自己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有些則是記得自己受到過分的控制,但又說不清那是怎麼一回事。若是沒有一件可以具體指明的事例,許多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人會以為不健康的控制是正常的。

  一名四十六歲的設計師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反正我媽是一個很強勢的存在,握有強大的控制權。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她怎麼會對我有那麼大的影響。不管我多麼努力抗拒,我就是承襲了她的那一套價值觀。」

  過度的控制會以許多形式展現,最明顯的是威權主義。但不健康的控制也會發生在各式各樣的家庭裡,甚至是一點也不嚴格的家庭當中。其共同點在於:控制型家庭講求的是討好、保護和伺候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

如果你或某個你關心的人來自能以下述形容詞描述的家庭,那麼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追求完美
•過度保護
•頤指氣使
•令人困惑
•嚴厲
•輕視
•威權
•操縱
•苛刻
•令人窒息
•壓抑
•專橫
•強硬
•緊張
•易怒
•苦悶
•冷淡
•逼迫

  就跟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一樣,過度的控制也極有可能存在於「模範」家庭裡。當真實情況並不完美,家庭成員卻執著於一切都很美滿的假象,這時就會衍生出過多的控制。當父母要求太多的阿諛奉承或堅持是非對錯的鐵則,也會衍生出過量的控制。過於冷漠疏離的父母會透過剝奪來施加控制,情緒不穩的父母則會利用陰晴不定的情緒來左右子女。父母在情緒上令其他家庭成員感到窒息,父母對其他家庭成員施以言語、肢體或性暴力,父母太過自我陶醉而無視於子女的需要,都會形成過度的控制。(請參見本書第2頁的「你是否成長於控制型家庭評量表」,以協助你評估童年時受到控制的嚴重程度。)錯不在你

  受到控制的孩子鮮少有坦承「情況不對勁,我不喜歡這種感覺」的選擇,因為他們受到否認個人感受的訓練。受到控制的孩子可能只是隱約覺得有所壓抑,或情緒上似乎有點麻木。

  如果父母把不健康的控制加諸在你身上,你的家庭就會有問題。要從這樣的教養方式中脫胎換骨、成功獲得療癒,往往需要你撥開對家庭忠誠的簾幕,檢視藏在簾幕後面的家庭規則和信念。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寫過,療癒童年的痛苦,要從允許自己去表達開始—你要將年復一年受到虐待與控制的所有感受和意見表達出來。事實上,你要在這麼多年過後,把曾經不能說的都說出來。

為了能表達出來,把責任放在真正該負責的人身上是很重要的一步:
  1.你的父母對你所做的事不該由你負責,而該由他們承擔。
  2.你現在的人生該由你自己負責,而不是你的父母。

  探究在你的家庭中代代相傳的控制模式,並不是為了追究或推卸責任,而是要跨出讓問題到此為止的第一步。若能看清不健康的親子相處模式,你就可以避免把同樣的模式再傳給下一代,而這是你父母可能沒辦法或不願意做的一個選擇。

  做這種探究也不是為了怪罪或抨擊父母。為人父母並非易事,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困難或更重要的工作了。就體力、情緒、經濟和精神而言,養兒育女都是極其嚴峻的任務。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一位父母受過為人父母的訓練。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有時甚至是很嚴重的錯誤,但仍然有很多孩子相對快樂地長大,適應良好,並且能迎接人生的挑戰。

  我並不鼓吹過度放任的教養風格。適當的控制與設限,對孩子的教養至關重要。孩子會用鬧脾氣、冷嘲熱諷、陽奉陰違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小手段來測試父母的底線,有些是有意識的,但絕大多數是直覺反應。放任型家庭缺乏恰當限制所導致的問題,可能與威權式家庭在嚴格限制之下所衍生的問題一樣麻煩。然而,本書談的不是恰當的控制與設限,而是不健康的控制—為時太久、過多或錯誤的控制。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政府都是以獨裁或威權的模式為典型。直到晚近才有民主的政體,在人民的共識之下運作,為獨裁威權之外提供另一種選擇。一九九二年是多數國家擁有民主政府的第一年。

  無獨有偶,在歷史上,多數家庭都是以父權為中心。當然,家庭並不是一個民主政體,孩子還沒長大成人,沒辦法參與治理,但我相信親子雙方都能在「民主家庭」中共存共榮。在一個民主家庭中,大人小孩都有發言、思考、感受和信任的權利,不用受到不健康的控制所束縛。民主政體已是全世界大勢所趨,當孩子只知不健康的控制而不知民主的理念,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在民主國家生活、長大?

  控制和信任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兩件事,這兩件事卻又難分難解地綁在一起。我們已受控制到不信任這世界的地步。當我們信任這個世界,我們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放下我們對控制的需要。一般而言,控制狂父母做不到信任。在控制型家庭裡,父母的過度控制幾乎都是數世代以來固有的循環,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存在。事實上,多數的控制狂父母小時候就曾遭到錯待,或有親人死亡、重大危機、暴力虐待等創傷。如果他們的創傷不曾得到幫助,他們便可能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沒辦法信任這個世界,並且拚命地想要控制人生,而不願意冒再次受到傷害的風險。

  我很為這些控制狂父母內心深處的創傷難過。然而,忽略或隱藏內心創傷的父母,可能終其一生都在逃避過去的陰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孩子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你不像你的父母。你有選擇。你可以平復你的創傷,而不是忽視或躲避創傷。你可以跳出控制的循環,而不是把這種循環延續下去。本書四十個個案的背景

  為了進行本書的研究,我廣泛訪談了在控制型家庭裡長大、年齡介於二十三歲至五十八歲之間的四十個成人。他們的經驗勾勒出本書的許多論點,也織就出一張悲傷與受創、智慧與希望的繽紛織錦。

  你可能會發現你早年的經驗與這些人有很多共同點,你從父母不健康的控制承襲而來的問題可能跟他們一樣。參與者包含:

  •從阿肯色州一位傳教士的女兒,到加州一位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的女兒。
  •從勞工階級義大利移民第二代的女兒,到新英格蘭上流社會有錢人家領養的兒子。
  • 從祖先曾參與美國革命的美國中產家庭兒子,到差點逃不過一九四九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中國移民女兒。
  •從愛爾蘭天主教家庭七個子女中的長女,到非裔美籍單親媽媽的獨生女。
  •從軍官父親和基督徒母親的同性戀兒子,到自由奔放的拉丁美洲裔父親和虐待狂母親的兒子。
  • 從二次世界大戰倖存者的女兒(母親在日本人集中營度過童年,差點沒能生還),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女兒(母親的日常生活幾乎無法自理)。

  儘管背景不同,這些人受到控制的方式及後續殘留的影響,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情緒狀態與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很像。讀到他們為修復童年創傷所做的努力,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認可。

你能做的有很多

  如果你的父母是控制狂,你就會以他們為樣本,將「控制」視為一種生存策略。但你要知道,控制並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你越能意識到父母是如何控制你,並認清在你早年的人生中,他們的控制產生了什麼副作用,等到你有可能對孩子、配偶和你自己施加同樣的控制時,你就比較能做出明智的決定。

  儘管成長過程處處受限,你還是可以找回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重拾童年時被澆熄的熱情與夢想。
  儘管小時候你想說的話都不能說,你還是可以響亮地對這世界發出你的聲音。
  儘管在不健康的家庭束縛下長大,你還是可以與身邊的人發展出較為健康的關係。

  儘管你自己的童年很痛苦,你還是可以大大減低你的孩子承受相同折磨的機會。
  儘管你在過去與父母的關係不佳,到了他們晚年時,你還是可以和他們建立較為踏實而圓滿的關係。在他們離世之後,你也可以與他們留下的回憶和諧共處。
  即使你必須隨時為父母待命,你還是有可能做自己。你的感受可以用來改善自己,而非傷害自己。

  無論你幾歲,也無論你的成長過程受到多大的限制,你還是有可能實現個人的目標,找到被父母剝奪的滿足感。你的父母可能也別無他法,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對。

  透過達到更大程度的獨立、掙脫受到控制的教養方式,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就從在情感上脫離父母,以及家庭系統有害、有問題的習慣開始。獨立也包括將失衡的過度控制平衡過來,從你的角度重新定義自己和人生。

  透過獨立,你可以對你內在的英雄或英雌有更深的認識。在你最幼小脆弱的時候,是內在這個最強大的部分幫助你生存下去。舉例而言,你的機智、你的本能、你的毅力,以及你的敏感,都是強大的力量。幸好你在童年時自己摸索出來的生存技能永遠屬於你,而且到了長大成人之後還是很有用。你值得擁有獨立與完整的感受。你值得擁有健康的人我界線。你也值得擁有言論與敞開心扉表達情感的自由。

你值得好起來。本書的三大架構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指出問題」詳述八種類型的控制狂父母,藉此協助你看見父母控制的完整脈絡。你可以判斷一下自己的父母屬於哪一種類型,或是綜合了哪幾種類型。一旦知道了父母的類型,你就更能認清早年他們對你的控制有什麼後續的影響。

  第二部「了解問題」將協助你評估過度控制之下的長遠代價。你會開始了解錯綜複雜、強而有力的控制過程,並找到一些重大問題的解答,例如:「我的父母是怎麼控制我的?」以及:「為什麼我有這種感覺?」你將釐清自己在童年時的感受,並找出這些感受與你現在的問題之間的關聯。透過探究你在童年時必須放棄或必須扭曲的部分,你將為重拾完整的自我鋪路。同時,你也會更清楚父母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言行舉止,而這層體會將加速你的療傷過程。

  第三部「解決問題」會協助你放下痛苦的童年,以及不健康控制的持續效應,如此一來,你就能在情感上離家獨立。我們會廣泛探討各種療癒之道,並附加一些你可能會覺得有幫助的練習。這個部分將協助你用最適合你的方式、按照你自己的步調,設計出屬於你自己的療傷過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