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偏見
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負面情緒在大腦中引起的反應比正面情緒大得多,這表示著我們傾向於更多地關注壞事而忽略好事。這極有可能是演化的結果。
我問我的「追隨者」對自己持有哪些負面假設。有些回覆真的讓我笑出來。
如果我在工作上遇到挑戰,我準會失敗,而我的團隊
也會討厭我的建議。
我暗戀的人不會因為我而喜歡我。
我害怕想一些正面的事情,抱持希望
只是為了失望。
- 邀請我只是出於禮貌,他們並不真的
這些「負面偏見」(negativity bias)可以表現為我們給自己講的故事,也可以表現為行為。例如,我的室友回家後總是用誇張和添油加醋的方式講述當天碰到的壞事和倒楣事:「然後火車晚點了4分鐘,這讓我很生氣,因為我本來就出門晚了。然後火車上又有個傢伙如何如何……然後我的老闆這麼這麼說……然後一整天下來愈來愈糟。」
有時我喜歡在社交場合播下種子,和客戶談話時更斷然是這樣。我會問他們:「這星期你碰到哪些小得意和大得意?」
他們通常一開始會說:「沒太多好事。」繼而大吐苦水:「這星期大多數時候都很糟糕。」然後等我們聊開,我會開始指出:「等一等,你說這件事是一件小得意。」
「啊,對喔……我怎麼沒想到。」
有趣的是,他們慢慢會意識到,他們碰到的好事比他們本來注意到的要多。到談話快結束時,我會看見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滔滔不絕談碰到過的所有美好的事情。他們當然也會談到負面的事情,但態度卻較無所謂,這表示他們較不受情緒和偏見束縛,能夠採取中立立場。
就像宇宙沒有搞陰謀對付我,
它大概也有搞陰謀對付你。
我也喜歡問朋友:「那一天/那星期/那假期你最喜歡的是哪個部分?」
常言道,人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透過讓別人憶起他們碰到過的好事,我們保證了彼此相處愉快,對彼此有快樂的回憶——哪怕後來我們不再是朋友。
▍你的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
我們都傾向於執持負面的假設和老想著負面的事情。這是所謂的「負面偏見」。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在第56頁所看到的「情緒之輪」中,8種基本情緒裡只有兩種是正面情緒,還有兩種既可能是正面情緒也可能是負面情緒,要看情形而定。
你可曾注意到,如果你過了美好的一天,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的好情緒往往會蕩然無存?對「負面偏見」的科學研究顯示,當好情緒和壞情緒等量時,壞情緒的心理影響力會超過好情緒。研究還表明,大腦認定負面刺激比正面刺激具有更多的資訊價值,值得更多的注意和認知處理。這也會影響判斷和決策。當我們做決定時,一個決定的負面後果的分量要大於正面後果。
神經科學研究甚至記錄了做為特定感官事件的直接結果的大腦反應(事件相關電位)的強度。在一個測試中,先讓受試者看一些中性的圖像做為對照,再讓他們看一批混雜在一起的正面圖像和負面圖像。雖然同樣具有刺激性,但負面圖像比正面圖像在大腦中引起的反應要大得多。這表明我們往往更加重視和關注負面經驗和情緒。不僅如此,大腦也更容易接收到負面事件。換句話說,即使正面和負面成分並陳,我們也更可能注意和記住負面事件或一個情境的負面部分,並受到其影響。
這種情形也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如果你的社群媒體貼文得到一堆好評和一條負評,那麼你在一天或一星期的剩餘時間裡很可能都會惦記住這條負評。這是演化有以致之。做為一個物種,我們必須對潛在的威脅和危險高度敏感,這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我們已經看到在8種基本情緒中,負面情緒占大多數。但我們是可以改變這種偏見的。喬科維奇在輸給阿爾卡拉斯後接受的採訪中表示他感謝之前的其他贏球,這就是不以壞事推翻好事的態度。
我聽過很多人說他們是非常負面的人,對情況的第一個反應總是怨尤,要麼是批評自己,要麼是批評別人。例如,你聽說你的朋友升職了,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他不配,對他能夠坐上那樣的位子感到震驚。或者你認為這不公平,因為你對他的個人生活有了解。但你的偏見極可能讓你忽略了他的所有優點,忽略了讓他配升職原因。另一個例子是,當你看到伴侶以前伴侶的照片時,你會覺得他們比你強或比你好看。我們的大腦喜歡專注於負面的事情上,如果這聽起來像你,那麼你並不孤單。
這種「負面偏見」最有害的部分是,我們都會有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重複地對自己和對別人述說。對某些人,這種重複述說的故事是好的,對他們有利,但對另一些人,那是一個透過負面性和自我批評的視角來維持的故事。我們大概是從父母、同儕和我們的社經地位中獲得這個故事。你大概是透過觀察父母的做事方式而學會這個故事,而它會嚴重阻礙了你現在的生活。例如,你母親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挑剔,現在你也是一樣。現在,你對自己有這畫地自限的信念,它們牽制住你,讓你成為不了你想成為的人,達成不了你想達成的各種目標。究其原因是你不相信自己。
但大腦是可以改變,這些信念也是一樣。
▍長期抑制作用(long-term depression):突觸的減弱
無法同步的神經元會無法彼此連結。
承認我們大腦的「負面偏見」是理解我們為何流連在負面事件的一大步,這樣,我們才可以著手改變自己,以後不再如此。
如果你沒有處於「戰鬥或逃跑狀態」(高壓力狀態)而是專注於正面事件,你將更有可能重新架構你對一個情境的看法,改變你的心態,最終導致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受到負面事件的影響。記住我們在上一章中學到的關於自我調節的知識:我們知道我們需要把心靈保持在冷靜狀態才能改變我們的心態。如果你處於高度警覺狀態,那麼在重新架構一個情境前,需要先使用其中一種調節自我的工具。
利用「生理性嘆息」來調節你的神經系統。方法回顧:
- 短促地連續吸氣兩次(最好是用鼻子吸,如果做不到也可以用嘴巴)。
- 閉氣一秒鐘。
- 用嘴巴長而緩慢地呼氣。
請記住,無論重複什麼想法和反應都會加強你腦中的路徑。因此,反芻沉思負面事件會強化負面思考與擔憂的神經路徑。然而,我們絕對可以改變這種預設的思考模式,使我們的自動反應變得更加有正面心態。
一個可操作的例子
你經驗到會觸發負面反應的事情。
你與同事進行了與工作相關的討論,
而你感覺自己說了一些蠢話。
→
自我調節(如果需要的話使用「生理性嘆息」)
→
重新架構
你有不安全感表示你在別人面前很容易緊張,
但你知道你沒有說任何蠢話,
因為這是你的職業和專業領域;
你只是擔心你說了蠢話。
假以時日,你的自動反應將不再跳出負面結論,
因為那些連結已經被削弱。
▍長期增強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連結的強化
一起放電的神經元會彼此連結。
神經心理學之父唐納德.赫布(Donald Hebb)是最早了解神經元功能如何促進學習等心理過程的科學家之一。他也發現,當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某種經驗、想法或行動時,大腦會學會每次觸發相同的神經元。換言之,如果你反覆做某件事,假以時日,同一批神經元會被觸發,為你帶來相同的體驗。你重複的次數愈多,連結就會愈牢固。在神經科學中,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長期增強作用,即連結的強化。
但分開放電的神經元會互不相干。
確實如此。我們是可以甩掉某些行為的。我們可以切斷神經元的共同放電,讓它們不再互相活化。我們稱此為長期壓抑作用。改變你對某件事的自動反應是可能的。赫布定律解釋說,如果神經元不互相刺激或溝通,這些神經元的連結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因此,如果你會被某件事觸發,但你漸漸拉長被刺激和做出反應之間的時間,那麼,這些想法或神經元將不再相互觸發,你也不會立即做出反應。
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如果你在感到壓力時總是覺得需要吸菸,那是因為你的大腦將這種解決方案與緩解壓力聯繫起來。你腦中的神經元同時發出訊號,告訴你解決壓力的方法就是抽菸。這是一種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的自動反應。但知道我們可以改變這種反應意謂著我們可以用其他選擇來取代它,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大腦在碰到壓力時便會採取不同的路線,而不是自動想到吸菸。你的想法也會出現同樣情形。有人可能會說,改變想法比戒菸更容易,因為吸菸具有成癮性,但你的大腦常常會陷入負面情緒,因為這是它一遍又一遍練習所形成的。
可塑性的很棒之處在於它是雙向的。我們可以創造新的連結,但我們也可以甩掉其中一些連結。我們是可以甩掉一些我們重複述說的故事,用較正面的故事取而代之。你是可以刻意地不讓一個想法直接地帶出另一個想法,來切斷兩個同時放電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把兩個相續的想法的出現間距拉得愈長,它們的神經連結就愈弱。這種知識在後面更詳細地探討如何拆解特定的放電模式時,將很重要。
▍神經可塑性第一定律
今天早上我就像多年來的那樣煮咖啡。我的伴侶最近買了個漂亮的小奶泡器。它看起來像一根頂部有光環的攪拌棒,可以振動和旋轉,這樣你就可以使牛奶起泡,讓其變得絲滑。我一星期前便知道,一開始只應該在杯子裡放少量的水或牛奶,待打泡後再把杯內的水或牛奶添滿。我已經準備好等水壺沸騰之後在馬克杯裡倒一點點水,再施展神奇的打泡沫法術,炮製出有史以來最好的咖啡……但該死的是,即使我心裡是這樣想,我仍然在杯子裡倒滿沸水。混蛋!我知道不應該這樣做,但我還是做了。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神經可塑性第一定律指出,反覆活化一個「突觸前神經元」(發送訊號的神經元)和一個「突觸後神經元」(接收訊號的神經元),會導致它們之間的溝通效率或溝通有效性提高。我未能只在杯子裡放少量的水是我的神經元以特定方式反覆放電的結果,這會讓我不假思索,自動化地行事。對共同放電的神經元的反覆活化會提高它們的溝通效率。我太習慣用某種方式泡咖啡,讓潛意識模式起了支配作用,以致我在意識層面告訴自己應該用別的做法也不管用。我為什麼要告訴你這個?嗯,在我們的行為和做事方式上,這種現象出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動模式下過生活而沒有真正思考,所以負面思想可能會像往常一樣出現,並且因為這些路徑透過重複得到了加強,你便會再次沿著常走的路走下去。
神經可塑性第一定律也指出,放電(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的順序和時間點決定了一個被加強的連結(或被削弱的連結)的大小和程度。我一直以特定的方式按特定的順序煮咖啡,煮了大概有12年了:這12年裡,我反覆往杯子裡注滿熱水。這種連結是高度加強的,它會不假思索地發生。如果你在相同的時間內對自己反覆述說一個負面故事,情況也是一樣。我提這一點是因為我希望你對自己有同情心。我們將一起改變這種情況,但我真的想讓你明白為什麼你的大腦會做出它所做出的事。我們需要對其進行重新編程和升級軟體,以便你可以停止以特定的方式自言自語。這樣你就不會再急著歸結出負面結論,不會再看到你做的每件事的消極面,不會只專注於你沒有取得的成就。我希望你看到這個改變之旅的前頭有什麼。經歷改變的困難在於,你會難於信任這個過程,不知道事情是否會成功。我完全了解這一點,但這就是為什麼像我這樣的人會在這裡為你提供有科學支持的建議來幫助你。如果你很難信任這個過程,那麼我希望你開始信任我和這本書,即便害怕你會沒有任何進展也是如此。
▍幫助你覺悟的訊息
你知道你是如何一直責怪自己,希望這樣做會給你帶來改變的嗎?一個典型例子是你因為剛剛吃的一塊餅乾而感到不安。又或者是不斷重複數算自己的壞習慣,希望這會讓你有一天改變。然而,做為人類,我們往往不會從壞消息中學習(除非該消息極具毀滅性,以致引發出一個由極端情緒——恐懼——驅動的改變)。例如,即使有人告訴你再吃一塊餅乾會要了你的命,你還是會照吃。我們往往只想看到和聽到符合我們當前信念的事物,因此,我們會接受我們想聽的訊息而忽略我們不想聽的訊息。當你的朋友告訴你,你的車正在導致氣候變遷時,你不太可能直接去車庫把它換成較省油的車。
如果你是吸菸者,有人告訴你吸菸有害健康,這真的可以幫助你戒菸嗎?我們非常善於迴避那些不符合我們信念或可能讓我們感覺不好的訊息。它們可能會讓我們質疑某些事情,但通常這種改變來自內部,而不是從別人那裡聽到壞消息。這就是為什麼苛責自己和批評自己並不能推動任何改變。告訴自己你不夠好並不會讓你感覺更好。吃餅乾時說自己肥並不會阻止你下次再吃餅乾。
對行為改變動機的研究顯示,做為人類,我們傾向於忽視負面警告而對正面警告有較好反應。研究人員查看了2006年至2008年的股市指數值,發現當股市走高時,人們會不斷登入帳戶查看股價,而當股市走低時,人們會較少登入自己的帳戶。人們把頭埋在沙子裡,害怕看到帳戶崩潰時的負面後果。人們唯一一次瘋狂檢查自己帳戶,是在2008年稍後期股市崩盤時。這告訴我們,除非事情真的非常糟糕,否則我們不會對負面訊息做出反應,而負面訊息也不會促使我們做出反應。它不足以真正產生正面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你在這個循環中被困了這麼久。我們有著「負面偏見」,傾向於沉迷在負面的事情上,但當我們將其用作一個改變的動機時,它並不會改變什麼。
▍重新架構你的想法
改變你的敘事
我不夠好 ─→ 我可以適應和學習
我是由我的創傷定義 ─→ 我會治癒
我不喜歡自己的樣子 ─→ 這個身體是我的家
我沒有精力 ─→ 我需要休息
我很孤單 ─→ 我可以與大自然連結
我做不到 ─→ 我做得到
沒有人喜歡我 ─→ 我喜歡我自己
我很無聊 ─→ 我有很多東西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