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些傲慢的人,到底是身不由己還是……
【第1種人】炫耀與掌權者的關係,對人頤指氣使
本章將介紹你我身邊常見的傲慢者案例,找出共通特徵。
這些傲慢的人不一定是在企業、學校或醫院等組織高層掌握大權的人,用客觀的角度來說,他們更接近「只有一點權限還那麼傲慢」、「明明沒權限,還以為自己很行」,幾乎都是讓人產生這種感覺的案例。在生活中這些人隨處可見,相信很多讀者會覺得「沒錯,我身邊也有這種人。」
首先,介紹的案例是狐假虎威型。這類型的人實際掌握的權限不大,也沒什麼厲害成績,只因為待在掌權者的身邊,或隸屬於某個有權有勢的集團,便不斷展現傲慢的態度。
◎案例:老闆的小三
某家中小企業的董事長秘書A是董事長B的小三,雖然她本人沒有到處張揚,不過全公司上下都知道這件事。然而,A的工作能力明明很普通,卻擺出掌權者的架勢。
A只要看到不喜歡的員工,就會跟B參上一本,害這名員工莫名其妙被董事長痛罵一頓。或是她指稱一名老員工在公司裡傳言,說A進公司之前,在B董事長常去的健身房當櫃枱小妹, B誤信A的饞言,把這名老員工訓了一頓,害他待不下去離職了。
A的頂頭上司C更是助長她的氣焰。因為C一心想要坐大位,所以不敢責罵工作草率的A。有一次,A發現董事長B在外面偷吃,跟去應酬認識的酒店小姐有一腿,A在上班時丟著工作不管,只顧哭泣,卻沒有人罵她。後來,她覺得反正沒人敢罵她,工作便經常敷衍了事。
此外,主管C也處處討好A,冷落A討厭的員工。因此,公司的氣氛越來越差,士氣低落,公司業績一落千丈。
在家族企業中,最常看到這種案例。由於公司規模小,創業者長期掌握實權,沒人敢說話,無法阻止濫用職權的狀況發生。這完全符合前一章歐文所說,容易顯現傲慢症候群症狀的三個外在因素。
麻煩的是,傲慢的不僅限於經營者。靠著血緣、姻親關係進公司的員工,或是經營者的手下愛將,會得意洋洋地展現自己與高層的親密關係,有時可能要求特殊待遇。甚至像這個案例中的小三傲慢舉動,對員工頤指氣使。到了這個地步,公司業績勢必下滑,最後覺得頭大的還是經營者。不過,尤其是在獨資公司,有些經營者更聽不進別人的建議,認為:「反正這是我的公司,我掌握一切的權力,所以我做什麼都沒關係。」因此,員工只能慘兮兮地聽令行事。
◎案例:每一次都要提起總行的分行經理
某間金融機構的分行經理,凡事都要提起總行,像是「我待過東京的總行」、「我認識總行的○○」,讓行員時常感到不知所措。確實,這名分行經理有一段期間走在順利升遷的路上,也在總行待過一陣子。不過,他的個性太龜毛,老是在意一些芝麻小事,所以被轉調到鄉下的小分行擔任分行經理。
這名分行經理每次裁示時,一定會強調總行就是這麼做。要是行員不聽自己的指令,就會搬出口頭禪:「總行才不會用這種做法。」此外,關於手續或文件製作,只要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會頤指氣使地命令部屬:「總行的□□以前是我的部屬,你打電話問他」,讓行員進退兩難。後來,一名行員去總行受訓時,那邊的人還對他說:「貴分行經常打電話過來,在總行很有名。」這名行員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才好。
總之,看在行員眼裡,分行經理視自己為總行的一分子,總是誇耀:「我可不是普通的分行經理,而是總行來的分行經理,我可不是應該待在這種小分行的人物。」
如果遵循總行的做法能順利發展的話,倒是無所謂,不過這家分行的業績不太好,貸款業績在全國各分行中接近倒數第一。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名分行經理再過幾年就要退休,在他底下工作的行員團結一致地想:「要是現在達成貸款業績,會變成那個人的功勞,我才不幹呢!我們只要忍到他退休就好,這就能阻止公司延聘他,或是讓他坐不上董事的大位。」
這位分行經理堅信,總行是自己權限與權威的來源,所以想要與總行合而為一,動不動就炫耀和總行的關係。因為他過去曾遵循成功模式,是在總行工作過的優秀行員,過去的榮耀使他受到特權意識支配,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但實際上,他沒什麼像樣的成績,實在有點可笑。
加上他凡事都要提到總行,這樣的傲慢讓許多行員消極處理貸款業績。他們雖然沒採取積極攻勢,但刻意不做或拖延該做的事,使對方困擾。在精神醫學上,這種手法稱為「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on)。傲慢的主管多半會引起部屬的反感。然而,部屬總不能當面反對或批評主管的指示。這種時候,他們表面上回答:「是的,遵命」,背地裡卻偷懶或拖延,不想讓主管立功。這是一種被動攻擊,最後通常造成該部門或分店的業績陷入低迷。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案例:通過特考的公務員從中央行政機關退休後,以空落部隊之姿,成為國會議員候選人。這樣的人容易產生特權意識,認為「我是黨部公認的菁英官員」,而招致市議會等地方議員的反感,完全不想協助他。這也是一種被動攻擊,有些人更因此落選。
不過,這些充滿菁英意識的前官員,根本不覺得原因出在自己身上。他們跟分行經理叱責部屬一樣,痛批地方議員無能,惹得大家頻頻搖頭。
◎案例:媽媽好友小團體,排擠鄉下來的媽媽
東京都內一家幼稚園附近的居民多半是高收入家庭,大部分的女性從小就讀有名的私立學校,後來直升大學,與在大企業上班的男性結婚,成為家庭主婦。其中,即使先生是有名企業的菁英,只要太太來自鄉下,就會被其他媽媽瞧不起或被排擠。
小學就讀私立名門學校,與其說是本人的實力,倒不如說是父母的影響力,但小團體中媽媽的行為舉止,卻老是讓人覺得這是個人能力的差異。
還有一個常見例子。雖然現在女性積極踏入社會,職業婦女也增加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嚴重,不過還是有不少人重視個人的「附加價值」更甚於本人,例如:丈夫的公司和頭銜、小孩的學校、工作,包包或手錶等隨身物品。
有這種價值觀的人只能透過跟別人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地位。當他感到對方比自己高一等時,便覺得不安,如同十七世紀的貴族拉羅什福柯所言,那是一種嫉妒,一種無法忍受他人幸福的怒意。他們無法忍受嫉妒的心情,必須找一個比不上自己的人,才能隨時沉浸在優越感之中。
這類型的人一直在找別人的缺點。對從名門私立國小直升的女性來說,對方來自鄉下,就是最好的題材。即使他自己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得來的,只要是對方努力也得不到的事物,就越能感受到「存在價值」。換句話說,刻意提出自己擁有、對方沒有的事物,來強調自己的優勢。某位畢業於東京名門私立女中的女性曾跟我提到,該校有明顯的歧視,「從國小唸起的人是金,國中唸起的是銀,高中唸起的是銅」。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們的歧視意識。該校直升的女子大學的學力不算高,我認識的女性朋友從國中讀起,高中畢業後考上另一所男女同校的名門私立大學,結果在那所大學被從小學讀起的人當成局外人。
這些人必須找題材來確認自己的優勢,一旦發現題材,就會一直攻擊那一點,變得越來越傲慢。即使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贏來的附加價值,也不能阻止他們傲慢的行徑,這便是所謂的狐假虎威。
【第2種人】不想失去地位,隱匿自己的過失
有些人會過度評價自己的職務或頭銜,誤認為憑自己的地位,犯點小錯也沒關係,然後失去控制,亂搞一通。相信不少讀者都曾吃過這種人的虧。
◎案例:在車廂裡痛罵部屬的主管
在一班擁擠的電車上,五十幾歲的男性D與三十幾歲的男性E,似乎是主管與部屬的關係,D用所有人都聽得見的音量怒罵E:「你到底行不行!」E只是一直低著頭站在一旁,然後臉色越來越蒼白。
博愛座空下來之後,D馬上一屁股坐下來,並且繼續罵。E彎著身子,靠在扶手上,看起來很不舒服。D好像沒察覺E的變化,在車內的二、三十分鐘當中,一直說教,罵個不停。
為什麼這名主管要在車廂內痛罵部屬呢?我忍不住猜想,是為了緊急的案子嗎?痛罵一頓就能激發部屬的士氣嗎?
罵部屬、發脾氣,若僅是為了指出他的失敗,避免他再度犯錯,可說是栽培部屬的行為。因此,為了不讓部屬蒙羞,管理階級應儘量避開其他無關的人在場。然而,這名主管卻在乘客非常多的車廂內,在眾人的環視之下痛罵部屬,踐踏對方的尊嚴。
而且,只要一眼就能看出部屬臉色蒼白,身體很不舒服,這名主管卻沒察覺眼前的事實,一直說教,沒完沒了。部屬受到這樣的對待,怎麼可能努力改善被主管指責的過錯,反而會產生反感或是憎恨之情。有時候,可能會像前面介紹的分行經理的部屬,採取被動攻擊,刻意不想讓主管立功。
這名主管沒顧慮到上述的可能性,誤以為「反正我是主管,罵部屬幾句沒關係」,才會在眾人面前一直數落部屬。這樣的誤解也許源於他過度信任自己的判斷力與能力,也有可能只是為了發洩情緒。無論如何,若是這名主管無法控制自己傲慢的態度,可能導致部屬喪失鬥志,業績惡化。於是,主管有更多責罵部屬的機會,陷入惡性循環。
◎案例:打瞌睡的主管
某家公司相中一名五十幾歲的男性,由他負責新的企劃案。過去,他老是拿自己是暢銷商品開發小組的成員,或是客戶對他的讚美來說嘴,大家一直覺得他很煩。如今,公司指派他擔任新企劃案的負責人,還給他專用辦公室,於是他變得越來越自大。
最後,甚至對前輩和同事都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以部屬在辦公室會妨礙自己工作為藉口,把部屬的位置移到專用辦公室外面。後來部屬的工作增加,但這名男性整天都把自己關在專用的小房間裡,一直在打瞌睡。
有一天,一名部屬發現這位男性的行為。該男性想封住對方的嘴,便到處講對方犯的小毛病,一直把「那傢伙上不了枱面」掛在嘴邊。
這名男性獲選為新企劃的負責人之後,認定自己是特別的人,抱著強烈的特權意識,十分自大,可說是典型的傲慢症候群。
最嚴重的症狀就是把部屬的位置移出去,將專用辦公室只供自己使用。他在取得專用的辦公室之後,特權意識加劇,誤以為自己做什麼都沒關係,因此打起瞌睡。
他被部屬目擊自己的行為後,竟然逢人就說對方的壞話。傲慢者常見的行為便是為了隱匿自己的過失與失敗,做出陷害別人的行為。因為他確信自己絕對正確,而且在特權意識的支持下,不想失去目前的位置。
總之,在這樣的領導人下面工作,部屬遲早會失去鬥志,企劃案也不會成功,於是他便失去領導的位置和專屬辦公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可能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部屬身上。
那些傲慢的人,到底是身不由己還是……
【第1種人】炫耀與掌權者的關係,對人頤指氣使
本章將介紹你我身邊常見的傲慢者案例,找出共通特徵。
這些傲慢的人不一定是在企業、學校或醫院等組織高層掌握大權的人,用客觀的角度來說,他們更接近「只有一點權限還那麼傲慢」、「明明沒權限,還以為自己很行」,幾乎都是讓人產生這種感覺的案例。在生活中這些人隨處可見,相信很多讀者會覺得「沒錯,我身邊也有這種人。」
首先,介紹的案例是狐假虎威型。這類型的人實際掌握的權限不大,也沒什麼厲害成績,只因為待在掌權者的身邊,或隸屬於某個有權有勢的集團,便不斷展現傲慢的態度。
◎案例:老闆的小三
某家中小企業的董事長秘書A是董事長B的小三,雖然她本人沒有到處張揚,不過全公司上下都知道這件事。然而,A的工作能力明明很普通,卻擺出掌權者的架勢。
A只要看到不喜歡的員工,就會跟B參上一本,害這名員工莫名其妙被董事長痛罵一頓。或是她指稱一名老員工在公司裡傳言,說A進公司之前,在B董事長常去的健身房當櫃枱小妹, B誤信A的饞言,把這名老員工訓了一頓,害他待不下去離職了。
A的頂頭上司C更是助長她的氣焰。因為C一心想要坐大位,所以不敢責罵工作草率的A。有一次,A發現董事長B在外面偷吃,跟去應酬認識的酒店小姐有一腿,A在上班時丟著工作不管,只顧哭泣,卻沒有人罵她。後來,她覺得反正沒人敢罵她,工作便經常敷衍了事。
此外,主管C也處處討好A,冷落A討厭的員工。因此,公司的氣氛越來越差,士氣低落,公司業績一落千丈。
在家族企業中,最常看到這種案例。由於公司規模小,創業者長期掌握實權,沒人敢說話,無法阻止濫用職權的狀況發生。這完全符合前一章歐文所說,容易顯現傲慢症候群症狀的三個外在因素。
麻煩的是,傲慢的不僅限於經營者。靠著血緣、姻親關係進公司的員工,或是經營者的手下愛將,會得意洋洋地展現自己與高層的親密關係,有時可能要求特殊待遇。甚至像這個案例中的小三傲慢舉動,對員工頤指氣使。到了這個地步,公司業績勢必下滑,最後覺得頭大的還是經營者。不過,尤其是在獨資公司,有些經營者更聽不進別人的建議,認為:「反正這是我的公司,我掌握一切的權力,所以我做什麼都沒關係。」因此,員工只能慘兮兮地聽令行事。
◎案例:每一次都要提起總行的分行經理
某間金融機構的分行經理,凡事都要提起總行,像是「我待過東京的總行」、「我認識總行的○○」,讓行員時常感到不知所措。確實,這名分行經理有一段期間走在順利升遷的路上,也在總行待過一陣子。不過,他的個性太龜毛,老是在意一些芝麻小事,所以被轉調到鄉下的小分行擔任分行經理。
這名分行經理每次裁示時,一定會強調總行就是這麼做。要是行員不聽自己的指令,就會搬出口頭禪:「總行才不會用這種做法。」此外,關於手續或文件製作,只要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會頤指氣使地命令部屬:「總行的□□以前是我的部屬,你打電話問他」,讓行員進退兩難。後來,一名行員去總行受訓時,那邊的人還對他說:「貴分行經常打電話過來,在總行很有名。」這名行員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才好。
總之,看在行員眼裡,分行經理視自己為總行的一分子,總是誇耀:「我可不是普通的分行經理,而是總行來的分行經理,我可不是應該待在這種小分行的人物。」
如果遵循總行的做法能順利發展的話,倒是無所謂,不過這家分行的業績不太好,貸款業績在全國各分行中接近倒數第一。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名分行經理再過幾年就要退休,在他底下工作的行員團結一致地想:「要是現在達成貸款業績,會變成那個人的功勞,我才不幹呢!我們只要忍到他退休就好,這就能阻止公司延聘他,或是讓他坐不上董事的大位。」
這位分行經理堅信,總行是自己權限與權威的來源,所以想要與總行合而為一,動不動就炫耀和總行的關係。因為他過去曾遵循成功模式,是在總行工作過的優秀行員,過去的榮耀使他受到特權意識支配,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但實際上,他沒什麼像樣的成績,實在有點可笑。
加上他凡事都要提到總行,這樣的傲慢讓許多行員消極處理貸款業績。他們雖然沒採取積極攻勢,但刻意不做或拖延該做的事,使對方困擾。在精神醫學上,這種手法稱為「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on)。傲慢的主管多半會引起部屬的反感。然而,部屬總不能當面反對或批評主管的指示。這種時候,他們表面上回答:「是的,遵命」,背地裡卻偷懶或拖延,不想讓主管立功。這是一種被動攻擊,最後通常造成該部門或分店的業績陷入低迷。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案例:通過特考的公務員從中央行政機關退休後,以空落部隊之姿,成為國會議員候選人。這樣的人容易產生特權意識,認為「我是黨部公認的菁英官員」,而招致市議會等地方議員的反感,完全不想協助他。這也是一種被動攻擊,有些人更因此落選。
不過,這些充滿菁英意識的前官員,根本不覺得原因出在自己身上。他們跟分行經理叱責部屬一樣,痛批地方議員無能,惹得大家頻頻搖頭。
◎案例:媽媽好友小團體,排擠鄉下來的媽媽
東京都內一家幼稚園附近的居民多半是高收入家庭,大部分的女性從小就讀有名的私立學校,後來直升大學,與在大企業上班的男性結婚,成為家庭主婦。其中,即使先生是有名企業的菁英,只要太太來自鄉下,就會被其他媽媽瞧不起或被排擠。
小學就讀私立名門學校,與其說是本人的實力,倒不如說是父母的影響力,但小團體中媽媽的行為舉止,卻老是讓人覺得這是個人能力的差異。
還有一個常見例子。雖然現在女性積極踏入社會,職業婦女也增加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嚴重,不過還是有不少人重視個人的「附加價值」更甚於本人,例如:丈夫的公司和頭銜、小孩的學校、工作,包包或手錶等隨身物品。
有這種價值觀的人只能透過跟別人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地位。當他感到對方比自己高一等時,便覺得不安,如同十七世紀的貴族拉羅什福柯所言,那是一種嫉妒,一種無法忍受他人幸福的怒意。他們無法忍受嫉妒的心情,必須找一個比不上自己的人,才能隨時沉浸在優越感之中。
這類型的人一直在找別人的缺點。對從名門私立國小直升的女性來說,對方來自鄉下,就是最好的題材。即使他自己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得來的,只要是對方努力也得不到的事物,就越能感受到「存在價值」。換句話說,刻意提出自己擁有、對方沒有的事物,來強調自己的優勢。某位畢業於東京名門私立女中的女性曾跟我提到,該校有明顯的歧視,「從國小唸起的人是金,國中唸起的是銀,高中唸起的是銅」。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們的歧視意識。該校直升的女子大學的學力不算高,我認識的女性朋友從國中讀起,高中畢業後考上另一所男女同校的名門私立大學,結果在那所大學被從小學讀起的人當成局外人。
這些人必須找題材來確認自己的優勢,一旦發現題材,就會一直攻擊那一點,變得越來越傲慢。即使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贏來的附加價值,也不能阻止他們傲慢的行徑,這便是所謂的狐假虎威。
【第2種人】不想失去地位,隱匿自己的過失
有些人會過度評價自己的職務或頭銜,誤認為憑自己的地位,犯點小錯也沒關係,然後失去控制,亂搞一通。相信不少讀者都曾吃過這種人的虧。
◎案例:在車廂裡痛罵部屬的主管
在一班擁擠的電車上,五十幾歲的男性D與三十幾歲的男性E,似乎是主管與部屬的關係,D用所有人都聽得見的音量怒罵E:「你到底行不行!」E只是一直低著頭站在一旁,然後臉色越來越蒼白。
博愛座空下來之後,D馬上一屁股坐下來,並且繼續罵。E彎著身子,靠在扶手上,看起來很不舒服。D好像沒察覺E的變化,在車內的二、三十分鐘當中,一直說教,罵個不停。
為什麼這名主管要在車廂內痛罵部屬呢?我忍不住猜想,是為了緊急的案子嗎?痛罵一頓就能激發部屬的士氣嗎?
罵部屬、發脾氣,若僅是為了指出他的失敗,避免他再度犯錯,可說是栽培部屬的行為。因此,為了不讓部屬蒙羞,管理階級應儘量避開其他無關的人在場。然而,這名主管卻在乘客非常多的車廂內,在眾人的環視之下痛罵部屬,踐踏對方的尊嚴。
而且,只要一眼就能看出部屬臉色蒼白,身體很不舒服,這名主管卻沒察覺眼前的事實,一直說教,沒完沒了。部屬受到這樣的對待,怎麼可能努力改善被主管指責的過錯,反而會產生反感或是憎恨之情。有時候,可能會像前面介紹的分行經理的部屬,採取被動攻擊,刻意不想讓主管立功。
這名主管沒顧慮到上述的可能性,誤以為「反正我是主管,罵部屬幾句沒關係」,才會在眾人面前一直數落部屬。這樣的誤解也許源於他過度信任自己的判斷力與能力,也有可能只是為了發洩情緒。無論如何,若是這名主管無法控制自己傲慢的態度,可能導致部屬喪失鬥志,業績惡化。於是,主管有更多責罵部屬的機會,陷入惡性循環。
◎案例:打瞌睡的主管
某家公司相中一名五十幾歲的男性,由他負責新的企劃案。過去,他老是拿自己是暢銷商品開發小組的成員,或是客戶對他的讚美來說嘴,大家一直覺得他很煩。如今,公司指派他擔任新企劃案的負責人,還給他專用辦公室,於是他變得越來越自大。
最後,甚至對前輩和同事都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以部屬在辦公室會妨礙自己工作為藉口,把部屬的位置移到專用辦公室外面。後來部屬的工作增加,但這名男性整天都把自己關在專用的小房間裡,一直在打瞌睡。
有一天,一名部屬發現這位男性的行為。該男性想封住對方的嘴,便到處講對方犯的小毛病,一直把「那傢伙上不了枱面」掛在嘴邊。
這名男性獲選為新企劃的負責人之後,認定自己是特別的人,抱著強烈的特權意識,十分自大,可說是典型的傲慢症候群。
最嚴重的症狀就是把部屬的位置移出去,將專用辦公室只供自己使用。他在取得專用的辦公室之後,特權意識加劇,誤以為自己做什麼都沒關係,因此打起瞌睡。
他被部屬目擊自己的行為後,竟然逢人就說對方的壞話。傲慢者常見的行為便是為了隱匿自己的過失與失敗,做出陷害別人的行為。因為他確信自己絕對正確,而且在特權意識的支持下,不想失去目前的位置。
總之,在這樣的領導人下面工作,部屬遲早會失去鬥志,企劃案也不會成功,於是他便失去領導的位置和專屬辦公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可能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部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