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嫉妒心理綁架
嫉妒彷彿有自己的主見一般,總是不受控制。當我們心生妒意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被各種念頭和情緒綁架,因而感覺整個人被推向死角、整個世界正在漸漸崩解,所以非得要馬上採取行動不可。我們亟需在當下獲得解答──如果不即刻消除這種種情緒,它們將氾濫成災;如果不立刻掌控局面,另一半就會無情背叛。頭腦裡發出的刺耳警報聲響就快把人逼瘋。我們被嫉妒的想法和感受全面劫持了!
我們產生的每一絲情緒都是為了傳達自我需要,以及提醒我們所面臨到的種種威脅。如同第一章所述,嫉妒是一種經過演化的複雜情緒,它之所以會留存至今,是因為人們需要保護在基因上的投資,以確保後代能獲得最妥善的保護和養育。然而,當嫉妒的念頭和感覺變得愈發強烈,我們殫心竭慮的並非是基因投資,搞不好是連事實根據都沒有的事情。我們只是對頭腦裡強大的原始警報做出回應。所以說,我們被嫉妒心理綁架了。
當嫉妒情緒產生時,頭腦裡的威脅偵測系統亦處於開啟狀態。我們會尋找另一半可能移情別戀或是有第三者出現的所有跡象。我們會把心中的可疑對象當成是步步進逼的威脅,而另一半的想法和感受也成為了不忠的潛在徵兆。頭腦命令我們得要揪出線索,任何一點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
本章將探究當我們處於「嫉妒模式」時,我們的頭腦會如何運作(通常是結合了想法、感覺、行為、策略及溝通的共同作用)。嫉妒模式之所以會開啟,是因為大腦裡的威脅偵測系統判定外在環境可能暗藏玄機,而一旦陷入嫉妒模式就難以全身而退,情緒也會隨之變得更加激動高漲。當嫉妒模式開啟並操縱一切後,亦會帶來戲劇化的影響,包括,把問題都解讀為與自己有所關連、臆斷對方的所思所想、料想悲劇的發生、為關係套上強人所難的標準與規則、杞人憂天、陷入無止盡的負面思考。因此,我們感到焦慮、激動、憤怒和沮喪。另外,本章也將探討既定的思考傾向會如何加劇嫉妒心理,並導致人們做出事後懊悔不已的行為。
嫉妒思維包含了四大部分──核心信念、標準守則、偏誤思考、憂慮與反芻思考。這四大要素環環相扣、相互增強,進而讓人困陷在某種思考套路:糾結、渲染最初感知到的威脅;放大事件的重要性與嚴重性;進一步印證內心的恐懼;反覆想像各種可能發生或是認定已經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就讓我們來逐一檢視各項要素吧!
核心信念
我們都擁有某種主導嫉妒思維、對於自我及他人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概括描述了我們是如何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往往令人不自覺的慣性偏見。比方說,你對自己的核心信念是「我不討人喜歡」──我不夠有趣、沒有吸引力、缺乏魅力,或是無法留住他人的愛。而這一核心信念正是你用以觀看世界的鏡片,只是你鮮少意識到它的存在。不妨想像你無時無刻都戴著一副深色墨鏡,那麼想當然耳,映入眼簾的萬事萬物,都會比真實的樣貌還要來得黑暗,又假如你未察覺到自己是透過這副鏡片觀看世界,那你最終會相信這個世界恆常黯淡無光。這就是核心信念的作用──它就是介於你的視線之中,左右著你如何看待事物的鏡片。
或許你始終都透過帶有嫉妒色彩的鏡片瀏覽一切,是以幾乎看不見事物明亮或積極的一面。如此,你被困陷在自己的視角裡。
當信念看似事實……
我們經常會把自己的信念和想法誤以為是事實。從以下情節就可略知一二:假想你置身在一座陌生城市,深夜時分,你正獨自一人走在回飯店的路上。街上空無一人。忽然之間,你聽見背後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發現有兩名男子緊緊尾隨在後。你猜想:「他們該不會是要搶劫吧?天啊,我會不會因此喪命?」油然生起的危機意識使你變得極度不安與害怕,於是你加快步伐,深怕自己無法平安抵達住所。
但等等,如果你不是這樣想,你的感受會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你心想:「這兩個人也同樣去參加了那場研討會,說不定我們都住同一間飯店耶。」你就不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還能感到些許放心,然後不疾不徐地走回飯店。
這兩種情況的初始事實相同,都是深夜街頭有兩名陌生人大步走在你身後。其不同之處在於你對這一事實,是有害抑或是無害的解讀。而我們的解讀有可能真實無誤,也有可能是大錯特錯。
當我們感到焦慮、憤怒或是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的想法當成事實來看待。某一想法浮現腦海,接著你旋即判定──另一半對某人的感情肯定不單純,他(她)將背棄你,而你將不再被愛或不再是對方心中的唯一。然而,並非所有想法都合乎實際狀況,在查驗事實、瞭解真相之前,你無從斷定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