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不負責任的網路世界無法取代書本

在各式各樣的媒體中,為什麼書籍會持續占有現在這樣的地位呢?

其中一個理由是書本的權威性。甚至有許多各領域的佼佼者如今仍試圖藉由書籍來闡述想法。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電視或報章雜誌這些媒體不會將你所說、所寫如實播報出來,它們只擷取一部分,而這樣曲解的事例是層出不窮。此外,有時還必須考慮到贊助商,所以發言也會受到侷限。但如果是書籍的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狀況。大出版社或許多少還是會有這樣的限制,如果是在中小型出版社,你就可以自由撰寫。

當然,現在也可以用網路發表言論,但因為網路上充斥著太多不負責任的資訊,所以,網路上的資訊不一定可以信賴,這也是事實。知名人士就算了,若是無名小卒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就很難被人採信。

在網路上有影響力的部落客也會像許多有影響力的人一樣出書,雖然也有因為部落格有名而出書的人,但在部落格有名之前就已經出過書的人,其實意外地還不少。

如果有意見想發表又不想被任何人阻撓的話,沒有比書更好的方式了。

「資料來源較值得信任」「能被較多人理解和接觸」也是書籍持續占有較高地位的原因。

書籍是經過「知識的守護者」──出版社編輯──層層過濾後出版的。「這個參考文獻不可靠,還是刪掉比較好吧?」就像這樣,在編輯過程中將不能信賴的內容一一刪除(雖然也有不這麼做的出版社),若是內容很糟糕的書,在亞馬遜之類的網站也會被嚴厲地批評而遭到淘汰。雖然曾經有透過灌水、使網站評分變高的案例,但即使是偽造的評價,眼睛雪亮的讀者也可以看穿,因此,這種情況最近也越來越少了。

除此之外,書和電視、報紙不同,可以好好地說明,比較不會被斷章取義,導致誤解。

就某種層面來說,或許是網路的發達突顯了書的可信度。況且,網路上的許多資訊原本就來自書本,假如沒有這些書籍的話,網上也不可能有這麼多的資料可供應用。

書本的強大之處在於讓不會利用網路的人也可接收到資訊。雖然最近擅長運用電腦的老年人增加了,但還是有一定比例的人不會使用電腦。對這些人來說,如果是書本的話,只要去街上的書店便能輕鬆地買到,不須操作鍵盤和滑鼠,搞得暈頭轉向,就可以閱讀,借還也很方便,很容易推廣。而且書本作為傳播媒介還有另一項特徵,那就是「書本是在有規則可循的媒體中規模最小的」。反過來說,它起初雖然不起眼,卻能造成很大的影響。自費出版幾千本,讓這些書在書店流通,就可能將自己的主張推廣出去。近年來,想寫書的人急遽增加,應該也和這個特點有關吧!

書本就像小小的棉絮,可以到處散播思想和新概念,留在各式各樣的人心中,有其獨特的作用。如果神明要選擇一種媒介在世界引發變革,我想祂毫無疑問會利用書本吧!

因此,擁有最先進知識和概念的人,都會考慮寫書出版。正因為這樣,書中才會集合了那麼多先進的知識。

名作裡有著經過時間考驗的人類智慧

積極的企業家們之所以持續讀書,不是為了得到最先進的知識,而是為了獲得沒有被淘汰、順利留存下來的人類智慧。

馬基維利的《君主論》、孫子的《兵法》,或是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學》等名著,因為包含了該時代創新的思考模式,內容到現在依舊不會過時,反而因為溫故知新,每次閱讀這些巨作時,都能有新發現。

像這樣的經典之作,與其看網路摘要,不如看紙本書。即使隨意地翻閱一遍,也比較容易遇見自己有共鳴的內容。

用不著像我這樣陳述各種理由,只要看資料就可以明白,「紙本書衰退」,大概只是一種印象的產物而已。

根據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的資料顯示,書籍估計販售金額的高峰,從一九九六年的一兆九百億日圓,減少到二○一二年的八千零一十二億日圓。假如只看這筆資料,或許紙本書是在衰退的。但是,在二○○○年之後,估計販售冊數不僅沒少於七億本,甚至還增加了(雖然這幾年好像又減少到六億本)。也就是說,雖然有可能是書的單價降低了,但就書本被閱讀的數量來說,這十年間幾乎是持平的。

為什麼會有紙本書市場衰退的印象呢?這是因為雜誌銷售量或品牌數都在下降的緣故。

月刊、週刊的銷售金額高峰大概落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七年左右,除了一、兩個例外,每年都在持續減少。雜誌的品牌數也連續七年都在下降。因為銷路不好,廣告收入也大幅減少,許多雜誌被停刊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

但是,在這個網路抬頭的時代,書籍可說是相當努力在求生存的吧!不只是紙本書,閱讀電子書的人也在逐漸增加。雖然市場規模還有點小,但也確實正在成長。坦白說,我自己也買了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雖然大概才看了兩次就不想用了。就閱讀的容易度、隨手可得和不需電源等便利性來說,我覺得還是書本大獲全勝。只不過,未來的年輕人應該不太會有這種抗拒感了吧。

取代傳統讀書法的「知識創造型讀書法」

雖然書本的重要性看似沒有變化,但從積極人士的讀書法中卻能看出不同的趨勢,那就是「知識創造」型和「價值創造」型的讀書人增加了。

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世界上被賦予附加價值的人其技能組合產生了變化。因此,即使是使用傳統型的讀書法,也不再受到肯定。

傳統型讀書法是將書裡的知識好好地裝進腦袋,在必要時正確且迅速地提取出來。從前的知識分子就是這樣的角色,比如說,如果徹底熟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並能夠正確地說出內容,就可能取得大學教授或評論家的地位。

商業上,從前也需要這種「傳統型讀書法」的人才,例如:比任何機構都要求正確性的政府機關或銀行。因此,能把寫下來的東西都記住的人,像是東大生這種考試型菁英,就會被大力讚揚。高中或大學的入學考試也都要求學生將各類知識瘋狂地強記下來,以便應付測驗,所以每個人都只能拚了命地背誦這些知識。以日本歷史來說,死記硬背那些在歷史上沒什麼功績的武將姓名、發布幕府禁令的確切年分、遣唐使的船隻能容納的人數等,應該是日本人共同的記憶吧!

但是,像這樣「提供正確知識」的角色現在已被電腦取代。有不懂的事,只要上網搜尋,馬上就能找到資料,可以說這已像轉開水龍頭就有水一般簡單了。因此,單純提供知識的「記憶型人」完全失去了價值。現在需要的是像益智節目一樣,不,如今或許要能提出意想不到的答案才討人喜歡吧!因為這樣,對於記憶型人才的需求也正在減少。

取而代之,企業需要的是「知識創造型」和「價值創造型」的人才。正如各位在職場所見,無論是哪個業界,都不斷發生至今誰也沒有處理過的問題或課題。舉例來說,當初誰沒想到手機會成為遊戲機的競爭對手,當然,也不可能會有明確記載這些問題的書。所以,才得用自己的腦袋想出嶄新的點子或解決方案,產生超越既有常識框架的想法。即使說這是為自己創造附加價值的唯一方法,也不為過。

換句話說,像這樣的變化就是從「information」到「exformation」的轉換。

所謂的「information」是指從外部接收資訊,並在自己心裡形成理解;而「exformation」則是將自己心裡的理解在外界重新創新。相對於「information」是創造這世界所需要的自己,「exformation」是創造自己所追尋的世界。不斷地留意並實踐後者,我覺得在接下來的時代裡,是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

知識創造型讀書法的三大原則

首先,我想告訴各位的是,只要抓到訣竅,無論是誰,都可以使用「知識創造型的讀書法」。

「我一直都沒有很喜歡讀書,一年只會看幾本而已。」

「我這種人只看輕小說啦!」

「我只看漫畫。」

即使是上述這些人,只要一個星期,就能得心應手地進行獨特的知識創造。變化程度之大,他們自己才是最驚訝的吧!

要如何實行「知識創造型的讀書法」呢?概略來說,只要遵守以下三個簡單的原則:

1 設定目標──目標取向讀書法

2 與人共讀

3 馬上付諸行動

「什麼?這樣就行了嗎?」或許有人會這麼想吧?

不過,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夠實踐這三個原則。

每次都能做到「目標取向讀書法」的人已經寥寥可數了,更何況隨處都是使用錯誤方法的人。至於「與人共讀」這件事,根據地點、參與者和進行方式的不同,效果更是有天壤之別!即便是這樣簡單的原則,為了能夠確實地實行,還是必須把握住箇中要訣。

離開同溫層,去接受刺激與社會壓力吧!

在這層意義下,要組成知識創造型的讀書會,就要盡可能邀請與自己特質相異的人,才能得到各種不同的觀點。

比方說,與不同世代的人一起參加讀書會,便能聽見年長者分享實際經驗,就像在聽他們分享人生一樣。而除了讀書會之外,真的不太有機會能夠聽到前輩分享心路歷程了。即使像戰爭或學生運動等乍聽有點沉重的話題也一樣,「雖然讀過和日本學運相關的書,但實際情況到底是怎樣呢?」能像這樣以書為話題的話,要提問也比較容易。除此之外,年長者也能給予我們與道德倫理有關的意見。雖然這世界上有許多道德觀念低落的成年人,但會來讀書會的人,有許多本來就是頗有擔當的大人,大多有很健全的道德觀。

另一方面,和年紀小的人談話,就能一窺現今年輕世代的想法,應該也會有不少收穫才是。

「為什麼明明沒什麼特色的素人模特兒會那麼紅?」「他真的對車子沒興趣嗎?」「為什麼會對說話技巧的書感興趣呢?」……在讀書會這樣的場合,那些與公司年輕職員、家裡青春期孩子溝通不良的人,都可以大方地聆聽他們的分享或直接發問。

如果能和不同領域的人一起討論同個主題,便有可能因此學會該專業領域的知識,例如;和上班族、醫療器材製造商、家電量販店、出版社員工一起讀經營模式的書,應該會有許多截然不同的看法吧!雖然頂多只是一、兩個小時的談話,卻能夠得到各種知識,這必定也會讓人心中湧現知識創造的欲望。

讀書會還有另一個優點,那就是「社會壓力」。所謂的社會壓力,就是受到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像是「這個人可以做到的話,我應該也做得到吧!」「因為大家都改變了,我不改變不行!」之類的想法。

一般認為人會因為金錢等「個人誘因」而行動,事實上,人也很容易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

能夠強烈感受到這樣的社會壓力,就是和有理想的人共處之時了,而讀書會正是能夠和這些人直接談話的場合。在與這些人對話的過程中,你也會覺得自己跟著變得很有理想:「我也實際行動看看吧!」「就算是我,應該也能做到些什麼吧!」

舉例來說,去了一個滿是創業家的聚會後,即使是一般上班族,也會生出「我要不要也來創立公司?」這樣的想法;如果和致力於公益的人談過話,也會突然覺得「我也試著參加早上的環保清掃服務好了!」

而且,人一旦一直待在同樣的地方,就會越來越不瞭解外面的世界,例如:長期在同一家公司,漸漸地,就會看不見外頭的真實狀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該要有正職工作以外的「平行事業」才行,這對於發掘自己的不同特質很重要。參加讀書會,接受這樣的社會壓力,就是為了要跨出這第一步。

同時,將自己置於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中,有能夠好好思考的時間,這也是現代讀書會重要的存在意義之一。想透過一本書來產生有價值的知識,能有一段專心思考的時間是很重要的。雖然不用整天窩在房間裡苦讀,至少也要確保有二到三小時的時間。不過,我最近想留這麼多時間給自己已經變得很困難了。

雖然可能單純是因為太忙,但也有許多人是因為要讀取無止境的簡訊和Line訊息,或追蹤推特和臉書的新貼文,才沒有給自己坐下來好好思考的時間。「那種東西不特別去看也沒關係吧?」話雖如此,已經養成的習慣還是很難改變。

然而,讀書會就會半強制地要你用二到三小時的時間,好好針對一本書進行思考,所以,在產出有價值知識的過程中,參加讀書會是一個讓自己習慣思考的好方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