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部

心智和身體

想開始了解心智,我們就得先了解身體。尤其需要認識的是腦部,因為心智是腦部運作的結果。我們的需求、動機、恐懼和慾望都源自這個最複雜的器官。歷經了幾百萬年的演化後,這些東西被置於腦部結構中,有時甚至非常不適合現代世界。在本書的前三章,我們會介紹心智的生物基礎,以及人類心智和情緒的成長又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

第一章

心智科學

2005年,有一名23歲的女性在交通事故中存活了下來,但腦部受到重創,過了好幾個月仍然毫無反應。她呼吸正常,能入睡也會醒來,但醒著的時候對自身和周遭環境都顯示不出任何覺察。這種缺乏反應的情形,讓她得到了醫學辭典裡最令人遺憾的診斷:她會永遠呈現植物人的狀態。

這個診斷結果,暗示了病患將不再擁有我們大多數人所認識的心智,不再是一個能夠思考、反應、記憶與覺察的自我。為了測試這個患者是否真是如此,英國神經學家阿德里安‧歐文(Adrian Owen)和同事替這名女性接上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機(fMRI),來追蹤她腦內的血流。(血流量大,代表這個區域的腦部活動較活躍)。他們對著她沒有反應的身體說話,要求她想像兩種場景:一是想像自己正在打網球,二是想像她從自己家的前門開始,走過家裡的每一個房間。科學家請12個健康的自願受試者也想像相同的活動,然後把她的fMRI掃描結果跟自願者的結果比對。

比對顯示,患者與自願者腦部的活化區域都一樣。患者想像自己正在打網球的時候,她腦內的運動輔助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也就是負責控制運動的區域,就亮了起來;而她的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us),也就是腦部負責空間巡行的部分,則在她被要求在腦海裡巡視自家屋內時變得活躍。顯然她是清醒的,不但能覺察周遭環境,還能思考反應。在她靜止的軀殼裡,心智依然在運作。

後來,歐文採用類似的方法研究54名植物人與微意識病患。以想像打網球代表「是」,想像巡視代表「否」。受試病患中,有五位能夠靈活回應歐文的問題。歐文與其他人的研究顯示,有將近20%的植物人確實是清醒、有意識的,至少在某些時候是這樣。歐文在21世紀所做的這項研究令人想起一些古老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心智?心智在哪裡?它又是怎麼與身體連結的?沒有肉體它也能存在嗎?心智跟自我是一樣的嗎?最早古希臘人就思考過身心二元的議題。例如柏拉圖認為,心靈以身體作為知覺的器具,但「它會回過頭來去反思,然後就進入純粹、永恆、不朽、不變的領域。」人一旦說出「我的身體」或是「我的腦袋」這樣的話,那麼不管自己知不知道,他都已經涉入了身心區分的二元性,因為這樣的架構就預設了人的肉體和自我是分開的兩樣東西。

今日很少有心理學家會這樣區分。除了歐文,還有很多研究也顯示心智就是腦的運作。沒有腦,就沒有自我。就連我們最短暫的渴望、最充滿靈性的體驗,都能回溯到我們的神經迴路。而這套複雜無比的神經迴路,已經歷經了數百萬年的演化發展。我們的行為受到各式各樣的外在影響,而且無疑能夠有意識地加以調整,但我們最主要還是一種被古老的大腦控制的生物。所以要了解自己,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人類的生物史。

第一代心理學家

研究心智的科學其實源自生物學。更確切地說,現代心智研究奠基於19世紀生物學的突破性發現。當時的大人物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達爾文在《物種源始》(1859年)和《人類的由來》(1871年)中,不但建構了天擇演化的法則,也使科學家有了依循,得以把人類視為動物界的一員,純粹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人類這種生物的身體和腦。當時的醫生已經開始研究神經脈衝的傳導,並尋找腦中負責某些功能的區域。例如在1861年,法國外科醫生保羅‧布洛卡(Paul Broca)遇到了一位失去語言能力的病人。他只能說出「坦」這個字──事實上,後來醫院的人直接就把這不幸的人稱為「坦」。坦去世後,布洛卡進行了解剖,發現他大腦的左半球有一處病變。布洛卡據此判定,那個區域負責的是言語產生(speech production)。後來證實他是對的,因此我們現在將那個腦區稱為布洛卡區(Broca’s area)。當時許多生理學家都認為,了解心智歷程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腦視為一個能對感覺做出反應並學習的器官來加以研究。有「現代心理學之父」之稱的德國科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1880年代於萊比錫大學成立了實驗室,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共同進行感官知覺和學習的實驗。馮特看不起以內省法來了解心智歷程的研究方法,認為在實驗時詢問受試者心中的想法或感受,既沒用處,也不科學。

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造訪過馮特實驗室的眾多科學家之一。詹姆斯雖然讚賞嚴謹的研究方法,但始終認為當時的心理學還稱不上是科學。他在哈佛大學開設美國的第一門心理學課程,並於1890年寫了一部大作叫《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即使如此,詹姆斯仍然認為這門學問只是「一連串原始資料、一些出自個人意見的閒談和爭執……卻沒有一個像物理學那樣的定律,沒有一個能據以推演出結果的命題。這不算是科學,只是有機會成為科學。」詹姆斯是最早提議用演化論來研究日常行為的心理學家之一。「我們高興的時候為什麼是微笑而不是皺眉?」他寫道。「我們為什麼沒辦法像和一個朋友說話那樣對群眾說話?為什麼窈窕淑女會讓我們神魂顛倒?一般人只能這麼回答:我們當然會微笑啊,面對人群時當然會緊張啊,美女當然大家都愛啊,美麗的靈魂加上完美的軀體,這麼看得見又摸得著的東西,生來就是要永遠被愛的!同樣地,每一種動物在面對某些事物時,很可能也會產生想要做出某些行為的感覺。」另一方面,他也相信內省法的價值,也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然後說出我們的發現」。他對這個領域的貢獻之一,就是創造了「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

思想開明的詹姆斯是最早重視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學說的美國人之一。1909年,他在美國麻州結識了正在訪問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的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將為心智研究帶來極具爭議性和影響力的全新看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