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獨處不要孤獨
我一直認為獨處和孤獨完全不同,孤獨是寂寞的,是無奈的,也是自憐的。而獨處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會有那種情緒,心靈是豐富的,滿足的,自得的。獨居不等於孤獨,最常被人提起的《湖濱散記》作者亨利・大衛・梭羅,一個人在華爾騰湖獨居兩年多,留下很多心得,常被人引用。我最欣賞的是他說「珍貴的時刻只會在他獨自一人時發生。」和家人朋友相處當然也有溫馨快樂,但這些時光人無法深入思考,不能觸到心靈深處。事實上梭羅不是隱士,他關心人,他反奴役,呼籲廢奴,關心自然生態。他只是要過最簡單的生活,要獨處思考。安靜的思考,就是珍貴的時刻。
每次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會想像詩人在享受他獨處的快樂。舉杯邀請明月,在月光下唱著舞著,也許正在構思下一首詩,也許什麼都不想。還沒醉時享受月亮、影子、我三人對舞的快樂,醉了就忘了吧。能獨處的人喜歡自己,情緒上不倚靠別人,會獨立思考。能獨處的人也有好奇心,開放的心,不是孤僻的冷漠的。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都是在享受獨處。籬邊水邊多一人都不行,兩位詩人一定是在獨處時寫下這傳誦千古的詩句。孤僻冷漠的人不會熱愛大自然,他們無心看山看水。
據說現在台灣每三戶有一戶獨居,有些是老人,有些是年輕人。因為女性有了經濟能力,可以不婚獨立生活,再加上通訊方便。尤其住都市生活機能好,獨居者可以自給自足。有業者開辦單人房旅館,單身女性一個人旅行不成問題。很多女性一個人上餐館、看電影,連銀髮族女性都有這「膽量」了。
可是正像台諺說的「一種米養百種人」,有人享受獨處,有人害怕落單。在不得已要獨居時,被孤獨嚇倒了,自憐自艾。輾轉認識一位從東部來到北市的年輕小朋友,租屋獨居。她寫賴給我說:「下班回到屋裡,這不是我的家,⋯⋯一切都是冷冰冰的,甚至連床都不溫暖。窗外是燈火繁華的都市,但是我只覺得像住在沙漠裡⋯⋯可是我必須住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因為我要這份工作⋯⋯我的家人需要這份收入,我不能任性⋯⋯,很羨慕那些可以按自己意願生活的人⋯⋯」她的文筆很好。一開始我只建議一件事:下班後去買一個小小的盆栽,放在有光線和空氣的地方,好好照顧著。其實這也是我自己的經驗:一個人搬離原住處獨居後,在窗口擺了兩個盆栽,其中一盆黃金葛不久竟有一枝葉莖爬上了牆。我每天注意它的生長,發現它每節有個小「腳」,會順著牆往上爬,十分有趣。我不怕獨處,但家人分住各地,一人獨居陌生環境,心情自然有不能立刻適應的時候。那盆黃金葛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我相信她也需要一盆要照顧的植物來幫助自己度過適應期。有生命的東西是有吸引力的,而照顧成長會讓人有成就感,會分散對自己的自憐自怨。
很高興她沒有拒絕别人建議的性格,有些人是不接受的。在有了第一個盆栽之後,她又多購了幾盆不同的植物,後來還養了一隻小貓,又購買簡單的炊具,不想外食時替自己做點愛吃的東西。她寫日記,有個小書架,在電腦上開啟更廣大的世界。在同事中交到一兩位朋友,她現在愛「自己的家」。
據新聞報導日本現在出現很多「孤食者」,政府要關心了,認為孤食者會影響身心方面的健康,尤其是幼童和老人。不知政府要如何關心,但很多孤食者反對,認為老人和兒童也許需要幫助,但成年人自願孤食,能享受自在、方便的樂趣,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這是很有意思的社會現象──獨居孤食不是寂寞淒涼,是自由自在。有一位和我一樣獨居的朋友,我們是用書伴飯。一個很好的讀書架、一本吸引人的書,吃得專心,看得專心。現在很多年輕人是手機伴飯,這大概就是「孤食者」說的自由自在吧。不知營養學家會不會反對,不過我孤食時反而會細嚼慢嚥,腸胃從沒出過毛病。
孤獨聽起來好像很有詩意,很有哲思,好像大藝術家。大哲學家都在孤獨時創作、思考,但我卻認為那不是在孤獨時而是在獨處時。至於我們一般人在這個時代就會碰上獨居的機會,而獨居能不能享受生活,就要看能不能獨處了。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在《巴黎的憂鬱》裡有段有趣的話:
「⋯⋯對於那些遊手好閒和放蕩不覊的靈魂,孤獨才是險惡的。他們在孤獨中充滿情慾和幻想。」我們的聖人才會在《禮記・中庸》篇裡說「君子慎獨」吧,所以孤獨也是危險的。不過我們不是哲學家、藝術家,也不是放蕩的靈魂,也算不上是君子,所以要享受獨處的生活,實在不難。享受獨處心靈的自由、思想的奔放,都在一念之間吧。
而孤獨的感覺卻有時會存在於婚姻、戀愛、交友,如果在情緒上要依賴別人的話。所以有人說「因為寂寞才結婚,但結了婚更寂寞」,同樣的因為寂寞而戀愛而交朋友,最後只會更寂寞、孤獨。
有一對夫妻都是「人生勝利組」,卻在結婚十多年後貌合神離。妻子對朋友訴說:「你知不知道回到家和丈夫無話可說的痛苦?我很想跟他談談看過的書,他沒興趣。有次一起去兩廳院聽世界級的交響樂,他竟然在我身邊睡著了。」
對!跟無話可談的人在一起,就會寂寞,就會覺得孤獨。有時甚至在人群中,在團體中。我的經驗是某次參加旅行團,大家的興趣不同,導遊安排的景點有時很無趣,遠不如獨自旅行深入豐富。而夫妻間無話可談的情況太多了,有些甚至要靠子女傳話。
情侶之間如何呢?「你儂我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情話綿綿說不盡」⋯⋯可惜戀愛有「賞味期」,除非兩人有差不多的價值觀,有一兩樣相同的興趣,否則情話有說完的時候。
倒是朋友可以選擇,臭味相投自然聚合。但怕寂寞孤獨的人也怕朋友聚會要散席,他會纏著拖著,希望多聚幾分鐘。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大家都散了以後,怕孤獨的人會更孤獨。唯有能獨處的人,動靜自如。
不能獨處的人就會孤獨,他覺得被人離棄,其實是自己離棄了自己。所以要會獨處,不要孤獨。
愛讀書的人絕對可以獨處,每本書對你說不同的故事,你能看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現在更有研究者說讀書可防老年失智,而且要讀長篇小說。書呆子是從小養成的,我父親長年在外工作,每次回家都帶書,從沒帶過女孩的胭脂花粉、珠珠緞帶。從童話《傻子伊凡》什麼的到《阿Q正傳》、《邊城》⋯⋯從此我愛讀成癮,但學校教科書相比之下太無趣了,我從沒考過好成績,國文除外。幸好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愛讀書卻讓我一輩子受惠。當然那些會讀正規教育的書並有成就的人,是我敬佩的。
不過只要有心,先從自己有興趣的開始讀,現在電子書也很普遍了。
能獨處的人也有一些創作或興趣,能「自己玩」,生活簡單但不是空白。
我一直認為獨處和孤獨完全不同,孤獨是寂寞的,是無奈的,也是自憐的。而獨處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會有那種情緒,心靈是豐富的,滿足的,自得的。獨居不等於孤獨,最常被人提起的《湖濱散記》作者亨利・大衛・梭羅,一個人在華爾騰湖獨居兩年多,留下很多心得,常被人引用。我最欣賞的是他說「珍貴的時刻只會在他獨自一人時發生。」和家人朋友相處當然也有溫馨快樂,但這些時光人無法深入思考,不能觸到心靈深處。事實上梭羅不是隱士,他關心人,他反奴役,呼籲廢奴,關心自然生態。他只是要過最簡單的生活,要獨處思考。安靜的思考,就是珍貴的時刻。
每次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會想像詩人在享受他獨處的快樂。舉杯邀請明月,在月光下唱著舞著,也許正在構思下一首詩,也許什麼都不想。還沒醉時享受月亮、影子、我三人對舞的快樂,醉了就忘了吧。能獨處的人喜歡自己,情緒上不倚靠別人,會獨立思考。能獨處的人也有好奇心,開放的心,不是孤僻的冷漠的。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都是在享受獨處。籬邊水邊多一人都不行,兩位詩人一定是在獨處時寫下這傳誦千古的詩句。孤僻冷漠的人不會熱愛大自然,他們無心看山看水。
據說現在台灣每三戶有一戶獨居,有些是老人,有些是年輕人。因為女性有了經濟能力,可以不婚獨立生活,再加上通訊方便。尤其住都市生活機能好,獨居者可以自給自足。有業者開辦單人房旅館,單身女性一個人旅行不成問題。很多女性一個人上餐館、看電影,連銀髮族女性都有這「膽量」了。
可是正像台諺說的「一種米養百種人」,有人享受獨處,有人害怕落單。在不得已要獨居時,被孤獨嚇倒了,自憐自艾。輾轉認識一位從東部來到北市的年輕小朋友,租屋獨居。她寫賴給我說:「下班回到屋裡,這不是我的家,⋯⋯一切都是冷冰冰的,甚至連床都不溫暖。窗外是燈火繁華的都市,但是我只覺得像住在沙漠裡⋯⋯可是我必須住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因為我要這份工作⋯⋯我的家人需要這份收入,我不能任性⋯⋯,很羨慕那些可以按自己意願生活的人⋯⋯」她的文筆很好。一開始我只建議一件事:下班後去買一個小小的盆栽,放在有光線和空氣的地方,好好照顧著。其實這也是我自己的經驗:一個人搬離原住處獨居後,在窗口擺了兩個盆栽,其中一盆黃金葛不久竟有一枝葉莖爬上了牆。我每天注意它的生長,發現它每節有個小「腳」,會順著牆往上爬,十分有趣。我不怕獨處,但家人分住各地,一人獨居陌生環境,心情自然有不能立刻適應的時候。那盆黃金葛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我相信她也需要一盆要照顧的植物來幫助自己度過適應期。有生命的東西是有吸引力的,而照顧成長會讓人有成就感,會分散對自己的自憐自怨。
很高興她沒有拒絕别人建議的性格,有些人是不接受的。在有了第一個盆栽之後,她又多購了幾盆不同的植物,後來還養了一隻小貓,又購買簡單的炊具,不想外食時替自己做點愛吃的東西。她寫日記,有個小書架,在電腦上開啟更廣大的世界。在同事中交到一兩位朋友,她現在愛「自己的家」。
據新聞報導日本現在出現很多「孤食者」,政府要關心了,認為孤食者會影響身心方面的健康,尤其是幼童和老人。不知政府要如何關心,但很多孤食者反對,認為老人和兒童也許需要幫助,但成年人自願孤食,能享受自在、方便的樂趣,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這是很有意思的社會現象──獨居孤食不是寂寞淒涼,是自由自在。有一位和我一樣獨居的朋友,我們是用書伴飯。一個很好的讀書架、一本吸引人的書,吃得專心,看得專心。現在很多年輕人是手機伴飯,這大概就是「孤食者」說的自由自在吧。不知營養學家會不會反對,不過我孤食時反而會細嚼慢嚥,腸胃從沒出過毛病。
孤獨聽起來好像很有詩意,很有哲思,好像大藝術家。大哲學家都在孤獨時創作、思考,但我卻認為那不是在孤獨時而是在獨處時。至於我們一般人在這個時代就會碰上獨居的機會,而獨居能不能享受生活,就要看能不能獨處了。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在《巴黎的憂鬱》裡有段有趣的話:
「⋯⋯對於那些遊手好閒和放蕩不覊的靈魂,孤獨才是險惡的。他們在孤獨中充滿情慾和幻想。」我們的聖人才會在《禮記・中庸》篇裡說「君子慎獨」吧,所以孤獨也是危險的。不過我們不是哲學家、藝術家,也不是放蕩的靈魂,也算不上是君子,所以要享受獨處的生活,實在不難。享受獨處心靈的自由、思想的奔放,都在一念之間吧。
而孤獨的感覺卻有時會存在於婚姻、戀愛、交友,如果在情緒上要依賴別人的話。所以有人說「因為寂寞才結婚,但結了婚更寂寞」,同樣的因為寂寞而戀愛而交朋友,最後只會更寂寞、孤獨。
有一對夫妻都是「人生勝利組」,卻在結婚十多年後貌合神離。妻子對朋友訴說:「你知不知道回到家和丈夫無話可說的痛苦?我很想跟他談談看過的書,他沒興趣。有次一起去兩廳院聽世界級的交響樂,他竟然在我身邊睡著了。」
對!跟無話可談的人在一起,就會寂寞,就會覺得孤獨。有時甚至在人群中,在團體中。我的經驗是某次參加旅行團,大家的興趣不同,導遊安排的景點有時很無趣,遠不如獨自旅行深入豐富。而夫妻間無話可談的情況太多了,有些甚至要靠子女傳話。
情侶之間如何呢?「你儂我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情話綿綿說不盡」⋯⋯可惜戀愛有「賞味期」,除非兩人有差不多的價值觀,有一兩樣相同的興趣,否則情話有說完的時候。
倒是朋友可以選擇,臭味相投自然聚合。但怕寂寞孤獨的人也怕朋友聚會要散席,他會纏著拖著,希望多聚幾分鐘。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大家都散了以後,怕孤獨的人會更孤獨。唯有能獨處的人,動靜自如。
不能獨處的人就會孤獨,他覺得被人離棄,其實是自己離棄了自己。所以要會獨處,不要孤獨。
愛讀書的人絕對可以獨處,每本書對你說不同的故事,你能看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現在更有研究者說讀書可防老年失智,而且要讀長篇小說。書呆子是從小養成的,我父親長年在外工作,每次回家都帶書,從沒帶過女孩的胭脂花粉、珠珠緞帶。從童話《傻子伊凡》什麼的到《阿Q正傳》、《邊城》⋯⋯從此我愛讀成癮,但學校教科書相比之下太無趣了,我從沒考過好成績,國文除外。幸好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愛讀書卻讓我一輩子受惠。當然那些會讀正規教育的書並有成就的人,是我敬佩的。
不過只要有心,先從自己有興趣的開始讀,現在電子書也很普遍了。
能獨處的人也有一些創作或興趣,能「自己玩」,生活簡單但不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