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心理表現,說明他的內心 是由不同的部分構成的,這些部分就叫「人格面具」。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多的人格面 具,才能較好地適應環境。但是面具多了,互相之間難免會發生 矛盾。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內心衝突。一般人處理 內心衝突的主要方法有:壓制,即強化一個面具,打壓另一個面 具,使後者「消失」;分裂,即把兩個面具分開,輪流「執政」, 避免它們同時出場;整合,即使兩個面具求大同,存小異,互相 和解,和睦相處。

事實證明,用壓制的方法無法使面具真正消失,只能把它壓 抑,變成無意識。這個面具依然存在,它躲在暗處,隨時準備沖 出來。因為它是無意識的,當事人不認識它。當它出來的時候, 當事人會覺得非常奇怪:「我怎麼會這樣呢? 」他會認為自己出 現心理障礙了。這意味著,心理障礙是被壓抑的人格面具冒出來 的結果,也叫「無意識顯現」。

心理障礙是不受歡迎的。一旦出來,人們就如臨大敵,想方 設法把它重新打回去。有時候,被壓抑的面具並不試圖沖到前臺, 而是繼續留在幕後,暗中搗亂,對當事人的行為產生干擾,使人 無法心想事成。例如,一個學生很想認真學習,但是一拿起書, 思想就會開小差,不知道想到哪裡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本 能地知道,這是內心的敵人在作祟。換句話說,敵人往往不在外 界,而在內心;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所以,人們必須戰勝自己。 怎麼戰勝自己呢?就是把內心的敵人消滅掉。

然而,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遠不會消失。所謂消失或消滅, 其實就是壓抑。壓抑的面具遲早會沖到前臺,導致心理障礙的發 作,或者干擾當事人的行為。所以,壓抑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 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接納和整合。

人格面具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表現。每一個人格 面具都有適宜的情境,都有存在的理由。心理障礙是面具過強、 「氾濫成災」的結果。面具之所以會過強,主要原因是能量得不 到釋放,而能量得不到釋放的原因是壓抑。壓抑導致能量積聚。

能量適中的面具,只有遇到相應的情境,才會被激發出來。 如果能量太強,遇到類似的,甚至無關的情境,也會被激發出來。 如果能量再強一些,即使沒有情境,也會自我激發。所以,治療心理障礙,第一步是識別被壓抑的面具。如果病 人正在發作,那麼,當下的面具就是被壓抑的面具。如果病人已 經暫時恢復正常,那就通過病史回顧,找出被壓抑的面具。如果 沒有發作,只是干擾,則要把干擾面具揪出來。

第二步,釋放面具的能量。通常借助於回憶、描述或表演等 展示面具的方法。當求助者回憶或描述面具的時候,相應的情緒 就會湧上來,仿佛進入那種情境,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認知和 行為也會被帶出來。表演則更直接、更主動地把面具展現出來, 把面具的能量釋放掉。

第三步,接納。識別和展示就是初步的接納。病人原來對被 壓抑的面具是否認和排斥的,從否認到識別,從排斥(或回避) 到展示,就是從壓抑(敵對或對抗)到接納。在此基礎上,釆用「自我對話」「進入面具」等技術,進一步接納被壓抑的面具, 化敵為友。

第四步,安置。面具的能量釋放了,就不再「氾濫成災」 了,它只對特定情境做出反應。安置意味著承認了被壓抑的面具 的」合法地位」,這也是一種接納。

從榮格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以來,人格面具越來越受到人們 的關注。許多學派都在涉足這個領域,只是叫法不同,譬如內在 的小孩、內部世界或「人物」、「自我狀態」、「個性部分」、人 格意象、子人格或亞人格。本書把前人的成就匯總一下,再往前 推進一點點。

本書共分九章。第一章介紹人格面具理論;第二章至第八章 用許多案例,生動、形象地分析了各種心理現象,如人格分裂、 決策困難、自我不接納、事與願違、身不由己、假性互動、投射 性認同、偽裝、表演等;第九章講解「面具重建技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