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為什麼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

什麼是缺乏主動控制力

我們收到過一則很長的留言:

不知道為什麼,每當關係裡出現了一點點讓我感到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對方沒有及時回覆我的消息,我就會十分憤怒,開始質疑他是否已經不像當初那麼愛我,那麼重視我了,甚至和他大吵大鬧……我常常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忍不住全盤否定我們的感情。

但沒多久,對方開始及時地回覆我的時候,我就會立刻覺得他還是很愛我、很在乎我的,之前可能只不過是在忙手頭上的工作。我會為自己之前懷疑對方、否定彼此的感情而感到懊悔和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一點小事就患得患失,不應該對他發脾氣。他不止一次地說我太小題大作了──喜歡的時候,就覺得他是完美伴侶,對他癡迷,對他百依百順;不喜歡的時候,又對他厭惡至極、恨之入骨,只想立刻一拍兩散。最近,他提了分手︙︙說自己太累了,他想要一段比較穩定的感情,不想這樣時好時壞。可我也不想這樣,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有著這樣類似困擾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他們對另一半的感情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盪──時而將對方視若珍寶,時而又將其視若仇敵;他們對自己感情的擺盪束手無策,因此很難擁有一段長久穩定的關係。儘管,這樣對待感情的方式,總是被籠統地概括為小題大作,但其實背後可能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動機。

情感的反覆,源於理想化與偏執化的扭曲

「理想化的扭曲」(idealized distortion),指的是把他人過度理想化,認為對方是完美的,是真誠地、善良地愛著自己的;而「偏執化的扭曲」(paranoid distortion)指的就是偏執地認為他人是無情的,甚至會欺騙和傷害自己,即便事實並非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理想化某一些人,比如,美好的初戀情人;又或者偏執化另一些人,比如,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同的是,有著理想化與偏執化扭曲的人,他們的理想化與偏執化都是極端的,並且是面對同一個人時交替產生的感受。

正如留言中所說,他們會在理想化伴侶的時候,認為對方是完美的,而在偏執化的時候,又認為對方一無是處。在關係裡的一些小事,比如對方是否及時回覆自己的消息,會激發情感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來回切換。事實上,這種理想化與偏執化的扭曲,是一些人應對內心負面感受的防衛機制。理想化的扭曲是最原始的防衛機制,會透過理想化關係自我保護,這種被理想化的關係,意味著有一個完美的人全心全意地愛著我。於是可以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可以被愛的,讓內心的焦慮能夠得到緩解和安撫。

對於用理想化這種手段自我撫慰的人來說,每每想到那個理想化的對象存在,且愛著自己,就會感到由衷的溫暖和快樂。

偏執化的扭曲則是一種投射。當人們太想要擺脫自己內心的不安和痛苦(比如,不相信自己可以被愛)時,便有可能投射至外部他人,認為是他人的傷害造成了自己的痛苦,因為傷害來自外部,而不是自身,我們便有正當性去對付它。

這就是為什麼留言中,對方沒有立即回覆,會讓他懷疑對方不愛自己而大發脾氣。其實,是因為內心深處的感受而痛苦,比如「我是一個被人拋棄的人」「我是一個沒有人愛的人」。

人們之所以會形成理想化與偏執化扭曲這樣的防衛機制,與童年的不良經歷密切相關。這些負面的感受,像是內心的焦慮感或不安和痛苦,不是因為當下的這段關係,而是童年的痛苦經驗,彷彿久治不癒的傷口,持續地隱隱作痛。

如何應對情感的反覆與缺乏主動控制力

首先,你要學會在當時的情境中看待對方的行為,一葉之所以能障目,與人們的過度想像和解讀有關。比如,對方沒有回覆的時候,有些人會想像對方正在做背叛自己的事,或者,對方沒有及時回覆自己,是因為已經不如從前那樣重視自己、在乎自己了。

但,很多時候,未及時回覆就只是未及時回覆,承載的其他意義是主觀賦予的。其次,要學會從情境中走出來,不要失去整體性與複雜性的眼光。要學會理解這個世界與他人的複雜性,真摯中也可能包含做作,高尚中也可能包含齷齪,而在邪惡裡也同樣找得到美德。即便在與對方陷入矛盾衝突,或是令你不安痛苦的時候,也要能夠想起你們彼此擁有的美好時光,或是一起克服困難的時刻。

最後,一段穩定、安全的關係,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你。這段關係不一定非得是親密關係,也可以是專業的諮詢關係。對方不會因為你的理想化與偏執化扭曲,情感的反覆起伏而離開,能夠在面對你的偏執化扭曲(激怒他、傷害他)時,仍然關心、支持你,持續地給予你安全和信任,滿足與回應。這能幫助你擁有更多的積極經驗(對方總能及時回應我的需求),讓你得以學會忍受消極經驗(對方有時不能回應我的需求),以及隨之而來的痛苦感受,繼而逐漸獲得對他人完整的認知,和對消極感受更為健康的應對機制。

另一方面,你在被激怒傷害時候的表現,也有助於你學習和獲得主動控制的方法。

為了逃避可能的失敗,我選擇主動原地躺下

你是一個不敢努力的人嗎?

「魯蛇」這個詞經常被大家用來自我調侃。在我的觀察中,身邊自稱「魯蛇」的人,大多不是理直氣壯地癱著,而是一邊焦慮一邊就地躺下,然後繼續躺著焦慮。更有趣的是,很多魯蛇與其說是不想努力,不如說是不敢努力。甚至,他們還會主動給自己挖坑。如果你也是一個無法心安理得癱平,且不知為何離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遠的魯蛇,這篇文章或許能幫助你。

不敢努力且主動挖坑,是一種自我設限

這種看起來很不理智,不僅不努力還為自己挖坑的行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對應的概念,叫作「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一九七八年由心理學家愛德華.瓊斯(Edward Jones)和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首次提出。

自我設限,指的是在計畫進行之前先預設障礙,做出對成功不利的行為或言辭,並在事後將結果的不理想,推托給事先預備好的理由。這是一種認知策略,自我設限者在預測自己無法達到目標,或者可能表現得極不理想的情況下,使用這種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設限雖然是策略,但通常是自動的、無意識的發生。換言之,給自己挖坑的人,可能意識不到這種行為傾向,覺察不到自己行為的意圖。瓊斯和柏格拉斯在研究「自我設限」時,設計了巧妙的實驗:

志願者們在進入實驗室後,先會被分配到一個任務。一部分人拿到的是非常困難的測試(只能靠瞎猜),另一部分人則被分配到相當簡單的測試。志願者對於彼此之間的測試難度差異並不知情。

完成後,兩組志願者得到同樣的回饋:「你完成得很出色,結果非常好」。此時拿到極困難任務的志願者心裡會有所疑惑,並把這種僥倖的出色全都歸功於運氣。相對地,簡單任務組就不會對這個回饋感到意外。接著,志願者們被告知剛才只是熱身,主要是測試他們現在大概的水準,接下來會再做一次測試,把結果作為真正的實驗資料。

在第二次測試開始前,志願者們被告知現在有兩種藥可供選擇,一種增強藥可以提升他們測試時的表現;另一種藥會削弱他們的能力,使他們的發揮受到影響。猜猜哪一組有更多人選擇了會削弱能力的抑制藥呢?答案是困難任務組。

這組人深知自己第一次的優秀表現是僥倖,所以他們擔心再做一次,很有可能會露餡。為了保護自尊心,也為了維護他們在實驗者心中的形象,他們需要好的藉口掩飾自己的失利,而「我服用了抑制藥」就是最完美的理由。這是自我設限的範例。

自我設限有兩種類型,一種叫作「行為式設限」,另一種叫作「宣稱式設限」。顧名思義,前者設置障礙會展現在實際行為中。他們可能會故意做一些會擾亂自己發揮的事情,比如拖延、酗酒、通宵打遊戲等等。他們還可能在明明知道該做什麼的情況下,卻什麼都不做,來達到設障的目的,比如明明要考試卻不複習。

而另一些自我設限則是宣稱的,即口頭上表示自己因為某些原因處於劣勢。考試前說自己沒複習,演講前說自己身體不舒服,約會時說自己其實不太會化妝,都屬於「宣稱式的自我設限」。不過,這種宣稱並不一定與實際行為一致。

如何跳出不敢努力、自我設限的循環

1有意識地降低自我意識

研究發現,當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識被降低,也就是當一個人在人群中不太能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時候,被評判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會消失大半。

如果你也是因為在意別人眼光,而提前為自己留後路的自我設限者,你可能需要時不時地提醒自己:「別人沒有在注視著我,等著看我搞砸一切,別人也沒有那麼在意我的表現。」

2學習新的認知策略:防禦性悲觀

「防禦性悲觀」指的是人們在事情發生前,想像出可能的最壞情境,並為之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時依然做出指向最好結果的努力。在心理學家茱莉.諾蘭(Julie Norem)看來,防禦性悲觀是能有效降低焦慮的方式,並能幫助人們明確地解決問題或做好準備。

防禦性悲觀的前半部分看起來和自我設限的策略類似,事情發生前,想像出最壞情境,但兩者基於這種想像所做出的行為卻是截然相反的。

練習防禦性悲觀,是指考慮和分析所有可能的最壞的情況,具體地思考可能會發生什麼,一一做出可實現的應對計畫,而不是寬泛地悲觀恐懼,沉浸在恐慌中,更不是將時間精力用在提前找好失敗的藉口上。

做一個攜帶救生衣上船的悲觀者,在最壞的情況真實發生時,可以有條不紊地處理,而不是沉浸在自己建構的、虛幻的自我欺騙之中。3進行歸因訓練,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概念

我們之前曾指出,面對負面結果時一味地向內歸因是不健康的,這種固定的、向內的歸因模式也常常出現在憂鬱症患者身上。然而,在面對問題時總是刻意地向外歸因,其實也是不可取的。

最健康的歸因方式,應該是相對平衡的──不論是好結果還是壞結果,自身和環境都對這個結果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即便兩者作用的比重可能不同。對於自我設限者而言,他們需要承認自己對結果是有影響的。

這可能有些痛苦,尤其是要承認壞結果與自身特質相關時。但這也是找回控制感的過程。

比起幻想自己不會失敗,或是即使失敗也與自己無關的自我設限者,相信自己對事物具有一定的控制感,並且能夠透過努力,對結果造成相當的影響(即便不是立刻扭轉結果),或許才是更加現實和可靠,也更利於自己成長的做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