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致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你

育兒前輩們總說:「無論你預想中的教養孩子是什麼模樣,結果絕對都會超乎想像。」

世上沒有一出生就知道如何當父母的人,而且對大部分的父母而言,與孩子的初次見面,都滿載陌生與無可避免的手足無措。為了那些身為父母必須完成、承受的一切而感到沉重壓力,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最重要的是,置身在一再強調「孩子能否好好長大,百分之百取決於父母的能力」,以及「孩子被視為父母努力的結晶」一事的社會氛圍中,感受到的責任感與負擔也越發龐大。儘管在人類的歷史上,早已經歷數萬年的時間將「團體」視作「育兒的主體」,卻在近來的數十年間,將這個角色完全寄託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所當然會覺得育兒是件難事。

實際育兒後,無條件愛孩子的決心與務必要成為好父母的醒悟,經常出現動搖。過去模模糊糊描繪過的育兒理想圖,開始與自己漸行漸遠,而父母們也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重複經歷一天又一天喜怒哀樂的高潮迭起。因為孩子露出燦爛微笑說的一句「我愛你」而成為世上最幸福的人;卻也在孩子大哭耍賴、任性行動時大發雷霆,甚至怨恨孩子。諸如此類的憤怒與怨恨,不停衍生成自己無法成為好父母的自責。這一切,即是教養孩子時最該警惕的惡性循環。

「我能成為好父母嗎?」

「我們家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些煩惱中,父母往往會將自己感受到的無力、挫敗、恐懼,表達成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會發脾氣,只是程度與頻率有所不同罷了。父母也可以對孩子生氣,問題在於向孩子表達的是「未經過濾的憤怒」。生氣和發脾氣是截然不同的事,既然如此,有沒有即使生氣也不會發脾氣的方法?不對,應該是有沒有可以從根本減少生氣的方法?

多數父母在誤會孩子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時,被瞬間襲捲而來的無助、恐懼、焦急吞噬後,便不由自主地發脾氣,事後又感到後悔。如果能理解孩子的處境,如果心理能從容些,是否就能減少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呢?舉個例子好了,有對父母帶著24個月大的孩子,參加文化中心的嬰幼兒課程。父母認為這項課程有助於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想必對孩子會是個很好的經驗。再加上,這又是育兒前輩的推薦,家長自然是興致勃勃。面對這場名額先搶先贏的人氣演講,好不容易贏過無數競爭者等各種不利條件後,終於順利報名成功。

然而,實際到了課程現場後,孩子僅是遠遠地窺看教室內的情況,完全不打算入內。即便父母對眼前始料未及的情況感到慌張,卻依然先耐心安撫著孩子,嘗試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只是,內心也同時為了孩子似乎不懂自己的苦心而鬱悶,一想到過去投入的努力與時間、金錢都白費了,最終大發雷霆。

一旦父母認為這一切是「孩子不知道在鬧什麼」、「都是為了吸引注意」時,自然就會對此感到厭煩;另一方面也會因為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些什麼?」、「孩子以後長大還是這副德性怎麼辦?」而產生不安感。在融合了厭煩與不安的狀態下,父母往往會不自主地對孩子發脾氣,最後使孩子滿腹委屈。明明是為了幫助孩子才抽空參加課程,結果父母卻只能心情沉重地帶著又哭又累的孩子回家。

如果父母能以稍微不同的視角看孩子,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就算無法完全理解孩子,至少也不要誤會孩子的行為,自然能減少父母發脾氣的頻率。如果能用「是不是遇上什麼困難才會這樣」取代「不知道在鬧什麼」的想法,會減少孩子感受父母那些源於誤會的負面情緒。此外,若能理解「孩子此刻的模樣會繼續在成長過程中自然顯現」的話,也會對孩子更加寬容些。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最有效方法是:確實理解孩子。如同一般的人際關係般,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唯有在互相理解的情況下,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尤其是父母「理解孩子」一事,正是教養過程不發脾氣的起點。

◎教養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光學頻譜

「24個月大的孩子嚴重怕生,究竟該怎麼辦?」

這是許多父母提出的問題之一。為了找到「只要這麼做就好了!」之類的明確答案,不停上網搜尋,或是向相熟的育兒前輩詢問。雖然聽完「我家孩子這麼做完後,狀況就改善了」的說法後,便立刻跟著做,自己孩子怕生的情況卻沒有太大改變,因此感到相當失望。請重新思考一次前文提及不願進入文化中心的孩子,這種情況的答案是什麼?是「無論如何都硬要把孩子帶進去上課」嗎?或者是「安撫孩子,等到孩子做好準備為止」呢?不少父母都很好奇,兩者間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其實,「A或B兩個選擇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的提問,是身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的我最常聽見的五大問題之一。

有別於父母的期待,其實,關於多數教養問題的答案都「不只一個」。這麼說來,難道就沒有正確答案嗎?不是的,正確來說,答案就存在「光學頻譜」的某處──在非A即B的兩個極端方法之間,其實存在著無數的選項。舉例來說,帶孩子進去上課,以及安撫孩子、等到他願意上課,即存在著「等待多久後再進去上課」的選項;而在這個選項裡,又可根據如何定義「多久」,繼續進行細分。

假如只有兩個選項,隨選擇而來的副作用便會很大。把孩子強迫拖進去上課的話,即是不尊重孩子的情緒與意志;束手無策地無止境等待的話,即無法給予孩子改變的機會。猶如就算是描繪黑白圖畫也需要藉由多樣的明亮度表現,才能完成生動的圖畫般,教養不是二選一,而是必須考量多樣的選項。

◎有適用各種情況與時機的方法嗎?

那麼,該如何創造多樣的選項呢?換個方法問吧,為什麼只有先浮現兩種選擇呢?原因在於,父母沒有充分理解情況。在父母的眼中,只看見孩子不願意進入文化中心的表面,所以也單純地演變成「孩子不進去上課,要不強迫帶他進去,要不在原地等待」的邏輯。

發生問題時,必須先了解原因才能解決。唯有釐清隱藏在孩子外在行為之下的內在原因與思考過程,才有辦法擬定對策。當父母能多樣化理解情況時,應對的方法自然也會變得多樣。換句話說,獲得答案前,首先得要分析問題。

讓我們重新思考一次。孩子不肯進入文化中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假如能找出孩子不願入內上課的多樣原因,父母也能針對不同原因擬定適當的對策吧?父母面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個情況裡,關於孩子表現出拒絕反應的原因,以及父母的數種反應如下:◆孩子不肯配合的原因與父母的反應

孩子的原因1:對於與父母分開一事仍感到害怕,很難與陌生人待在一起。
孩子的原因2:天生性格使然。相較於其他孩子,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與人變熟。
孩子的原因3:曾有過「只要鬧脾氣,父母就會給糖」的經驗,所以今天也來鬧脾氣一下。
孩子的原因4:曾經去過類似的地方,留下被某人凶狠教訓的記憶。

父母的反應1:特地為了孩子才來這裡,於是生氣。
父母的反應2:不滿孩子看起來畏縮的模樣,認為必須將他教育得更強悍,於是硬把孩子拖進去。
父母的反應3:聽說這種時候應該讀一讀孩子的心理才行,於是不停安撫。
父母的反應4:讓孩子哭不停的話,擔心他會因此留下創傷。

光是將孩子的四種原因搭配父母的四種反應,都能得出四乘四的十六種組合了。其實,除此之外仍有難以數計的理由與反應,因此能搭配出的組合遠比想像多出許多;再加上,孩子的行為也可能不只有一個原因,而是基於數種原因,鬧脾氣可能是出於害怕的心理,同時也可能是因為想遠離當下的處境。父母的反應也不是只有一種;發脾氣的同時可能也在安撫孩子,硬把孩子拖進教室的同時,也會在孩子想要離開時索性將他帶離現場⋯⋯

因此,面對「24個月大的孩子不肯進入文化中心上課,究竟該怎麼辦?」的問題,不可能只有一種答案。先明確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父母通常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後,才看得見適合父母與孩子的解決方法。如果父母能先好好釐清問題、理解孩子當下情況的過程,便能像專家般找出多樣的方法。

很多人說「解數學題時,重要的是過程」,原因在於,如果僅是按照題目類型一味追求快速找出答案的話,只要稍微改變問題形式,便完全解不出來了。不過,若能理解推論答案的過程,無論何時都能自在應用。因此,好的老師並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快速找出答案,而是教導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教養專家的角色也不是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父母答案,而是該教懂父母如何像個專家觀察與解決問題。意即必須從根本培養父母擁有獨立自主、找出適用各種情況與時機的方法之能力沒有永遠適用的標準答案。唯有當父母能自行思考各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才能找出多樣的解決方法,並從過程中更加理解孩子,不再對孩子產生誤會。父母最終需要的,不是被動地接受「在這種情況時,請這麼做」,而是有辦法主動地找出「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這種時候該考量些什麼?」、「又該如何處理?」的能力。各位也都已經是專家了,只要能「更意識到過程」就更好了。

◎關於孩子好好成長一事

所有父母都很清楚,「照顧」是讓孩子好好成長的必需品。於是,父母們傾盡全力投入這件事──為了照顧半夜隨時醒來的孩子,搞得自己睡眠不足;為了定時替孩子洗澡與哺餵、調整孩子的事,搞得自己錯過用餐時間等,皆是家常便飯。

只是,「好好成長」究竟意味著什麼?面對這個問題,所有父母的想法都不盡相同。有些父母認為的好好成長是孩子學業表現優異,有些父母則認為是孩子能擁有許多朋友。

在定義何謂「好好成長」時,「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是所有父母一致的期盼。既然如此,快樂是什麼?如果想要快樂,又需要些什麼?金錢?外貌?成績?朋友?無疑是個越想越難回答的問題。再加上,父母與孩子認為的快樂標準或條件可能也有所不同。當所有父母與所有孩子的願望都不相同時,實在很難針對「好好成長」的意思,給予單一答案。

我們一起回頭檢視前文提及關於栽培植物的篇幅。「植物好好成長」指的是什麼?是綻放美麗的花朵嗎?是擁有挺直且堅固的枝幹嗎?或是結成茂密的果實呢?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想法都有些不同。

重點在於栽培植物時,必須盡力突顯植物獨有的特性。如果栽種的是仙人掌,自然就會長成仙人掌吧?如果栽種的是向日葵,長出來的當然就是向日葵吧?仙人掌會長出枝椏與刺,向日葵會盛開黃色的花朵,想必沒人會在種完仙人掌後,期望最後長出來的是向日葵吧?

因此,詢問「仙人掌與向日葵,何者比較優秀、比較好?」本身並無意義。因為兩者皆擁有各自的特色與魅力。然而,有時卻會遇到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提出了類似「仙人掌與向日葵,哪個比較好?」的問題。「我的孩子比較優秀嗎?那個孩子比較優秀嗎?」藉由比較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孩子,從中得到時而得意,時而失望的感受。「究竟什麼才是孩子好好成長?」是個相當艱難的問題。不過,在定義何謂「好好成長」時,永遠不變的重要事實是:必須尊重孩子擁有的特性。

每個孩子都擁有各自不同的才能與特色,因此無法劃一地用「如果成績好的話」、「如果外貌出眾的話」、「如果能健健康康、沒病沒痛的話」⋯⋯定論什麼是「孩子好好成長」。依照孩子原有的模樣給予照顧,並且幫助孩子本身理解與接受自己原有的模樣,才是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如同近年流行的「提升自尊感的方法」,其核心即是接受自己原有的模樣。當孩子能自主、自覺地接受自己時,孩子便會感到快樂。如果期望孩子能提升自尊感、期望孩子能快樂的話,請尊重孩子原有的模樣。孩子擅長的事,便接受他繼續擅長;孩子不擅長的事,便接受他繼續不擅長。只要協助孩子能突顯自己的優點,並且認同孩子的缺點,讓他嘗試改善即可。

所謂「好的教養」,是好好觀察孩子並發掘他們的潛力後,協助孩子盡可能發揮自身長處。好,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孩子呢?他的才能與特性又是什麼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