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輯一
有一種勇氣,
是決心不再懷疑自己

──
希望你能謹記:
無論要不要結婚,
其他人永遠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
──

Chapter 01. 非結婚不可嗎?

純熙是責任感很強的類型,而且討厭聽到別人叨念,所以無論處於何種情況,她對份內之事都會全力以赴,就算身體感到嚴重不適也毫不鬆懈。從升上大學到就業,至今為止,她的人生從來沒有偏離過社會認知的軌道。那些令人感到心動的旅行、上班的第一天或是戀愛等,對純熙來說,都只是在某個年齡必須完成的人生清單。沒有所謂「自己想做的事」,密密麻麻的「必辦事項」填滿了她的生活,而每道年齡關卡就像是截止日一般。
純熙在畢業前便找好了職場,目前正逐漸累積經驗中。雖然教授和系上的助教曾告訴她不必著急,之後一定會有更好的職位,但她認為一定要在畢業前找到工作才能安心。比起追求遠大的目標,她更執著於按照自己理想的時間表順勢而為。
在這樣的生活下,今年的純熙已年滿三十,因為「結婚」問題,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她就持續地感到不安。就像至今為止處理過的許多事情一樣,現在「結婚」這個任務已經近在眼前,她卻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按照時間表來履行。因為她以往都沒有讓父母失望過,所以他們也漸漸表現出焦慮,並追問純熙對結婚之事的看法,或者打算介紹朋友的子女給她。純熙忍不住對父母這樣的行為發脾氣,同時又感到愧疚,經常遊走在這兩種情緒之間。
「對我來說,結婚就像是一種束縛。至今為止,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獨力完成,唯獨結婚這件事不是一個人就可以辦到的。結婚以後,我好像就必須對配偶和他的家人們負責,他們對身為女人的我必定有某種期待……每當想到這些,內心就開始覺得鬱悶。之前談戀愛時也曾討論到結婚的事,每次我都害怕『萬一對方也期待我成為賢妻良母的話怎麼辦』,最後總是無疾而終。」
純熙對一般婚禮的進行方式也頗有微詞。
「去參加朋友的婚禮時,新娘大多都是溫柔、優雅地坐在候客室,然後挽著父親的手一起進場。穿著無法行動自如的華麗婚紗,一定要有人從後面幫忙提著裙襬⋯⋯每當看到那樣的場面,就讓我覺得快要窒息。」
不曉得純熙是不想步上父母的後塵,還是沒有信心像父母那般生活。
「直到長大成人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是在不錯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每天加班賺取足夠的生活費,而媽媽則是全職主婦,從來沒有一餐是敷衍了事的。我們會一起四處旅行,冬天的話就去滑雪,小時候還持續學了鋼琴和小提琴……我到現在才明白,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享受的一切是多大的恩惠。」
因此,她擔心自己在結婚、生產後,能否讓孩子也享受到自己過去所擁有的優渥與豐饒。
「在如今這個時代,我沒有把握讓孩子在同等的環境下成長,就像過去父母為我做的一樣。雖然父母都說因為我們而感到幸福,可是兩位都犧牲了自己,一路上毫不停歇地往前奔,看起來非常辛苦。我可以像媽媽一樣只在家裡專心照顧孩子嗎?我也想出去上班,但是否必須和前輩們一樣,要以分秒為單位來分配時間,像超人一般生活?那真的是我期盼的人生嗎?如果家務和養育孩子都變成我一個人的責任怎麼辦?有可能遇到願意當全職家庭主夫,或者即使有工作,也願意和我平均分攤家事的另一半嗎?」
在任何事上都不落人後的純熙,如今卻要向他人解釋自己為什麼未婚,這樣的情況讓她覺得陌生,更有股不知從何而來的抗拒。
「我好像一直被追趕著生活。我以為別人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在一定的年齡區間內完成,否則就會淪為失敗者。『考上哪間大學啦?』、『馬上就要畢業了,去找工作面試了嗎?』⋯⋯每次被問到這些問題時,我都不想多加解釋。現在,慢慢地會被問到『打算何時結婚?』,等到步入婚姻之後,又會被問『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吧?」
對於老後的生活,純熙也產生了極大的不安。
「如果不結婚的話,實在很難想像今後的生活要怎麼過,周邊沒有什麼可以參考的對象。已經結婚的前輩們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幸福,雖然仍有樂在其中的人,但那種幸福和我追求的未來似乎相差甚遠。」

◆如果人生活得像「交作業」一樣

不按時間表完成人生課題就會感到不安的純熙,在滿三十歲之後,開始為自己未來的生活與婚姻深陷苦惱,這樣的情況真是令人感到萬幸。或許是內心不斷在發出警訊:「如果今後還是採用過去那種態度,一定會在生活中感到後悔!最好趁現在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不過,就算純熙按照一直以來的生活模式行動,人生也不是馬上就會走到絕境;若日後回想起來覺得傷心和後悔,只要再去規劃、思索符合自身情況的最佳選擇即可。然而,愈早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於心理和物質方面付出的代價就會隨之降低。
「慎重」是好的,這樣的態度,與迴避做決定或毫無對策地拖延大不相同。如果想避免打著「慎重」的旗幟,實際上卻屢屢迴避,就一定要經歷深切探究自我內心的過程。但願純熙所接收到的警訊,能夠成為她勇於面對自己的契機。

★成果與腳本的陷阱

社會的變化跟不上個人的改變,因此,如果從個人開始產生了某種變化,在社會上最初會被命名為「○○現象」。提到延後就業或未在適婚年齡結婚,有時會覺得好像是偏離了特定標準。這種時候,不要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隨著時間流逝,自然就會發現當時的「與眾不同」,已經不知不覺成為「平凡無奇的日常」。
「N拋世代」這個詞曾流行過一段時間,而「拋棄」這個概念的前提,是建立在「所有人都理所當然會嚮往某些事物」之上。透過這個詞,許多人開始在社會上尋找年輕人放棄一切的理由。當然,這樣的過程並沒有錯,不過,我們有必要去細分年輕人放棄就業、戀愛、結婚與生育的原因,是基於社會或經濟方面的問題,還是不再將這些視為人生義務。
強調「成長期到二十歲就結束了」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壽命延長,人們需要學習的時間漸漸增加,穩定進入勞動市場的年齡也比以前晚了許多。因此,人類的心理發展階段亦產生了變化。近來,二十多歲的年紀被稱為「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不是像以前一樣滿二十歲就馬上要履行成人的職責,而是正在經歷「成為真正大人」的過程。
即使上了年紀,我們仍然會持續地成長。也許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我們速度看起來有些慢,然而,在當今的社會脈絡底下,這樣的步調其實相當自然。如果因為在意周圍人的視線,懷著急躁的心情完成人生課題,未來可能會花更多的精力在後悔和修補之上。
在父母影響下成長的純熙,人生好像一路都只在追求「成果與腳本」。所謂的成果,指的是就業、結婚、生育計畫等;而腳本則是社會對某個年齡層與性別所賦予的生活模式與角色。
過去人們經常會這樣開玩笑:女人的年齡就像是耶誕節的蛋糕一樣,二十四歲時價值達到巔峰,二十六歲時身價就瞬間跌到一半以下。性別歧視再加上年齡歧視,從這句話就足以窺見當時的社會氛圍。那時候,很多人受到這些形容詞影響,集體地感到不安。因為閱歷的增長雖然在個人身上,但決定各年齡層的職責、角色與感受性的主體卻是社會。社會向大眾灌輸了各階段應有的框架,因此,個人很難自行決定符合自身年齡的身分、角色或情感。
後來,逐漸有人基於個人的理由或想法而跳脫框架,但是就結果來看,並沒有因此而引發多大的問題。希望大家都可以知曉,即使我們越過了社會既定的分界,也不會發生什麼特別的事。
雖然社會一開始會將越線視為問題,但隨著時間流逝,就會像船過水無痕一般地默然接受。現在如果還有人把女性的年齡比喻成耶誕節蛋糕,就會被認為是過時且落後的人。因此,但願你能不被社會的視線蒙蔽,無論處於哪個年齡層,都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為了接納真實的自己,這是不可或缺的第一階段。
輯一
有一種勇氣,
是決心不再懷疑自己

──
希望你能謹記:
無論要不要結婚,
其他人永遠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
──

Chapter 01. 非結婚不可嗎?

純熙是責任感很強的類型,而且討厭聽到別人叨念,所以無論處於何種情況,她對份內之事都會全力以赴,就算身體感到嚴重不適也毫不鬆懈。從升上大學到就業,至今為止,她的人生從來沒有偏離過社會認知的軌道。那些令人感到心動的旅行、上班的第一天或是戀愛等,對純熙來說,都只是在某個年齡必須完成的人生清單。沒有所謂「自己想做的事」,密密麻麻的「必辦事項」填滿了她的生活,而每道年齡關卡就像是截止日一般。
純熙在畢業前便找好了職場,目前正逐漸累積經驗中。雖然教授和系上的助教曾告訴她不必著急,之後一定會有更好的職位,但她認為一定要在畢業前找到工作才能安心。比起追求遠大的目標,她更執著於按照自己理想的時間表順勢而為。
在這樣的生活下,今年的純熙已年滿三十,因為「結婚」問題,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她就持續地感到不安。就像至今為止處理過的許多事情一樣,現在「結婚」這個任務已經近在眼前,她卻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按照時間表來履行。因為她以往都沒有讓父母失望過,所以他們也漸漸表現出焦慮,並追問純熙對結婚之事的看法,或者打算介紹朋友的子女給她。純熙忍不住對父母這樣的行為發脾氣,同時又感到愧疚,經常遊走在這兩種情緒之間。
「對我來說,結婚就像是一種束縛。至今為止,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獨力完成,唯獨結婚這件事不是一個人就可以辦到的。結婚以後,我好像就必須對配偶和他的家人們負責,他們對身為女人的我必定有某種期待……每當想到這些,內心就開始覺得鬱悶。之前談戀愛時也曾討論到結婚的事,每次我都害怕『萬一對方也期待我成為賢妻良母的話怎麼辦』,最後總是無疾而終。」
純熙對一般婚禮的進行方式也頗有微詞。
「去參加朋友的婚禮時,新娘大多都是溫柔、優雅地坐在候客室,然後挽著父親的手一起進場。穿著無法行動自如的華麗婚紗,一定要有人從後面幫忙提著裙襬⋯⋯每當看到那樣的場面,就讓我覺得快要窒息。」
不曉得純熙是不想步上父母的後塵,還是沒有信心像父母那般生活。
「直到長大成人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是在不錯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每天加班賺取足夠的生活費,而媽媽則是全職主婦,從來沒有一餐是敷衍了事的。我們會一起四處旅行,冬天的話就去滑雪,小時候還持續學了鋼琴和小提琴……我到現在才明白,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享受的一切是多大的恩惠。」
因此,她擔心自己在結婚、生產後,能否讓孩子也享受到自己過去所擁有的優渥與豐饒。
「在如今這個時代,我沒有把握讓孩子在同等的環境下成長,就像過去父母為我做的一樣。雖然父母都說因為我們而感到幸福,可是兩位都犧牲了自己,一路上毫不停歇地往前奔,看起來非常辛苦。我可以像媽媽一樣只在家裡專心照顧孩子嗎?我也想出去上班,但是否必須和前輩們一樣,要以分秒為單位來分配時間,像超人一般生活?那真的是我期盼的人生嗎?如果家務和養育孩子都變成我一個人的責任怎麼辦?有可能遇到願意當全職家庭主夫,或者即使有工作,也願意和我平均分攤家事的另一半嗎?」
在任何事上都不落人後的純熙,如今卻要向他人解釋自己為什麼未婚,這樣的情況讓她覺得陌生,更有股不知從何而來的抗拒。
「我好像一直被追趕著生活。我以為別人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在一定的年齡區間內完成,否則就會淪為失敗者。『考上哪間大學啦?』、『馬上就要畢業了,去找工作面試了嗎?』⋯⋯每次被問到這些問題時,我都不想多加解釋。現在,慢慢地會被問到『打算何時結婚?』,等到步入婚姻之後,又會被問『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吧?」
對於老後的生活,純熙也產生了極大的不安。
「如果不結婚的話,實在很難想像今後的生活要怎麼過,周邊沒有什麼可以參考的對象。已經結婚的前輩們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幸福,雖然仍有樂在其中的人,但那種幸福和我追求的未來似乎相差甚遠。」

◆如果人生活得像「交作業」一樣

不按時間表完成人生課題就會感到不安的純熙,在滿三十歲之後,開始為自己未來的生活與婚姻深陷苦惱,這樣的情況真是令人感到萬幸。或許是內心不斷在發出警訊:「如果今後還是採用過去那種態度,一定會在生活中感到後悔!最好趁現在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不過,就算純熙按照一直以來的生活模式行動,人生也不是馬上就會走到絕境;若日後回想起來覺得傷心和後悔,只要再去規劃、思索符合自身情況的最佳選擇即可。然而,愈早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於心理和物質方面付出的代價就會隨之降低。
「慎重」是好的,這樣的態度,與迴避做決定或毫無對策地拖延大不相同。如果想避免打著「慎重」的旗幟,實際上卻屢屢迴避,就一定要經歷深切探究自我內心的過程。但願純熙所接收到的警訊,能夠成為她勇於面對自己的契機。

★成果與腳本的陷阱

社會的變化跟不上個人的改變,因此,如果從個人開始產生了某種變化,在社會上最初會被命名為「○○現象」。提到延後就業或未在適婚年齡結婚,有時會覺得好像是偏離了特定標準。這種時候,不要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隨著時間流逝,自然就會發現當時的「與眾不同」,已經不知不覺成為「平凡無奇的日常」。
「N拋世代」這個詞曾流行過一段時間,而「拋棄」這個概念的前提,是建立在「所有人都理所當然會嚮往某些事物」之上。透過這個詞,許多人開始在社會上尋找年輕人放棄一切的理由。當然,這樣的過程並沒有錯,不過,我們有必要去細分年輕人放棄就業、戀愛、結婚與生育的原因,是基於社會或經濟方面的問題,還是不再將這些視為人生義務。
強調「成長期到二十歲就結束了」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壽命延長,人們需要學習的時間漸漸增加,穩定進入勞動市場的年齡也比以前晚了許多。因此,人類的心理發展階段亦產生了變化。近來,二十多歲的年紀被稱為「成年萌發期」(emerging adulthood),不是像以前一樣滿二十歲就馬上要履行成人的職責,而是正在經歷「成為真正大人」的過程。
即使上了年紀,我們仍然會持續地成長。也許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我們速度看起來有些慢,然而,在當今的社會脈絡底下,這樣的步調其實相當自然。如果因為在意周圍人的視線,懷著急躁的心情完成人生課題,未來可能會花更多的精力在後悔和修補之上。
在父母影響下成長的純熙,人生好像一路都只在追求「成果與腳本」。所謂的成果,指的是就業、結婚、生育計畫等;而腳本則是社會對某個年齡層與性別所賦予的生活模式與角色。
過去人們經常會這樣開玩笑:女人的年齡就像是耶誕節的蛋糕一樣,二十四歲時價值達到巔峰,二十六歲時身價就瞬間跌到一半以下。性別歧視再加上年齡歧視,從這句話就足以窺見當時的社會氛圍。那時候,很多人受到這些形容詞影響,集體地感到不安。因為閱歷的增長雖然在個人身上,但決定各年齡層的職責、角色與感受性的主體卻是社會。社會向大眾灌輸了各階段應有的框架,因此,個人很難自行決定符合自身年齡的身分、角色或情感。
後來,逐漸有人基於個人的理由或想法而跳脫框架,但是就結果來看,並沒有因此而引發多大的問題。希望大家都可以知曉,即使我們越過了社會既定的分界,也不會發生什麼特別的事。
雖然社會一開始會將越線視為問題,但隨著時間流逝,就會像船過水無痕一般地默然接受。現在如果還有人把女性的年齡比喻成耶誕節蛋糕,就會被認為是過時且落後的人。因此,但願你能不被社會的視線蒙蔽,無論處於哪個年齡層,都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為了接納真實的自己,這是不可或缺的第一階段。


◆人生沒有所謂的既定行程

在規劃人生時,首先必須掌握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內心存有欲望,但因為困難重重而放棄,或是打從心底就不想做那件事──要明確地區分以上兩者並不容易。然而,如果希望自己未來的人生能過得比現在更好,就必須在釐清個人思緒上不斷努力。
雖然生活中仍有不少制約,但和過去比起來,自由相對增加許多。在不算遙遠的過去,與其說「結婚」是一種個人選擇,其實更像是為了脫離經濟貧困,或是避免被社會貼上標籤,無論如何都必須經歷的一道關口。不過,就像純熙所煩惱的一樣,在現今這個時代,已經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步入婚姻,而之所以有如此轉變,就在於不斷有人嘗試越過社會所訂立的界線。但願我們能好好守護這份奠基於前人的勇氣與努力之上,像幼苗一般逐漸萌芽的「自由」。
如果想掌握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就必須進行所謂的「細分化」。這個世界通常會把個人要做的事情「包套」,但我們沒有必要就此全盤接受。舉例來說,當內心產生排斥結婚的想法時,因為當中蘊含了多層意義,很難判斷自己具體喜歡哪些部分、討厭哪些地方,所以很可能為此陷入混亂。
是討厭和某個人一起生活,還是不想簽訂難以輕易撤回的契約?是抗拒建立被稱為「家庭」的經濟、心靈共同體,還是排斥肩上的責任感增加?是不希望依賴著某人生活,還是討厭有人打算依靠自己?或是討厭社會上賦予已婚女性的角色,像是不平等的家事分工、子女教養和身為媳婦的義務等,又或者是根本沒有生兒育女的想法。
像這樣,把「結婚」一詞細分成好幾個部分單獨思考,就能愈來愈清楚自己想要和害怕的東西。在過去那個時代,婚後必須做的事幾乎是被規範好的,但如今已漸漸有了協商、調整的空間,女性可以選擇自己願意做的事,並拒絕那些打從心底抗拒的部分。
職業、人際關係、休閒活動、組建家庭等也逐漸往此方向邁進,例如因個人興趣而加入某社團時,不必再勉強自己參加慶功宴等聚會來增進情誼。由於社會變化的速度較慢,難以立刻反映出個人需求,在做這些選擇時經常會遭遇各種阻礙,希望大家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堅持。
首先,純熙確認了自己有「想要和某人組成穩定家庭的願望」──懷有類似夢想的人,其實遠比想像中來得多。至於要用什麼方式組建家庭、想生兒育女但缺乏自信,或是根本不想生育等,未來純熙仍有不少需要苦惱的部分。

★寫出屬於自己的腳本

在觀察自己想要什麼、討厭什麼,或是能忍受到何種程度時,並非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暫緩下來,然後只專注於思考之上。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可以一邊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一邊嘗試組合出新的生活樣貌。當然,在決定人生方向時,由自己寫出新的腳本,會比從既有的劇本中做選擇更具冒險性。然而,近來人們的選擇與可能性逐漸變得多元,也有愈來愈多人站出來作表率,展現自己的人生新途,希望大家也能跟著加把勁。或許他們展示的道路並不完美,但光是知道還有這種生活方式存在,就足以讓人獲得莫大的勇氣。
近來透過網路可以很輕易地獲取資訊,人們也各自在網路社群平台(SNS)上展現自己的生活。因此,我推薦大家藉由眾多的情報,間接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歷程,不僅可以幫助減輕內心的不安,也能見證到某些人具體實現自己懷抱的夢想雛形,從中發掘更多的可能性。現今的時代可稱為「過渡期」,雖然過去的觀念依舊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也並非毫無應對之策。
與意氣相投的朋友們見面,也會對規劃未來有所幫助。通常以學校、職場、居住地為中心所認識的朋友們,有很高的機率會帶有類似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很容易認為身邊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謂的正確解答。因此,不妨試著脫離原本的朋友圈,主動參與各式聚會、讀書會等,積極策劃自己的未來!
除此之外,為自己尋找榜樣亦是不錯的方法。不一定要是偉人傳記中的人物,也不用從頭到腳都模仿對方,只要擷取對自己實用且有益的部分即可。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人的經驗,更可以反過來當作自身的借鏡。
針對「家庭」的定義,近來不斷有人拋出新的討論。除了傳統認知的家庭,還有選擇和親近的朋友們比鄰而居,或者由自己組成一人家庭的情況。而在此我想特別叮囑的是,無論那樣的型態能否被稱之為「家庭」、彼此的連結是緊密還是鬆散,又或者有沒有實際住在一起⋯⋯與某人維持著情感紐帶,是人生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思考人生新腳本的過程裡,你是否會因為不想讓他人失望而陷入苦惱呢?總的來說,這種時候最好盡快讓對方死心。包括家人在內,一直以來你對周邊人而言都是善良、乖巧的角色,以致於很難突然放手讓對方的期待落空。不過,請你一定要記住:在自己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其實就是所謂的「最佳時機」。
「選擇」總是困難的。因為必須放棄另外一條路上的風景,所以後悔和留戀定會隨之而來。為了減少心中遺憾,我們的方法別無其他──只能在選定的道路上編織更多美景,讓自己不再回首曾經放棄的那個選項。

★你正為了要不要結婚而煩惱嗎?

如果,你正握著「婚姻」這張入場券而陷入思忖,切記要懂得衡量婚後可能獲得的利益和損失,並深度思考自己與未來配偶絕對不可能放棄的部分為何。此外,更重要的是,確立彼此在婚後能互相分享經濟或心理方面的觀點。
倘若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哪些事情難以忍受,日後就很有可能過著連自己最渴望的事物都無法享受的婚姻。希望你能試著想像一下:在眾人認定的適當年齡結婚,滿足他人覺得重要的十項條件,但婚姻裡卻缺少了「自己最重視的條件」時,那樣的生活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希望你能謹記:無論要不要結婚,其他人永遠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每天與配偶一起度日的人是你。也請你再次思考,自己的決定是不是為了獲得父母或周邊之人的認可?或者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假如日後感到後悔,一切也只能歸因於自己的選擇,屆時只會覺得更加委屈而已。渴求獲得認可、不想讓他人失望,或是為了某人才結婚的心態,勢必會誘發所謂的「補償心理」,因此,希望你的決定能完完全全是為了自己。
如果選擇步入婚姻,就必須保持理性與清晰的思路,一旦鬆懈下來,就很有可能被迫接納冠上「結婚」名義的一連串腳本。從某些層面來看,種種情況或許會比走上不結婚的全新道路要更加艱難。因為就在你恍惚、閃神的瞬間,很可能就被推上輸送帶,送往自己根本不想去的地方。
在寫全新的腳本時,每當面臨新的情況,就會花很多時間進行沉思,因此可以根據自身的意願來做出抉擇。但是,如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走入婚姻,很可能會輕率地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我應該不會過上那樣的生活」,最後徒然留下悔恨:「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是從哪裡開始變成這樣的呢?」
配偶單方面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毫無討論餘地,在知曉對方生活環境的前提下,卻依舊認為「他人很好」、「總之會順利的」,這些想法很快就會招來後患。
如果已經決定邁入婚姻,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一定要確認幾件事。首先,請檢視一下對方不是「容許」我的價值觀,而是可以和我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人。此外,還必須仔細想想,在兩人所組成的隊伍裡,對方能否不再牽涉到其他成員(父母、朋友、其他不知名的人等)。換句話說,就是要確認對方身為成年人,是否能優先重視新組成的家庭紐帶關係,以及是否能與過去的養育者適當地分離開來。
而實際上比起檢視對方,我們應該也要先向自己拋出這些疑問。大家是不是也覺得比起配偶,自己跟父母更為親近呢?是不是也只想要求對方按照我的意願、還有我父母的意思行動呢?
此外,你認為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向和價值觀(即使多少會有些辛苦),到頭來能讓新組的家庭變得更加幸福嗎?針對最後這個提問,各位必須能明快地回答出「YES」才行。


◆人生沒有所謂的既定行程

在規劃人生時,首先必須掌握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內心存有欲望,但因為困難重重而放棄,或是打從心底就不想做那件事──要明確地區分以上兩者並不容易。然而,如果希望自己未來的人生能過得比現在更好,就必須在釐清個人思緒上不斷努力。
雖然生活中仍有不少制約,但和過去比起來,自由相對增加許多。在不算遙遠的過去,與其說「結婚」是一種個人選擇,其實更像是為了脫離經濟貧困,或是避免被社會貼上標籤,無論如何都必須經歷的一道關口。不過,就像純熙所煩惱的一樣,在現今這個時代,已經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步入婚姻,而之所以有如此轉變,就在於不斷有人嘗試越過社會所訂立的界線。但願我們能好好守護這份奠基於前人的勇氣與努力之上,像幼苗一般逐漸萌芽的「自由」。
如果想掌握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就必須進行所謂的「細分化」。這個世界通常會把個人要做的事情「包套」,但我們沒有必要就此全盤接受。舉例來說,當內心產生排斥結婚的想法時,因為當中蘊含了多層意義,很難判斷自己具體喜歡哪些部分、討厭哪些地方,所以很可能為此陷入混亂。
是討厭和某個人一起生活,還是不想簽訂難以輕易撤回的契約?是抗拒建立被稱為「家庭」的經濟、心靈共同體,還是排斥肩上的責任感增加?是不希望依賴著某人生活,還是討厭有人打算依靠自己?或是討厭社會上賦予已婚女性的角色,像是不平等的家事分工、子女教養和身為媳婦的義務等,又或者是根本沒有生兒育女的想法。
像這樣,把「結婚」一詞細分成好幾個部分單獨思考,就能愈來愈清楚自己想要和害怕的東西。在過去那個時代,婚後必須做的事幾乎是被規範好的,但如今已漸漸有了協商、調整的空間,女性可以選擇自己願意做的事,並拒絕那些打從心底抗拒的部分。
職業、人際關係、休閒活動、組建家庭等也逐漸往此方向邁進,例如因個人興趣而加入某社團時,不必再勉強自己參加慶功宴等聚會來增進情誼。由於社會變化的速度較慢,難以立刻反映出個人需求,在做這些選擇時經常會遭遇各種阻礙,希望大家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堅持。
首先,純熙確認了自己有「想要和某人組成穩定家庭的願望」──懷有類似夢想的人,其實遠比想像中來得多。至於要用什麼方式組建家庭、想生兒育女但缺乏自信,或是根本不想生育等,未來純熙仍有不少需要苦惱的部分。

★寫出屬於自己的腳本

在觀察自己想要什麼、討厭什麼,或是能忍受到何種程度時,並非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暫緩下來,然後只專注於思考之上。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可以一邊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一邊嘗試組合出新的生活樣貌。當然,在決定人生方向時,由自己寫出新的腳本,會比從既有的劇本中做選擇更具冒險性。然而,近來人們的選擇與可能性逐漸變得多元,也有愈來愈多人站出來作表率,展現自己的人生新途,希望大家也能跟著加把勁。或許他們展示的道路並不完美,但光是知道還有這種生活方式存在,就足以讓人獲得莫大的勇氣。
近來透過網路可以很輕易地獲取資訊,人們也各自在網路社群平台(SNS)上展現自己的生活。因此,我推薦大家藉由眾多的情報,間接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歷程,不僅可以幫助減輕內心的不安,也能見證到某些人具體實現自己懷抱的夢想雛形,從中發掘更多的可能性。現今的時代可稱為「過渡期」,雖然過去的觀念依舊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也並非毫無應對之策。
與意氣相投的朋友們見面,也會對規劃未來有所幫助。通常以學校、職場、居住地為中心所認識的朋友們,有很高的機率會帶有類似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很容易認為身邊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謂的正確解答。因此,不妨試著脫離原本的朋友圈,主動參與各式聚會、讀書會等,積極策劃自己的未來!
除此之外,為自己尋找榜樣亦是不錯的方法。不一定要是偉人傳記中的人物,也不用從頭到腳都模仿對方,只要擷取對自己實用且有益的部分即可。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人的經驗,更可以反過來當作自身的借鏡。
針對「家庭」的定義,近來不斷有人拋出新的討論。除了傳統認知的家庭,還有選擇和親近的朋友們比鄰而居,或者由自己組成一人家庭的情況。而在此我想特別叮囑的是,無論那樣的型態能否被稱之為「家庭」、彼此的連結是緊密還是鬆散,又或者有沒有實際住在一起⋯⋯與某人維持著情感紐帶,是人生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思考人生新腳本的過程裡,你是否會因為不想讓他人失望而陷入苦惱呢?總的來說,這種時候最好盡快讓對方死心。包括家人在內,一直以來你對周邊人而言都是善良、乖巧的角色,以致於很難突然放手讓對方的期待落空。不過,請你一定要記住:在自己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其實就是所謂的「最佳時機」。
「選擇」總是困難的。因為必須放棄另外一條路上的風景,所以後悔和留戀定會隨之而來。為了減少心中遺憾,我們的方法別無其他──只能在選定的道路上編織更多美景,讓自己不再回首曾經放棄的那個選項。

★你正為了要不要結婚而煩惱嗎?

如果,你正握著「婚姻」這張入場券而陷入思忖,切記要懂得衡量婚後可能獲得的利益和損失,並深度思考自己與未來配偶絕對不可能放棄的部分為何。此外,更重要的是,確立彼此在婚後能互相分享經濟或心理方面的觀點。
倘若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哪些事情難以忍受,日後就很有可能過著連自己最渴望的事物都無法享受的婚姻。希望你能試著想像一下:在眾人認定的適當年齡結婚,滿足他人覺得重要的十項條件,但婚姻裡卻缺少了「自己最重視的條件」時,那樣的生活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希望你能謹記:無論要不要結婚,其他人永遠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每天與配偶一起度日的人是你。也請你再次思考,自己的決定是不是為了獲得父母或周邊之人的認可?或者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假如日後感到後悔,一切也只能歸因於自己的選擇,屆時只會覺得更加委屈而已。渴求獲得認可、不想讓他人失望,或是為了某人才結婚的心態,勢必會誘發所謂的「補償心理」,因此,希望你的決定能完完全全是為了自己。
如果選擇步入婚姻,就必須保持理性與清晰的思路,一旦鬆懈下來,就很有可能被迫接納冠上「結婚」名義的一連串腳本。從某些層面來看,種種情況或許會比走上不結婚的全新道路要更加艱難。因為就在你恍惚、閃神的瞬間,很可能就被推上輸送帶,送往自己根本不想去的地方。
在寫全新的腳本時,每當面臨新的情況,就會花很多時間進行沉思,因此可以根據自身的意願來做出抉擇。但是,如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走入婚姻,很可能會輕率地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我應該不會過上那樣的生活」,最後徒然留下悔恨:「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是從哪裡開始變成這樣的呢?」
配偶單方面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毫無討論餘地,在知曉對方生活環境的前提下,卻依舊認為「他人很好」、「總之會順利的」,這些想法很快就會招來後患。
如果已經決定邁入婚姻,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一定要確認幾件事。首先,請檢視一下對方不是「容許」我的價值觀,而是可以和我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人。此外,還必須仔細想想,在兩人所組成的隊伍裡,對方能否不再牽涉到其他成員(父母、朋友、其他不知名的人等)。換句話說,就是要確認對方身為成年人,是否能優先重視新組成的家庭紐帶關係,以及是否能與過去的養育者適當地分離開來。
而實際上比起檢視對方,我們應該也要先向自己拋出這些疑問。大家是不是也覺得比起配偶,自己跟父母更為親近呢?是不是也只想要求對方按照我的意願、還有我父母的意思行動呢?
此外,你認為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向和價值觀(即使多少會有些辛苦),到頭來能讓新組的家庭變得更加幸福嗎?針對最後這個提問,各位必須能明快地回答出「YES」才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