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神祕的九型人格
俗云:「一樣米養百樣人。」性格千差萬別,有些人喜歡炫耀,有些人非常低調;有些人喜歡熱鬧,有些人喜歡獨處;有些人敏感多疑,有些人不拘小節。你知道其中的奧祕嗎?九型人格是一門關於性格的精深學問,它是認識自我和識別他人的工具。那麼,何謂九型人格?九型人格具體指哪些性格?它有什麼作用?本章將一一講述說明。
人格與性格的微妙差異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人格呢?
一般說來,人格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概括地講,人格是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如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
人格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一經形成就比較穩定,並且貫穿一個人的全部精神面貌和行動之中。因此,個體一時性的偶然表現,不能認為是他的人格特徵,只有經常性、習慣性的表現,才是真正的人格特徵。人格雖穩定,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會隨著現實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
人格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性格相似,但略有不同。性格,指個體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習慣化的結果。個體對現實的態度,就是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看法和評價。人們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不對各種事物產生自己的看法、做出一定的選擇、採取一定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就是性格的體現。例如,「守株待兔」反映一個人懶惰、迂腐的性格特點,「孔融讓梨」反映了謙讓的性格特點。
在心理學上,性格的定義幾乎與人格相同,事實上它們是有區別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社會屬性的體現。
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鐫刻著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提醒人們,要去探索自我與實現自我。人們在自然和社會尋求發展的同時,不斷反求諸己、反躬自問,探索著行為與人性、人格的關係,以求更充分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九型人格源於古老的蘇菲教
九型人格,又稱性格形態學、九種性格,近年來備受美國史丹佛大學等名校推崇,成為現今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幾十年來,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
九型人格與其他人格分類法相似,是解讀、研究人格的一種方法,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起源和形成經過已不可考,但是研究者一致認為,它的發展非常早,可能要追溯到西元前二千五百年或者更早。
當時,蘇菲教有個長者,因為他善於開導人們,為別人排憂解難,所以被稱為靈性教師。靈性教師經常和他的弟子在一起探討學問。頻繁的接觸,使靈性教師發現,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人十分邋遢,有的人卻很在意穿著打扮;有的人喜歡靜靜地思索問題,有的人卻喜歡和別人交談、辯論;有的人急於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有的人卻很享受靈性教師分析問題的過程……。
為什麼不同的弟子會有不同的表現呢?靈性教師對此產生濃厚興趣。於是,他著手對人的各種表現,加以分析、總結,將有同一性格特徵的人歸為一類,區分九類。後來經過更多的調查研究,靈性教師發現,生活中的每個人都離不開這九種類型,於是最初的「九型人格」便誕生了。
這項「發明」只有蘇菲教派的靈性教師知道,用以開啟教眾的靈性,而且數千年來一直都是以祕密的方式流傳。它的神奇之處不僅僅在於,每個前去請求靈性教師解決困擾的人,都能得到非常滿意的解答,還在於即使是相同的問題,每個人獲得的解答都不同。
一九二○年,俄國人古爾捷耶夫,首先將九型人格學說帶入西方,用它來闡釋人類的九種特質。真正將這套學說發揚光大的,是艾瑞卡學院的創辦人奧斯卡·伊察索。
奧斯卡·伊察索表示,九型人格學說是一九五○年代,他在阿富汗旅行時,從蘇菲教派習得。他將人類的九種欲望,放進九型人格學說中,並將這套學說拿來作為人類心理訓練的教材。許多知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都曾追隨伊察索學習九型人格學。其中知名的精神病學家克勞狄·亞納朗荷,在智利學成後,便將這門知識傳入美國加州,開設起一系列的工作坊,探索人的性格形態。後來,九型人格由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發揚光大,傳到中國。
九型人格揭示了世界上有九種不同類型的人,九型裡沒有好、壞之分,只反映一個人主觀看世界的方式。